学术投稿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PO)在胫骨近、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纪方;王秋根;沈洪兴;唐昊;张秋林;蔡晓冰;王万宗;方大标;陆晴友;谭瑞星

关键词:微创, 钢板固定, 胫骨骨折, 骨折, 粉碎性, 接骨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近、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34例胫腓骨骨折的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4~72岁.胫骨近端骨折12例,远端骨折22例.骨折按AO胫骨干分型,C1型16例,C2型10例,C3型8例.结果本组34例随访3~26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手术时间45~160min,平均80min,出血100~300mL,术中无输血.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4~12周,平均8周,骨愈合时间4~14个月,平均6.7个月,无再骨折发生.以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本组病例优21例、良11例、中2例,总体满意率94.1%.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胫腓骨近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PO)在胫骨近、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近、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34例胫腓骨骨折的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4~72岁.胫骨近端骨折12例,远端骨折22例.骨折按AO胫骨干分型,C1型16例,C2型10例,C3型8例.结果本组34例随访3~26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手术时间45~160min,平均80min,出血100~300mL,术中无输血.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4~12周,平均8周,骨愈合时间4~14个月,平均6.7个月,无再骨折发生.以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本组病例优21例、良11例、中2例,总体满意率94.1%.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胫腓骨近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纪方;王秋根;沈洪兴;唐昊;张秋林;蔡晓冰;王万宗;方大标;陆晴友;谭瑞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附36例报告)

    目的总结应用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1年3月~2003年10月,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结果30例术后获3个月~2年随访.所有骨折均已骨性愈合,仅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效果确实.

    作者:李敬中;郑晓明;向铮;黎华茂;郭振河;丁健;渠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新观念及新技术影响着创伤骨科的发展

    骨折内固定理念的改变、微创手术的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在创伤骨科领域中的使用及循证医学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给创伤骨科领域带来了技术和思想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的评述,简要介绍目前创伤骨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现状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由初在尸体上的研究过渡到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活体研究.基于尸体上的研究植入不透X线的标记物或者经皮针状物,应用双平面的放射照相术,低频率磁场技术以及从CT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来跟踪每块腕骨的运动轨迹得到腕骨三维运动信息.基于活体上的研究主要应用CT扫描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及先进的配准技术来分析腕骨运动学.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大部分是一致的,即远排列腕骨为一功能整体,近排列腕骨各骨之间的活动度较大.在尸体上的研究创立了腕骨运动学的基础.活体上的研究与尸体上的研究相比,仅发现了近排腕骨间的较大非平面运动,而且有比较大的个体之间差异.由于这两种方法各存在其局限性,至今仍没有确立腕骨运动学的一个单一模型.本文综述了有关正常腕骨运动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伟正;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WO-1生物衍生骨支架与成骨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试验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应用同种异体骨、Ⅰ型胶原及WO-1制备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取幼兔的颅顶骨成骨细胞,经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后,与WO-1生物衍生骨材料联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细胞与材料的粘附和增殖情况.结果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天然骨的三维结构;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均显示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生长良好.结论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梁军;杨志明;解慧琪;李秀群;罗静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57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术前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的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佳的手术入路.结果57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6年9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优43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85.96%;X线标准:优44例,良6例,可7例,优良率87.72%.结论CT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髋臼立体表面形态,有助于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损伤程度,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钢;李绍林;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移植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观察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移植早期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CFDB)、部分脱蛋白骨(PDPB)、部分脱钙骨(PDCB)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1、2、4周取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材料移植早期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通过常规组织学检测观察4周时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以新鲜异种骨(FXB)和空白缺损为对照.结果三种材料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s比值在各个阶段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FX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周时组织形态观察可见新骨贴附三种材料向缺损方向生长.结论三种材料移植早期未引起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且不影响新骨形成,可望用于修复骨缺损.

    作者:李彦林;杨浩;韩睿;李世和;李林芝;赵晓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小肠粘膜下层(SIS)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小肠粘膜下层(SIS)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并观察结果.方法选取健康的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先造成坐骨神经10mm缺损,然后分别用SIS桥接、自体神经移植和旷置不做处理,即SIS桥接神经组、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周和10周取材,通过病理组织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来评价神经再生.结果SIS桥接神经组可见有再生神经组织长过缺损,呈条索状连续样,且神经纤维多集中在SIS形成的桥接管周缘区域,而中心区域可见胶原组织和孔隙较多.从电生理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来看,SIS桥接神经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结论SIS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作者:苏琰;张长青;孙鲁源;张晔;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强化股骨颈空心螺钉扭转刚度的研究

    目的评价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扭转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6具股骨上段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组和非强化组.非强化组进行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强化组在进行同样内固定前,先灌入CCPC,置两组标本于NJ-50B型扭转机上,测定扭转10°、30°、90°时的扭转刚度.结果CCPC强化可显著增大空心螺钉扭转刚度,扭转角度为10°时的力矩由灌注前的(5.59±0.27)N·m升至灌注后(5.85±0.26)N·m;扭转角度为30°时的力矩,由灌注前的(6.00±0.15)N·m升至(6.20±0.11)N·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压空心螺钉固定骨质疏松股骨颈时用CCPC强化能显著提高扭转刚度.

    作者: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曹飞;魏新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AO非扩髓肱骨交锁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AO非扩髓(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者手术取出原内固定,行正向或逆向插入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在不愈合部位行丰富的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20例患者有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23个月(平均13.8个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2个月).除1例在12个月时仍未愈合予再次植骨后6个月获得愈合外,其余均在一次手术后获得愈合,优良率为90%.结论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胡懿郃;林涨源;朱勇;张超;李康华;邓展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大会纪要

    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大会就近年来创伤骨科新技术在国内应用进行了大量初期报告,对普及技术进行了长时间病例的总结.来稿数量及参会人数较上届有增加.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比较研究.大会延续了上届大会的成功经验,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张力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保守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经验

    目的评价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保守治疗或辅以经皮斯氏针撬拨、斯氏针固定、螺钉固定跟骨骨折2年以上的97例患者,管型石膏固定64例(保守组);经皮斯氏针橇拨固定27例,螺钉固定6例(简单手术组).结果随访结果满意,其中优23例、良6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7%.2例在伤后1年左右因踝关节痛,行距跟关节融合术.结论虽然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但是临床需要有统一分型下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以进一步证明跟骨骨折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还是简单治疗.

    作者:吴韦;陈和胜;林研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急性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急性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的急症,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公认的结论.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期诊断和外科处理的时机.本文对急性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物理诊断和仪器诊断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评估的一些误区,提出正确的监测原则.

    作者:秦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3年8月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4例.结果经过平均7.8个月的随访,优19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虽然理论上LCP具有比普通钢板更高的力学稳定性,但是临床上的初步应用未显示突出的优越性.

    作者:周子强;梁伟国;吴劲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张力带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行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随访8~24个月,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4周,肘关节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结论此方法简单,内固定可靠,可早期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明;刘国光;孙亚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自2000年2月起,对本院14例陈旧性骨盆骨折患者行手术清理瘢痕或骨痂,牵引复位,然后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6个月.根据骨盆形态、双下肢长度差异、步态、X线片测量等指标判断疗效,优8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陈旧性骨盆骨折可进行手术复位治疗.只要设计合理、方法得当,通过积极的手术可避免发生严重的残废,极大地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杰锋;侯英兰;彭中才;罗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经手掌近侧小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

    目的报告使用手掌近侧小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自大、小鱼际纹交界处向远侧腕横纹做纵行切口,长2~2.5cm,直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术后随访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长切口的病例比较,观察小切口的疗效.结果随访病例19例30腕,其中小切口6例11腕,长切口13例19腕,它们在手指麻木、腕痛、握力及两点辨别觉改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时间以及术后瘢痕触痛、墩柱部疼痛等方面,前者优于后者.结论经手掌近侧小切口实施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较传统方法有更多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胜友;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骨缺损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分别利用骨运输术、一期清创+短缩肢体+截骨延长技术以及一期清创+短缩肢体+二期截骨延长技术治疗26例骨缺损的经验,探索肢体安全短缩的限度.方法在患肢上安放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对17例胫骨和2例股骨骨缺损5~22cm者行骨运输术.对5例胫骨干骨缺损小于5cm合并皮肤缺损及感染者和1例股骨干骨缺损4cm合并感染者行一期清创+短缩肢体+延长技术进行治疗.对2例胫骨缺损5cm和1例股骨干骨缺损4cm者合并感染的患者采用先一期清创+部分短缩肢体,术后继续短缩肢体,二期截骨延长恢复肢体的长度.截骨术后10~14d开始延长,每天4次,每天延长1mm.16例胫骨和2例股骨在远、近缺损端相遇后于骨缺损端行清创术和自体骨植骨术.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完全恢复,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在5例使用一期清创+短缩+延长法的胫骨缺损和1例行一期短缩+延长法的股骨缺损患者中,3例胫骨和1例股骨短缩至4cm时出现血管危象,立即恢复1cm长度后肢体远端血运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继续短缩肢体,每天4mm,每天4次.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4例胫骨缺损患者诉膝部疼痛.3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2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下胫腓分离.结论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进行骨运输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谨慎使用短缩+延长技术.对于软组织有损伤的肢体一期短缩不应超过3cm,可以于术后第2天开始继续短缩,每天短缩4mm,每天4次,每次1mm.

    作者:黄雷;谢明;王金辉;李兵;危杰;张树喜;李锦涛;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2年11月~2004年3月共31例Pilon骨折患者,男21例,女10例.其中22例为AO分型B型骨折,9例C1、C2型骨折.手术先由外固定架固定,电视透视下复位骨折;然后利用关节镜直视下撬拨关节面.利用经皮拉力钉固定骨片.结果随诊4~12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3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为4.6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切口小、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少、固定牢固并且可以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影响较小等明显优势.

    作者:陶笙;刘玉杰;郭义柱;李众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作者:张秋林;王秋根;纪方;王万宗;汤旭日;禹宝庆;陆晴友;唐昊;吴剑宏;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