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张辉;沈勇;富玲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经前路或后路行椎管扩大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9个月.56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植骨融合率高,前路手术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手术,并发症少.结论椎管侧前路减压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有效,后路手术适用于单纯脊柱失稳者.
作者:余铮;肖建德;王大平;李振宇;闫洪印;颜滨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6例,经髋外侧切口施行半髋置换5例,全髋置换11例.结果随访1~4年,在3~6周患者扶拐下地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屈髋>90°,后伸髋>5°.6~12个月基本恢复伤前功能,生活自理,髋关节无疼痛,无假体松动、下沉现象,Harris评分平均91±3.4分.结论高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可以胜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一个无痛的髋关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明生;王明君;张长江;王君琛;杨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报道严重压砸性断掌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手掌部不同平面的毁损性断掌,采用移植血管桥接的断掌再植、腕掌部切除手指的前臂再植、断掌再植合并拇指再造等大限度地保留部分手或手指.结果本组14例,有3例断掌再植中食指坏死,其余均成活,通过康复训练,11例随访半年以上,其中10例恢复了对指功能,1例接近正常手.均恢复了对指功能,两点分辨觉8~10mm.结论严重压砸性断掌进行合理的断掌再植仍是恢复部分手功能的一种方法.
作者:张全荣;寿奎水;陆征峰;邱扬;施海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陈旧骨折12例,新鲜骨折16例.21例合并多发创伤或多发骨折,24例为多节段骨折.根据AO骨折分类:B型12例,C型16例.手术治疗包括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13例(新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2例(陈旧10例,新鲜2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陈旧2例,新鲜1例).结果20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5个月.其中12例术前FrankelA级者无1例改善,非A级者4例有一级改善,4例无变化,无内固定失败.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周方;陈仲强;刘忠军;田耘;姬洪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介绍伸肘、膝位手法复位?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方法四肢长骨骨折置于伸肘、膝位进行手法复位,同时应用长臂(腿)?形石膏槽板绷带固定于伸肘伸膝位.上肢骨折固定3~6周,下肢固定6~10周后去石膏,逐渐恢复关节屈曲活动.结果本组188例,一次性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173例,占96.2%,仅15例手法复位失败,改小切口手术复位有限内固定.全组经1~6年的随访,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肘(膝)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四肢长骨于伸肘、膝位置时,肘、膝关节各拮抗肌群力效达到互为平衡,有利于骨折复位与固定,符合生物接骨理念;?形石膏槽板设计合理、结构牢靠、勿需更换,能对骨折端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尤其适用儿童四肢闭合性骨折治疗.
作者:陈荣生;林晓生;胡永生;林晓蓬;毛作华;梁锦峰;余旭辉;刘家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叠加供血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方法1998年3月~2003年12月,应用非主干血管皮瓣加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35例,面积1cm×1cm~6cm×8cm.结果术后33例成活,2例由于皮瓣设计不当坏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无臃肿.结论叠加供血皮瓣供血可靠、切取方便,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理想皮瓣.
作者:刘伟;张辉;沈勇;富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高龄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30例脊柱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高龄患者,年龄70~90岁,平均82.5岁,其中男27例,女3例;通过详细了解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CT及全身骨扫描,尤其是早期MRI检查均能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包括T112例,T1213例,L111例,L23例,L31例.首诊时1例漏诊,3例节段定位错误,后均明确诊断.患者均无神经症状.结论大部分高龄患者的脊柱压缩骨折通过详细分析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均可明确诊断,但对早期不明确病例,行MRI抑脂像和核素骨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徐宏兵;孙常太;薛庆云;路奎元;黄公怡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1996~2002年对293例脊柱疾病患者施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的螺钉误置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93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56枚,螺钉植入节段错误7例,占2.38%;上胸椎(T2-7)置钉113枚,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9.74%;下胸椎(T8-12)置钉261枚,有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3.45%;腰骶椎置钉882枚,有16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占1.81%,共计36枚螺钉,占2.87%;螺钉角异常65枚,占5.81%.结论椎弓根螺钉误置与操作技术、解剖学变异及脊柱病损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手术技巧、术前影像资料的认真观测及术中必要的影像监控是准确置钉的关键.
作者:方煌;陈安民;罗永湘;夏仁云;李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术前和术后影像学比较研究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夹板与螺钉)植入人体后的长期结果.方法对17位颌面部骨折的患者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6、9、12、18、24个月时行三维CT和/或全景片检查.同时复查患者的伤口愈合、骨端固定、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17位患者在术后1年内检查时螺钉的透射影像均没有明显的改变;18个月时螺钉的空洞基本被骨小梁充填;2年时螺钉的空洞完全被正常的骨小梁代替.临床检查局部伤口、骨段愈合均恢复良好,咬合关系正常.结论影像学表明可降解内固定系统在植入人体后18~24个月得到了完全的降解,完全达到临床治疗上的生理骨愈合.
作者:冉炜;陈松龄;冯崇锦;李轶;舒大龙;黎炽彬;王安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伴有神经受损和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固定19例,后路椎体截骨20例.前路固定组:平均年龄38.3岁(21~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3个月(2~16个月),术前后凸角平均25.2°(10°~43°).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年龄39.9岁(18~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6年(2个月~16年),术前后凸角平均27.6°(5°~60°).结果前路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4min(140~395min),平均出血为994mL(300~20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14.7°(0~35°),平均矫正10.5°(5°~16°).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3min(190~3950min),平均出血为1654mL(800~38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4.4°(-10°~30°),平均矫正23.2°(7°~40°).所有的不完全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都得到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截骨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后凸矫正.
作者:胡临;田伟;刘波;李勤;李志宇;袁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应用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系统进行脊柱外科复杂结构的手术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7月,我们共施行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下脊柱外科手术90例,其中各种骨折病例38例,施行椎弓根固定236枚.由于腰椎椎弓根较粗,术中透视比较容易,除非畸形明显,除正侧位X线片判断位置困难的病例外,均使用二维导航技术,其余使用三维导航技术.结果本组236枚螺钉术后均进行了CT检查,位置不满意4枚(1.7%),位置误差率0.23~0.56mm(导航仪自动计算);而过去应用单纯G型或C型臂透视下先后进行了272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有29枚(10.7%)位置不满意,相比之下,前者结果满意.结论计算机导航使得手术部位的确定变得简单、手术时间缩短、手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作者:田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原因,探讨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优缺点.方法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自体髂骨充填骨缺损区的术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短肢畸形12例,病例随访平均20个月.结果12例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2个月.肢体延长平均3.2cm.无主钉、锁钉弯曲、折断等内固定失败.结论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固定不牢固造成骨吸收所致.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合理可靠,是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较理想方法,但骨愈合缓慢.植骨应避免遗留骨缺损,负重时间应向后推迟.
作者:苗旭漫;吴其常;崔海峰;林延军;刘绍臣;朱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2002年对24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了早期手术治疗,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67h,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损伤的颈椎节段实施复位、减压、固定和融合.结果失访2例,22例获得12~3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1例全瘫者中的2例无恢复外,其他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平均提高1.8个等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早期实施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智;孙天胜;李京生;刘树清;任继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和评估轴形内固定(A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AF内固定.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按Megerl法置钉常规摄定位X线片.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平均21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改善23.2°,压缩椎体高度均恢复40.2%,14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患者,12例有明显改进(2例FrankelA级无明显改善).结论AF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固定节段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胸腰椎骨折脱位后路减压和复位需要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
作者:程银树;武进;汤瑞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质量不高,因此很难得出一个结论,究竟是扩髓钉还是不扩髓钉的效果更好.这个报告提示:对于开放或闭合性胫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在骨愈合率和并发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建议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更深入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研究.
作者:Beate P.Hanson;Dan C.Norveu;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报告后路短节段USS椎弓根螺钉治疗L3-5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2~2004年,共救治下腰椎骨折57例,其中21例采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L3骨折12例,L4骨折8例,L5骨折1例.所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均为AO-USS创伤系统.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病变节段前凸角;CT片测量椎管占位率;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以Charles等人的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20min;出血量100~600mL,平均350mL;术前Frankel评分3.7分,术后4.5分;术前椎节高度为正常椎体的30%~60%,术后恢复至70%~100%,平均87%,术前腰椎前凸角35.2°±8.3°,术后38.3°±10.2°.患者离床下地时间3d~2周,恢复工作时间3~6周,随访3~30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优9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USS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具有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有效防止后期出现腰痛及椎管狭窄症状,可早日下地活动及重返工作岗位等优点.
作者:袁文;王新伟;陈德玉;张竟;刘百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报告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01年9月~2004年5月,运用小切口对74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6.5~8.5cm.全髋置换平均手术时间80min,平均术中失血280mL,12h平均引流150mL;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术中失血150mL,术后平均引流100mL.术后平均8d出院,平均住院14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随访1~32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医源性损伤少、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陈文治;王君鳌;葛洪庆;余宇峰;李想;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临床膈神经移位治疗产瘫节前损伤的疗效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16例,皆在全麻下行膈神经移位修复撕脱的臂丛神经,术后观察膈神经移位后患儿上肢功能恢复及呼吸功能情况.结果随访2~6年,按照Mallet评分标准评定膈神经移位功能恢复情况,优5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5%,3个月以内优良率80%.11例呼吸平稳;4例呼吸急促,术后1周平稳;1例发生肺炎,经治疗10余天后呼吸平稳.结论早期膈神经移位治疗产瘫节前损伤疗效满意,肥胖及体弱新生儿膈神经移位时需慎重,切取一侧膈神经对患儿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宫云霞;张咸中;张振伟;黄艳梅;杨涛;陈传煌;陶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总结616例的创伤患者,其中34例(5.5%)属于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创伤,相继于伤后2周内发生了各种并发症,通过对7种主要并发症的分布,分析其发生规律,早期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等.结果34例并发症有的单一发生,有的为多个同时发生,31例经积极预防和治疗获愈,治愈率为91.2%,3例死亡的病例都是由于早期抗休克不力,或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提高重度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高度重视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
作者:罗玉琛;游剑明;饶新;李建炜;肖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利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治疗颈椎屈曲牵张性(DF)损伤,总结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29例颈椎DF损伤病例,结合术前影像检查按Allen法评定损伤分期,按ASIA标准评定神经损伤程度.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做牵引复位,采取早期(伤后72h内)颈前路脱位椎间撑开结合撬拨技术复位,再以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效果,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2例DF1期,均无神经损伤;17例DF2期,10例不全性神经损伤,其余均不伴神经损伤;10例DF3期,2例不全性神经损伤,8例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前MRI检查显示6例合并椎间盘损伤(26%),其中DF2期2例,DF3期4例.所有DF2期与8例DF3期患者术中成功复位,2例DF3期改行后路复位.本组无发生手术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短期内加重现象.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颈椎DF损伤时采用前路减压,复位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恢复解剖序列,结合应用前路钢板,能取得良好疗效,尤其适用于DF1、2期损伤的病例.
作者:赵剑;刘璠;潘丞中;赵敦炎;施红光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