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良;谢振荣;宋君;郭桥鸿;郑艳;林传东
目的报告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胫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0例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5例皮瓣表皮剥脱,4例略显臃肿;经3~16个月随访所有皮瓣质软耐磨,效果满意.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胫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操作容易、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粹业;马世前;梁军;李郁享;仇继任;唐国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晚期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口颊癌15例,口底癌2例,喉癌2例,喉咽癌1例,上颌窦癌2例,头面及颈部皮肤癌4例.结果25例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生长良好,1例修复口底缺损因术后发生血循环危象,经抢救无效坏死.术后随访5个月~15年,外观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组织量丰富,适用于修复头颈部大块皮肤软组织缺损及修复口底、口颊部洞穿缺损.
作者:李浩;伍国号;刘均墀;彭汉伟;魏茂文;陈文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血液循环重建和血流通畅性相关因素与再植成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显微血管移植动物实验、手指掌侧浅静脉显微解剖、断指再植血流平衡动力学研究、解痉与抗凝剂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断指高凝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微血管移植可获得较高通畅率;手指掌侧浅静脉口径粗;断指再植吻合血管多,吻合的血管口径粗,血液循环危象发生率低;解痉与抗凝剂用于高凝状态病例,可获得较好效果.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获得断指再植较高成活率的关键,良好的血流再通和合理用药是保证再植手指血流通畅的关键.
作者:任志勇;范启申;曹斌;牛惠生;王成琪;杜玲;李怀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手术,从对侧暴露颈内动脉(ICA)眼段和眼动脉(OA)起点,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100%的ICA眼段内侧面均获得良好暴露,90%的OA起点获得良好暴露;参数A和B分别为(80.0±1.2)(5.2~10.4)mm和(13.6±1.7)(10.4~17.3)mm.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较小的向内侧突出的未破裂的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对侧入路可用于单次手术治疗颅内双侧对称性眼动脉瘤.
作者:孙晓峰;阚志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延迟一期手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体会.方法对51例63条外周神经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延迟一期手术修复,手术方法包括神经直接缝合、神经松解、神经移植桥接.手术距伤后时间:6~23 d,平均11.5 d.结果术后伤口全部甲级愈合.随访9个月~8年,感觉、运动、功能综合评价优(≥M4S3)15例,良(M3S3)26例,可(M2S2)7例,差(≤M1S1)3例.优良率80.9%.结论对于失去一期修复治疗机会的外周神经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延迟一期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冯经旺;汤克沪;冯运华;尹知训;肖志林;沈景辉;谭志伟;林智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脊髓神经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和凋亡的变化,探讨HIF-1α在耐受缺氧和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缺氧诱导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在缺氧脊髓神经元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缺氧对脊髓神经元P53、bcl-2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持续缺氧显著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生长;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脊髓神经元细胞呈典型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脊髓神经元缺氧2、4 h时HIF-1α、P53、bcl-2表达上调(P<0.01),8 h时其表达下调(P<0.05).结论缺氧诱导的HIF-1α的表达,在脊髓神经元的耐受缺氧和诱导凋亡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薛文;孙正义;王栓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四肢闭合性创伤引起的血管损伤多为挫裂伤,发病相对隐匿,容易被漏诊,应引起重视[1].我科自1998年2月以来收治此类损伤患者26例,疗效满意.
作者:丰波;武宇赤;张霄雁;张宏军;张志;高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缺损区周围缺乏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如何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自2001-2004年用桥式交叉皮瓣治疗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清;蔡培华;姜佩珠;梅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两组.将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立即行外膜吻合术.术后实验组腹腔注射ATP(2 mg/kg)0.4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4 ml.术后1周、4周和8周从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每只大鼠双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术后1周时测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术后4周时电镜检测髓鞘横截面积和髓鞘厚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1周时神经再生速度快(P<0.05)、4周时髓鞘横截面积大(P<0.05)、髓鞘厚(P<0.05),4周、8周时小腿三头肌湿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细胞外ATP对大鼠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较强促进作用.
作者:党跃修;王栓科;孙正义;汪玉良;夏亚一;冯万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 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 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作者:吴斗;陈君长;刘强;梁建芳;肖虹;卢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肿瘤段桡骨切除,吻合血管保留腓骨小头的自体游离腓骨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用带血管的自体近端腓骨移植,修复桡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术后就放射学及功能评价内容进行随访.结果临床应用12例,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均无局部复发,移植骨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主观满意度为优良,1例终行关节固定术.重建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20°~40°,背伸30°~60°,尺偏20°~40°,桡偏15°~20°.握力是健侧的40%~85%,无腕关节不稳和畸形.腕关节功能评价采用Enneking标准,优2例,良8例,一般2例.结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经广泛切除后,用自体吻合血管的带腓骨小头游离腓骨移植治疗,既彻底切除了骨肿瘤,又保存了患侧上肢,同时较好地保留腕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荣锐;魏巍;解云川;付庆斌;唐华羽;翟饶生;王日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第二跗跖部分关节移植重建拇腕掌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第二跗跖关节背侧血供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第二跗跖关节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特点,其背侧血供源于以下动脉:足背动脉2~6支,第一跖背动脉1~3支,第二跖背动脉3~6支,弓状动脉3~7支,跗外侧动脉2~5支.上述动脉的骨膜支外径在0.1~1.0 mm之间,在第二跗跖关节周围吻合成骨膜动脉网.结论吻合血管的第二跗跖部分关节移植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依据血管的分布规律,可设计4种不同血管蒂的第二跗跖部分关节移植,用于重建拇腕掌关节.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俞立新;王万明;张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部肌腱、神经损伤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的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显微外科修复的261例手部肌腱、神经损伤临床资料.其中,肌腱修复225例,神经修复36例.结果手部的功能良好,肌腱活动正常,感觉良好.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8.1%.结论手部肌腱、神经损伤后早期高质量的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坚义;杨进顺;姚晓军;王伟雄;冯骏;徐凡;姚志挺;罗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股神经损伤26例,手术方法包括神经缝合术、神经移植术及神经松解术.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结果26例术后随访1~4年,按Clawson等提出的标准判定疗效,主要依据股四头肌肌力恢复程度,平均优良率为84.6%.结论股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及时进行显微外科修复及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是获得满意效果的保证.
作者:刘建寅;郭强;李庆泰;王洪业;王丹;张云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各类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通过6个月~7年随访,分析和比较8种类型的皮瓣:足底内侧岛状瓣7例、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6例、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3例、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带蒂足背皮瓣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例、游离腓动脉皮瓣1例,共29个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的效果.结果29个皮瓣中27个皮瓣完全成活,2个部分坏死.足底内侧皮瓣的外形、质地佳,有感觉功能,皮瓣与跟骨有良好的贴附,负重后表皮可形成较厚的角化,无冻伤、烫伤及溃疡形成,患足可以正常负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等带蒂皮瓣表皮均无明显角化,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水疱或溃疡,皮瓣与跟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动,影响足跟完全负重.结论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好,但修复面积有限,采用不同形式的小腿皮瓣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别;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适合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李瑞君;路来金;宫旭;于家傲;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35岁,因车祸致右前臂尺、桡骨开放粉碎性骨折,行急诊清创、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经抗感染治疗未愈,转为慢性骨髓炎伴骨外露,右前臂前侧皮肤与软组织缺损,大段骨外露、骨坏死,掌侧软组织无缺损,但有较多瘢痕,未探及桡动脉搏动,左手屈指功能存在,伸指、伸腕功能丧失.彻底清创,摘除已游离的尺、桡骨大段死骨分别长5 cm、6 cm.根据前臂骨与软组织缺损范围,在同侧设计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皮瓣6 cm×20 cm,髂骨需取3 cm×6cm.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走行特点,设计手术切口,切口自髂棘中点内缘,沿髂棘至腹股沟韧带中点,作髂棘至腹股沟韧带中点弧形切口,显露髂棘、腹外斜肌及腹股沟韧带.定位股动脉搏动的位置,将部分腹肌自腹股沟韧带上切下,为了便于操作,暂时切断腹股沟韧带,显露股动脉及旋髂深动脉.沿旋髂深动脉由近而远解剖血管,确认进入髂骨的终支后,结扎、切断进入腹肌的升支.
作者:钟贵彬;侯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ⅢB、ⅢC型的病例,采用吻合胫前和/或胫后动脉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加坚强内和/或外固定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吻合的胫前和/或胫后动脉均通畅,游离皮瓣均存活,未见血管危象,2例带蒂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余皮瓣均存活;除1例出现骨髓炎外,所有病例都保留了肢体.术后经1年到1年半随访,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是安全、有效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新;江长青;万圣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取5具新鲜尸体(10侧下肢)分别沿髂外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观测小腿后外侧不同阶段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及对相应部位皮肤的血供.临床设计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及足跟创面9例.结果小腿后外侧上、中、下1/3段分别由腓肠浅动脉、胫后动脉肌皮穿支、腓动脉肌间隙穿支所发出的血管滋养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形成了以神经、血管为中心的串状动脉网,与深筋膜层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相互吻合.临床应用9个皮瓣(9例),完全成活,足跟及足外侧缘无感觉丧失区.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可靠,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光早;徐静;张莉;熊竹友;王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44岁,2005年3月1日晨于睡眠中被锐器将其阴茎在龟头部分完全离断.经当地医院将阴茎残端血管结扎包扎,离断龟头放置冰袋中保存后,于伤后4.5 h转来我院.检查见阴茎于冠状沟远端0.3 cm处完全横行离断,断面整齐清洁,近端断面可见结扎线头3处,离断龟头部分完整,3.0 cm×1.5 cm大小,毛细血管反应不存在.遂将离体龟头盐水纱包敷放入4℃低温冰箱保存.立即在腰硬麻下行龟头清创再植术.
作者:戚剑;王建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病例92例,其中出血后24h内手术47例,24~48 h内手术32例,48~72 h内手术13例.术前病情分级(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8例,Ⅲ级42例,Ⅳ级23例,V级2例.92例患者共有110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8个,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2个,大脑中动脉瘤18个,大脑前动脉瘤12个.对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结果术后恢复良好71例,预后差14例,死亡7例.结论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出血病人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陆永建;李明昌;何伟文;伍健伟;朱建坤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