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鹏
作者:龙绍华;文海发;林志铭;邓天亮;周开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个手指缺失显微再造的方法. 方法从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用第2趾、(足母)甲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2趾等多种足部组织瓣移植治疗多手指缺失26例,共再造58指,其中拇指18指,其它手指30指;一次再造2个手指20例,再造3个手指6例. 结果 58指全部成活,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优12指、良3指、可3指,再造手指优11指、良10指、可7指、差2指. 结论多个足部组织瓣联合移植一次再造多个手指,是治疗多指缺失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文德;李宗宝;王业本;赵风林;赵亮;王鑫;吴德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甲根部以远断指再植的临床经验并报道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断指进行彻底清创,找出中央支动脉,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吻合,静脉不做吻合. 结果临床再植10例10指,术后顺利成活9指,经3~10个月随访,成活指的长度与健指相似,指甲生长良好. 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徐晖;李杰文;肖立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与体会. 方法应用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23例. 结果术后20例完全成活,3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而部分坏死. 结论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多可直接闭合,是修复拇指远端特别是桡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黄河;吴迪;王义平;张国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与神经节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胎肝激酶-1(flk-1)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 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5只,对照组5只,实验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在术后8 h、24 h、72 h、5 d、7 d、10 d、14 d、21 d取L4~L6段脊髓与相应脊神经节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VEGF及其flk-1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大鼠正常脊髓与神经节组织中均存在VEGF及flk-1的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其表达可反应性地增强,持续一段时间后迅速回落至正常水平.并且flk-1在胶质细胞及白质中的神经纤维也有所表达. 结论本实验从中枢神经元的角度揭示VEGF促周围神经再生机制,为今后进一步应用VEGF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奠定基础.
作者:傅重洋;洪光祥;王发斌;康皓;黄启顺;陈振兵;翁雨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muscle-derived cells)可否表达骨形成发生蛋白-2(BMP-2)及其体内外的成骨作用. 方法 Ad-BMP-2在体外转染肌源细胞后回植体内,观察其转归及成骨活性. 结果经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中有BMP-2的表达,该细胞中有碱性磷酸酶、培养基中有骨钙素的存在,细胞植入体内后可诱导成骨. 结论经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在生物体内外均具有骨诱导活性.
作者:韩剑锋;林欣;王立春;刘建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97年以来,我们以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为蒂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大范围示指掌侧皮扶缺损11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潘希贵;田万成;管同勋;李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在2000年9月-2002年12月采用第一、二掌背动脉为蒂的示、中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一期修复拇指损伤9例10指,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王晓南;陈克俊;殷忠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1]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2]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3]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4]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近10年来,一些学者探索用肌瓣对驰缓性膀胱进行逼尿肌动力功能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称为逼尿肌肌成形术(detrusor myoplasty).本文就此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岩尖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分析手术未能全切除的原因. 方法对24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岩尖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所见,把它分为两型:Ⅰ型:肿瘤侵入海绵窦内;Ⅱ型:肿瘤未侵及海绵窦. 结果Ⅰ型肿瘤16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其中4例为海绵窦内残留;Ⅱ型8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3例.本组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为66.7%. 结论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很高,是引起手术不能全切及手术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保证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全切除肿瘤.
作者:吴哲褒;于春江;诸葛启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作显微吻合成新尿道修复尿道下裂21例. 结果术后20例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排尿功能正常,无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尿瘘,经修补后治愈.远期效果均满意. 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扬;蒋学武;李建宏;王广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IL-1β在体外培养的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的表达及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将1个月龄SD幼鼠坐骨神经远端切断,预溃变2 d后,制成神经匀浆液,回注自体腹腔3 d后,抽取腹腔液体培养巨噬细胞,培养3 d后收集培养基,即得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不损伤坐骨神经而直接腹腔注射培养基培养3 d后的巨噬细胞的上清即为未激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将上述两种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分别设为C组和B组,把含15%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注射于SD幼鼠腹腔5 min后培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设为A组即对照组.将A、B、C 3组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3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的含量. 结果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胞内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较明显,B组与A组比较IL-1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之间IL-1β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吞噬自体神经匀浆颗粒后的巨噬细胞被诱导激活,从而高表达IL-1β,将可能对外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俊;武雷;余磊;邱小忠;廖华;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95至2001年收治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9例,报道如下.
作者:方俊英;陈勇;梁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1997年至2003年对14例体积巨大、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经侧脑室及经额下或经纵裂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 结果 4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病人无死亡. 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一次性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李士其;王镛斐;赵曜;寿雪飞;贾丕枫;周良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伴有肌腱、骨骼外露的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十分棘手,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是该皮瓣在逆行转移时,血管蒂长度常显不足,使皮瓣的适用范围严重受限.1998年以来,我们对皮瓣的切取方法进行了改良,有效延长了血管蒂,临床应用5例,全部成功.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用指动脉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并同时重建感觉的一种新的术式. 方法根据指背皮肤血供及神经支配的特点,应用指动脉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支为血管蒂的中节指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同时应用指背部神经的分支重建指端及指腹感觉3例.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3~6个月,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耐磨,无触痛,耐寒冷,动态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分别为2~4 mm及4~6 mm,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在10°以内. 结论该术式不需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采用中节指背非功能面的皮肤为供区,并能重建良好的感觉,不需2次手术,是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可选用的皮瓣之一.
作者:崔树森;李岩峰;尹维田;李福;谢升伟;徐明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早期声门癌患者采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方法,达到既可切除肿瘤又可保留器官功能的双重效果. 方法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针状辐射器插入肿瘤组织周围,连同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进行凝固治疗. 结果临床51例中,其中治愈48例,术后2年复发3例,复发的病例经再次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微波治疗加放疗后无再复发. 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早期声门癌,损伤小,术后喉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艳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应用带骨膜和神经的小腿动脉复合皮瓣及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临床应用23例,其中采用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10例,应用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2例,应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4例,应用带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7例.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远端表层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随访3个月~4年,骨折骨性愈合,足外形美观,可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足部皮瓣有感觉恢复. 结论采用带骨膜的复合皮瓣,及多种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足部外形好,有感觉,可恢复足行走功能.
作者:左中男;李斌;杜学亮;杜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作为支架,体外构建人工神经的研究.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并培养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描绘其生长曲线;取猕猴3段4 cm的周围神经,其中2段用4%triton -X -100及4%脱氧胆酸钠液分别萃取1次和2次,在新鲜神经和萃取神经中段取材,组织学检测及电镜学观察萃取前后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把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萃取两次的异体神经内,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情况. 结果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增殖能力强;萃取1次的异体神经细胞及髓鞘结构仍部分存留,而萃取2次的其细胞及髓鞘结构消失;HE染色可见细胞在萃取2次的异体神经内可爬行生长. 结论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化学萃取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适合体外构建人工神经.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王华柱;刘志波;赵建勇;张远林;吴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