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撕脱再植成功一例

柴益民;林崇正;潘云川;符学新;张燕翔;陈彦堃

关键词:吻合血管, 全头皮撕脱, 上静脉, 术后, 颞浅动脉额支, 半卧位, 血供, 低分子右旋糖酐, 血管内膜损伤, 气垫床, 皮肤, 额静脉, 动静脉比例, 血管吻合, 显微镜下, 外露, 头皮坏死, 体位变换, 术中输血, 输血输液
摘要:患者女,17岁。2000年6月8日因长发卷入缆绳机致全头皮整块撕脱,伤后5 h急诊入院。检查:神清合作,头皮撕脱范围:前起双上睑,左至耳郭上缘,右至耳郭上3/4连同右颈、面部皮肤,后抵枕后发际,面积42 cm×38 cm,头顶部10 cm×6 cm颅骨外露,离体头皮中、后部多处碾挫伤伴片状毛囊外露。输血输液纠正血压后在全麻下分两组手术:一组处理头皮,剪除头发、清创,0.025%安尔碘浸泡20 min,镜下分离标记可作吻合的血管;另一组头部清创,寻找血管后,采用11-0线首先吻合两侧眶上静脉、前额静脉各一条及左颞浅静脉顶支,继而吻合左颞浅动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通血后头皮血供恢复,缝合头皮,两侧枕后负压引流。手术历时6 h 40 min,头皮缺血时间14 h,术中输血800 ml。术后气垫床半卧位,多种体位变换,应用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抗生素等治疗,术后10 d拆线,枕后约6 cm×12 cm头皮缺血坏死,2周后植皮覆盖,其余头皮、耳廓、睑眉及额部皮肤全部成活,术后3个月复查:除枕讨论全头皮撕脱时由于伴有严重的辗挫及挤压,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脱及较多节段的血管内膜损伤,需在高倍显微镜下细致检查并彻底切除,确保血管吻合的成功率。头皮血供丰富且呈网状分布,文献报道一条动脉二条静脉足以营养全头皮,本例仅左侧颞浅动、静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血管可以吻合,考虑静脉回流不足,又吻合了两侧眶上静脉及前额静脉,动静脉比例为2∶4。术后头皮无肿胀及瘀血表现。多数报道主张术后半卧位,本例采用卧气垫床结合半卧位,多种体位交错交换,尽量避免枕部长久受压及确保引流通畅,虽然术后5 d血供良好,但终仍有部分枕后头皮坏死,是碾挫伤较重还是局部受压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伴有面、颈部皮肤撕脱时,由于此处已脱离头皮血管网,血供较差,作者主张头皮再植同时直接修整成全厚皮片作回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胸脐皮瓣在修复重建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75例胸脐皮瓣在组织修复及阴茎阴道再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形成岛状皮瓣36例,其中再造阴茎29例,阴道再造4例,修复会阴部2例,对侧腹部1例。形成带蒂皮瓣交叉移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组织缺损30例。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9例。结果除1例阴茎再造形成的尿道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全部存活。结论胸脐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及阴茎再造的理想供区。

    作者:袁相斌;林子豪;刘麒;赵耀中;杨松林;陈敏亮;朱晓海;吴建明;何清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足带足背皮瓣的右第二、三趾及左甲瓣组合移植再造三指一例

    患者女性,32岁。因机器伤致左第二~五指缺损合并手背、虎口、全拇指皮肤撕脱缺损3 h于1999年4月10日入院。检查:左手第二~五指于掌指横纹平面以远缺损,合并全拇指皮肤、虎口、腕关节水平以远手背皮肤撕脱缺损,第二~五掌指关节伸肌腱帽及拇指骨关节肌腱结构完好。在臂丛阻滞及硬外麻醉下行清创双足带足背皮瓣的右第二、三趾及左甲瓣组合移植再造拇食中指。常规清创并标记头静脉、贵要静脉、第一指掌侧总动脉神经,拇指、中指尺侧及食指桡侧指神经,食、中指指浅屈肌腱断端。解剖游离鼻烟窝处桡动脉。根据受区要求设计右足带背足背皮瓣(8 cm×6 cm)第二、三趾及左足带足背皮瓣(6 cm×5 cm) 甲瓣,按常规顺行切取,双足第一跖背动脉属Gilbert Ⅱ型,查双足带足背皮瓣的右第二、三趾及左甲瓣血供好断蒂移至受区,将甲瓣包缠拇指,第二、三趾对应中、食指残端,双足背皮瓣覆盖手背、虎口创面,调整好位置,用克氏针斜形穿针固定趾-指骨,腱鞘两侧各缝合一针防趾体旋转。对端8字缝合趾-指伸肌腱装置,调整好趾长屈肌张力,用Kseeler法缝合趾长屈-指浅屈肌腱。用神经外膜缝合法端端缝合:拇指尺侧神经- 趾腓侧趾神经,第三趾腓侧趾神经-食指桡侧指神经,第二跖底神经-第一指掌侧总神经,第二趾胫侧趾神经-中指尺侧指神经。理顺血管蒂端端吻合:左足大隐静脉-头静脉,右足大隐静脉-贵要静脉,两足背皮瓣相邻缘的足背静脉弓断端对接;左足背动脉-桡动脉,右足背动脉-左足底深支,第二跖底动脉-第一指掌侧总动脉。双供足创面用中厚皮移植打包加压固定。术后双足背皮瓣及再造三指顺利成活,供足愈合好。系统康复治疗,1年后随访,再造三指恢复捏握功能,2 PD:5~7 mm。供足功能好。 体会此病例多指缺损合并手背、虎口、拇指皮肤撕脱缺损采用双足带足背皮瓣的右第二、三趾及左甲瓣组合移植再造三指,同时,修复手背虎口皮肤缺损,保存食中指掌指关节功能,使再造手指获得良好捏握功能。采用克氏针斜形穿针固定趾-指骨,加腱鞘两侧缝合固定一针防趾体旋转,操作简单易行,可缩短手术时间,固定可靠,不贯穿掌指关节有关早期康复治疗。增加吻合第二跖底动脉-第一指掌侧总动脉,较之以往第二、三趾移植第三趾主要依靠第二、三趾间趾蹼侧支循环提供血液供应,第三趾因有独自血液供应而耐寒力增强。重视血管合理配置桥接,高质量吻合确保吻合口通畅是组合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尽可能修复再造指指神经,高质量缝接神经、肌腱及术后系统康复治疗是获得良好运动感觉功能前提。总之,根据手指再造设计原则及手足显微解剖,结合具体病例合理设计、施行手术是再造手指获得良好功能的保证。

    作者:杜昭;黄德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通知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计划于2001年11月2日至11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济南手外科国际研讨会及足趾与皮瓣移植学习班”,本次专题研讨会与学习班旨在推广介绍我们在手外科领域尤其是足趾与皮瓣移植方面的经验并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交流。联系人:凌莉莉,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地址: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邮编:200040,电话:(021)624899996546,传真:(021)6249960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血供足趾和甲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足趾和甲瓣移植再造拇、手指是目前手指再造的好手术方法,如何提高足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这一手术的关键问题。我院在广泛开展足趾移植、多种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多例吻合双套供血系统的皮瓣手术[1]。同时把这一技术进一步用于足趾移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永刚;左方;胡永东;李启明;纪红;谭文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修复小腿贯通伤一例

    患者男性,34岁。因被他人用猎枪(子弹为霰弹)近距离击中右小腿上段后疼痛、出血、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简单清创石膏托外固定2 d后转入我院。检查:右小腿上段平胫骨结节平面由前外侧向前内侧水平方向贯通伤口,其入口约4 cm×5 cm,出口约6 cm×7 cm 大小,其间软组织和胫骨前缘缺损,右足感觉、运动、血液循环正常。X线片示右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入院后即行右小腿扩创、外固定架固定,贯通伤伤口予开放引流。3周后行右腓肠肌肌瓣转移修复创面,自窝平面向下作右小腿后正中切口约15 cm长,切开深筋膜后在小腿后正中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侧保护。根据腓肠肌肌纤维走向辨清内、外侧头及其肌间隙作钝性分离,再找到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并分开,在腓肠肌近端可见腓肠动脉由深面入肌,切勿损伤。在腓肠肌内侧头移行为腱性部分处切断,向上翻转从皮下由贯通伤内侧伤口穿至外侧伤口,在外侧出口处间断缝合两针固定肌瓣以防其回缩。术后2周,腓肠肌肌瓣存活良好,经植皮后创面痊愈。   讨论猎枪霰弹造成的小腿贯通伤软组织及骨骼缺损的面积较大,且局部多有炎症存在,因死腔较大,临床上处理比较困难。腓肠肌肌皮瓣已广泛用于小腿创面的修复,但对于死腔大的贯通伤用肌皮瓣修复比较困难。而腓肠肌肌瓣较长,切取一侧腓肠肌对足的功能影响不大,应用于小腿贯通伤创面的修复时可一次性同时修复贯通伤创面,且腓肠肌内侧头肌瓣上宽下窄,对此种内侧口大于外侧口的贯通伤创面尤其合适,能有效地充填软组织及骨骼缺损所遗留的空腔。肌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枪伤所致的污染创面的感染形成及发展,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肌瓣切取后对足的功能影响不大,供区可直接缝合,无需植皮。因此我们认为腓肠肌肌瓣转移是修复小腿贯通伤创面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撕脱再植成功一例

    患者女,17岁。2000年6月8日因长发卷入缆绳机致全头皮整块撕脱,伤后5 h急诊入院。检查:神清合作,头皮撕脱范围:前起双上睑,左至耳郭上缘,右至耳郭上3/4连同右颈、面部皮肤,后抵枕后发际,面积42 cm×38 cm,头顶部10 cm×6 cm颅骨外露,离体头皮中、后部多处碾挫伤伴片状毛囊外露。输血输液纠正血压后在全麻下分两组手术:一组处理头皮,剪除头发、清创,0.025%安尔碘浸泡20 min,镜下分离标记可作吻合的血管;另一组头部清创,寻找血管后,采用11-0线首先吻合两侧眶上静脉、前额静脉各一条及左颞浅静脉顶支,继而吻合左颞浅动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通血后头皮血供恢复,缝合头皮,两侧枕后负压引流。手术历时6 h 40 min,头皮缺血时间14 h,术中输血800 ml。术后气垫床半卧位,多种体位变换,应用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抗生素等治疗,术后10 d拆线,枕后约6 cm×12 cm头皮缺血坏死,2周后植皮覆盖,其余头皮、耳廓、睑眉及额部皮肤全部成活,术后3个月复查:除枕讨论全头皮撕脱时由于伴有严重的辗挫及挤压,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脱及较多节段的血管内膜损伤,需在高倍显微镜下细致检查并彻底切除,确保血管吻合的成功率。头皮血供丰富且呈网状分布,文献报道一条动脉二条静脉足以营养全头皮,本例仅左侧颞浅动、静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血管可以吻合,考虑静脉回流不足,又吻合了两侧眶上静脉及前额静脉,动静脉比例为2∶4。术后头皮无肿胀及瘀血表现。多数报道主张术后半卧位,本例采用卧气垫床结合半卧位,多种体位交错交换,尽量避免枕部长久受压及确保引流通畅,虽然术后5 d血供良好,但终仍有部分枕后头皮坏死,是碾挫伤较重还是局部受压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伴有面、颈部皮肤撕脱时,由于此处已脱离头皮血管网,血供较差,作者主张头皮再植同时直接修整成全厚皮片作回植。

    作者:柴益民;林崇正;潘云川;符学新;张燕翔;陈彦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通过对206例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病例的诊治分析,探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6例血管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血管吻合修复117例,静脉移植血管修复46例,单纯修补43例。结果治愈185 例,截肢13例,死亡8例。血管损伤在6 h修复,肢体坏死占4.1%,超过12 h修复,肢体坏死为21.3%。结论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缺损超过2 cm应作静脉移植修复,术后注意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并及早切开减压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的关键。

    作者:梁胜根;罗治师;张敏;卢永开;陈忠羡;黄远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纤维瘤

    目的报道周围神经纤维瘤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周围神经纤维瘤11例,其中尺神经纤维瘤3例,正中神经纤维瘤3例,胫神经纤维瘤2例,坐骨神经纤维瘤1例,腓总神经纤维瘤1例,马尾神经纤维瘤1例。结果 11例肿瘤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术后经长期随访(平均2年5个月)无1例复发,受累神经支配区的功能均得到大限度的恢复。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手术,术中注意保护神经干的分支和血运及合理地选择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解云川;杜文延;张亚华;范遗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腓骨移植血管植入治疗股骨颈骨缺损与骨折一例

    患者 18岁。曾诊断为右股骨颈纤维异样增殖症,术后病理诊断为骨化性纤维瘤。不慎滑倒致右股骨颈骨折再次入院。X线、CT扫描检查显示右股骨头下至部分大粗隆骨缺损,股骨头下骨折,移位明显。1999年12月10日行骨圆针于大粗隆下2 cm,沿股骨颈内下缘紧贴骨缺损腔内壁穿入支撑固定股骨头,双腓骨并联嵌入股骨头至大粗隆部,腓动静脉与旋股外动静脉吻合,将旋髂深动脉腹壁支植入股骨头并在头下穿出与移植腓骨的腓血管另一端吻合。术后3个月移植腓骨愈合,股骨颈骨缺损消失,头颈部骨愈合良好。5 个月离床活动,9个月取出支撑骨圆针,至今股骨头未见缺血改变。 讨论本例股骨颈骨缺损伴头下型骨折,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瓣并联移植重建股骨颈,采用旋髂深动脉腹壁支血管植入股骨头并与移植腓骨血管吻合,使腓骨瓣形成双供血,股骨头颈血运增加,有利于移植骨成活,促进了骨折愈合,有利于防止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殷林;孙武元;潘铁军;高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骨科王文刚、郭世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范存义来稿:自1992年5月~1998年6月,应用7 种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48例,皮瓣全部成活。体会:(1)彻底的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重视术前皮瓣设计,尤其血管蒂的长度与皮瓣大小;(3)手术操作细致轻柔,对蒂部的解剖和游离必要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作者:王文刚;郭世杰;范存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2年起,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转位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手部皮肤缺损25例。结果 25例手部皮肤缺损,手术后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没有出现手部及指端缺血情况。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在不用牺牲前臂主要血管的前提下转位修复手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叶劲;莫茅;陈伟明;蔡维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松解术治疗上肢原因不明的神经炎

    目的为探索原因不明神经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患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8例原因不明的上肢神经炎进行临床分析,其中尺神经6例,桡神经2例,病程短5个月,长达4年。将切除的神经外膜送病理检查,均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治疗采取神经外膜或束膜切开松解手术加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结果尺神经6例中5例术前疼痛消失、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包括手内在肌萎缩)已完全恢复,1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及手内肌萎缩部分恢复,术后 1年另侧肢体出现同样体征,治疗后的效果待进一步随访。桡神经2例,1例完全恢复,另 1例剧痛完全缓解。结论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炎的诊断有待进一步探讨,神经松解手术加注射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较非手术疗法的效果要好,值得推荐。

    作者:罗永湘;王体沛;方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伴患指血运障碍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报道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伴患指血运障碍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游离皮瓣所带血管桥接一侧指动脉同时修复创面及指血管11例12指。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患指无缺血坏死。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作者:伍成奇;黄立新;李志安;任书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石膏环形固定大鼠岛状皮瓣的经验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曹景敏等稿:大鼠腹部岛状皮瓣形成后,为防止大鼠自行撕咬及皮瓣回缩变形,从而使测量结果更准确,采用石膏环形固定皮瓣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法:先以数层纱布包裹腹部,再以石膏环形固定于纱布上面,上、下界略超出皮瓣。作者认为,此法的确可行有效。

    作者:曹景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骨科任忠明、金才益、陆金荣、黄志海来稿:自1987年以来,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8例,经1年以上随访,获较满意疗效。作者认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降低股骨头骨内压;提供良好血供和血液循环,并防止软骨面下继续骨坏死塌陷。

    作者:任忠明;金才益;陆金荣;黄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脊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治疗臂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目前,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灰质前角残存的运动神经元可以发出新的轴突,长入与脊髓重新建立联系的神经根,逐渐恢复已丧失的功能[1,2]。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脊神经再植入脊髓后的转归,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杨成林;张信英;杨群;王光达;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解剖和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血供和探讨修复颌面部缺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用32例成人颈部标本,对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的营养血管、行径、分支分布等进行解剖观察,并设计上斜方肌皮瓣、骨肌皮瓣,采用带蒂的方式应用于临床共18例,其中修复颊部缺损8例,舌再造3例,修复口底缺损4 例,修复下颌骨缺损3例。结果上斜方肌和肩胛冈是由颈横动脉分出的颈浅动脉升支和肩胛冈支营养。临床应用除1例皮瓣面积过大有少许皮肤坏死外,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该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供丰富,皮瓣面积大,手术方便,易成活等优点。适合于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银龙;周健;何家才;唐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磁共振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为48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磁共振检查,参照磁共振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措施。结果由于诊断明确,使外科手术切口和手术创伤明显缩小,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明显提高。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周围神经自身的形态学资料,且无创伤,改变了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过去只能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的被动局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国三;黄广香;邝石峰;匡斌;陈云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种带血运髂骨移植术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

    目的评价带血运髂骨移植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的疗效。方法通过术前、术后患者按股骨头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打分的结果比较疗效。结果Ⅰ期病例优良率为75.0%,Ⅱ期病例优良率为80.7%,Ⅲ期病例优良率为45.0%,优良率66.67%。结论带血运髂骨和骨膜移植,可促进坏死股骨头的血运重建,使坏死骨的漫长的爬行替代过程转变为活骨对活骨的骨折愈合过程,从而可明显缩短疗程。

    作者:贾全章;姜洪和;王长纯;张承敏;高吉昌;王东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肌腱鞘管区指屈肌腱损伤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肌腱鞘管区(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 96年1月~2000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33例68 指,术后早期作保护性被动活动,随访进行疗效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为评定标准。结果随访6~10个月,疗效优者37指,良26指。优良率达92 %。结论对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注意保护肌腱的血运和营养,结合早期作保护性被动活动,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粹业;梁德恩;陆茂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