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梁月有;戴宇平;黄正宇;郑克立;梅骅

关键词:肾肿瘤, 肾盂, 输尿管, 诊断, 治疗
摘要:背景与目的: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及内窥镜的应用,近年来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得到明显改善,但争议较大.本文旨在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2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m,IVP)、CT对肾盂癌诊断率分别为82.1%、37.1%、88.1%,对输尿管癌诊断率分别为11.8%、3.2%、93.8%.成功行上尿路逆行造影者肾盂癌及输尿管癌病灶均能准确定位.手术治疗116例,姑息治疗7例.获随访107例,随访率为87.0%,平均随访期3.5年,浅表性(T1)以及浸润性(T2,T3,T4或M1,N2)肾盂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73.6%,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和43.3%;浅表性以及浸润性输尿管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00%和68.8%,5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40.6%.23.6%的患者出现再发膀胱肿瘤.结论:IVP结合B超检查应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上尿路逆行造影可作为IVP检查不显影者的补充检查方法;CT可作为进一步的检查措施.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鳞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KAl1/CD8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在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仍很不充分,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鳞癌中KAI1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Labelled streptovidin biotin staining)法检测99例宫颈鳞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和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对检测结果与宫颈鳞癌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鳞癌中KAI1阴性、弱、中、强表达依次为52.5%(52/99)、16.2%(16/99)、15.2%(15/99)、16.2%(16/99),与正常宫颈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相比,KAI1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存在显著下调(P=0.000).宫颈鳞癌中KAI1表达与FIGO分期、年龄、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肌层浸润深度、血清鳞癌抗原水平、宫颈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均无相关(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AI1表达与宫颈鳞癌的预后无相关(P>0.05).结论:KAI1基因在宫颈鳞癌中表达下调,但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等一系列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均无关.

    作者:熊樱;梁立治;颜笑健;袁颂华;魏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23例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目前,早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可以达到与开腹根治术类似的疗效.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2月~1999年4月间我院局部切除早期低位直肠癌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为直肠腺癌,11例为腺瘤恶变;(2)23例中T0期17例,T1期6例;(3)有3例局部复发,其中2例再次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治愈,另外1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本组病例术后随访均超过5年,5年生存率为95.6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局部切除台疗早期直肠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洪健;唐云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供受体T细胞比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严重程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近年来获重大进展,为恶性血液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超过30%.临床发现植入是否成功及GVHD的严重程度与预处理后供受体T细胞比例有关.本研究建立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探讨供受体的不同T细胞比例对GVHD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受体SD大鼠接受大剂量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加环磷酰胺(cyelophosphamide CTX)预处理,分别按1:1、2:1、4:1的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回输供体Wistar大鼠骨髓细胞,观察受体生存期、临床及病理GVHD评分.结果:实验组大鼠按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为1:1、2:1和4:1移植时,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6.7±1.3)天、(16.8±1.5)天和(15.0±1.7)天;临床GVHD评分分别为(2.4±0.6)分、(3.3±1.2)分和(5.3±1.4)分.移植物与受体T细胞比例为1:1、2:1移植时小鼠的存活时间、临床及病理GVHD评分与4:1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物内T细胞和经预处理后受体残存T细胞比例为1:1、2:1时,GVHD程度较轻;4:1时,GVHD明显加重.

    作者:贺晓东;翁霞;邓晓辉;梁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x43、Skp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是间隙连接蛋白家族的主要成员,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下降.它在许多细胞系以依赖间隙连接(Gapjunction)的途径发挥抑癌作用.近研究发现它还可能通过抑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的表达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Skp2是F-box蛋白家族的成员,它能特异性识别并促进某些调节G1期进程的关键性细胞周期调节物的降解,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升高.本研究检测Cx43和Skp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卵巢癌发展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81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外科手术石蜡标本(良性13例、交界性12例、恶性56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x43和Skp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Cx4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中阳性率分别为84.6%、66.7%和33.9%,经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其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1)和交界性肿瘤(P<0.01),在不同年龄及组织类型的卵巢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中低度分化组、Ⅲ~Ⅳ期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明显低于高分化组(P<0.05)、Ⅰ~Ⅱ期组(P<0.05)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Skp2在良性上皮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中表达阴性,而在恶性上皮性肿瘤中阳性率为46.4%,半定量分析表明其表达水平在上皮性卵巢癌明显高于良性(P<0.01)和交界性肿瘤(P<0.01),在不同年龄及组织类型的卵巢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组中,中低度分化组、Ⅲ~Ⅳ期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1)、Ⅰ~Ⅱ期组(P<0.01)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此外,在上皮性卵巢癌中,Cx43表达-、+、++的各组中,Skp2阳性率分别为62.2%、17.7%、0,与Cx43表达水平负相关(r=-0.48,P<0.01).结论: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Cx43特异性低表达于卵巢癌,Skp2特异性表达于卵巢癌,提示Cx43表达下降、Skp2表达升高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卵巢癌中,Skp2的表达上调可能与Cx43的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胡叶青;刘元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优化射频消融术参数设置的离体猪肝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经皮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初的射频技术只能在离体猪肝上取得1.4~1.6 cm的消融直径,今经过多方面的改进,射频消融范围明显增大.射频消融范围是否足够、能否完全包围整个肿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优化射频工作方式的研究,探讨能增大单针射频消融范围,同时能减少射频进针次数,从而降低针道转移机会,并提高小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方法.方法:第一步采用方式A(起始功率为10 W,每分钟步升10 W)、B(起始功率为50 W,每分钟步升10 W)和C(起始功率为90 W,持续至功率自动下降至10 W),对经加工后的共22例离体圆柱形正常猪肝进行消融;第二步采用射频工作方式A,调整针尖到电极板距离分别为3、8和13 cm,对22例离体圆柱形正常猪肝进行消融.比较各种参数设置下消融灶的特征(消融灶平衡径、垂直径、类圆率、消融体积、能量输出和消融时间等).结果:采用方式A进行消融所得消融灶大小平均为2.5 cm×2.7 cm,比采用方式B和C进行消融时大(方式B、C的消融灶大小分别为1.6cm×1.8 cm和2.0 cm×1.5cm).方式A的消融体积是10.0 cm3,明显大于方式B和C(分别是3.1 cm3和2.1 cm3),而消融时间也明显延长(分别是281.9、79.4和61.4 s),而且采用方式A消融时所得病灶比方式C更接近圆球形.消融时间和消融输出能量均与消融体积存在高度相关性(R2分别为0.920和0.853,P<0.05).当针尖距离分别为3、8和13 cm时,消融所得病灶平均大小分别是2.5cm×2.7 cm、3.8 cm×3.4 em和4.9 cm×4.1 cm,消融平均体积分别是10.0 cm3、22.9 cm3和43.3 cm3,中止时间为281.9、495.6和896.1 s,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较低起始功率和较缓的功率升速有利于增大单针消融范围;在本文拟定的针尖距离范围内,针尖距离越大,消融体积也越大,需要的消融时间也越长.消融时间和消融输出能量与消融体积高度正相关.

    作者:梁惠宏;陈敏山;张亚奇;郭荣平;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关于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因素、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的关系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以认识survivin对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9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结直肠癌伴远处器官转移者的survivin蛋白表达(56%,14/25)高于未转移者(48.5%,32/66)(P<0.05),5年生存者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42.9%,30/70)显著低于死亡者(76.2%,16/21)(P<0.01);survivin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91.3月,阴性患者为116.4月,前者的5年生存率(65.2%,30/46)显著低于survivin阴性者(88.9%,40/45)(P<0.01);survivin阳性患者的AI均数(0.74±0.19)%显著低于阴性患者(1.07±0.24)%(P<0.01);survivin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earson系数:0.721).结论:survivin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调节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杨景;柳凤轩;阎晓初;贺光友;刘丽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淋巴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淋巴瘤从低度向高度恶性的进展有关,且VEGF表达高的淋巴瘤易发生早期远处转移.目前,VEGF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对淋巴瘤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尚少.本课题拟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硫代磷酸化修饰的VEGF ASODN对淋巴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终浓度分别为10、20、30 μmol/L的VEGF ASODN和错义序列与人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分别孵育24 h、48 h,采用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采用链酶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VEGF ASODN处理的Namalwa细胞注射人裸鼠,监测裸鼠肿瘤的大小,并采用SP法分析淋巴瘤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凝胶图像分析表明VEGF ASODN 3个浓度组(10、20、30 μmol/L)处理的Namalwa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分别为1.28、0.86和0.47,错义序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9和1.84.VEGFASODN组、错义序列组和对照组V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为23.3%、46.9%和47.8%.VEGF ASODN组、错义组、PBS组的细胞接种裸鼠,其新生血管的数目分别为12.26±0.78、23.92±1.14和24.13±1.21.结论:VEGF ASODN可下调淋巴瘤VEGF的表达水平,并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童允洁;张敏;邹萍;郭荣;袁永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滑膜肉瘤MRI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检查软组织肿瘤好的影像学方法.滑膜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之一,本研究探讨滑膜肉瘤的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以期提高MRI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12例滑膜肉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位于上肢2例,位于下肢10例;患者年龄35~50岁,中位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3:1.MRI扫描采用PHILIPS GYROSCAN 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序列采用SF、FSE、FFE和Stir等序列,所有病例均作T1WI、T2WI和T1W Gd-DTPA静脉内注射增强扫描检查.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滑膜肉瘤MRI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MRI可见12例肿块均位于关节旁,其中2例向关节内侵犯,3例侵犯邻近的骨质.在T1W 12例肿块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肿块,但其中3例肿块可见部分斑片状和囊状高信号区.在T2W6例肿块信号表现为三重信号;6例肿块表现为多结节状,3例呈不规则状,3例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肿瘤内可见分隔征象,液-液平面征1例,肿块大直径3~13 cm.T1W Gd-DTPA增强肿块均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12例滑膜肉瘤病理分型:低分化单相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高分化3例;双相分化2例.肿块内有大范围出血和囊性变6冽,大量瘤组织坏死5例,钙化2例.结论:滑膜肉瘤的MRI具有一些特征性,并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建宇;刘庆余;叶瑞心;钟镜联;梁碧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照射配合肝动脉栓塞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fial chemoembotization,TACE)是目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单纯TACE疗效较差,3年生存率约20%左右,本研究旨在探讨TACE结合外照射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1994年6月~2002年4月间,54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加外照射(综合组)治疗,同时选取60例同期治疗的单纯TACE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TACE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插管插入肝固有动脉后,注入造影剂,明确已插入肿瘤区供血血管后再注入化疗药物(MMC+ADM+CBP)和碘油配制的悬液,同时根据肝肿瘤的供血情况用明胶海绵栓塞供血动脉血管,4~8周后重复.综合组患者先进行TACE治疗1~4次,放射治疗在TACE后21~28天进行,用真空袋固定体位,54例中有36例采用普通增强CT扫描结合碘油沉积和体表标志进行模拟机定位,11例采用CTsim设计治疗计划,靶区的确定根据CT扫描所提示的肿瘤大小和碘油的沉积情况外扩1.5 cm,同时在模拟机下观察患者的呼吸运动度,视情况在照射野的Y轴方向增加1~2cm,7例患者应用3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分布,尽可能保护正常肝组织、双侧肾脏和脊髓.照射剂量36~60 Gy,平均照射剂量53.3 Gy,每次1.8~2 Gy,5次/周.结果:TACE+R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5%、48.4%、37.4%,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9%、37.2%和17.8%,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年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患者肝功能分级以及有无门静脉癌栓有关.结论:TACE联合外照射治疗可以提高部分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

    作者:刘孟忠;王修身;蔡玲;古模发;刘慧;李群;崔念基;张亚奇;李国辉;李锦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家族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迄今为止,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家族(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s,MAGEs)已经发现了几十种基因,可分为Ⅰ类和Ⅱ类两个亚类.其中属于癌/睾丸抗原的Ⅰ类MAGE家族基因只在肿瘤细胞和生殖细胞中表达,其中部分抗原或多肽已经在多种肿瘤中进行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评价.尽管对于MAGE家族基因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还知之较少,但人们已经注意到MAGE家族基因在胚胎发育、生殖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或病理作用.有理由推测Ⅰ类MAGE家族基因在胚胎阶段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后,被基因甲基化等机制灭活,一旦这些基因冉次被激活,机体可能发生肿瘤,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受到攻击,因此,Ⅰ类MAGE可能在某些肿瘤的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即对MAGE家族的基因种类及生物功能进行综述.

    作者:肖江;陈红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但预后差.本文分析MPM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MPM 24例,其中12例单纯接受以DDP为基础的方案化疗1~6个疗程,7例接受手术治疗和以DDP为基础的术后化疗1~6个疗程,5例接受手术治疗和术后放射治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比较各组的生存率,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4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20.8%和4.2%,中位生存期9.0个月.单纯化疗组12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0和0,中位生存期为5.0个月;手术加化疗组7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14.3%和0,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手术加放疗组5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0.0%和20.0%,中位生存期为42.0个月.3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1.93,P=O.00).影响MPM预后的因素有临床分型(P=O.04)和治疗方法(P=O.00).结论: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是影响MPM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曹卡加;崔念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FHIT)作为抑癌基因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有关,并在多种肿瘤中因甲基化而失活.本研究拟探讨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基因失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40例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发生状况和FHI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未发现存在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而宫颈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的甲基化率为40.0%(16/40);(2)临床Ⅱ期宫颈癌病例中FHIT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56.5%(13/23),明显高于Ⅰ期的14.3%(2/14)(P<0.05);(3)宫颈癌组织中存在FHIT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阳性率仅为30.0%(12/40),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00.0%(10/10)(P<0.05).结论: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是宫颈癌中该基因失活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史惠蓉;吴庆华;索振河;Jahn M Nesland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清蛋白质组图谱和人工神经网络软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背景与目的: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标志物筛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本研究旨在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其配套蛋白质芯片对49例乳腺癌患者和33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组图谱进行检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软件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以全部25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峰的数据构建完整诊断模型,以差异大的4个峰的数据构建简化诊断模型.完整模型盲法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15/18)和88.89%(8/9),对早期和中晚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0.00%(9/10)和75.00%(6/8);简化模型盲法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13/17)和90.00%(9/10),3例早期乳腺癌均被其准确检出(100.00%,3/3),对中晚期乳腺癌的检出率为71.43%(10/14).两模型灵敏度、特异度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早期和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与肿瘤标志物筛选研究.

    作者:胡跃;张苏展;余捷凯;刘建;郑树;胡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靶向性抗肿瘤融合蛋白EGF-E4orf4的表达及其细胞毒性的初步分析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通过受体起作用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生长因子.正常细胞的表面有EGF受体,但很多肿瘤尤其是实体瘤细胞表面则有异常高水平的EGF受体的表达.腺病毒早期区4第4编码蛋白,即腺病毒E4orf4蛋白(adenovims earlv region 4 open reading frame 4 protein)可以特异地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不依赖p53表达的凋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毒因子.本研究旨在利用EGF的靶向性和E4orf4蛋白的细胞毒性,在分子水平设计合成一个融合蛋白,使其具有组成部分各自的生物学功能,即能够靶向性杀伤肿瘤细胞.方法:PCR和重叠PCR构建EGF-E4orf4融合基因,构建多拷贝酵母表达载体,转化毕赤酵母,筛选表达菌株,用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用MTT比色法测定融合蛋白对BT325及MDA-MB-231细胞的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融合基因片段长度为805 bp,含有Kozak顺序、α-因子前导肽、EGF、连接区及E4orf4.获得了重组质粒pAO-EGF-E4orf4及含有3个表达单元的重组质粒pAO-3EGF-E4orf4.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 ku,与兔抗人EGF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反应结果呈阳性.融合蛋白EGF-E4orf4在高浓度(5μg/ml及0.5μg/m1)时,BT325及MDA-MB-231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其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细胞.融合蛋白EGF-E4orf4在每3×105个细胞10~25μg的浓度内,能够诱导15.4%~28.2%的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融合蛋白EGFE4orf4可以通过EGF介导进入细胞,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卜鹏莉;王东梅;陈虹;黄秉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趋化因子受体及配体在卵巢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与肿瘤细胞的迁移与转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拟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chemokine (C-X-C)receptor 4]及配体CXCL12[chemokine(C-X-C motif) ligand 12]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在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1ot检测1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癌细胞株CAOv3、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XCR4的表达以及卵巢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组织和输卵管平滑肌组织中CXCL12的表达.ELISA检测15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腹水中趋化因子CXCL12的含量.以Boyden小室检测重组人CXCL12、上皮性卵巢癌癌性腹水对CAOV3和HUVEC细胞的趋化活性的影响.结果:(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CAOV3及HUVEC细胞中,CXCR4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0±1.12、1.89±1.20、1.68±1.11及1.35±0.14、1.86±0.34、1.96±0.23,正常卵巢组织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未检测到CXCR4表达;(2)卵巢癌癌性腹水定量检查结果显示,CXCL12含量为632~9 326 pg/ml(中位数为6 237 pg/m1).卵巢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组织中,CXCL12 mRNA表达量的平均值为1.14±0.87,卵巢癌患者输卵管平滑肌组织未检测出CXCL12表达;(3)重组人CXCL12可诱导CAOV3及HUVEC细胞的迁移,其趋化指数分别为3.9±1.2和4.1±1.6,与对照组(趋化指数分别为1.0±0.4和1.1±0.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皮性卵巢癌癌性腹水可诱导CAOV3细胞的迁移,其趋化指数为1.9±0.8,与对照组(趋化指数为1.0±0.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XCR4/CXCL12受体配体系统可介导卵巢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这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芳;朱怀仕;韩志强;陈刚;高庆蕾;贾平;张阿丽;奚玲;徐茜;廖国宁;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2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及内窥镜的应用,近年来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得到明显改善,但争议较大.本文旨在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2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m,IVP)、CT对肾盂癌诊断率分别为82.1%、37.1%、88.1%,对输尿管癌诊断率分别为11.8%、3.2%、93.8%.成功行上尿路逆行造影者肾盂癌及输尿管癌病灶均能准确定位.手术治疗116例,姑息治疗7例.获随访107例,随访率为87.0%,平均随访期3.5年,浅表性(T1)以及浸润性(T2,T3,T4或M1,N2)肾盂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73.6%,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和43.3%;浅表性以及浸润性输尿管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00%和68.8%,5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40.6%.23.6%的患者出现再发膀胱肿瘤.结论:IVP结合B超检查应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上尿路逆行造影可作为IVP检查不显影者的补充检查方法;CT可作为进一步的检查措施.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梁月有;戴宇平;黄正宇;郑克立;梅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1O例报告

    背景与目的:手术切除是肾上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而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逐渐用于肾上腺良性肿瘤的切除.本文报告我院腹腔镜肾上腺良性肿瘤切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的手术经验和技巧.结果:9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l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有轻度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良性肿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欢;周芳坚;秦自科;韩辉;刘卓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

    背景与目的:对于放疗后咽鼓管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的分泌性中耳炎,目前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鼓膜穿孔可以避免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过综合的耳功能检测,确认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耳的咽鼓管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后,对16例(18耳)符合条件的患者施行鼓膜部分切除术,对术后患者的听力及其它症状进行超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鼓膜部分切除术后61%(11/18)残留鼓膜穿孔,患者听力普遍提高,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的30.1dB减至16.0dB,耳闷、耳鸣和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鼓膜部分切除术后鼓膜再愈合7耳(39%),术前和术后平均气骨导差分别是33.0dB和32.1dB.结论: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而持久,对鼓膜再愈合耳的听功能无损害.

    作者:周永;唐安洲;谭颂华;李杰恩;方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核心蛋白聚糖基因转染对SiHa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一种多效性分子,具有许多重要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rAAV)载体介导DCN基因转染宫颈癌细胞(SiHa),观察其在SiHa细胞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DCN基因cDNA序列,克隆含开放读码框的DCN基因片段,测序后克隆至质粒UF1(UF1·DCN),通过磷酸钙-DNA沉淀法共转染293细胞,产生高滴度的含DCN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DCN).用rAAV·DCN转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iHa细胞,并以rAAV·LacZ转染和非转染细胞作对照.通过Western blot分析DCN的表达,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及DC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获得了含开放读码框的人DCN基因片段(1 080 bp).成功包装至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获得高滴度的rAAV·DCN重组体,转染SiHa细胞后能有效表达DCN并使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G1期细胞百分率[(72.3±23)%vs.(59.5±2.5)%]明显增加,S期[(11.9±1.9)%vs.(17.8±0.8)%]和G2期[(13.4±1.1)%vs.(21.5±0.9)%]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DCN高表达对SiHa细胞增殖周期有明显阻滞作用.

    作者:赵春霞;赵荫涛;汪培华;肖啸;汪道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MVD的检测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及预后因素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指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进一步判断其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子宫内膜腺癌、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PCNA指数和MVD,结合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指数(54.49±9.29)和MVD(48.97±8.56)较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P<0.05);子宫内膜癌的期别越晚、分化越差,PCNA指数和MVD越高(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指数与MVD呈正相关.结论:PCNA指数、MVD增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有关;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肖琳;唐良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