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雅;何锦霞;何晓齐;高龙
目的:研究双下肢肌肉萎缩后,对下肢干动脉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方法:检测20例双下肢肌肉萎缩患者及26例正常人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各种血流多普勒参数.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肌萎缩组股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升高、舒张早期反向血流速度降低、舒张早期反向血流持续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显著(P<0.01);(2)两组间,足背动脉血流多普勒参数无差异(P>0.05).结论:双下肢肌肉萎缩对下肢干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主要影响是引起舒张期血流参数变化.
作者:周翔;张青萍;乐桂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10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心率90次/分,律齐,于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样4/6级杂音,伴细震颤,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术前彩超检查:二维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端与主动脉前壁连续中断,缺损处直径约2.5cm,彩色多普勒显示缺损处呈双向分流,收缩期为左→右分流,瞬时流量6.1ml,Vmax 166cm/s;舒张期为右→左分流,瞬时流量2.4ml,Vmax 176cm/s;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彩超诊断:先心室间隔缺损(膜周型)伴肺动脉高压.
作者:张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诊断专业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于1999年10月15~2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由颅脑诊断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承办的这次学术会议收到论文143篇.来自全国各地的110名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颅脑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曹起龙教授、副主任委员李作汉教授、徐绍彦主任等主持了会议.南京市卫生局张帆副局长到会讲话,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薛邦秘书长等参加了会议.
作者:何晓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科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超)诊断一家族中3例先天性房间隔发育异常报道如下:
作者:刘峰;何静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16岁,因右侧偏瘫,失语20天入院.起病时无任何诱因突然抽搐,意识丧失伴大小便失禁,二天后呼之能应,但仍有右侧偏瘫、失语,在当地经超声心动图检查为右室粘液瘤而转入我院.
作者:陆映珠;赵红英;白文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33岁,以双肾区反复绞痛3年余就诊,外院诊断为双肾结石.体检:双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正常.血清检查:尿酸602umol/L(正常140~400umol/L);钙3.03mmol/L(正常2.2~2.7mmol/L);磷0.78mmol/L(正常1.0~1.6mmol/L).
作者:游万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8岁.主诉:经常性上腹部痛,饱胀,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近半年来疼痛加重,一般治疗无效,来院就诊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表浅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剑突下触及拳头大小包块,质硬、触摸边界尚清,表面尚光滑,活动度差,包块处压痛明显,上消化道钡剂检查:胃底胃体均未见异常,胃窦十二指肠球及十二指肠明显受挤压,胃窦及球部呈弧形向上抬高,十二指肠圈扩大,内侧壁肠壁僵硬,蠕动消失,扩张受限,诊断胰头癌.
作者:韩宗军;潘秋丽;张岩;李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男性患者,22岁.4个月前遭遇车祸,致钝性腹部创伤.伤愈后常感上腹部胀痛,偶解白陶土样粪便,但是皮肤和巩膜无明显黄染.腹部CT扫描发现肝左叶内有一巨大的低密度积液区.
作者:邓凤威;陈晓华;陈玲;章建全;方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53岁.因左上肢、左前胸部及颜面肿胀10天入院.既往肺心病史30年,查体:血压17.4/10KPa,半卧位,颜面、口唇重度发绀,颜面、眼脸浮肿,左颈部及左上肢可见浅静脉明显扩张,左手,左上肢皮肤颜色轻度发绀、肿胀,双侧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遥远,肝大、肋下5.0cm、双下肢轻度凹性水肿.
作者:于德平;刘侠;王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与方法:本研究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7例8只眼球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结果:8只眼中均显示出原始玻璃体增生的异常声像,呈喇叭形、漏斗形或弹头形.有5例6只眼球的前房变浅.有6例7只眼的晶体回声增强增厚.在5例6只眼球的原始玻璃体增生病灶的中心区探测到玻璃体动脉血流信号.结论:特征性的原始玻璃体增生声像图及其中心区的玻璃体动脉血流信号,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树森;赵金英;廖明松;刘金模;王利玲;梁燕;冯玉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肺动脉口狭窄的重要指标.但心内分流患者由于肺动脉血流增加,也可以引起肺动脉血流增速.为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对20例肺动脉口狭窄和35例心内分流患者的肺动脉血流速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作者:崔新明;王芳;沈琨;张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心肌的组织后散射积分曲线特征,以及背向散射各参数与核素心肌显像对照鉴别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5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55.6±11.10岁.采用美国HP Sonos 5500超声诊断仪和S4探头.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后分析梗塞节段的心肌组织整合后散射积分(IB)及其周期性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幅度(CVIB).结果:根据组织整合后散射积分周期性变化曲线创建IB曲线形态评分标准:有明确的波峰及波谷的正弦曲线,记作1分;尚能分出波峰波谷且平滑的正弦曲线,但其增高减低时相有延迟,或呈反向变化记作2分;平直或呈不规则波动的曲线记作3分.结果显示,硝酸甘油介入核素心肌显像示有存活心肌的梗塞节段IB曲线评分较无存活心肌的节段低(分别为1.7±0.9和2.8±0.4,P<0.005);有存活心肌的节段CVIB较无存活心肌的节段高(分别为5.2±1.9dB和3.1±0.6dB,P<0.05).而有存活心肌节段IB平均值与无存活心肌节段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以硝酸甘油介入核素心肌显像识别存活心肌为金标准,IB曲线评分≤2分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83.3%.CVIB≥3.5dB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也为77.8%,特异性也为83.3%.有无早期再灌注与梗塞区有无存活心肌无明显关系.结论:存活心肌的IB曲线评分及CVIB有鲜明特征,能可靠识别梗塞后心肌存活性,与核素识别存活心肌的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唐怡;沈学东;潘翠珍;潘文明;陈灏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72岁.因右上腹搏动性包块10年余,近日自感搏动加重就诊.体检:患者右上腹触及卵圆形包块,表面光滑,位置固定,有轻度压痛及膨胀性搏动感与心脏跳动一致.听诊:包块处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作者:范春枝;田文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例1,患儿男,10岁.半年前患急性虹膜炎、结膜炎,未能及时治疗,近2月右眼逐渐失明来院就诊.
作者:郑静华;郑慧莉;郑桂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超声用于诊断膝关节腔积液已有报道[1],但其检查部位及方法尚不统一,且缺乏更为详尽的叙述.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此项工作后不断有所体会和发现[1].现就其检查部位和方法作一阐述.
作者:耿洁恩;张普光;陈英俊;苏迎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及三维血流能量成像在肝癌中应用.方法:用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65例肝癌,有40例同时观察三维血流能量图,22例进行选择性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使肝癌肿瘤血流显示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三维血流能量图可获较完整肝癌肿瘤血流立体血管网图像,且与选择性肝动脉血管造影的血管分布特征相似.结论:彩色多普勒及三维血流成像能直观较完整地表现肝癌肿瘤血流分布状态,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世萍;杨通明;唐石初;许若才;程智;彭季兰;吴泽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会议于1999年9月13~17日在南昌召开,参加会议代表共400余名,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大会专题报告12篇,交流论文600余篇,内容新颖,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测定、心肌病、心包、心脏肿瘤、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新技术.
作者:杨浣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动脉的超声探测方法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技术对54只正常人足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和第一跖底动脉进行超声探测.部分第一跖背动脉的探测采用逆行法.同时探查第一骨间背侧肌,并对第一跖背动脉进行超声分型.结果:第一跖背动脉的平均内径0.81±0.19mm,并依据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关系,将其分三型:浅表型、肌内型和肌下型,出现率分别为53.7%、40.7%和5.6%.第一跖底动脉远段出现率为90%,近段出现率为52%.在第一跖蹼软组织间隙内超声可见第一跖背动脉和第一跖底动脉存在较为恒定的吻合,出现率为85%.结论:第一跖背动脉的变异较大,但超声可以较好地显示其形态学特征.在四肢显微外科中,超声的术前检测可以对临床筛选病例、选择术式和分型的方法学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作者:朱家安;胡兵;应涛;陈磊;曾炳芳;范存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拟在探讨DTI技术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肌电除极状态的准确性.方法:应用DTI技术的速度模式及加速度模式观察38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束支传导阻滞,其中2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8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异常心室肌除极起源与顺序,并与25例心电图完全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相对照.结果:①加速度图上CRBBB组的心室除极起源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均位于室间隔,并由室间隔向四周扩布激动;而CLBBB组的心室早除极点位于右室前壁心尖,其产生的除极扩布过程与正常组、CRBBB组迥异(P<0.001);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M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左室除极正常.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至收缩带出现的时限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CLBBB组左室除极则明显延缓.左室后壁收缩带推迟出现,与正常组、CRBBB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③心尖区四腔心、二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上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右室前壁基、中部收缩延迟.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至右室前壁基部、中部收缩波起始的时间间隔较正常组、CLBBB组显著延长(P<0.001);CLBBB组则显示右室前壁电-收缩耦联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其收缩波未见延迟(P>0.05);而左室各壁收缩均较正常组、CRBBB组明显延缓(P<0.001),前间隔除极方向更由心尖指向心底.结论:本研究表明DTI显示的CRBBB及CLBBB的心室肌除极过程与临床心电生理研究结果相符.证实DTI能直观实时、形象准确地评估心电活动,是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研究方式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静;李治安;王新房;谢明星;刘俐;杨娅;吕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拜读存底超声图片质量提高与复制方法的初步研究(熊亦等,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9):715~716页)一文,对其中的方法:想到用扫描仪把存底图片存入电脑的思路感觉很好.但对于有些问题想提出与作者讨论与商榷.
作者:黄志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