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激酶B在铅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彭博;张朝东;任艳;吴哲

关键词:蛋白激酶B, 铅中毒, 大脑皮层神经元
摘要: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B(PKB)在慢性铅暴露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新生1 d昆明系小鼠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1.2、2.4、4.8、7.2、9.6 mmol/L)制备染铅模型(染铅组),对照组饲以等量自来水.6周后经水迷宫行为方法测定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小鼠血铅、脑铅浓度;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总量PKB(t-PKB)及磷酸化PKB(p-PKB)的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 染铅组小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铅暴露可明显损伤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程度与血铅、脑铅的浓度成正相关(r=0.678,P=000;r=0.643.P=0.000);染铅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p-PKB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P-PKB磷酸化水平与血铅浓度呈负相关(r=-0.820,P=0.028),与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程度呈负相关(r=-0.671,P=0.000);铅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t-PKB的磷酸化水平没有影响.结论 慢性铅暴露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这可能与慢性铅暴露小鼠中p-PKB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有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实验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脑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fBMSCs)的治疗作用,分析植入梗死灶不同区域的BMSCs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植入细胞的行为与脑内微环境中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关系.方法 75只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组(n=50)和BMSCs移植组(n=25),所有动物均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 1 h模型,24 h后BMSCs移植组脑内注射BrdU标记的同种异体BMSCs(2x106个),MCAO组注射等量PBS.MCAO前及MCAO后第1(移植前)、3、5、7、10、14天应用加速转轮试验和贴纸去除试验检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第14天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两组的缺血病灶范围,行BrdU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SC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胶质细胞环境下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BMSCs移植组MCAO后7 d加速转轮试验结果优于MC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植入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存活数量多,且向病变方向放射状迁移,植入缺血病灶核心的细胞甚少存活,且无迁移现象.结论 BMSCs脑内移植可改善MCAO后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构成适合植入细胞存活、迁移的环境,而胶质瘢痕阻碍了细胞的迁移.

    作者:管玉青;陆兵勋;潘速跃;王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与皮质神经元间突触的建立

    目的 观察与大脑皮质神经元共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后,与脑皮质神经元之间形成功能性突触的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获得GFP转基因小鼠BMSCs(GFP-GM-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取第3代GFP-GM-BMSCs,种植到源于小鼠大脑的原代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培养介质为加有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Neurobasal-A+2%B27),体外模拟建立细胞移植的共培养体系.共培养第10天,利用FM1-43荧光染料染色活动突触小泡的特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的两种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结果 与神经元共培养的GFP-GM-BMSCs在含有EGF、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7 d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共培养10 d后,FM1-43染色阳性的突触囊泡明显增加,主要位于神经元样细胞胞体、突起及其末端结构上.结论 在体外模拟细胞移植共培养体系中,分化自GFP-GM-BMSCs的神经元样细胞能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样连接.

    作者:周辉;姜晓丹;陈袆招;杨丽;法志强;邹雨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儿童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

    目的 探索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儿童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入住我院PICU的9例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患儿行CBP治疗,根据血清钠水平调整置换液的钠浓度,观察高血钠与病情的关系及实施CBP前后血清钠浓度及纠正速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9例高钠血症患儿治疗后血清钠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钠每日下降14.2 mmol/L,血钠纠正速度为0.75 mmol/(L·h),治疗过程安全,血流动力学稳定.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放弃治疗,4例治愈出院.结论 CBP 治疗高钠血症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尤其对颅脑疾病合并高钠血症者应尽早实施.

    作者:罗炎姣;陈慧;常平;陶少华;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MoCA对32例MC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二者筛查MCI的效果.结果 以26分为分界值,MoCA筛查MCI的敏感性为96.87%、特异性为76%,MMSE筛查MCI的敏感性为56.25%、特异性为96%;MoCA中除抽象思维、地点定向两项外,其余各亚项的评分在MCI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中仅计算与注意力、延迟回忆两项在MCI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CA为高敏感性的MCI筛查工具,能全面评估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可用于筛查MMSE得分正常的MCI患者.

    作者:李海员;王延平;黄绍宽;杨少青;陈盛强;邓永萍;陈智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巨大盆腔骶前脊膜膨出伴胆脂瘤合并脑积水一例并文献复习

    脊膜膨出是先天发育不良件疾病,常伴有多种畸形,如脑积水,并可能有局部先天肿瘤,但三者并存者极为罕见.笔者收治一例此种情况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永春;秦家振;赵春平;戴宜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HO-1/CO)变化,探讨其在HIBD中的作用.方法 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及HO抑制剂锌原卟啉组(Znpp组),每组6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法)、流式细胞术(FCM)和双波长定量测定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HO-1 mRNA的表达、丙二醛(MDA)含量、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及血中CO浓度.结果 与Sham组比较,HIBD组、Znpp组HO-1 mRNA表达均增强(分别为0.166±0.042、2.289±0.333、1.839±0.322),CO浓度升高[分别为(0.460±0.009)%、(1.026±0.145)%、(0.735±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IBD组比较,Znpp组HO-1 mRNA表达明显减少,CO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HIBD组、Znpp组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MDA含量分别为(1.016±0.210)nmol/mg prot、(1.945±0.312)nmol/mg prot、(3.202±0.693)nmol/mg prot,凋亡率分别为(0.108±0.009)%、(1.412±0.307)%、(2.458±0.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BD组比较,Znpp组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HO-1/CO系统可能在脑损伤的恢复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利锋;初桂兰;郑荣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溶栓治疗的价值

    目的 探讨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的特征以及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常规MRJ、FLAIR、DWI及MRV,统计静脉窦内出现DWI高信号的部位、数量;以溶栓治疗后1~3个月的MRV确定原栓塞静脉窦是否再通;探讨溶栓前静脉窦内血栓T1WI、FLAIR、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中9例出现21个部位的血栓DWI高信号.首诊MRI血栓内有DWI高信号的静脉窦的血管完全再通的几率较低(19.0%),血栓内无DWI高信号的静脉窦冉通率较高(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血栓DWI信号可能与血栓的进展有关,首诊MRI发现静脉窦内血栓DWI呈高信号能预测溶栓治疗1~3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较低.

    作者:谭四平;沈比先;毛文萍;黎钢;孙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静脉损伤性脑内血肿56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内血肿多为脑挫裂伤引起局部动脉破裂所致,由静脉损伤引起的脑内血肿临床较少见.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6年4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静脉损伤性腩内血肿患者56例,大约占同期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0.53%,现将其临床资料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傅继东;张禄波;王绍光;赵晓建;范崇军;仲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苦参碱对胶质瘤大鼠模型中Fas表达的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苦参碱应用前后C6脑胶质瘤大鼠模型中Fas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注入大鼠尾状核区制备胶质瘤大鼠模型,并根据是否用药及用药量的多少分为空白对照组、冰片组、苦参碱低剂量组、苦参碱高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冰片组、苦参碱高剂量+冰片组.通过大鼠生存状态、标本的大体所见、MRI、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胶质瘤大鼠模型生存质量及胶质瘤体积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苦参碱对胶质瘤大鼠模型肿瘤细胞中Fas表达的影响.结果 大鼠生存状态、标本的大体所见、MRI及HE染色显示苦参碱可显著提高胶质瘤大鼠模型的生存质量,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苦参碱低剂量+冰片组(98.16±11.82)、苦参碱高剂量+冰片组(1 12.80±12.12)Fas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39.09±7.79)、冰片组(46.87±7.43)、苦参碱低剂量组(42.41±7.83)、苦参碱高剂量组(44.20±7.47),苦参碱高剂量+冰片组Fas表达高于苦参碱低剂量+冰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苦参碱能增加胶质瘤细胞中Fas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

    作者:戚基萍;刘微;张淑君;昝丽坤;孙玉兰;宋月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DNA甲基化与脑肿瘤

    随着人类对肿瘤研究的日益深入,许多学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细胞内基因突变、缺失等因核苷酸序列改变所导致的遗传调控紊乱有关,还与表观遗传调控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1].所谓表观遗传,是指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染色质构型变化等所导致的在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它只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不影响核苷酸序列的改变[2].其中,DNA甲基化作为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模式,在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常甲基化可导致癌基冈的活化、非必需重复序列的转录、抑癌基因及DNA修复基因的沉默等,并能以半保留的方式高保真地传递到子代细胞的基岗组中,终引发肿瘤[1].

    作者:马杰;赵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NGF及其受体TrkA在胰腺癌嗜神经侵袭及疼痛发生的作用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TrkA)在胰腺癌嗜神经侵袭及疼痛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择胰腺癌病例28例,根据术前患者的疼痛情况分为疼痛组(A组,14例)和无疼痛组(B组,14例).用Northern blot和免疫组化半定检测并比较两组胰腺癌组织NGF及TrkA表达强度,并与神经侵袭程度评分和疼痛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组的神经侵犯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伴有外周神经侵犯者比无外周神经侵犯者的NGF和TrkA mRNA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伴有疼痛者比不伴有疼痛者的NGF和TrkA mRNA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免疫组化结果与上相似.外周神经侵犯的程度与NGF mRNA和TrkA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22,P<0.05;r=681.P<0.05),疼痛程度与NGF mRNA和TrkA mRNA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624,P<0.05:r=0.632,P<0.05).外周神经侵犯的程度与NGF和TrkA免疫组化评分呈正相关(r=602,P<0.05;r=0.551,P<0.05),疼痛程度与NGF和TrkA免疫组化评分亦呈正相关(r=603,P<0.05;r=0.612,P<0.05).结论 NGF及其受体TrkA在胰腺癌患者的疼痛发生和胰腺癌的嗜神经侵犯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花柱明;李真;罗东兰;赵国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平板DSA新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应用初探

    目的 探讨平板DSA新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CCF患者术前行3DDSA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定位瘘口并对瘘口进行测量.治疗中利用可调控实时透视路途技术(Landscap技术)制作路径图,以3D图像所示瘘口及周围骨性标志作为对照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12例CCF均可清晰定位瘘口,瘘口直径平均3.7 mm.利用Landscap技术使颈内动脉路径及海绵窦骨性标志同时可见.球囊栓塞10例,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封堵瘘口1例.颈内动脉通畅11例,1例行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平板DSA 3D技术提供了瘘口的丰富信息,Landscap技术为治疗增加了骨性标志,其联合应用为治疗CCF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石强;梁传声;臧培卓;徐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睡眠对记忆巩固及突触可塑性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睡眠和觉醒是脑的两个基本的功能状态,其中睡眠约占人生的1/3时间.关于睡眠是否加工记忆.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睡眠提供一段时间的静息期,从而减少了外界刺激对记忆保存的干扰[1]:另一种观点认为睡眠的生理状态是非常活跃的,它不仅简单地提供小化的干扰.而且主动参与了记忆巩固加工过程[2].

    作者:吴惠涓;赵忠新;黄流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蛋白激酶B在铅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B(PKB)在慢性铅暴露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新生1 d昆明系小鼠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1.2、2.4、4.8、7.2、9.6 mmol/L)制备染铅模型(染铅组),对照组饲以等量自来水.6周后经水迷宫行为方法测定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小鼠血铅、脑铅浓度;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总量PKB(t-PKB)及磷酸化PKB(p-PKB)的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 染铅组小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铅暴露可明显损伤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程度与血铅、脑铅的浓度成正相关(r=0.678,P=000;r=0.643.P=0.000);染铅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p-PKB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P-PKB磷酸化水平与血铅浓度呈负相关(r=-0.820,P=0.028),与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程度呈负相关(r=-0.671,P=0.000);铅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t-PKB的磷酸化水平没有影响.结论 慢性铅暴露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这可能与慢性铅暴露小鼠中p-PKB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有关.

    作者:彭博;张朝东;任艳;吴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分水岭梗死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颅内外血管病变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市杨浦Ⅸ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9例均经DSA检查且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病变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9例表现为分水岭梗死的患者中,DSA提示18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病变,6例存在颈内动脉病变.结论 颅内外大动脉病变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病变.

    作者:李子付;梁永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血后处理通过PI3K信号通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开颅机械闭塞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开放/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实现IP.2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P组、非IP组、LY294002+IP组、DMSO+IP组,每组6只,再灌注48 h后测脑梗死面积;其中LY294002、DMSO于建模前1 h侧脑室注入.结果 各组左侧大脑皮层均可见清晰梗死灶,符合血管分布范围.其中IP组腩梗死面积(34.02%±7.17%)明显小于非IP组(57.05%±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294002+IP组脑梗死面积(73.41%±2.06%)明显大于DMSO+IP组(35.76%±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IP组与IP组脑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PI3K信号通路参与其作用机制.

    作者:宫利;王志;肖松华;刘运林;周海红;邢诒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卒中单元的概况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经过国外多个荟萃分析得到结论: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模式治疗脑卒中较传统模式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好[1-3].SU模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疗效? SU模式必须有哪些组成成分? 是否各种类型的卒中患者都适合用SU模式治疗?国外SU模式建立的情况如何?我国建立SU模式遇到了些什么困难?许多人对这些问题还不清楚.为了推动我国脑卒中治疗水平的发展,有必要了解SU模式的上述相关问题,以下就SU模式的上述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曹黎明;关健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发展历史早有记载的神经外科内镜手术是由一位芝加哥的泌尿外科医生Espinasse 1910年开始实施,他采用一个硬制的膀胱镜对两位患有脑积水的婴儿进行了直视下双侧脑室脉络丛电灼术,手术效果很不理想[1,2].1922年Dandy采用鼻窦镜观察脑室,尝试直视下切除侧脑室脉络丛,首次提出脑室镜的概念.

    作者:师蔚;王睿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14例特发性夜间额叶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目的 分析114例特发性夜间额叶癫痫(NFLE)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自1999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14例NF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FLE以夜间成串的偏转性、姿势性强直及过度运动发作为显著的临床特征;本组22.9%清醒发作间期常规脑电图及28%清醒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38%睡眠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66.7%发作期脑电图可见额叶癫痫样放电;79.8%药物治疗有效,其中29.7%可完全控制.结论 NTLE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发作特点,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改变阳性率不高,临床上应注意鉴别.额叶癫痫容易在夜间发作,睡眠腩电图对NFLE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时霄冰;郎森阳;时宝林;夏程;王湘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胆固醇对AD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饮食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和Tau(ser202)异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海马齿状同注射B淀粉样蛋白(A13)建立AD大鼠模型,根据不同饮食,将动物分为高胆同醇AD组、高胆同醇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标准饮食AD组和标准饮食PBS组;采用尼氏染色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缺失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及皮层Tau(ser202)磷酸化水平.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增加海马神经元缺失,高胆固醇饮食AD组海马神经元缺失率(30.9%±4.6%)明显大于标准饮食AD组(22.7%±1.9%)、高胆同醇饮食PBS组(7.O%±1.5%)和标准饮食PBS组(5.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AD组、标准饮食AD组、高胆固醇PBS组、标准饮食PBS组海马齿状回(Pser202)Ta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5.5±6.2、48.8±4.8、22.5±3.1和12.7±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胆固醇饮食促进Aβ诱导神经元缺失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

    作者:方传勤;李敬诚;许志强;李静;高长越;周华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