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质护理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围手术期的应用

顾凌燕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小脑, 血管母细胞瘤, 围手术期护理
摘要:总结优质护理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包括落实围手术期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和颅内压、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康复训练、注重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等。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于围手术期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治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的投诉,提高护理质量。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骨折患者褥疮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对骨折患者发生褥疮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探讨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患者发生褥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并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后发现,患者发生褥疮人数为25例,占20.8%。此外,影响患者发生褥疮的因素还有褥疮发生部位和年龄以及骨折发生部位,发生褥疮与没有发生褥疮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都没有再发生褥疮。结论:对临床上骨折患者发生褥疮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地防止患者发生褥疮,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其康复。

    作者:刘立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医疗设备管理的SWOT分析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管理不当就可能给医院带来成本压力和经济风险。对此,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作者:黄天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观察研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

    目的:观察研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需做手术患者99例,随机分为α组、β组、γ组,每组各33例,α组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β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γ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30min后,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OAAS评分与VAS评分,进而评价麻醉效果。结果:α组的不良反应率为9.09%,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06%,γ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2.12%,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α组与β组的OAAS评分比γ组低,α组与β组的VAS评分比γ组高,α组与β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γ组,且止痛效果较好,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优于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更为安全稳定,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辛继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与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联合甲钴胺与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95例以神经肌电图检查为标准诊断的DP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14天。A组:ALA+甲钴胺;B组:ALA+依帕司他;C组:ALA+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后再次进行神经肌电图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检查,评价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及TCSS评分均降低(P<0.05);A组和B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优于A、B两组(P<0.05)。结论:ALA、甲钴胺与依帕司他不同组合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 itus,T2DM)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作者:史晓阳;袁慧娟;张菱;赵志刚;张凯(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小化验单多多新发现

    如今的青年人就业之前的入职体检已成常规。其中化验血常规、尿常规虽然简单,但是往往能发现潜藏其中的信号。首先谈谈血常规。如果噬酸粒细胞明显增加,提示有过敏性疾病,如果存在过敏性鼻炎,可以就诊耳鼻喉科。

    作者:朱春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浅谈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要求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要求,总结些许护理经验以分析其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接受内分泌护理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抽取,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人文护理,即从提高护理质量、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和加强沟通等方面进行护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满意度作为此次研究效果的评价依据。结果:观察组中满意者18例,基本满意者11例,不满意者1例,满意度为96.7%,对照组则分别为7例、14例、9例,满意度为7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内分泌护理中施行人文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欣;王小娜;赵正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个性化护理策略对小儿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策略对小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32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依照护理模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小儿骨折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策略。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所有患儿骨折均得到了较好的愈合,观察组骨折完全愈合(98.48%)、功能完全恢复(100%)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错位、畸形愈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策略可提高小儿骨折认识程度,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取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早产儿发育支持的护理

    发育支持护理是一种针对早产儿所采取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其护理原则是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并根据早产儿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能促进早产儿自身发展的良好支持。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子宫内外环境的改变,NICU环境对早产儿的影响,以及早产儿行为发育协作系统理论。

    作者:欧阳爱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致使 AITP(即为:儿童特发性急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 CITP(即为:儿童特发性慢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对156例患儿分组,行调查分析、实验室分析、诊治方法分析、诊治效果分析、机体预后情况分析。结果:在所有因素指标之中,12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2项是连续型变量,包括体重(生病之时)、血小板峰值(诊治以后),对存在显著意义且经单因素分析的12项因素实施多因素分析(Logistic非条件回归模型),各危险因素分别为诊治前较长的病史、年龄大(发病之时)、白细胞计数在病初阶段降低或者正常、体重于发病时较大、骨髓巨核细胞于病初阶段数目高、血小板峰值于诊治后降低。结论:在初诊AITP病儿之时,检查骨髓巨核细胞,并于诊治中对血小板大值予以观察,对判断预后很有价值,对AITP预后的改善有利的因素即为早确诊、早诊治。

    作者:周丹;杨萍;田立新;冯玉兰;宋丽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的护理

    放射治疗是恶性癌肿的三大诊疗手段之一,是利用放射线照射在病变组织上,使生物体内能量传递,引起细胞活性损伤,以至将细胞杀灭。外照射后首先是皮肤暴露于较高强度的放射线,除其他放射性副反应外,皮肤也会出现不良反应。针对不同部位的放射性副反应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照射野皮肤的护理在放疗过程中,照射野皮肤会出现放疗反应。如护理不当,可加重皮肤反应。

    作者:房丽君;郭永红;石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健康睡眠的自我调理

    人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科学研究把睡眠分为慢相睡眠和快相睡眠两个过程,这两种睡眠互补交替出现,一个晚上大约循环交替4-5次,慢相睡眠在传统认识分为四个阶段:思睡、浅睡、中睡、深睡。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睡眠的四个过程,因人而异慢相睡眠的四个阶段所占比例和长短各不相同。一般由清醒到深睡的需要80-120分钟。慢相睡眠其实是一种全身放松阶段,这时人的呼吸变深、变慢、变均匀,心率也降慢,体温下降,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放松休息。人体经过慢相睡眠后进入快相睡眠,这时候身体表面继续放松,然而内部机能却开始活跃,脑电波由慢波变为快波,呼吸加快、体温和心率也明显上升。这个阶段,对于人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朴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减少小儿手足留置针延长管回血的方法

    目的:探讨减少因留置针延长管内回血致堵管发生,保护静脉,避免反复穿刺。方法:输液完毕,将0.9%氯化钠溶液3~5ml缓慢推注,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在常规卡住安全夹的基础上同向靠近穿刺部位的延长管上多卡一个安全夹。将患儿手或足抬高15~20min。结果:减少了留置针延长管内回血的堵管发生。结论:在使用留置针输液结束后,正确封管的基础上多安放一个安全夹及指导抬高肢体的方法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因回血致堵管的机率明显降低。

    作者:马丽;邓文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的影响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行剖宫产术的290产妇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影响其术后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提高护理干预的针对性。结果:在29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经过护理人员的有效干序,术后48h泌乳量正常的占70.3%的比例,而术后72h泌乳量正常的占93.1%,产后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为96.6%。结论:分析剖宫产术后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母乳喂养率、母乳质量等指标均有所改善。

    作者:张锦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目的:研究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肺癌的诊断率。方法:82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片段21-1的浓度。8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了肺癌的诊断率。

    作者:陈永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地佐辛复合异丙酚麻醉在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异丙酚在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无痛胃镜检查术的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异丙酚1.2mg/kg静脉麻醉;实验组:地佐辛1.5mg+异丙酚1.2mg/kg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前后BP、HR、SPO2的变化,评估麻醉效果,记录异丙酚用量和麻醉起效时间。结果: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的SBP、DBP、SP0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下降缓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HR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异丙酚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异丙酚麻醉可安全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效果较好,并可减少异丙酚用量。

    作者:侯芝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6例植入性胎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胎盘植入的相关因素及诊断、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植入性胎盘病例。结果:胎盘植入的发病率为0.136%,相关因素为前置胎盘、剖宫产、多次人流等。结论: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多次人流史有关,前置胎盘是发生植入性胎盘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子宫切除。

    作者:徐建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关于病历复印流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病案已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病案科作为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为患者提供病案复印的服务,在病案复印流程中要把好每一关,才能做好病案复印工作。其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和医院形象服务。

    作者:危华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赫赛汀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护理

    赫赛汀,即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重组 DNA 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1];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抗癌药,奥沙利铂通过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产生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我科应用赫赛汀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胃癌HER2-neu过表达的腺癌患者6例,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出现的毒副作用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伟霞;李海凤;陈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冠脉内注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与常规静脉注射比较,改善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连续入院、符合ACC/AHA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定义的急性心肌梗死共173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90例和“常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组”(B组)83例。A组以10μg/kg注射3分钟,继以0.15μg/kg/min的速率静脉滴注至手术结束6-8小时。B组静脉注射10μg/kg 3分钟,而后以0.15μg/kg/min的速率维持滴注24-36小时。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标准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药物。比较两组术中校正的TIMI计帧血流分级、无复流的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的死亡、急性心衰、再梗塞等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A组与B组比较发生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06),校正的TIMI帧数显著下降(P=0.004),大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P=0.003)。住院期间及30天随访,总MACE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01),其中心源性死亡(P=0.001)、再梗死(P=0.008)、急性心衰(P=0.002)。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直接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作者:张佑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风湿灵"汤剂结合甲氨蝶呤片口服)和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了满意疗效.有效率达94.0%。

    作者:梁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