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宁
目的:探讨产科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科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0例新生儿中,出现12例护理不良事件,占12%,比例较高;总结发现医院环境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能力低、安全管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注意。结论:对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武玉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通过从患者、社会、管理、护士多方面分析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李朝娥;刘学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方法:转变服务理念,改变工作模式,对骨科住院患者全方位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及工作积极性,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提高,减少护患纠纷,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品牌。
作者:周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对皮肤性病科的四大基石--真菌、病理、皮肤外科、物理治疗的论述,试图增加医院领导或医技科室以及后勤等部们对皮肤性病科的了解,以期得到他们的认可或重视,特别是对基层医院皮肤性病科的发展能够给予适当的支持,从而使我们医生能够有更好地条件服务于广大患本科疾病的患者。
作者:温诏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腰椎管狭窄采取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术的具体疗效。方法:从本院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选择单纯后路减压治疗法,观察组选择后路减压联合内固定植骨治疗法,对比两组的具体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的优良率,观察组(86%)明显高于对照组(61.6%),P<0.05;观察组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均好于对照组,P<0.05;但对比术后腰腿痛情况,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应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崔涛;吴学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6例确定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采取用氧、药物、调整心理、播放音乐、改善环境和调整睡眠等方面多种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6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分别在持续1-5d 后消除。结论:及时确诊后对症用药,并施以有效的心理和环境安全护理,能够尽快消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陈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适合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方法:选择2010年3月住院分娩的8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角色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10年3月住院分娩的60例产妇为实验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与教育者角色兼顾的具有人性化的改良式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方东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剥除术应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43例为治疗组(垂体后叶素组),切开子宫浆膜层前于肌瘤周围宫体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12 U +0.9%氯化钠5ml,37例为对照组(缩宫素组),宫体局部注射缩宫素20 U +0.9%氯化钠5ml,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垂体后叶素组与缩宫素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减少[(45.4±25.7) min v s.(60.6±24.6) min, t =-3.467,P =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58.8±31.3)m l vs (118.5±36.2) m ,l t =-4.155, P =0.000]。结论:子宫肌瘤剥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金波;胡素真;刘凤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定工作,对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价食品污染物数据,风险预警和政府监管及提高我国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修订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1],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目前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职责。所以质量控制在食品风险监测工作中尤为重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检测的有效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有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所以实验室如何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已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刘秋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植骨椎体配合椎弓根钉固定的远期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进行经椎弓根植骨椎体配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随访2~3年,观察并统计患者远期疗效。结果:随访的35例患者中,疗效良好,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2~3周可以早期离床活动,生理弧度、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出现断裂及松动,椎体高度远期检查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具有很好的固定和复位作用,远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林明;刘伟林;苏士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在治疗精神分裂患者过程中对催乳素的影响。方法:收录本院首次诊断“分裂症”并住院及住院持续一个月未服药的患者10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入院次晨及3个月后复查催乳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对催乳素的影响:阿立哌唑组服药前后无显著差异,而利培酮组服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组的催乳素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立哌唑对血清催乳素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作者:陈明;余银亮;阮召锐;邓俊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静脉溶栓手段来进行治疗,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60例,即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于对照组利用尿激酶对其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利用阿替普酶来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要较好,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存在;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来说,对照组比观察组明显要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存在;在进行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存在。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时,可以利用阿替普酶来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种方法具有很好效果,能够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曲艳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研究并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方法给合在院的336例患儿优质护理服务,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判定护理疗效及对家长、患儿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给予患儿优质护理服务,患儿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所受痛苦明显减少,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整个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也明显增多,总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结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工作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护理工作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自信心。
作者:黄惠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诱发因素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优质护理,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护理以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起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感染发生几率明显降低,使病人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作者:庄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我国一直呈散发状态,一旦外环境--食物载体--人群形成有效的传播链可呈高度散发的地方性流行。
作者:尹惠萍;陈海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患者不仅仅要求医疗质量的提高,还对医疗环境、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需求。分娩是女性人生中一次自然、重要而特殊的经历。导乐陪同分娩是指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护工对产妇分娩时的全程陪护,以减低产妇的焦虑、提高分娩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目前全国对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的导乐服务并不相同,我院总结全国各地的不同经验和我院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制订了考核导乐人员的标准,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邸丽萍;尚颖;姜新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望小儿指纹是中医学的特色诊法。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儿指纹的信息化研究已成为必然。进行小儿指纹信息化研究,需注意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小儿指纹名词术语的界定,规范表述,界定内涵,减少主观性影响。二是小儿指纹要素的提取及分类,提取特征要素,建立客观的分类方法,把握与证候的内在联系。三是临床小儿指纹的信息化,借鉴现代图像采集及分析技术,建立简便易行,稳定可靠的小儿指纹采集方法,逐步实现临床小儿指纹信息化。
作者:马剑;申应涛;王钢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中,采用氯吡格雷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行氯吡格雷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用药。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37%,试验组总有效率92.59%;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明显比对照组低;对照组5例牙龈出血,4例呕吐,出现4次低血糖症状;试验组1例牙龈出血,1例呕吐,出现1次低血糖症状。结论:氯吡格雷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用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单宝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胸背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常规治疗主要以口服及外用抗生素和维 A 酸类等抗炎药物为主,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疗效欠佳。近年来我们采用 LED 红蓝光联合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满意,副作用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繁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2012年间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回顾性耐药性分析。结果:5年中共培养出462株MRSA,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完全耐药; MRSA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80%;对庆大霉素、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率>4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完全敏感。结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茵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应筛查MRSA。
作者:潘如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