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卵泡刺激素与抑制素B联合检测评估无精子症睾丸生精功能

邓永键;李东;胡勇华;陈君洋;褚庆军

关键词:卵泡刺激素, 抑制素B, 生精功能低下, 精细胞成熟阻滞, 唯支持细胞综合征, 无精子症
摘要:目的:联合检测育龄男性无精子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抑制素B(INHB)水平评估睾丸生精功能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95例无精子症患者均行血清FSH、INHB检测,根据睾丸活检病理组织学分类,唯支持细胞综合征20例、生精低下25例、成熟阻滞18例和生精功能正常32例。统计分析FSH和INHB的血清水平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结果血清FSH、INHB和INHB/FSH在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组与其他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精功能低下组、成熟阻滞组和生精功能正常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SH、INHB和INHB/FSH与精细胞成熟阻滞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其他组别中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INHB和INHB/FSH在所有研究组别中均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0.05);血清INHB小于28.55 pg/ml诊断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的敏感度为97%,特异性为85%。结论血清FSH和INHB水平不能有效区分睾丸生精功能状态,但能有效确定唯支持细胞综合征,其他类型的生精功能异常仍需依赖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外源性硫化氢对高糖条件下原代神经元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外源性硫化氢(H2S)对高糖条件下培养的原代皮层及海马神经元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和β淀粉样蛋白(Aβ)代谢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随机分组为正常培养神经元组、高糖(60 mmol/L)培养神经元组、高糖(60 mmol/L)加25μmol/L NaHS组、高糖(60 mmol/L)加50μmol/L NaHS组和高糖(60 mmol/L)加100μmol/L NaH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β1-42水平,荧光实时定量检测BACE-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AC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培养的神经元组Aβ1-4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神经元组(P<0.05),加入25、50和100μmol/L NaHS后,Aβ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糖培养的神经元组BACE-1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培养神经元组(P<0.05),加入25、50及100μmol/L NaHS后,BACE-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糖培养的神经元组BACE-1蛋白显著高于正常培养神经元组(P<0.05),加入25、50及100μmol/L NaHS后,BAC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高糖条件下,神经元Aβ1-42、BACE-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NaHS呈浓度依耐性降低高糖条件下培养神经元中升高的Aβ1-42水平,降低BACE-1 mRNA及蛋白表达。

    作者:朱丽娟;陈筱山;何选丽;戚韵雯;晏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SCF/c-Kit信号促进膀胱癌T24细胞侵袭作用

    目的:探讨SCF/c-Kit信号对膀胱癌T24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24细胞c-Kit表达及经SCF刺激后PI3K途径激活情况;Transwell侵袭实验(直接与间接计数法)观察T24细胞经过SCF(1 ng/ml)刺激前后及使用Wortmannin(特异性PI3K阻断剂)预处理后侵袭性的变化。结果 T24细胞存在c-Kit蛋白的表达并且经SCF(1 ng/ml)作用24 h后,出现明显的磷酸化Akt;与对照组相比,SCF(1 ng/ml)刺激组穿过聚碳酸酯膜的T24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而Wortmannin预刺激阻断了SCF的这种效应。结论 SCF/c-Kit信号促进了T24细胞的侵袭性,这一效应是由PI3K途径介导的。

    作者:郭术俊;陶象男;汪忆梦;唐洁;申林;宋传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SRC同源区2结构域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细胞因子可诱导的SRC同源区2结构域蛋白(CISH)基因rs414171位点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Sequenom MassArray-IPLEX SNP分型技术,对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48例健康对照者CISH基因的rs41417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方法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s41417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该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ISH基因rs414171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鑫;孙学华;周振华;李曼;高月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体外存活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体外增殖和存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其作为基质细胞与Jurkat细胞进行直接接触共培养。通过免疫磁珠法分离共培养体系中的Jurka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Jurkat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自发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共培养后Jurkat细胞内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状况。结果共培养4 d后,Jurkat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减缓、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而其自发凋亡率则出现显著下降,并伴有Notch信号通路靶分子HES-1表达量的增加。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对Jurkat白血病细胞有保护作用,Notc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袁茵;陈丹亮;陈璇;邵红伟;黄树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改良的从肝硬化到产生肝癌的大鼠模型

    目的:建立改良的从肝硬化到产生肝癌的大鼠模型,为研究肝癌发病特点和药物干预提供较理想动物模型。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100~120 g)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对照组20只。模型组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50 mg/kg体质量,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腹腔注射DEN,50 mg/kg体质量,至14周停止;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0.1 ml/次,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次,至14周停止。结果诱癌14周以后成功诱导出肝硬化伴发的原发性肝癌,14周时成癌情况为3/5,18周时成癌情况为3/3,成癌率为75%,总体死亡率33%(10/30)。结论本模型能精确控制药物给予量,具有操作简便、成癌率高、成癌周期短、死亡率较低等特点,成癌特点与人类类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肝癌研究模型。

    作者:周陈杰;宫绪萌;蔡理全;汪艳;高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降支单支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并对其侧支循环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入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单支病变且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entrop法评价各组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分为存在侧支循环组(A组,包括Rentrop分级1级、2级、3级,n=280)与无侧支循环组(B组,包括Rentrop分级0级,n=345)。A组根据侧支循环来源分为对侧侧支循环(A1组,n=200)、同侧+对侧侧支循环(A2组,n=44)、同侧侧支循环(A3组,n=36),分别比较A组、B组两组;A1组、A2组、A3组3组心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总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相较于无侧支循环者,存在侧支循环组射血分数升高、脑钠肽前体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降低的程度较大(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的程度较小(P<0.05);对侧侧支循环、同侧侧支循环、对侧+同侧侧支循环3种情况下心功能恢复的关系:3种情况下心功能均有改善,对侧+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佳,对侧侧支循环次之,同侧侧支循环差。结论前降支病变接受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存在侧支循环者对心功能的恢复更好;对侧+同侧侧支循环较同侧侧支循环对心功能改善程度大,对侧侧支循环次之。

    作者:洪妮娜;李志樑;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系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特性

    目的利用无血清条件悬浮培养人大细胞肺癌H460系,从中分离到肺癌干细胞并进行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无血清条件培养法悬浮培养H460细胞形成悬浮细胞球,通过q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平皿克隆形成等实验,比较H460细胞和H460细胞球中干性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能力强弱,并利用裸鼠移植瘤形成实验研究肺癌细胞干细胞球的体内生物学特性。结果利用无血清条件培养法成功从H460细胞中分离出悬浮生长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其增殖能力强于H460贴壁细胞(P<0.05),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Sox2、Oct4和Nanog表达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增加(尤以Nanog提升水平明显(P<0.01)),细胞球在裸鼠体内具有较强成瘤能力。结论无血清条件培养法可以有效富集到H460细胞系中的肺癌干细胞,Nanog可能与H460细胞系中CSLCs的干性特征维持相关。

    作者:刘攀;周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制备肺癌疫苗

    目的:探讨以改构腺相关病毒2型(AAV-2)为载体,将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制备肺癌治疗性疫苗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分离获得贴壁的单个核细胞(Mo),以rAAV/CEA病毒转染,对照组以CEA多肽刺激,两组细胞均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DC成熟。第7天收集DC,取DC与原始T细胞混合,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CTL),[3H]-TdR掺入法检测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CTL细胞中IL-4、IFN-γ、CD8、CD4、CD69、CD25的表达情况;取CEA阳性的肺癌细胞株A549为靶细胞,采用51Cr释放法检测CTL对该靶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 rAAV/CEA转染的DC疫苗可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具体表现在:①疫苗具备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①诱导的CTL较高表达CD8、CD69和IFN-γ,①对CEA阳性的肺癌靶细胞产生较强杀伤活性,且此活性具有抗原特异性和MHC-I类限制性。结论以AAV为载体,rAAV/CEA基因转染DC可成功制备针对肺癌的治疗性疫苗。

    作者:尤长宣;钱晓涛;何圆;Yong Liu;Paul L Hermonat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欧米诺汗印法对糖尿病足溃疡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欧米诺汗印法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振动觉阈值(VPT)作为评估DFU发生风险的标准将72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DFU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欧米诺汗印法与10 g尼龙单丝(10 g SWMF)检查对DFU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725例T2DM患者中DFU高危组占6.1%,该组患者的年龄、DM病程、欧米诺颜色完全变化(CCC)时间及10 g SWMF异常率均高于非高危组(P<0.01)。ROC曲线提示欧米诺CCC时间对DFU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优于10 g SWMF,前者ROC曲线下面积约0.8,佳切点为22.25 min。结论欧米诺汗印法能有效预测DFU发生风险,在预防DFU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覃艳;曹瑛;高方;罗祥蓉;李际敏;符霞军;薛耀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黄茵赤汤防治大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

    目的:观察三黄茵赤汤防治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氧化应激及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环醇组,每组8只。各组对应给药5 d,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48 h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检测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血浆纤维蛋白原;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的变化,检测肝脏组织匀浆液SOD、MDA的含量;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环醇组均能减少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的含量、缩短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时间,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P<0.05);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提高肝脏组织匀浆液SOD活性,减少MDA含量(P<0.05);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P<0.05);三黄茵赤汤中剂量组与双环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优于双环醇组(P<0.05)。结论三黄茵赤汤防治D-GalN联合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成量效关系,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三黄茵赤汤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以达到防治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

    作者:马文校;杨运高;刁建新;刘亚伟;华何与;文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残余肝癌中缺氧诱导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的残余肿瘤中的变化。方法建立肝癌H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30只,采用CZF-Ⅱ型HIFU治疗仪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后1 d、3 d、5 d、1周、2周组。HE染色观察标本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IF1α、HIF2α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 HE染色表明治疗后有残余肿瘤细胞和大片坏死区域。免疫组化表明HIF1α、HIF2α蛋白在各组中出现强弱不同表达。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显示HIF1α蛋白和mRNA水平在治疗后1~3 d表达逐渐升高,在3 d组达到高峰,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 d、1周、2周组逐渐下降。同时,HIF2α蛋白和mRNA在治疗后1 d、3 d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5 d、1周、2周组表达逐渐升高,与对照组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 HIFU治疗后的残余肿瘤,HIF1α、HIF2α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变化,可能与残癌中发生的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付志豪;武伦;乔正荣;周世骥;李生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生酮饮食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目的:测量接受生酮饮食(KD)治疗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血酮和血糖水平,评价KD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录2012年5月~2013年10月被诊断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共10例,予以KD治疗,每日监测血酮、血糖、尿酮。每周观察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体质量指数等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分别接受KD治疗4~29 d,平均12.9 d。所有患者血酮于禁食期内升高并在进食KD后维持于2.0 mmol/L以上,尿酮保持于+++~++++,血糖保持于2.2 mmol/L以上。除血清氯及体质量指数外,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轻触觉及针刺觉未见明显改变,运动ASIA总评分从平均33.3分增加到35.1分。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紊乱(腹泻,恶心,食欲不佳,腹部不适感),1例患者于初期出现低血糖症状,1例患者维持期出现荨麻疹。所有不良反应在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改善。结论KD能够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酮体水平、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行生酮饮食是安全和可行的,也为今后研究其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超凡;周剑;吴晓亮;蒋晖;鲁凯伍;陈建庭;吴增晖;虞容豪;刘捷;朱青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成年初治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860名于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成年肝硬化且既往未接受过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资料,应用Child-Pugh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采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组织推荐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评估目标人群肾功能受损(eGFR<60 ml/min/1.73 m2)的发生率,同时分析影响肾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96名患者被纳入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肾功能受损的发生率为8.45%(25/296),Child-Pugh C级患者肾功能受损发生率显著高于Child-Pugh B级和Child-Pugh A级(17.2%[17/99] vs.6.67%[7/105] vs.1.09%[1/92], P<0.001);年龄、高尿酸血症、Child-Pugh评分均为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恶化,肾功能受损发生率显著上升,应密切监测肾功能,以指导患者临床用药。

    作者:刘颖;樊蓉;陈简;郑志丹;廖宝林;梁携儿;尹军花;周秋根;孙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改良的经兔脊柱旁入路腹腔注射方法

    目的:探讨简单、方便、可靠、安全的兔经脊柱旁入路腹腔注射方法。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入路和改良的经脊柱旁入路进行腹腔注射。常规组注射部位为腹中线两侧平脐旁开3~4 cm;改良组的注射部位为背部第5~6腰椎平面右侧中线旁开3~4 cm处。常规组与改良组穿刺后注射前进行腹部CT扫描。所有兔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进行腹腔局部解剖。结果采用常规入路进行腹腔注射的20只新西兰兔有13只一次性成功穿刺,有7只需穿刺2次以上,平均秩和为23.50;采用改良方法进行腹腔注射的40只新西兰兔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平均秩和为34.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的一次注射成功率亦有显著差异性(P<0.01)。CT扫描和腹腔局部解剖均显示改良组穿刺点距离肝脏、肾脏、膀胱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均较远。腹腔局部解剖显示改良组腹腔内充血和渗出等炎症反应较常规组少。结论改良的经脊柱旁入路腹腔穿刺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靠、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腹腔注射方法。

    作者:吕田明;凌容;潘志勇;梁彦珊;史翠丽;黄小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汉族TMEM39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39A(TMEM39A)基因的3个位点(1880G/A,2442T/G,2456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110例中国汉族SLE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TMEM39A基因1880G/A、2442T/G、2456A/T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SLE患者TMEM39A基因1880G/A位点的AA、GA、GG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2),两组间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P=0.044);2442T/G位点的GG、TG、TT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两组间G、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P=0.041);2456A/T位点的TT、AT、AA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T、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3个位点(1880G/A、2442T/G、2456A/T)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狼疮性肾炎患者组和非狼疮性肾炎患者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EM39A基因1880G/A、2442T/G多态性与汉族人群SLE的遗传易感性有关,TMEM39A基因2456 A/T位点的多态性与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无相关性;1880G/A、2442T/G、2456 A/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对狼疮性肾炎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作者:章俊;马亚琼;邱敏姿;杨蕾;卜阳;汤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状态机的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优化

    本文提出了基于状态机工作流模型的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临床路径。通过响应临床事件,降低AECOPD临床路径的执行难度和增加变异的适应性。与传统的顺序工作流临床路径管理进行对比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临床路径建模方法在住院时间、住院平均花费及变异率等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均较优,能更好地处理AECOPD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作者:谭剑;郝立巍;程远雄;许统亮;宋应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D腹腔镜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现代图像显示技术使腹腔镜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传统腹腔镜的二维图像缺乏深度感知与空间定向,需要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适应,而3D腹腔镜技术利用其立体视野弥补了传统腹腔镜技术呈现在术者面前的单眼视觉图像的缺点。本文就3D腹腔镜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赵大川;黄宗海;邹兆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髋臼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术后的康复策略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术后的康复策略。方法筛选1例髋臼骨折患者,先采用3D技术打印患者仿真骨盆模型,并进行钢板螺钉佳位置设计、螺钉长度测量、螺钉进入途径设计等一系列术前模拟手术,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进行分步骤、渐进性、系统性的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成功完成,康复周期缩短。结论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缩短患者康复周期,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邓爱文;熊日波;何伟明;魏东;曾参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微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的微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以期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微钙化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08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回顾分析其微钙化形态及分布的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钙化形态、分布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形态=0.743,P分布=0.389)。微钙化形态在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82);且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均以细小多形性钙化多见(分别约占41.2%、57.5%),而浸润性癌中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及多种恶性钙化混合较非浸润性多见(32.3%vs 20%)。微钙化分布在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癌中的微钙化分布分别以段样、成簇分布为主(分别约占33.8%、45.0%)。结论(1)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中不同病理类型间微钙化的形态及分布均不具有鉴别意义。术前仅根据微钙化特点尚难以鉴别,必须结合其他影像征象及临床资料;(2)术前可依据微钙化形态与分布对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进行初步鉴别。

    作者:陈卫国;秦耿耿;徐维敏;廖昕;婵娟;张玲;欧阳晨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药敏检测及UL97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通过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初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患儿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培养分离并鉴定HCMV临床株;Reed.Muench法测定其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空斑减数实验测定病毒对丙氧鸟苷的敏感性,同时以HCMV UL97基因为靶序列,用Nested-PCR扩增目的基因,并对PCR产物做直接序列测定。结果成功从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HCMV临床病毒株,测得其TCID50为:10-4.618/0.1 ml;IC50值为5.847μmol/L,对丙氧鸟苷高度敏感;同时基因序列与AD169株的序列相比较,发现四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分别是1509 T→C、1575 C→T、1794 T→C、1815 C→G;上述突变的编码子分别为503,525、598和605,前3个位点的突变未导致相应氨基酸改变,第四个位点氨基酸则改变为D605E,未发现与耐药有关的基因突变。结论初步建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CMV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检测的实验方法,本次试验从临床标本中尚未发现HCMV耐药现象。

    作者:曾爱红;董德坤;崔喜梅;郭明明;邹德志;方建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