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利;杨劼;古卫权;叶俊;朱乐伟;王飞;罗灵军;刘梅芳
目的 探讨检查床位置的变化对SPECT/CT有效视野同机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及达到佳配准效果时检查床的位置.方法 采用6个放射性点源153Gd(40.9 kev组、41.54 kev组、103.18 kev组,2个1组,共3个能量峰组)、标准模型,CT断层位置不变,分别通过改变床位与床高,得到13组原始断层数据,利用仪器自带的ALIGNMENT软件获得配准度偏差,比较不同床位与床高配准偏差值.结果 小配准度误差:Z轴在0cm,Y轴在-4cm处;即佳的配准位置.结论 进行SPECT断层与CT图像的同机融合,如果两种图像达不到较佳融合,就必须进行图像配准度的质控,必要时进行图像配准度的校准.
作者:胡志辉;王思云;王淑侠;朱林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运用胎盘体视学分析,研究比较多巴胺和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低血压的效果,保障母婴安全.方法 选择在CSEA下行剖宫产的产妇40例,随机分2组:D组(多巴胺组)和P组(去氧肾组).腰麻注入罗哌卡因16 mg,在腰麻后即泵注升压药.术中维持血压接近基础值为原则来调整药物泵注速度.运用体视学的方法,探究胎盘绒毛微血管体积密度、长度密度的改变;查脐动脉血气;行Apgar评分;监测生命体征.结果 体视学分析:D组胎盘绒毛间质微血管的体积密度小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脐动脉血气:与P组的对比,D组的乳酸值高、pH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gar评分和血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HR组内比较,D组和P组HR均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1).结论 多巴胺有致胎儿缺氧、酸中毒的风险,恰当微泵注射去氧肾上腺素,能很好保持产妇心率和血压的平稳、且能更好地维持胎盘微血管的血流量,减少了新生儿pH下降的风险,对母婴更安全.
作者:徐天星;李雅兰;周锦财;帅兵;李艳;麦伟图;严彦念;聂偲;李健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组皮下注射ADM(1.0 nmol/kg·d,每周5 d).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比观察平均动脉收缩压、肾微小动脉组织学变化和磷酸化ERK1/2表达.结果 从8周龄开始,SHR和ADM组血压开始升高,16和24周龄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WKY组,ADM治疗组24周龄时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非治疗SHR组;在16和24周龄,SHR组和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明显大于WKY组(P<0.05); 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的增幅略低于SHR组,其中外径小于40 un动脉中膜/内径比值在24周龄时明显小于SHR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显示16和24周龄SHR和ADM组大鼠肾脏组织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高于WKY组(P<0.05),24周龄时ADM组肾脏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低于SHR组(P<0.05).结论 较长时间使用ADM,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程度,可能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轻肾微小动脉的重构.
作者:魏少民;张建忠;杨玲娣;常越;郭凤英;景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后影响大鼠药物代谢的肝功能及CYP1A2、CYP3A4活性的变化.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后,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肝功能检测;大鼠麻醉后开腹取大鼠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差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肝微粒体,采用P450-GloTM试剂盒,检测肝脏CYP1A2、3A4的活性.结果 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比较,AST、ALT、ALP分别升高了48.50%、47.90%、103.02%,TP下降了1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可见小叶中央静脉水肿,细胞核固缩;急进高原后大鼠CYP1A2、CYP3A4活性分别下降了96.56%和4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进高原后大鼠肝脏发生较大损伤,肝微粒体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清除率降低.
作者:李文斌;贾正平;谢华;张娟红;王延玲;郝颖;王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是一种凝血因子制剂,国外文献报道可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1例78岁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合并肾衰呼吸衰竭,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出血持续,出现休克.应用rFⅦa 20 μg/kg静脉注射治疗.结果 出血迅速控制,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结论 对于常规方法无法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rFⅦa可作为尝试治疗.
作者:刘敏龙;王国恩;马琪;任俊明;郭蕾;张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人胚胎胃发育阶段的分布规律及其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2~4个月龄段,共16例人胚胎,胃壁组织内SYN和NSE的表达、分布状况.结果 第2~4个月胎龄段,NSE在人胚胎胃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均呈强阳性表达;在粘膜下层,随着胎龄的增大,NSE阳性表达细胞和纤维数量逐渐增多,在黏膜层NSE呈阴性表达.第2个月胎龄段,SYN在人胚胎胃肌间神经丛呈阳性表达,在粘膜层内呈阴性表达;第3~4个月龄段,SYN在胃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间神经丛内均有阳性表达,随着胎龄增大,阳性表达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人胚胎胃发育阶段,NSE和SYN在胃壁的阳性表达和分布不一致,均参与胃壁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作者:刘学红;张泳;陈小萍;黄丹文;俞爱月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早孕期胼胝体发育不良(ACC)胎儿和前脑无叶无裂畸形(HPE)胎儿颅脑结构是否有改变.方法 选择2013年0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检查的正常胎儿早孕期NT图像,及2011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我院诊断为ACC或HPE并且在我院超声科存有早孕期资料的胎儿.分别测量不同组早孕期(11~13+6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FD值,计算MD/FD比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有620例正常胎儿,5例ACC胎儿,13例HPE胎儿纳入研究.ACC胎儿和HPE胎儿早孕期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值、FD值、MD/FD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C及HPE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值、FD值、MD/FD比值均较正常胎儿发生明显改变(P<0.05).所有ACC和HPE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值大于正常组胎儿,80% ACC及84.6% HPE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FD值小于正常组胎儿,ACC组及HPE组胎儿的MD/FD比值均大于1,而正常组MD/FD比值均小于1.结论 早孕期ACC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FD值,MD/FD比值较正常均发生明显改变,且这一改变在合并有ACC胎儿中也同样明显.因此早孕期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MD值、FD值、MD/FD比值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早期发现ACC异常胎儿的新指标,为早期筛查ACC高危人群、发现不易察觉的神经系统或神经系统外畸形提供线索.
作者:黎文雅;余艳红;李胜利;文华轩;王晨虹;袁鹰;郑琼;毕静茹;欧阳玉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白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与川崎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的KD患儿35例,检测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IL-6水平,并选取25例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作为发热对照组,25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25-(OH)D3和IL-6值,并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KD治疗前25-(OH)D3水平:正常儿童较发热儿童高(P=0.025);KD患儿较正常儿童高(P=0.023),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6水平:发热儿童虽较正常儿童高(P=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患儿较发热儿童高(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25-(OH)D3与IL-6水平进行相关分析,r=0.9,P=0.000.血清25-(OH)D3水平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6水平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3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25-(OH)D3与IL-6水平无相关性(r=0.18,P=0.4).结论 KD患儿治疗前血清25-(OH)D3与IL-6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后无明显相关.25-(OH)D3可能参与KD的发病,可作为KD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陈艳丽;李伟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探索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脑部功能损伤.方法 对18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1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脑部静息态功能成像及脑部结构像扫描,计算全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ALFF)及双侧海马、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统计学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对照ReHo减低脑区主要位于右侧丘脑、海马、嗅皮质及左侧壳核,ALFF减低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中回及右侧缘上回、枕中回.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对照海马功能连接主要表现双侧海马之间功能连接的减低,但与其他脑区之间无显著功能连接减低区域;双侧后扣带回与其他脑区之间未见显著功能连接减低区域.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脑部静息态脑功能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区ReHo及ALFF的减低,双侧海马之间功能连接的减低,双侧后扣带回功能连接无显著改变.
作者:陈志晔;刘梦琦;刘梦雨;马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两孔法全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12月,采用两孔法全胸腔镜行肺部疾病手术治疗105例患者,其中肺叶切除术19例,肺楔形切除术34例,气胸52例行肺大疱切除术及胸膜粘连术.结果 全组患者两孔法手术101例,1例中转开胸手术,3例改为三孔手术;手术时间20~~200 (50.6±36.8) min,术中出血量10~300 (70±56.9) 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14 (4.2±3.2)d,术后住院时间3~16 (5.4±3.8)d.术后肺持续漏气6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两孔法全胸腔镜行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杨胜利;杨劼;古卫权;叶俊;朱乐伟;王飞;罗灵军;刘梅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理想的大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方法 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3组:(1)传统手术组,按Higgins和Anderson法直接套扎肝蒂切除90%大鼠肝脏;(2)改进手术组,采用改进无血肝切除术切除90%肝脏组织;(3)药物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700mg/kg)+脂多糖(5 μg/kg).观察手术相关情况及建模后7d大鼠存活率;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血糖(Glu)和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建模后24、72 h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传统手术组术后出血死亡率高于改进手术组(15%vs 0);传统手术组、改进手术组、药物组大鼠建模后7d存活率分别为0、25%和15%;改进手术组及药物组处理后24、72 h,ALT、Tbi、ALB、NH3、Glu、PT等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其中ALT、Tbi、NH3、Glu、PT在改进手术组中均在24 h变化明显,在药物组中均在72 h变化明显,两组ALB则均在7d下降至低值后逐渐恢复;改进手术组残肝及药物组肝脏在24、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表现.结论 改进90%无血肝切除术及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均可建立理想的大鼠ALF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的ALF相关研究.
作者:宫绪萌;周彬;陈华木;杨方圆;黄月朝;钟己生;高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白细胞磷酸己糖旁路(HMP)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G6PDmRNA表达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变化,探讨血糖波动对白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评估其血糖波动情况,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G6PD活性及G6PDmRNA表达,并通过检测白细胞活性氧(ROS)产量评价其呼吸爆发功能,研究血糖波动对白细胞HMP旁路代谢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6PD活性(F=78.739,P<0.05)及ROS含量明显降低(F=384.962,P<0.05),G6PD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F=269.612,P<0.01),且与血糖波动幅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糖控制不稳可使白细胞内G6PD活性下降、磷酸已糖旁路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其呼吸爆发功能受损.平稳降糖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并感染.
作者:曾慧妍;曹瑛;薛耀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HERC4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RT-qPCR法检测67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乳腺组织标本中HERC4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乳腺组织标本中HERC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HERC4的mRNA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较癌旁乳腺组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ERC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ERC4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乳腺癌组织中HERC4阳性表达率为61.2%,癌旁乳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9.4%.HERC4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结论 HERC4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并有可能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作者:周晖;石嵘;陈耀武;曾文利;梁桑华;郑文岭;马文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链脲作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不同高血糖对脏器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STZ 40 mg/kg组,50 mg/kg组,60 mg/kg组,25mg/kg连续3次、每次间隔1 d(25 mg/kg*3)组,空白对照组.给药后0、1、3、7、11、24、48、72h检测血糖,之后每3 d测量1次,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9周进行血生化以及胰腺、肾、肝及眼睛病理检查.结果 72 h内血糖检测:STZ造模时血糖先轻微升高后降低之后再大幅度升高.50 mg/kg和60 mg/kg组出现给药后第3天死亡现象,存活鼠成模率分别为70%、80%、100%、100%.期间血糖和体质量呈负相关,血糖顺序为:40 mg/kg<50 mg/kg<25 mg/kg*3<60 mg/kg.40 mg/kg组于第10周出现白内障,其他实验组均于第8周出现白内障.第9周血生化检测发现40 mg/kg组insulin、C-Peptide、urea、UA、Cr、ALT、AST、TP、ALB正常,其它实验组均有波动.胰腺、肾、肝病理支持上述改变.结论 25 mg/kg*3诱导高血糖佳,其成模率高且高血糖稳定;高血糖的并发症的评估要将空腹和随机血糖相结合;不同的高血糖对肾、肝及眼睛影响不同,其中眼睛对高糖反应比较敏感,肾次之,肝影响小.
作者:张琪;刘亚千;陈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与核因子NF-κB、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iNOS)之间的关系,通过给予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研究P38MAPK信号通路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磷酸化P38(p-P38)、NF-κB和iNOS的表达变化;以及给予SB203580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TH阳性神经元明显丢失、蛋白水平下降,P38 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其磷酸化产物p-P38表达明显增多,NF-κB和iNOS表达也明显增加;经SB203580干预处理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P38 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激活NF-κB、iNOS而诱导PD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采用SB203580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可对PD模型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王茜;张辉;刘名;张作凤;魏子峰;孙娜;毛彤瑶;张宇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自然病程中HCV准种变异、组成变化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对未接受特异性抗病毒治疗的11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程跟踪、血样采集、HCV病毒载量及主要肝功生化指标检测,并对HCV HVR1区进行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所获得序列用于HCV准种变异、组成变化其病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631克隆的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在慢性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HVR1的准种存在3种变化模式:稳定型、快变型和慢变型.感染者体内准种的平均遗传距离、有意突变率均与主要肝功生化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病毒载量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因个体差异、免疫选择压力不同等原因,在慢性感染者体内HCV准种演化,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鉴于准种平均遗传距离、有意突变率与肝功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准种的演化可作为评价病情和病程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徐永敏;段海平;李峥;冯悦;何立华;李娅琳;夏雪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行有创机械通气行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208例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率.结果 208例样本成功分离出病株355株.细菌培养结果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281株,占79.2%);其次为真菌(62株,17.5%)和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3.4%).其中混合感染68例,占19.2%.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率在60%以上的抗生素有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夫地西酸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率为100%.结论 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是有效的治疗药物;我院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存在多重耐药性,应坚持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劳穗华;王娟;俞朝贤;李德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2012年1月~2013年6月选取进行玻璃体手术膜剥离治疗黄斑前膜患者33例(33只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组(IVB组)和非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组(非IVB组).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剥除黄斑前膜,IVB组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注入贝伐单抗1.5 mg.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6.5个月).收集两组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未见眼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5只眼进行了玻璃体手术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贝伐单注射术,18只眼进行了玻璃体手术膜剥离.随访毕,佳矫正视力变化IVB组视力提高者11只眼,约占73.3%,非IVB组视力提高者13只眼,约占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中心凹处黄斑厚度变化,IVB组平均降低143±62μn,非IVB组平均降低96±28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4,P<0.01).结论 玻璃体手术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黄斑形态结构恢复,但对视功能改善效果不明显,其在临床推广运用有待于长期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志强;张国明;苏康进;宋湘梅;田汝银;古洵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1年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眼泪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无明显并发症的32例LASIK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和1、2、3、6、12月的泪液,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MMP-9的浓度变化.结果 LASIK术后泪液中MMP-9的浓度呈动态变化,且与术后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术后14d泪液中MMP-9浓度达到高峰,约为术前的2.7倍;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术后12个月MMP-9仍未恢复术前水平,约为术前的1.38倍.结论 LASIK术后泪液中MMP-9的浓度呈时间依赖性变化,术后14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术后1年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LASIK术后的角膜创伤修复反应至少持续1年.
作者:姬红培;陈爱蔚;张唯伟;顾荭;张志玲;付举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不同时期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HIE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3年3~7月在我中心儿童院区临床确诊为HIE的136例患儿作为实验组,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收缩期血流速度(v)及阻力指数(RJ),与作为对照组的251例正常足月儿的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声像图比较,并对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超声声像图显示轻度HIE患儿脑水肿仅脑室周围白质增强,中、重度HIE患儿出现双侧脑半球回声弥漫性增强,脑结构回声模糊,清晰度降低.实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HIE患儿脉冲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表现为Vs降低,RI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与中、重度HIE患儿之间Vs和RI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度与重度HIE患儿之同b和R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动态观察HIEE患儿颅内二维形态、回声改变及脑血流灌注特点,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能够清晰准确反映患儿脑血流灌注情况,为早期诊断脑水肿,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王娜;张遇乐;关步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