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及其蛋白抑制剂在狼疮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杨荟;徐安平;吕军;刘亚

关键词:STAT3转录因子, 活化STAT的蛋白抑制物, 信号传导,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摘要:目的 探讨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其蛋白抑制剂(PIAS3)在MRL/lpr狼疮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以18周龄雌性MRL/Ipr小鼠作为狼疮肾炎组,相同周龄的BALB/C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两组小鼠肾组织,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STAT3和PIAS3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磷酸化STAT3(p-STAT3)和STAT3的蛋白表达,司时检测小鼠实验室指标以及肾脏组织病理的表现.结果 MRL/Ipr小鼠尿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均高于BALB/C小鼠(P<0.05).MRL/Ipr小鼠肾脏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而BALB/C小鼠肾小球、肾小管无异常.MRL/lpr小鼠肾组织STAT3 mRNA和p-STAT3蛋白的表达均较BALB/C小鼠升高(P<0.05),其PIAS3mRNA表达则较BALB/C小鼠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小鼠STAT3总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MRL/lpr小鼠肾组织STAT3 mRNA和p-STAT3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而其PIAS3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生理信号的精神疲劳评估

    目的 通过非介入式的生理参数的监测,评估精神疲劳.方法 根据实验对象的反应时间在反应时测试实验过程中伴随疲劳而发生的变化,记录14例实验对象疲劳过程前后的皮肤电活动、心率、心率变异性3组生理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体清醒和精神疲劳状态下的平均皮肤电导水平、平均心率、总功率密度、极低频功率密度占总功率密度百分比、高频功率密度占总功率密度百分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监测皮肤电活动、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等生理参数对人体精神疲劳进行评估的方法具有无创、有效和实用的特点,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作者:夏岚;王见荣;梁妃学;李伟龙;郭劲松;邓亲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nSO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880与广东鼻咽癌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MnSOD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880与广东鼻咽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10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为病例组,136例同期经南方医院查体中心证实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MnSOD基因Ala-9Val的多态性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鼻咽癌的相关关系.结果 中国汉族广东人Ala携带者占19.1%.病例组和对照组3种基因型Val/Val、Val/Ala、Ala/Ala的频率分别为83.8%、14.3%、1.9%和80.9%、16.9%、2.2%,各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基因型Val/Ala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308,95%CI=0.095-0.996),进一步年龄分层,这种杂合子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在年长人群(>30岁)中同样存在(OR=0.227,95%C1=0.064-0.804),但在年青人群(≤30岁)中不存在,然而等位基因Ala的分布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关系(OR=1.987,95%CI=0.707-5.583).各基因型在不同T、M、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的鼻咽癌患者的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MnSOD基因Ma-9Val多态性可能与地域、种族相关;基因型Val/Ala可能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各基因型与广东地区鼻咽癌易感性无明显相关.

    作者:叶尔佳;张应蒙;王宏梅;石玉生;陈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隐球菌CAP1O基因的比较研究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基因(CAP10)的方法,并比较和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针对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序列,使用在线软件设计引物,并构建质粒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后用荧光定量PCR和LAMP两种方法检测定量的质粒,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检测临床标本.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CAP10质粒的敏感性为6.8×101拷贝,LAMP方法的敏感性为6.8×103拷贝,PCR检测阳性率比LAMP方法高.两种方法特异性好,对脑膜炎奈瑟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黄曲霉、黑曲霉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CAP10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是需要特殊仪器;LAMP方法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和设备,加入核酸染料即能观察结果.两者均适用于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

    作者:韩慧;胡子有;吴炳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CR-STR在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为了准确地识别肝脏移植物的植入状态,探讨多聚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技术在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预测和诊断意义.方法 建立荧光标记PCR-STR等位基因分析技术,采用单克隆磁珠提取DNA,四色荧光标记,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内,采集供、受血液DNA作PCR-STR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5例患者供受者HLA完全嵌合表达,其中2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治疗无效死亡,另外3例未发生GVHD,顺利恢复出院,GVHD发生率40%.18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嵌合表达,其中1例发生GVHD,家属放弃治疗出院,GVHD发生率5.6%,两组有显著差别.结论 基于分子水平的多位点PCR-STR可以提供肝脏移植后供体植入信息,在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作者:陈小平;骆利敏;罗敏;肖露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脏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及替比夫定(L-DT)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ADV(n=46)及L-DT(n-55)单药治疗的101名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比较治疗52周的血清肌酐(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的变化情况及eGFR≥90 ml· min-l·1.73 m-2患者的比例.结果 52周时,ADV和L-DT组患者CR较基线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05和-0.12 mg/dl (ADVvsL-DT,P-0.000),未观察到CR较基线升高>0.50 mg/dl患者;eGFR较基线变化中位数分别为-4.09和+18.32 ml·min-1· 1.73 m-2(ADV vs L-DT,P=0.000);基线肾功能轻度受损(eGFR <90 ml·min-1· 1.73 m-2)的患者中,ADV组有37.50% (3/8)在52周时上升至大于90 ml-min-1· 1.73m-2,L-DT组有92.31%(12/13)上升至大于90 ml·min-1· 1.73 m-2;ADV组eGFR≥90 ml·min· 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82.61%降至52周的78.26%,而L-DT组eGFR≥90 ml.min-1· 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76.36%升至52周的94.55%;两组不同eGFR水平患者的构成比在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P=0.443),5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对于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小溪;钟春秀;杨淑玲;樊蓉;彭劼;郭亚兵;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TMEM16A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a2+激活的氯离子通道(CaCC)蛋白TMEM16A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72例胃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MEM 16A的表达,以癌旁胃粘膜组织和非肿瘤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胃间质瘤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TMEM 16A表达于胃癌细胞胞膜和胞质内,在72例胃癌中TMEM 16A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TMEM 16A表达的总阳性率(“阳性”和“强阳性”)为80.56%(58/72);而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TMEM 16A表达的总阳性率(“阳性”和“强阳性”)仅为4.17% (3/7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5).结论 TMEM16A高表达于胃癌组织,可作为胃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的候选靶点.

    作者:杨军;刘妮;康安静;靳耀锋;王军宁;苏宝山;陈晓黎;李宗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快速高效植物瞬时表达的实验室烟草无土栽培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适用于快速高效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的实验室烟草无土栽培体系.方法 优化烟草的无土栽培条件,基于Geminivirus新型植物高效瞬时表达系统,观察烟草品种、侵染时机、侵染工程菌浓度、侵染后叶片采收时间对无土栽培烟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影响,以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GFP表达情况.结果 烟草无土培育的佳条件为:光照强度9000LX层,光照时间16 h/d,日/夜温度28/21℃,相对湿度80%.侵染工程菌的佳D600为0.8;叶片采收佳时间为侵染后4d;本明烟和豫烟5号佳侵染时机分别为第6周和第5周;工程菌pBYGFPDsRed.R/LBA4404侵染的本明烟和豫烟5号均能高效表达GFP;豫烟5号的平均生物量高于本明烟.结论 基于人工气候箱成功构建了实验室烟草无土栽培体系,并可实现GFP在本明烟和豫烟5号的快速高效表达.

    作者:莫倩珍;麦荣嘉;杨志晓;陈敏芳;杨铁钊;赖华芳;杨培梁;陈强;周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IL-21膜表面修饰MB49细胞疫苗治疗小鼠转移性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白细胞介素21(IL-21)膜表面修饰的小鼠膀胱癌MB49细胞疫苗,评价其在小鼠膀胱癌皮下转移模型中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s)的效应和治疗作用.方法 将SA-IL-21锚定在经30%酒精灭活后的MB49细胞膜表面而制成IL-21膜表面修饰疫苗.建立C57BL/6小鼠皮下MB49膀胱癌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IL-21膜表面修饰疫苗组、单纯游离IL-21组、GFP膜表面修饰疫苗组、单独灭活MB49肿瘤疫苗组、PBS组.利用上述制备的疫苗进行治疗,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及CTL来评价疫苗的抗肿瘤功能.结果 成功制备了IL-21膜表面修饰MB49疫苗.IL-21/MB49疫苗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产生长期特异性免疫反应(P<0.05).在同一效靶比下IL-21/MB49疫苗组的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采用蛋白膜锚定技术可将IL-21高效锚定于MB49细胞膜表面制备成IL-21膜表面修饰膀胱癌肿瘤疫苗,该疫苗既可保持IL-21生物学活性又可明显增强CTL杀伤Bca肿瘤活性.

    作者:彭俊铭;石小军;陈定南;梁中锟;蓝开健;高基民;谭万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9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 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黄磊;王甲汉;李志清;邱学文;刘亮;吴起;马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cα(HIF-1α)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s)增殖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三突变型HIF-1α腺病毒载体(Ad-HIF-1α564/402/803)、野生型HIF-1α腺病毒载体(Ad-HIF-1αnature)、Ad-LacZ及空载腺病毒载体(Ad-Null)分别在HEK293A细胞大量扩增,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终点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三突变型HIF-1α与野生型HIF-1α的转录活性;各重组腺病毒载体以佳转染复数转染体外培养的hMVECs,Westem blotting测定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MTS检测Ad-HIF-1α564/402/803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三突变型HIF-1α转录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HIF-1α(P<0.001):Ad-HIF-1α564/402/803组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高于Ad-HIF-1αnature及其他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HIF-1α呈剂量依赖关系.Ad-HIF-1α564/402/803组第3、5天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Ad-HIF-1αnature及其他组(P<0.01).结论 三突变型HIF-1α在体外常氧条件下稳定高效表达,可诱导hMVECs VEGF蛋白表达上调,促进hMVECs增殖.

    作者:裴静娴;王月刚;刘城;魏璇;李明琰;陈建威;吴平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简易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分离及其培养方法

    目的 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方法 在火焰上轻烤拉伸后的毛细管,与无菌塑料管连接建立口控毛细管单细胞分离装置.分离单个SW480细胞无血清培养筛选出克隆球,CD133、CK7荧光标记鉴定;消化克隆球吸取单个肿瘤干细胞并移至石蜡油封闭的微滴及96孔板中培养对比观察.结果 SW480细胞克隆形成率约为1.04%,其CD133表达强CK7表达弱;口控毛细管单细胞分离装置分离单个肿瘤干细胞的有效率可高达98.99%;单个肿瘤干细胞在微滴中培养与在96孔板中培养的比较:在分裂时间点上,前两次分裂时间相差无几(P>0.05),在微滴中培养的细胞后续分裂需时较长;在持续扩增的数量上,微滴培养为11.5%(22/192)而96孔板为9.2%(17/18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个SW480细胞无血清培养可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口控单细胞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分离单个肿瘤干细胞,石蜡油封闭微滴培养法和96孔板培养法均能够有效扩增单个肿瘤干细胞.但石蜡油封闭微滴培养法操作灵活、观察便捷、环境稳定,可作为培养单个肿瘤干细胞的首选.

    作者:邓永键;蒋强;于莉娜;王红霞;胡纯婷;刘超;丁彦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细胞变化及与病情活动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Treg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与病情活动度、RA相关抗体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40例RA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0及TGF-β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oxp3mRNA,分析Treg细胞百分率与病情活动度及RA相关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36±1.55)%vs(7.49±1.46)%,P<0.01],Foxp3mRNA表达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RA组IL-1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而TGF-β1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IL-10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率及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正相关;R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率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患者疼痛模拟视觉评分、健康评估问卷、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临床和实验室病情活动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RF、抗CCP抗体滴度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中Treg细胞数量减少并存在功能异常,疾病活动度越高的患者可能Treg细胞数量减少越明显.

    作者:陈瑞林;陶怡;邱可为;黄文辉;黄成辉;李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hoA在缺氧诱导的乳腺癌细胞VEGF分泌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RhoA在缺氧诱导下对乳腺癌细胞MCF-7分泌VEGF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作用.方法 ELISA检测缺氧条件下MCF-7细胞中RhoA的活化与失活对VEGF分泌水平的影响;建立MCF-7/HUVEC共培养模型,观察在缺氧刺激下MCF-7细胞中RhoA活性的变化对HUVEC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 缺氧条件下,活性RhoA可以促进MCF-7细胞VEGF分泌,沉默RhoA可以抑制VEGF分泌;在共培养模型中,当MCF-7细胞中RhoA活化时,可以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而MCF-7细胞中RhoA沉默时,则HUVEC的上述生物学行为受到抑制.结论 在缺氧刺激下,RhoA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水平,间接影响HU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从而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作者:马骥;赵庆丽;任晖;刘文超;薛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三阴乳腺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目的 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制备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全抗原肿瘤疫苗,观察其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利用电融合技术,将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疫苗的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融合疫苗的表型鉴定;ELlSA试剂盒检测IL-12、IFN-y的分泌情况;CCK-8试剂盒测定融合疫苗刺激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DC,其表面高表达DC的分子标记CD83、CD11c、CD86、HLA-DR;融合疫苗形态不规则,其表面共同表达DC和三阴乳腺癌的标记分子;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证明融合疫苗有很强的免疫刺激活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融合疫苗具有比对照组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结论 电融合技术成功诱导DC和三阴乳腺癌细胞融合,全抗原融合疫苗体外实验可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

    作者:张鹏;刘瑞磊;姜华;刘宇;张翘楚;黄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基于三维技术的保护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目的 评价基于三维技术的保护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I-3DVS软件对2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上腹部64排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可视化仿真手术,制定手术规划,指导临床施行保护性肝切除术.观察实际肝切除方式与仿真手术符合情况,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日,术中出血量,结石取尽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1例患者实际肝切除方式与仿真手术一致,与常规的规则性肝切除术相比,均不同程度的保留功能正常的肝脏组织,平均手术时间(215.2±51.3)min,住院时间(10.7±4.3)d,术中出血量(301.4±60.7)ml,结石取尽率为95.2%(2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结论 基于三维技术的保护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在实现取尽结石、祛除病灶、解除狭窄、通畅引流的同时,能大程度保留残肝体积,并降低肝切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方驰华;陈建新;范应方;杨剑;项楠;游锦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胆管癌细胞NFAT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 C)是否通过调控转录因子NFAT1的表达参与肝内胆管癌的发展及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 构建表达HCV C核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3-HCV C,通过瞬时转染pEGFP-N3-HCV C质粒,RT-PCR检测肝内胆管癌RBE细胞中NFATl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FAT1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 转染HCV C后胆管癌细胞NFAT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CV C能够促进细胞向G2/M期进展及使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结论 HCV C可上调胆管癌细胞中NFAT1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进展及胆管癌细胞增殖,可能与肝内胆管癌的发展有关.

    作者:廖巧芳;李志花;陈汝福;郭宁;曾兵;程帝;郑礼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3种腺相关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对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

    目的 比较3种不同血清型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对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按照感染复数(MOI)为103、104、105转染传代两次的猪胚胎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不同血清型AAV对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绿色荧光的表达强度;同时,应用MTT方法检测不同血清型AAV对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毒性.结果 腺相关病毒AAV2-EGFP对PFF的转染效率随MOI值的增加而增高,MOI为103、1 04、105时,转染效率分别为(33.68±1.18)%、(50.80±2.59)%和(60.08±1.08)%,而其他两种血清型病毒感染效率均低于AAV2-EGFP.3种病毒转染PFF过程中,细胞生长正常,MTT显示各个转染组与对照组(未转染组)在D570处吸光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AAV2血清型载体对体外培养的猪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感染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血清型,AAV8和AAV9对PFF感染能力极差,筛选AAV2作为西藏小型猪基因打靶的适病毒载体;同时,3类血清型病毒载体对猪胚胎成纤维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

    作者:黄威;毛莹莹;刘薇;唐华;揭飞龙;李红卫;顾为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目的 筛选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变相关关键基因,探寻疾病进展机制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与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相关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类,亚细胞定位以及组织选择性分析,结合转录因子预测和网络谱图构建,找出差异表达基因中的关键分子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得到一组定位于白细胞膜的基因集,在整个调控网络中,CD40、CCR3、LGALS3、RGS3、CEACAM3及转录因子RAC1、CTNNB1、TP53、NF-kB处于网络节点位置,可能是疾病进展的关键调控基因,采用RT-PCR方法初步证实CEACAM3、RGS3、CTNNB1和RAC1在急变期患者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CEACAM3、RGS3、CTNNB1和RAC1可能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由慢性期向急变期转变的关键基因和生物标志物.

    作者:骆许静;张进芳;刘晓力;杜庆锋;许娜;许露露;黄彬涛;肖小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椎间盘退变的形态学分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退变椎间盘分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正常与退变椎间盘组织,并根据病理改变把退变椎间盘组织分为Ⅳ级,采用HE染色,Western bloting和RT-PCR方法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Westernbloting和RT-PCR均显示:在正常组织中TGF-β1有表达;在病变组织中并随病理分型增加TGF-β1随之增加,退变与正常组比较以及IV型与I型比较具有及显著差异(P<0.01).结论 TGF-β1是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并且与病理的形态学分型密切相关.

    作者:杨旸;何晓峰;李彦豪;冯建宇;庞桦进;王江云;刘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机械吻合和手工吻合两种食管癌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及手工吻合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2004年9月~2008年6月,将颈段及胸中、上段食管癌并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手工吻合组(手工组)和圆形吻合器机械吻合组(机械组),比较两组吻合口瘘、狭窄等的并发症.结果 手工组125例,机械组102例,吻合瘘发生率分别为14.4%(18/125)、2.9%(3/102),狭窄需扩张分别为8.8.%(11/125),3.9%(4/102).颈部吻合时间分别为(52±12)min和(25±5)rn in,差别显著(P<0.01).结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采用圆形吻合器端侧吻合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缩短,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标准化,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的并发症.

    作者:蔡瑞君;李梅;熊刚;蔡开灿;王武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