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弥曼;杜洪霞;候进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重组慢病毒FGW-KDRP-CD/TK体外感染胃癌SGC-790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感染效率,Giemsa染色法观察转基凶的胃癌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法检测受感染细胞CD/TK基因的表达.然后加用前药更昔洛韦(GCV)和/或5-氟胞嘧啶(5-FC)用MTT法检测该体系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慢病毒的感染率随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Giemsa染色法显示慢病毒载体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感染胃癌细胞前后,处于G0-G1,G2-M,S期的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T-PCR检测发现转基因细胞有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显示前药GCV和5-FC在一定浓度搭配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未转染慢病毒的细胞对前药不敏感;联合两种前药对SGC-7901的疗效优于任一单用前药(P<0.05).联合用药[(0.1+40)、(1+80)、(10+160)、(100+320)]mg/L具有协同作用(CDI均<1).结论 慢病毒能介导CD/TK双自杀基因体系靶向杀伤胃癌细胞,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
作者:孔恒;黄宗海;陈海金;李强;陶霖玉;齐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2000~2009年世界各地不同物种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HA1基因演变特征.方法 从NCBI数据库下载所需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特性分析以及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 病毒株HA1基因抗原决定簇和多个受体结合位点发生变异,并且新型病毒与猪H1N1流感病毒在大多数变异位点的氨基酸相同.结论 新型毒株HA1基因可能由早期来自北美洲的H1N1猪流感病毒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一些重要位点的变异导致HA1基因发生抗原性变异,从而导致流感的大爆发.
作者:王妮莎;马文丽;赵海全;危敏;张宝;郑文岭;向星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体系对人胃癌细胞SCG7901靶向杀伤作用以及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方法 用MOI=100时,将携带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及Ad-CMV-CDglyTK体外感染SCG7901、ECV304和HepG2细胞,检测细胞的感染效率以及转基因肿瘤细胞在mRNA水平上融合基因的表达;在前药5-氟胞嘧啶(5-FC)和/或更昔洛韦分别按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和方式下,观察双自杀基因体系对SCG7901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结果 携带双自杀基因(CDglyTK)和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复数为100时,95%以上的受感染SCG7901、HepG2和ECV304细胞中有GFP表达.感染腺病毒Ad-CMV-CDglyTK的各细胞以及感染腺病毒Ad-KDR-CDglyTK的SCG7901及ECV304细胞对单一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细胞的存活率各随单一前药浓度的增加而递减;而感染腺病毒的Ad-KDR-CDglyTK的HepG2细胞对前药不敏感.感染腺病毒Ad-KDR-CDglyTK的SCG7901及ECV304细胞分别在同一浓度前药的作用下,细胞的存活率与时间存在依赖关系,而感染腺病毒Ad-KDR-CDglyTK的HepG2细胞不存在依赖关系.将感染腺病毒的细胞与未感染的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到该体系明显的旁观者效应,并随转基因细胞的比例增加逐渐递增.转基因SCG7901和同种细胞混合,在联合应用前药时,不同混合细胞比例下均出现药物协同作用.结论 Ad-KDR-CDglyTK双自杀基因可在体外靶向杀伤SCG7901、ECV304细胞并观察到在细胞中存在旁观者效应,联合应用前药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李强;黄宗海;厉周;俞金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125例住院的老年脓毒症非甲状腺疾病患者按照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讨论公报分为非重症脓毒症组(在后面均简称脓毒症组,n=86)、重症脓毒症组(n=39),另设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HLA-DR分子的表达,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与对照组及脓毒症组比较,重症脓毒症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_4)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促甲状腺素(TSH)无显著变化(P>0.05),HLA-DR表达显著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T_3、T_4、FT_3、FT_4、TSH水平也明显减低(P<0.05),HLA-DR也显著减低(P<0.05);其中重症脓毒症死亡组(放弃治疗或死亡)T_3、T_4、FT_3、FT_4水平及HLA-DR的表达明显低于存活组(转入普通病房)(P<0.05).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随脓毒症病情的加重,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HLA-DR表达的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联合二者可较好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徐丞;熊日成;俞宙;郭振辉;苏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磷酸钙骨水泥/氨磷汀/顺铂(CPC/amifostine/cisplatin)复合体用作肿瘤性骨缺损的填充材料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 按照质量比为1000:2:5的比例将磷酸钙骨水泥、顺铂、氨磷汀复合制备成人工骨复合体,对其进行固化时间、力学强度、孔隙率测定和扫描电镜、体外药物缓释、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实验观察以及体内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结果 CPC/amifostine/cisplatin复合体在固化时间、力学强度、孔隙率方面同单纯磷酸钙复合体相比没有差别,具有可持续缓释药物的作用,且氨磷汀的加入不影响顺铂对骨肉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在兔体内可观察到材料本身的降解和新骨长人材料内部的病理学证据.结论 CPC/amifostine/cisplatin复合体用作骨缺损的填充材料对于局部残存肿瘤细胞的消灭和缺损本身的修复是可行的.
作者:刘彦宁;刘淼;任鹏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损伤β细胞(RIN-m)功能的保护,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常规培养RIN-m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0nmol/LAngⅡ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各组干预24h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3.3 mmol/L)和葡萄糖(16.7mmol/L)刺激下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量;DCFH-DA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RIN-m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各组基础胰岛分泌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高糖刺激下,100nmol/LAngⅡ/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氯沙坦预处理组胰岛素分泌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AngⅡ组明显增加(P<0.001);②100 nmol/LAngⅡ组细胞内ROS水平、UCP2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100nmol/L AngⅡ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 AngⅡ损伤β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的作用,减少β细胞内ROS水平,下调UCP2表达,终对β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鲁辛;吕俊;张桦;陈宏;蔡德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不同类型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以划痕和厌氧培养代表机械损伤和缺血缺氧损伤类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缺氧组(H组)、缺氧+白细胞组(H+W组)、划痕组(S组)和划痕+白细胞组(S+W组).将各组细胞置人37、34、32℃CO_2孵箱中培养24h,应用速率法和LIVE/DEAD染色分别检测和观察各组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37℃相比,H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从(33.02±3.58)%分别下降为34℃时的(11.48±1.53)%和32℃时的(3.79±0.45)%(P<0.05);H+W组LDH释放率从(51.14±2.17)%分别下降为34℃时的(19.53±4.37)%和32℃时的(16.68±1.47)%(P<0.05).而S组与S+WBC组LDH释放率在34℃和32℃时与37℃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可明显减轻缺血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但对单纯划痕损伤的保护作用不显著.
作者:曹琼;张兰兰;胡子有;吴炳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凉膈散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AL1)大鼠肺组织中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LPS组、LPS+凉膈散高、中、低剂量组、LPS+地塞米松组,LPS组义分为致伤后1、2、4、8、16h不同时间点组,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肺组织STAT1及磷酸化STAT1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LPS组STAT1蛋白在4 h、P-STAT1蛋白在2 h表达显著(P<0.01),凉膈散各组及地塞米松组在2、4、8 h能显著下调STAT1及P-STAT1蛋白的表达,与LP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中存在STAT1异常表达,凉膈散各组通过下调STAT1及P-STAT1的表达,从而减轻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这可能是凉膈散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余林中;刘建新;胡孔友;刁建新;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腺病毒介导的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快速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和制备hSDF-1α重组腺病毒(AdV-EGFP-hSDF-1α,Ad-SDF-1).采用成年SD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 h,将1×10~(10)PFO AdV-SDF-1分6个点注射到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周边区域.移植后4周测定心脏功能,随后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心肌梗死部位胶原含量的变化以及心室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AdV-SDF-1组心室壁明显增厚,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心室膨胀程度明显降低,心脏功能改善.结论 SDF-1过表达通过抑制心肌梗死部位胶原的合成与沉积,延缓心室重构,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
作者:杨建业;张迎春;唐俊明;安庆宝;郭凌郧;孔霞;黄永章;郑飞;王家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组胺H1受体对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制作用.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保留舌下神经根,使用改良Kreb's液(MKS)灌流延髓脑片.用吸附电极记录到舌下神经根呼吸相关节律性放电活动(RRDA)后,以细胞外记录方式在面神经后核内侧Ⅸ同步记录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稳定记录吸气神经元放电20min后.用5 μmol/L组胺灌流延髓脑片20 min;使用空白MKS冲洗至RRDA和吸气神经元放电基本恢复后;再用含组胺H1受体特异拈抗剂10 μmol/L pyrilamine的MKS灌流脑片.观察组胺和pyrilamine对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呼吸周期(RC)、吸气时程(TI)、呼气时程(TE)、放电积分幅度(IA)和单位放电的峰频率(PF)等指标的作用.结果 给予组胺后,吸气神经元放电的RC缩短25.86%、TE缩短27.03%,TI、IA和PF无变化;使用pyrilamine后RC延长21.46%、TE延长22.15%,TI,IA和PF无变化.结论 组胺H1受体参与调节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激活H1受体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有兴奋作用.
作者:千智斌;齐莹;吴中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颈椎损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上颈椎损伤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在入院后早期出现误诊、漏诊,56例患者早期诊断正确.23例误、漏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纠正诊断,3例患者因延迟诊断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死亡.56例早期诊断正确的患者均治愈出院:77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有61例患者上颈椎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达79.22%.早期诊断正确组的非手术治疗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误、漏诊组(P<0.05).结论 全面的体检、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可作出诊断.横韧带是否断裂是保守及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作者:曾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PCR技术用于非整倍体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3号染色体上的ABCC4基因、18号染色体上的TYMS基因、21号染色体上的DSCR3基因、X染色体上的HPRT2基因和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为目的基因,以12号染色体上的管家基因GAPDH为参照基因,选取SYBR Green Ⅰ作为荧光染料,采用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并与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检测13号染色体时,计算目的基因与参照基因比值,正常标本组(0.90±0.31)与三体标本组(1.39±0.12)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3);检测18号染色体时,正常标本组(1.07±0.44)与三体标本组(1.66±0.12)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0);检测21号染色体时,正常标本组(0.84±0.27)与=三体标本组(1.73±0.54)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0);检测X染色体时,45,X组(0.62±0.12)与46,XY组(0.63±0.25)比值无差别(P=0.965).46,XX组(1.32±0.37)与47,XXY组(1.20±0.35)比值无差别(P=0.326),单个拷贝X(包括45,X、46,XY)(0,63±0.23)与两个拷贝X(46,XX、47,XXY)(1.26±0,36)比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检测Y染色体时,正常女性(46,XX)无目的基因扩增,正常男性组(46,XY)(1.57±0.54)与三体标本组(47,XYY)(3.08±0.15)比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可用于快速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
作者:刘丽娟;熊丽;刘洁;邓康;刘思平;吴瑞枫;贾蓓;宋兰林;钟梅;曾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培美曲塞不同用药次序联合应用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及PANC-1生长的影响及可能的细胞学机制.方法 MTT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周期.结果 吉西他滨(10~(-7)-10mg/ml)和培美曲塞(10~(-7)-10mg/ml)均明显抑制2株细胞生长,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二者联合对2株细胞生长的影响与给药次序有关:先用培美曲塞24 h后序贯用吉西他滨对2株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同时给药(P<0.05)和先用吉西他滨24 h后序贯用培美曲塞(P<0.05).吉西他滨联合培美曲寒对BXPC-3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与培美曲塞分别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1期和S期(P(0.05);同时给药G2期比例减少(P<0.05);先用吉西他滨后用培美曲塞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1期(P<0.05);先用培美曲塞后用吉西他滨将细胞周期阻断在S期(P<0.05).结论 吉西他滨与培美曲塞均能抑制人胰腺癌细胞BXPC-3及PANC-1生长,二者联合具协同作用,先用培美曲塞24 h后用吉西他滨对2株细胞的抑制作用强,其协同作用与他们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无关.
作者:朱志霞;张为民;贾刚;周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病历资料患者,女,48岁,主因间断乏力4年入院.此前曾在外院住院化验全血细胞减少,多次骨穿示骨髓浆细胞增多但均在10%以下且为成熟浆细胞,化验免疫球蛋白IgA 4.42 g/l、IgG16.2g/l略增高,血蛋白电泳示轻链K轻链增高为378mg/dl,λ轻链增高为215mg/dl,全身ECT无异常,先后予大剂量丙球,环孢素及强的松、马兰+强的松、反应停+地塞米松化疗多次.病情无好转且逐渐加重来我院.
作者:李春迎;郝瑞军;徐正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NA经不同波长紫外线照射与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所致损伤对基因库构建中DNA连接转化效率的影响.方法 经改造的质粒DNA使用Sfi Ⅰ酶切过夜,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在不同波长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回收目的片断,并进行目的 片断的连接转化,计数菌落数,计算转化效率.结果 经302nm波长紫外线照射后,其连接转化的菌落数极少(60个/ng DNA),365nm波长紫外线照射条件下回收的DNA仍可被有效连接转化.在365nm波长紫外线照射下,与未经照射进行比较,当照射时间在30 min,其连接转化成功率低于50%,而照射5 min、15 min的连接转化成功率仍高于70%,可满足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回收的DNA连接转化的大效率可超过20000个菌落/1 ng DNA.结论 在构建大容量基因库回收目的片断时,应避免紫外线的照射;在需要时,应选择在365 mn波长紫外线照射条件下进行,且照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不超过15 min为宜.
作者:黄婉玲;李长征;陈振瑞;贺微;周烨;周志刚;刘叔文;周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抗原CA125在正常生育期妇女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和血清中的表达,探索宫颈、阴道分泌物中肿瘤标志物的初步检测价值.方法 145例病人分3组,组1(20~29岁)、组2(30~39岁)、组3(40岁以上),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45例正常生育期妇女的官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和血清CA125水平.结果 正常妇女官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血清中的CA125水平在不同年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组2、组3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和血清CA125分别比较,各年龄组宫颈分泌物与阴道分泌物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宫颈分泌物与血清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阴道分泌物与血清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145例宫颈分泌物CA125平均水平(497.82±75.29)U/ml,阴道分泌物CA125(114.66±26.40)U/ml,血清CA125(18.06±3.35)U/ml,宫颈分泌物与阴道分泌物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宫颈分泌物与血清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阴道分泌物与血清CA125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 CA125在正常生育期妇女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中有表达,明显高于血清中CA125浓度,可能比血清CA125更为敏感,更便于早期检测.
作者:何淑明;邢福琪;隋洪;王永莉;麦惠帆;罗正琴;陈秀卿;陈光辉;孔紫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0)对戊四氮(PTZ)点燃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p-Akt)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影响,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抑制剂LY294002进一步探讨rHuEPO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PTZ点燃大鼠SE模型,将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TZ组(腹腔注射PTZ点燃SE发作后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rHuEPO组(SE发作后30 min腹腔注射rHuEPO 5000 U/kg)、LY294002组(SE发作后10 min脑室注射5 μlLY294002,SE发作后30 min腹腔注射rHuEPO 5000 U/kg)、二甲基亚砜(DMSO)组(SE发作后10 min脑室注射5μlDMSO,SE发作后30min腹腔注射rHuEPO 5000U/kg),并给予相应处理.检测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Akt、caspase-9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spase-9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PTZ组比较,rHuEPO组p-Ak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caspase-9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及caspase-9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rHuEPO组比较,LY294002组p-Ak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caspase-9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及caspase-9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 在SE大鼠模型中rHuEPO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调整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调控因子caspase-9,借以发挥抗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维平;史志勤;于江华;郭力;王乐;韩东亮;袁栋才;臧颖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冈KIAA0101进行功能预测与分析.方法 通过dChip软件对人肺癌基因表达谱数据集中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两组样本进行比较,筛选出与KIAA0101基因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运用DAVID、GO、STRING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筛选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并通过GATHER转录因子预测软件预测该组基因的共同转录因子.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肺癌组织中KIAA0101等9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两倍以上,并且具有相似表达变化趋势;转录因子预测发现该组多数基因启动子区含有转录因子E2F1结合位点.结论 筛选出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与KIAA0101基因共表达的一组基因,其中BUB1B、CDC20、CCNB2等基因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密切相关,推测KIAAO101基因可能参与肺癌细胞周期的调节,并且该组基因转录水平表达升高可能受转录因子E2F1的调控.
作者:李华;马文丽;左长清;梁爽;叶云;郑文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亚硒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上,测定血糖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血浆中血栓素A_2 (代谢产物为TXB_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为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 糖尿病大鼠的血糖、ADP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血浆中TXB_2含量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浆中6-Keto-PGF_(1α)的含量低于正常组.亚硒酸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下降,血浆中TXB_2的含量降低,6-Keto-PGF_(1α)的含量升高,TXB_2/6-Keto-PGF_(1α)比值降低.结论 亚硒酸钠能抑制糖尿病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与调节TXA_2/PGI_2平衡有关.
作者:李萍;弥曼;杜洪霞;候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六味地黄丸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的影响,探讨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OLETF鼠40只,随机分为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和对照组,LETO鼠10只作为上E常对照组.干预组从8周龄起以六味地黄丸2.4 mg·kg~(-1)·d~(-1)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以等量清水灌胃.定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于8、32和40周龄时分批宰杀大鼠.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六味地黄丸能够显著降低OLETF鼠血糖升高程度,延缓高血糖的出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1).LETO组无IGT或糖尿病发生.结论 六味地黄丸能明显增加OLETF鼠脂肪组织脂联素表达水平;六味地黄丸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鼠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钱毅;薛耀明;李佳;朱波;潘永华;张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