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探讨(附36例报告)

高明;曹明溶;劳学军;龚瑾

关键词:创伤, 脾损伤, 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选择3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结果 选择的36例开放性及闭合性脾破裂患者,治疗成功32例(88.89%),4例中转手术,无死亡病例.全部随访1年到5年未见迟发性出血病例.结论 血液动力学指标是选择非手术治疗非常重要的参考条件,同时还要考虑脾脏损伤的程度、年龄、治疗条件等因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64扫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的符合率.方法 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 .结果 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关则劲;谭世奇;周永生;黄向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凋亡素基因联合阿霉素与顺铂对种植性肝癌的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凋亡素基因联合阿霉素(ADM)与顺铂(CDDP)对种植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皮下荷肝细胞癌模型(n=64),计算成瘤率,观察肿瘤内注射含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M及CDDP后种植瘤的体积变化、毒副作用和组织学变化,同时计算抑瘤率.结果 在治疗7d后腺病毒AdAFPvp3联合ADM与CDDP治疗组的种植瘤体积、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没有观察到毒副作用.结论 携带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联合ADM与CDDP对肝细胞癌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刘清;罗永胜;耿岚;王伟;赖卓胜;李富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吗啡-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目的 应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盐酸吗啡的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初始吗啡量和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缓释性能的影响.方法 相对分子质量50000,脱乙酰度大于或等于90%的壳聚糖100 mg,分别加入盐酸吗啡20、30、40、50 mg溶于2%的乙酸制成20 mg/ml的吗啡壳聚糖乙酸溶液作为水相,缓慢加入到15 ml含0.75 ml司盘80的大豆油中电动搅拌700 r/min.温度35℃,乳化时间1.5小时.乳化完成后以微量注射泵缓慢滴入10 mg/ml的三聚磷酸钠溶液进行交联,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分别为5:1、7:1、9:1,交联时间2h.丙酮、无水乙醇去油干燥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曲线.结果 微球载药量随初始吗啡量的增加而增加,包封率随初始吗啡量的增加而减小,交联剂用量越大缓释作用越明显.结论 制备的吗啡-壳聚糖缓释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作者:李雅兰;廖锦华;胡冬华;陈文斌;周长忍;鲁璐;容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hHGF调控肝纤维化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目的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hHGF抗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应用包含200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寡聚核苷酸芯片ImaGene3.0检测hHGF转染的肝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选择其中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存在表达上调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用RT-PCR方法 进行验证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转录因子、细胞周期素、细胞因子相关蛋白、糖脂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及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因子等,RT-PCR验证参与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几种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其中STAT1和MAPK1表达明显上调,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一致.结论 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存在基因表达差异,可能影响细胞周期的调控、物质代谢相关过程及细胞信号转导系统.hHGF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和MAPK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灏;陈景良;向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大组: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简称假体置换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简称切开固定组).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部分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组48例,随访40例.疗效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3例,随访36例.疗效优9例、良12例、可8例、差7例,优良率58.3%;同时,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相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昊;查振刚;林宏生;候辉歌;冯永洪;李劫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兔眼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时角膜的病理改变

    目的 探讨实验性前房积血继发高眼压时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各10只,每组随机一眼作为实验眼,另一眼作为对照眼;第一、二、三组实验眼前房内注射自血形成高眼压,维持时间分别为3、5、8d,对照眼做同样的操作,注射生理盐水.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于第3、5、8d分别测量3组实验兔的实验眼及对照眼的角膜厚度:并取3组兔实验眼及对照眼角膜并分别进行光镜检查,观察前房积血形成高眼压的实验跟随着时间延长有无角膜血染发生;角膜基质水肿、弹力纤维变化、新生血管等情况;嗜酸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变化情况,以及角膜各层病理变化与对照眼进行比较,结果 用两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角膜厚度的组间比较,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术后第三组角膜水肿重,角膜厚度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基质弹力纤维间隙增大,纤维扭曲变形很重.角膜边缘区可见新生血管长入,可见嗜酸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纤维细胞;三组均显示后半部分水肿较前半部分明显.结论 实验性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的角膜组织的病理结果 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角膜水肿越来越重;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8d角膜未出现血染,此时角膜后弹力纤维可见断裂现象,这预示:此时应积极处理高眼压及前房出血,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作者:王凤云;陆晓和;张彩霞;白浪;张静;钟彦彦;王双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外科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28例

    目的 总结分析128例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8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1.57%,死亡原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其它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17例(13.2%),心律失常9例(7.02%),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3.9%),呼吸功能不全4例(3.1%),伤口感染3例(2.3%),术后胸内出血2例(1.6%),脑梗塞1例(0.78%).早期1例因心包切除不彻底而复发.结论 缩窄性心包炎应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术中心包切除范围因病情而定,力求彻底松解病变心包,术后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郑少忆;朱平;庄建;吴若彬;陈寄梅;肖学钧;卢聪;范瑞新;黄劲松;麦明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陈旧性眼部化学伤(伤后大于3月)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及角膜溃疡30例(30眼),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人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8周.结果 28眼原上皮缺损区恢复光滑透亮,角膜溃疡全部或部分修复,治愈率达93.3%.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细胞来源,恢复了眼表屏障功能;人羊膜本身无抗原性,且具有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使其成为角膜上皮移行及生长的支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陈旧性眼化学烧伤的手段.

    作者:王军;尹东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一种新的斑马鱼cloche突变体亚型的基因鉴定

    目的 斑马鱼cloche172突变体的基因鉴定.方法 采用化学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诱变雄性野生型AB斑马鱼,实施大规模正向遗传学方法 筛选髓系细胞标记物lysozyme C(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并对其中一个名为cloche~(172)突变体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学互补实验.结果 大规模正向遗传学筛选出4个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一个cloche~(172)突变体受精后3 d(day post fertilization,dpf)时期大体形态改变与已知但基因不明的cloche突变体相似.遗传学互补实验观察到有1/4胚胎出现类似cloche突变体的表型.同时,cloche~(172)突变体基因定位在13号染色体近端粒的区域,与cloche突变体基因定位区域一致.而o-dianisdine实验证实cloche~(172)突变体有较多红细胞聚集,cloche突变体仅有少量在尾部存在.结论 cloche~(172)基因与cloche基因定位一致,cloche~(172)突变体是一个新的点突变位点的cloche突变体.

    作者:马宁;霍中军;颜广;黄红辉;罗深秋;张文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瑞舒伐他汀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对合并轻度胆固醇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入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79例,随机分分两组:他汀组40例及非他汀组39例,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十替米沙坦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20 mg/d,睡前),非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十替米沙坦基础上不用他汀类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6-3.6 mmol/L.入组时和12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检查及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治疗前后血浆hs-CRP、左室功能指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他汀组12月后,LDL-C较入组时下降33,2%.非他汀组较入组时无变化.他汀组12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LVPFR)较入组时明显增加(P值<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LN及IMT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 对于轻度LDL-C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及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林泽鹏;张志伟;张荣奎;舒平春;吴仕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牙周膜细胞条件培养基促PC12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牙周组织中是否存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 采用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的条件培养基与PC12细胞共培养的方法 研究hPDLF是否分泌具有活性功能的NGF.结果 在hPDLF条件培养基中培养的PC12细胞长出突起,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对照组及NGF抗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仅有少量长出突起.结论 本研究通过体外研究初次显示培养的hPDLF分泌NGF蛋白,提示NGF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在牙周组织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神经再支配中发挥作用.

    作者:徐娟;刘洪臣;徐璐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慢性心衰犬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慢性心力衰竭犬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9只慢性心衰犬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9):采用开胸直接心肌内注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照组(n=10):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及术后5周行血液动力学检查,病理缉织标本行Desmin和Brd-U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 (1)术后5周,实验组dP/dtmax、MAP、LVSP明显升高(P<0.05),LVEDP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组心肌注射部位可见存活细胞,经Desmin和Brd-U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证实来自于移植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结论 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慢性心力衰竭犬的血液动力学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李冬云;范利;何昆仑;刘宏斌;范明;刘淑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头孢噻肟处理的城市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bla_(CTX-M)多样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抗生素(头孢噻肟)作用下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耐药基因bla_(CTX-M)多样性.方法 应用基于16S rRNA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分别在0、6.4、64和320 mg的头孢噻肟作用下,城市河流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通过巢式PCR,分析其耐药基因bla_(CTX-M)的多样性变化.结果 T-RF特征峰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抗生素浓度处理,与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实验室处理时间会导致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变化.PCR结果 表明:随实验室处理时间的延长,耐药基因bla_(CTX-M)多样性下降.结论 对已承受排放废水污染的河流沉积物,由于其中富含大量的耐药菌群,其总体菌群结构对抗生素的作用不敏感.同时,对非原位开展的菌群结构研究,实验室处理时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陆素颖;李天宇;周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发下齿槽动脉破裂引起大出血的救治:1例报告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不少见,但并发下齿槽动脉破裂引起大出血甚为罕见,笔者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洁妹;吴乃强;曾伟鹏;刘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对烫伤大鼠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导烧伤创面的手段,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我们已经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烫伤大鼠皮肤组织,用RT-PCR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在给与抗病毒药物丙氧鸟苷(GCV)后,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RT-PCR结果 显示脂质体介导的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给予GCV后可诱导表达tk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出现凋亡.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作者:杨磊;高建华;王甲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黄体酮促进培养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 研究黄体酮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100 nM黄体酮刺激黄体酮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T-47D和MCF-748小时后,用MTT方法 检测细胞增殖,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黄体酮刺激MCF-7和T-47D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可以下调MCF-7和T-47DE-Cadherin的表达.结论 黄体酮能够促进培养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提示抗黄体酮治疗可能有临床意义.

    作者:赵嘉佳;王辛;霍中军;罗深秋;熊静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观察

    目的 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空白乳酸一羟基乙酸微球(PLGA-MS)400mg·kg~(-1).每组植入微球后按0.5、1、2、4、8、12 .24、36.48、72、96h时间点,以小鼠热踏板法检测小鼠埋药侧小鼠舔后足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值的变化评价微球镇痛效果,每个时间点测定5只小鼠;小鼠热踏板测定结束后摘眼球取血,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 药效学实验表明ROP-DXM-PLGA-MS组麻醉镇痛时间达72 h以上较RoP-PLGA-MS组36h明显延长(p<0.01),空白微球未显示麻醉镇痛作用;药动学实验显示A、B两组罗哌卡因药动学参数Cmax、Tmax、AUC、MRT、t_(1/2)分别为117.8和119.8 ng·ml~(-1),24和12 h.8793.2和6861.15 ng·h·ml~(-1),43.7491和38.7743 h,65.799和46.166h.A、B、C三组均未测到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数据,C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血药浓度均未测到.结论 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包入地塞米松可明显延长罗哌卡因的麻醉镇痛作用.

    作者:余让辉;陈仲清;陈辉;傅卫军;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术中结肠灌洗I期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与常规手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术中结肠灌洗I期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与常规手术围手术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12月接受术中结肠灌洗行I期切除吻合术的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58例及同期接受常规I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患者58例,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灌洗组和常规组平均失血量分别(255.5±137.5)ml和(240.5±145.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开始流质进食时间灌洗组分别(3.1±0.8)、(4.5±0.6)、(5.2±0.5)d,常规组分别(2.4±0.5)、(3.5±0.4)、(4.7±0.7)d,灌洗组较常规组胃肠道功能恢复稍晚(P<0.05).术后住院时间灌洗组[(11.5±2.7)d]与常规组[(10.9±2.8)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严格手术适应症,经有效术中结肠灌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行I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且避免了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作者:潘春球;周望梅;余壁湘;曾灿辉;韩述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

    目的 构建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1,RB-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PCR方法 扩增RB-1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并加上FLAG标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其重组于CMV载体中.利用酶切、序列分析鉴定克隆正确性.转染PC-3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其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克隆的RB-1真核表达载体完全正确,Western Blot检测到RB-1有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RB-1真核表达载体,其能够在PC-3中高效表达,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

    作者:陆斌;宋先璐;宋方丽;赵善超;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pDsRed2-Nl-SDF-1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pDsRed2-Nl-SDF-lα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MSCs内的表达.方法 设计并合成SDF-1α基因引物,用RT-PCR法从小鼠平滑肌细胞中扩增出带有Xhol与EcoRI酶切位点的SDF-1α基因片段,将SDF-1α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上,酶切和测序鉴定.培养小鼠MSCs并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鉴定.通过脂质体将pDsRed2-N1-SDF-1α转染入小鼠MSCs.免疫荧光检测转染后的MSCs表达SDF-1α蛋白的情况.结果 扩增出的基因片断大小与基因文库中已知的SDF-1α序列大小完全相符,酶切也得到目的 基因片断,测序结果 显示与已知的SDF-1α序列相同,成功构建pDsRed2-Nl-SDF-1α真核表达载体.培养的细胞经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pDsRed2-N1-SDF-1α表达载体转染到MSCs,24 h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DF-1α融合蛋白表达.结论 pDsRed2-N1-SDF-1α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小鼠MSCs中表达SDF-1α蛋白.

    作者:李明;张世忠;邹志浩;郭燕舞;卢凤飞;姜晓丹;寇盛斌;卢国辉;李振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