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吸毒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张振;王武军;王振康

关键词:静脉吸毒,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尖瓣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吸毒所导致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接诊并接受外科治疗的10例静脉吸毒所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人工瓣膜选择及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所选择均为双叶机械瓣,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尖瓣置换是治疗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必要的手术技巧有助于手术成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方法 1990~2008年间,94 例结核病患者接受了全肺切除术或胸膜全肺切除术,病理改变包括80例毁损肺、18例主支气管狭窄和4例同时合并有肺毁损及主支气管狭窄.行全肺切除术57例,胸膜全肺切除术33例和一侧余肺切除术4例.结果 和结论 2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术后并发脓胸18例(包括8例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5例和其他并发症6例.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脓胸、胸膜全肺切除术、过长的手术时间、年龄和术中胸腔污染是全肺切除术后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同时显示,术前肺功能低FEV1和手术后痰结核菌阳性是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术前肺功能低FEV1是术后脓胸危险因素,而低术前FEV1、阳性痰液抗酸杆菌和曲菌球出现是支气管胸膜瘘时危险因素.

    作者:薛宗锡;刘健雄;游佩涛;邵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中22种常见毒/药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鉴定

    目的 为了快速鉴定血中22种常见毒/药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作为分离测试手段,检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模式,血液1 mL中加入2 mL乙酸乙酯,涡旋震荡3min,5000 r/min离心5 min,取有机层,重复萃取过程三次,合并有机相,氮吹至干,残余物中加入100 L流动相,涡旋震荡1 min,取5 L进样鉴定.结果 10 min内完成22种常见毒药物的快速鉴定,检出限为0.03到6.00ng/mL范同内;在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中,采用方法所测结果满意.结论 所开发方法开速、准确、灵敏.

    作者:刘洪涛;马安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海军陆战队某部610例浅部真菌病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海军陆战部队不同季节浅部真菌病的临床与病原学流行情况.方法 对610例浅部真菌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分类,依年度与季节进行分析;采集相应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1、该部队浅部真菌病逐年减低;2、春夏季发病率较高;3、2008年部队驻地南方春夏季气候反常,浅部真菌病显著减低.镜检阳性率为44.4%,培养阳性率为52.6%,菌种分布分别是红色毛癣菌224株(47.0%)、须癣毛癣菌49株(10.2%)、紫色毛癣菌1株(0.25%)、疣状毛癣菌1株(0.25%)、石膏样小孢子菌8株(1.7%)、犬小孢子菌7株(1.5%)、铁锈色小孢子菌2株(0.5%),絮状表皮癣菌2株(0.5%)、念珠菌与酵母样菌28株(5.8%)、马拉色菌148株(31.1%)曲霉菌与青霉菌6株(1.2%).结论 海军陆战部队浅部真菌病发生率与防治水平及气候环境有关;浅部真菌感染中,红色毛癣菌占主导地位,马拉色菌及其所致浅部真菌病逐年增多.

    作者:唐新平;纪英萍;赖展欢;周剑峰;匡丽莎;邵昌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和ICAM-1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透析液刺激1 h后,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早期凋亡率增高;随着腹透液中糖浓度越高,刺激时间越长,凋亡率增高越明显,ICAM-1表达显著增加,细胞内游离钙水平下降.结论 高糖腹透液可以增加腹膜间皮细胞其凋亡率,降低细胞游离钙水平和增加ICAM-1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是长期腹透病人腹膜纤维化和发生失超滤的原因.

    作者:任昊;陈生晓;刘宏发;刘郑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型肺吸虫病1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反复咳嗽5月余,加重1周于2009年4月入院.

    作者:马佳;邹梦晨;刘敏;蔡绍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肠外瘘15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肠外瘘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2年1月~2007年12 月间收治的152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瘘的主要原因为腹部手术后并发症(127例,83.6%),其余为腹部外伤、炎症性肠病、腹部肿瘤等;经基本治疗后瘘口自愈64例(42.1%),58例行确定性手术治愈,总治愈率80.3%,确定性手术成功率96.7%,全组死亡率7.9%.结论 肠外瘘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序贯应用和适时的确定性手术.

    作者:孙凯;吴承堂;雷尚通;黄祥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制备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

    目的 通过改良式液氮冷冻法造成犬股骨头缺血坏死,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动物模型制备,建立能模拟人股骨头坏死病理生理过程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16只犬随机分成4组,采用手术方法改良式液氮冷冻法即刻冷冻单侧股骨头.普通饲料饲养2、4、8、16周分别处死4组动物,分别观察X线摄片、大体形态、光镜下形态变化.结果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犬股骨头X线、大体及组织学形态不同阶段均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为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国柱;杨彤涛;韩建伟;吴进;文艳华;高洁;马保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静脉吸毒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静脉吸毒所导致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接诊并接受外科治疗的10例静脉吸毒所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人工瓣膜选择及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所选择均为双叶机械瓣,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尖瓣置换是治疗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必要的手术技巧有助于手术成功.

    作者:张振;王武军;王振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步法多重RT-PCR快速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目的 建立能同时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方法 针对A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B型流感病毒的NS基因设计通用扩增引物,针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一步法建立多重RT-PCR反应体系.通过盲法实验与实时荧光RT-PCR进行比对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应用于临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多重RT-PCR产物,结果显示目的扩增片段条带清晰明亮,没有非特异性产物出现,可见该方法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50份样本的盲法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能通过一次实验快速、准确地同时筛检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项成本低廉、对流感的疫情监测和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的筛检技术.

    作者:莫秋华;杨翠兰;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杨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沉默PMR1表达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研究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研究体外合成的siRNA分子对高尔基体膜上钙离子ATP酶1(plasma membrane-related Ca~(2+)ATPase-1,PMR1)的基因沉默作用,并探讨沉默后对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委托公司合成抗PMR1基因的siPMR1,用脂质体方法介导siPMR1转染胰岛NIT-1细胞,采用RT-PCR法观察siPMR1转染前后胰岛细胞中PMR1 mRNA的表达变化,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浓度.结果 siPMR1转染胰岛NIT-1细胞后能明显抑制PMR1 mRNA表达,siPMR1转染的胰岛NIT-1细胞能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结论 siPMR1 可明显沉默PMR1基因表达,并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为用RNAi技术沉默PMR1靶点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房彦平;季爱民;杨月莲;冯巧飞;孙靓;刘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 肿瘤大小约1.5~13 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忠林;梁长虹;刘再毅;李景雷;刘于宝;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正畸患者牙周炎的中药辅助治疗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炎的疗效,并通过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牙周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给予中药(本组为玉女煎)配合龈上洁治术以及龈下刮治术等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60例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进行外周血CD_3~+、CD_4_+、CD_8~+T细胞亚群、CD_4/CD_8比值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测定.结果 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免疫功能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玉女煎)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炎的疗效优于单独进行基础治疗:中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免疫状况而实现的.

    作者:邹亚光;毛向明;黄琪;张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动脉区域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动脉区域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将67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联合治疗组(35例).常规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附加动脉区域灌注、十二指肠镜胰胆管引流及腹腔镜胰腺包膜打开引流.对比两组有关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APACHE II评分明显降低,肝、肾功能明显改善,胰腺损害的CT评分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下降,器官衰竭治疗成功率明显升高,病死率均明显降低.以上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附加动脉区域灌注、十二指肠镜胰胆管引流及腹腔镜胰腺包膜打开引流,能有效提高SAP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灏;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的影响

    目的 应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评价瑞芬太尼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4例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肉注射吗啡10mg、东莨菪碱0.3 mg,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8 mg/kg,依托咪酯0.1~0.3 mg/kg,芬太尼5~10 μg/kg,罗库溴铵1 mg/kg诱导,吸人1 MAC异氟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0.8~2μ/ml;间断给予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05 mg/kg.R组:瑞芬太尼5 μg/kg溶于50 ml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10 min恒速泵完.C组:泵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h血浆cTnI水平.结果 各组内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OPCAB患者的cTnI水平,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徐忠东;金沐;何伟雄;夏淑轩;赵一凡;何波;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X线及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同时行钼靶X线和MRI检查.4例仅作钼靶X线检查.并将MRI图像与钼靶X线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MRI图像清晰显示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部位及形态.7例边界光整,2例边缘不规则.肿块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部分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导管内.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15例行钼靶X线检查,检出2例(13%).病灶形态与MRI所见相似,1 例病灶所在部位可见沙粒状钙化.结论 MRI较钼靶X线能更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段刚;许乙凯;邓海军;黄婵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 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

    作者:黄邹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诊断乳腺错构瘤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对乳腺错构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97例疑是乳腺错构瘤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或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确定病理性质.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敏感性(彩超:79.6%,钼靶:62.2%)、特异性(彩超:70.3%,钼靶:55.2%)、诊断准确率(彩超:75.6%,钼靶:59.1%)、阳性预测值(彩超:78.0%,钼靶:63.9%)和阴性预测值(彩超:72.2%,钼靶:53.3%)等方面均优于钼靶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诊断性研究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50和0.1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的并联诊断,诊断的敏感性(88.2%)、特异性(90.5%)、诊断准确率(89.1%)、阳性预测值(93.8%)和阴性预测值(82.6%)均优于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其Youden指数0.7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本病的诊断中优于钼靶X线,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X线的并联研究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提高.

    作者:张建兴;沈嫱;司徒红林;高蕾;陈前军;蔡丽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类型及其血液指标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碱基序列变异分化类型,比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实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 采集59头西藏小型猪血液,分别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线粒体DNA控制区的扩增、测序并分类,同时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 根据串联重复区重复片段的变化,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分为A、B两种类型,分别占57.6%和42.4%,几乎与5'端序列在305、500和691的三个主要转换位点的变化相对应.A、B两类西藏小型猪1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红细胞数(RBC)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碱基变异,西藏小型猪分为两个类群,两个群体之间红细胞数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李洪涛;吴清洪;袁进;肖东;王万山;张嘉宁;张建明;李金泽;顾为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性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同种肿瘤不同灌注区域血流灌注特征以及血管生成表型的差异.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技术检测30例乳腺恶性肿瘤、30例乳腺纤维腺瘤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W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恶性组TIC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12/15)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AUC、WOT大于良性组(P<0.05),平均PI、TT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的PI、AUC、WOT、TTP与中心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的各灌注参数与中心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尤其富集于癌巢边缘.VEGF及Flk-1/KDR在恶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癌巢边缘呈强阳性表达,在良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TIC形态、各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VEGF或Flk-1/KDR为靶点进行乳腺癌特异性分子显像可能为乳腺癌的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颖嘉;杨莉;夏琼;文戈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一起副溶血性弧茵食物中毒

    目的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评价其作为快速筛查办法的可行性.方法 以LAMP技术对采集到的肛拭子标本、涂抹样品、食品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以国标GB/T4789-2003中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平行对照实验.结果 18份样本中有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LAMP检测结果与GB/T4789-2003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LAMP方法可作为一种快捷、操作简便的方法应用于食物中毒事件中致病菌的检测.

    作者:罗可天;梁晅;丁珊;宋妙芳;林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