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片丽娜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慢性子宫内膜炎, 细胞凋亡, 高雌激素, 血管生成机制, 异位内膜, 身心健康,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免疫组化染色, 发病机制, 放置宫内节育器, 在位子宫内膜, 育龄期妇女, 月经量增多, 年轻化趋势, 继发性痛经, 黄体生成素, 宫内膜增生, 妇女绝经后, 妇科常见病
摘要: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之一[1]。子宫腺肌病过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但近些年呈逐渐年轻化趋势,困扰着许多女性朋友。这可能与高雌激素刺激、慢性子宫内膜炎、放置宫内节育器、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的增多相关,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因而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它具有类似肿瘤的特性[2],且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危害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甚多,从流行病学、免疫学、遗传学、内分泌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但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果。(1)高雌激素在子宫腺肌病中起重要作用,子宫腺肌病常不单独存在,经常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共同合并发生,并且在妇女绝经后痛经、经量增多等症状可逐渐消失、病灶也会萎缩,这些都表明子宫腺肌病与妇女体内的雌激素变化关系密切[3]。研究还发现[,子宫腺肌病异位的内膜细胞上很多激素水平都明显高,如腺上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受体基因 mRNA 和受体蛋白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而间质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异常,所以说子宫内膜上的这些激素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联。(2)血管生成机制,子宫腺肌病比正常子宫内膜更易于表现生成血管的活性,Han[4]等人实验发现,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及肌层的血管成活性明显增高,研究运用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来完成的。Hirotaka 研究员[8]另很多国内外学者在宫腔镜的观察下发现大部分子宫腺肌病内膜中有异常的血管生成,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子宫内膜的血管形成异常可能与子宫腺肌病是有关系的。(3)细胞凋亡学说[5]:黄凤英、张丽红等实验员运用免疫组化ABC技术检测了凋亡蛋白Bcl-2在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腺肌病内膜中的表达,说明异位内膜中的Bcl-2表达强,细胞凋亡减少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Goumenou等研究发现当Bcl-2表达增强时,Bax表达减弱,打破了细胞凋亡的平衡系统,细胞凋亡减少,增殖增强,终导致子宫腺肌病的发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目的: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糖尿病防治。方法:积极与病人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通过与病人、家属、陪员等的交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正确对待糖尿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达到坚持规范治疗、长期监测、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结论: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作者:郑蕾;安娟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慢性病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人笔者所在的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30例长期卧病患者,分析其护理中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在30例患者中7例I度、15例II度、18例III度,通过护理干预,治愈16例、好转10例。结论: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走出医院,深人社区,扩展服务市场,逐步向预防、保健、康复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家庭护理质量,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一个半综合征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李某,男性,55岁,因“突发头昏、视物模糊3小时”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0/120mmHg,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外展内收不能,左眼内收不能,但能外展,外展时有水平眼震,双眼垂直运动正常,辐辏反射存在,右周围性面瘫,左侧面部及躯干部感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5-级,左巴氏征可疑阳性。入院后行头部 DWI 检查提示脑桥处有2*7mm 大小的腔隙性梗死(如下图所示)。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桥脑);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入院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脂,活化脑细胞等治疗。出院时眼征及左侧周围性面瘫未完全恢复。

    作者:谭龙君;涂明义;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七氟烷和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氟烷和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组68例在我院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n=34)和丙泊酚组(n=34);对比分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术前24h、术后3h、术后12h、术后24h和术后72h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七氟烷组术后3h、术后12h、术后24h和术后72h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丙泊酚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七氟烷组总不良反应率(8.82%)显著低于丙泊酚组(32.35%),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较丙泊酚能够明显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作者:夏月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预诊分诊在大批伤病员抢救中的作用

    急诊预诊分诊是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次序过程,当大批伤病员出现时,在现场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在全院范围内调配人员、器械、药品等,并进行快捷、准确、有序的抢救,才能在短时间内挽救患者的生命,对我院抢救大批伤病员79批783例,分诊护士协调调配医院的相关资源,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及时准确的分流患者,协调关系,贯彻上级意图,对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铁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活髓牙牙根纵裂病因追溯及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活髓牙牙根纵裂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临床活髓牙牙根纵裂病例进行病因追溯,并分别进行不同方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截根术或半切术等得以保留的患牙,经2年临床随访观察,牙龈色泽正常无牙周袋,患者自述可以行使正常咀嚼功能,效果较好。结论:经过及时治疗的牙根纵裂的活髓牙,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浦铁民;韩亚琨;李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180例诊治体会

    目的:观察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腹部损伤患者180例,分别进行诊治,结果:171例治愈,9例死亡,因腹腔多脏器损伤,出血性体克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合并重度颅脑损伤死亡2例,合并心脏损伤死亡1例。结论:外科医师要有快速、细致检查和严密的动态观察责任感,快速作出诊断和救治方案,以保证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作者:马福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表在老年病房的应用

    目的: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落实误吸防范措施,以降低住院老年患者误吸的发生率。方法:自2011年5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开始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对总分≤6分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前后住院老年患者的误吸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分后,住院老年患者误吸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增强。结论:应用该评分表,可对高危人群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误吸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对保证住院老年患者的安全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亚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疗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近几年来我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36例,将全部36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18例上颌埋伏阻生前牙,A组采用助萌法,B组采用闭合式开窗导萌法。结果:应用A、B两组埋伏阻生牙均牵引成功,埋伏牙排齐后牙髓活力测试均正常,牙周组织附着良好。结论:应用助萌法和闭合式开窗导萌法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效果均满意。

    作者:宋宏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普外科护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普外科具有非常多的病人,因此在医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有:护理任务重及环境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护患沟通不良及护理记录不规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为有效应对普外科护理风险,今后应重点把握以下策略:加强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培训、加强护理专业水平培训和考核、加强护患沟通、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作者:李建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综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与体会

    目的:研究综合治疗原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部收治的原发性口腔溃疡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综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有95.0%的总有效率,对照组有85.0%的总有效率,经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中,积极给予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作者:李惠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谈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技巧

    静脉输液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也是临床给药的基本途径,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是抢救治疗的主要方法。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我们面对老年患者,常因其心理、生理的特殊性,运用常规静脉输液的方法往往觉得力不从心。而如果针对其特性运用一些技巧,会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减少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崔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儿科护士如何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护理行为的特殊性、侵袭性、局限性、试行性均能加大儿科护理风险。儿科护理工作者识别和防范的措施有: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法律意识,注重自我保护,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作者:李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讨论研究异丙酚符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疗效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需择期进行手术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异丙酚进行麻醉;B组患者使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药物使用后麻醉情况,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等指标。结果: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患者其手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单独使用异丙酚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抑制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并维持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可控制性较好,患者术后苏醒速度快,拔管时间短等优势,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的平稳性并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冯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加强外来医疗器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来医疗器械管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并严格执行。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来医疗器械的清洗及灭菌质量均合格,得到了医生的认可。结论:外来医疗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保证了器械质量,确保了患者安全,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海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FL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FLT-1与sVCAM-1在HDC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HDCP患者及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FLT-1与sVCAM-1的表达水平。其中HDCP患者37例为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组1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2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0例),同时期正常妊娠妇女15例为对照组。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VCAM-1浓度为199.65±61.38ng/ml,HDCP组较其明显增高278.61±75.42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数据分层分析后发现,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sVCAM-1的浓度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5.71±46.76ng/ml、358.08±36.59ng/ml,与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相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2.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FLT-1浓度为1.48±0.66ng/ml,HDCP组较其明显增高,为4.45±4.30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数据分层分析后发现,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sFLT-1的浓度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53±0.91ng/ml、10.06±3.88ng/ml,较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相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sVCAM-1与sFLT-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08,P<0.01。结论:1.随着HDCP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中sVCAM-1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提示sVCAM-1与HDCP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2.HDCP患者血清中sFLT-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妊娠妇女明显增高,提示其参与了HDCP的发生发展。3. sVCAM-1和sFLT-1在HDCP的发生发展中呈正相关。

    作者:王丹;李秀兰;齐晓玲;隋晓宇;杨松;马萨仁高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我院针对产检孕妇心理压力的护理策略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产检孕妇心理压力的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将148例在我院接受产检的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孕产妇仅按常例接受常规产检即可,不采用任何护理策略,观察组孕产妇则在按常例接受常规产检的同时一并给予心理护理以缓解心理压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产妇分娩前有意向选择自然分娩的例数分别为57例(77.0%)和44例(59.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26);观察组满意率为97.3%,对照组满意率为83.8%,组间比较以观察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34)。结论:良好的产检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孕产妇做出自然分娩的选择,同时大大提升产检门诊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红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CT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T增强扫描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用量大,碘造影剂渗漏时有发生,除做好各项常规护理外,对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做好预防造影剂的渗漏,渗漏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和护理,对检查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引发医患纠纷。本文简要介绍了碘造影剂外渗的原因、预防及护理。1导致造影剂渗漏的原因CT 增强为一种连接高压注射器的快速注射方式,在注射过程中,发生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很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特别是黏滞性的药物可损伤微循环[1]。高压注射由碘海醇的药理性质决定,碘海醇是高渗性药物,黏滞性强,CT 增强扫描时,由于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造影剂黏稠度大、渗透压高[2],进药速度达2-5.5ml/s,对血管冲击力强,易导致造影剂外渗而引起大面积软组织损伤。

    作者:许小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议“引火归元”

    引火归原早见于《景岳全书》。引火即是导引肾上浮之虚火,归原即是使其下归于肾,张景岳指出引火归原除了治疗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之外,还可以治疗“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火”的火不归原证,指出肾之阴虚阳虚证均可导致火不归原的特殊病理状况。“引火归原”作为治肾火上浮方法之一,是协调肾中阴阳的特殊方法。“引火归原”朔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唐代王冰注:“病之火甚者,尤龙火也,得湿而焰,遇火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火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其“龙火”、“以火逐之”成为“引火归原”的先河。引火归原之“火”可以是虚阳上浮之火,也可是阴不涵阳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系指命门肾宅。肾为水脏,位居下焦,藏真阴真阳,为一身阴津阳气之根本。

    作者:安晓旭;张进领;武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分析用米非司酮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妇产科疾病患者,并对所有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疾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78例妇产科疾病患者中,有22例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紧急避孕,有效率为77.0%;有11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治疗有效率为78.5%;有9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6.7%;有5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治疗有效率为80.0%;有18例早期妊娠女性采用米非司酮进行终止,治疗有效率为88.9%;有10例妊娠中期女性采用米非司酮引产,引产有效率为70%。结论:采用米非司酮能有效治疗治疗子宫异常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同时还能有效地进行紧急避孕、早期妊娠终止及妊娠中期引产等,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临床特点[1]。

    作者:张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