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吕梅励;李虹;梁伟波;陈文捷;贾怡;李明远;蒋忠华;张林

关键词:实验性变态性脑脊髓炎, MIP-1α, DT, 重组免疫毒素, T细胞
摘要:目的 新型重组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 用MBP免疫C57BL/6小鼠诱发EAE,建立人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模型.将构建的真核质粒SRα-mMIP-1α-DT390直接导入EAE模型小鼠C57BL/6肌肉,使重组免疫毒素在其骨骼肌内高效表达.通过对模型小鼠的临床症状的评分、病理切片所显示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的外周T细胞的动态变化等指标对核酸制剂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新型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EAE模型小鼠,使小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发病延迟、平均临床评分下降、症状严重程度降低;神经系统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后小鼠的脑部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小鼠外周血T细胞数量下降,而B淋巴细胞基本维持正常水平.结论 所有检测指标均提示该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可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1998~2005年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中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均相仿的内固定78例和全髋关节置换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合并症、术前风险、早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时间、远期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内固定术较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但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功能优良率则高于内同定.结论 内固定术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但因其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高,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崔卓航;洪建明;陈恩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 观察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6月内不同时期的血管材料腔内面内膜层的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变化,探讨研制一种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作为实验对象,手术切除3 cm颈总动脉,以口径4mm的小口径新型人造血管进行桥接.其中19只犬的19侧颈部随机分为1、8、12、24周四组,各含4、4、6、5条动脉.四组的近、远心端均行端-端吻合术.以彩色多普勒B超监测移植血管2周内通畅情况,并于取材前行颈总动脉DSA造影术,观察人造血管不同时间的通畅率.术后1、8、12、24周分期切取标本,标本经处理后分别作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四组19条人造血管除12周组和24周组各1条血管阻塞外,其余血管均通畅.组织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植入后1周,血管吻合口处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混杂有薄层少量红色血栓形成,尚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8周,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新内膜形成较均匀,其中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但仍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且内皮细胞形态成熟,其下的胶原纤维增生更致密;而于人造血管中段,可见不成熟的内皮细胞呈岛状生长,新内膜层结构较吻合口处疏松,其间尚可见炎性细胞生长.移植后24周,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吻合口附近新内膜表面可见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以新型生物型人造血管修复犬颈总动脉缺损是可行的,新内膜形成早和完整,24周内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人造血管.

    作者:许益民;漆松涛;曾绍文;石小峰;李伟秋;黄广龙;庄冰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与活力的关系

    目的 观察不同药物干预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蛋白含量与活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含量,MTT比色法测量心肌细胞的A490值,以A490/总细胞数之比作为衡量心肌细胞活力的指标.结果 心肌细胞蛋白含量随着ET-1的浓度增大而增加,ET-1引起蛋白含量的增加可被拉西地平和川芎嗪减弱,心肌细胞的A490/总细胞数之比随着ET-1的浓度增加而降低,拉西地平和川芎嗪也可进一步降低心肌细胞的A490/总细胞数之比.结论 心肌细胞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并不引起细胞活力的增强,表明心肌细胞蛋白含量与活力之间可能缺乏相关关系.

    作者:朱肖星;牛小麟;魏瑾;朱萧玲;陈绍洋;陈定章;高登峰;郝广华;王文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蛋白激酶C的活性变化

    目的 观察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动脉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变化.方法 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放射活性测定法检测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动脉蛋白激酶C的活性.结果 随着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大鼠肺动脉PKC总活性和胞浆PKC活性先是逐渐上升,而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5),但胞膜PKC活性和PKC活性的膜质比持续上升(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PKC活性的上调和PKC的转位活化可能参与了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

    作者:董旭;王钢;王怀良;章新华;宗志宏;邢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质白酶浓度升高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选择80例ACS患者,43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及37例健康对照,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MMP-8的含量,观察浓度的差别和特点,同时与常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①血清MMP-8浓度在ACS组高,与SAP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②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血清MMP-8浓度值高于不稳定性心胶痛(U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UAP组和SAP组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MMP-8浓度可能是预测ACS(B=4.493,p=0.000),特别是AMI(B=9.961,P=0.000)的血液指标之一.④通过相关分析和线形逐步回归发现,只有中性粒细胞可能影响血清MMP-8浓度的变化(r=0.274,P=0.001);结论 ①血清MMP-8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和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血清MMP-8浓度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之一.②中性粒细胞可能影响血清MMP-8浓度的变化,但它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强华;周朝霞;马爱群;程华;周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培哚普利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并评估培哚普利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给予培哚普利4 mg/d,比索洛尔1.25~5 mg/d;对照组20例给予地高辛、利尿剂、鲁南欣康治疗.两组共治疗1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收缩压、超声心动图LVEF、6min步行距离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治疗前后两组相比,收缩压、LVEF、6 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培哚普利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衰可提高疗效.

    作者:黄武;林绍华;甘树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半自动消化法分离纯化人胰岛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用半自动胰腺消化系统建立大规模人胰岛细胞纯化的可靠方法.方法 使用自制的半自动人胰腺消化分离装置及胶原酶P进行人胰腺的消化分离,用COBE2991细胞分离机及HCA-Ficoll纯化人胰岛细胞.通过DTZ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胰岛细胞的数量和纯度,用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 消化后平均每条胰腺可平均获得(38 6201±78 219)个胰岛细胞当量(IEQ),纯化后平均每条胰腺可获得231 420±28 054IEQ,平均每克胰腺组织可获得(3148±317)IEQ,纯化后胰岛细胞平均纯度为(62.81±2.68)%.纯化后的胰岛细胞对胰岛素释放刺激反应良好,高糖(16.7 mmol/L)时胰岛素的释放量为低糖(3.3 mmol/L)时的3.53倍(P≤0.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半自动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纯化的人胰岛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作者:张桦;蔡德鸿;韩钧凌;卫国红;孙嘉;孙卫平;张剑;陈宏;曾龙驿;翁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AK6基因的克隆、抗体制备及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 在克隆P21相关激酶6(PAK6)全长cDNA的基础上,进一步克隆PAK6-N端基因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纯化基因产物并进行多克隆抗体制备,为研究PAK6与疾病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研究PAK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方法 根据人全长PAK6 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以人前列腺癌cDNA文库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PAK6全长cDNA.在此基础上,以PAK6全长cDNA为模板克隆PAK6-N端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4T-1中,经EcoRI/XhoI双酶切鉴定后,进行DAN序列测定.GST-PAK6-N融合蛋白在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表达.利用G1utothione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GST-PAK6-N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纯化的抗PAK6多克隆抗体在3例前列腺癌病人标本中进行了免疫组化表达的初步研究.结果 成功克隆了PAK6全长cDNA和PAK6-N端基因片断,在E.coli中表达了PAK6-NT,纯化了GST-PAK6-N融合蛋白,并制备了PAK6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3例前列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全部表现为间质阳性,PAK6在前列腺癌间质中呈现表达,而前列腺癌细胞则不染色.结论 首次克隆了PAK6全长cDNA和PAK6-N端基因片断并成功制备了PAK6特异性抗体,为深入探讨PAK6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初步揭示PAK6在前列腺癌的表达

    作者:韩宇晶;安政雯;杨金星;李俊;罗荣城;张宏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目的 新型重组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 用MBP免疫C57BL/6小鼠诱发EAE,建立人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模型.将构建的真核质粒SRα-mMIP-1α-DT390直接导入EAE模型小鼠C57BL/6肌肉,使重组免疫毒素在其骨骼肌内高效表达.通过对模型小鼠的临床症状的评分、病理切片所显示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的外周T细胞的动态变化等指标对核酸制剂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新型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EAE模型小鼠,使小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发病延迟、平均临床评分下降、症状严重程度降低;神经系统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后小鼠的脑部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小鼠外周血T细胞数量下降,而B淋巴细胞基本维持正常水平.结论 所有检测指标均提示该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可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吕梅励;李虹;梁伟波;陈文捷;贾怡;李明远;蒋忠华;张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15例HSLE患者的脑组织标本,通过电镜、HE染色、髓鞘染色及神经纤维染色来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大脑、小脑皮质未见明显病变,病灶局限于白质,表现为大量海绵状空泡形成,空泡非包裹样变,由皮质下白质向白质深处逐渐增多、增大:白质区域无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髓鞘结构层次紊乱,髓鞘内大量空泡形成,并有明显脱髓鞘改变,髓鞘脱失越明显处空泡的生成也越明显,无空泡的区域仍见完整髓鞘存在,轴索有改变但远较髓鞘为轻.结论 HSLE的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形成为原发性髓鞘损害、脱失所致,其脱髓鞘改变与脑白质空泡样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作者:尹恝;潘速跃;周亮;吕田明;罗一峰;陆兵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维生素E抑制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在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中,活性氧(ROS)的作用和维生素E的影响.方法 [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人法测定细胞DNA合成率,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数量,DCF-DA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ROS.结果 (1)同型半胱氨酸诱导VSMC的DNA合成增加,促进细胞增殖和ROS水平升高;尽管半胱氨酸诱导VSMC内ROS水平升高,但是对细胞DNA合成和增殖无影响.(2)过氧化氢酶抑制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VSMC内ROS升高,而对VSMC增殖无影响.(3)α-生育酚、β-生育酚均可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VSNC内ROS水平升高,但是只有α-生育酚显著抑制VSMC增殖.结论 ROS升高不是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VSMC增殖的原因之一.维生素E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VSMC增殖可能与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有关,而与它的抗氧化性无关.

    作者:邹彤;刘楠;李树德;苏永春;满勇;陆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胎肝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脾内移植的初步研究

    目的 将人胎肝于细胞脾内移植2/3肝切除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观察其在受体小鼠内定植、迁移及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①以临床上自然流产废弃的孕期16~24周健康胎肝为供体,分离纯化胎肝干细胞,并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②人胎肝干细胞经脾内移植到2/3肝切除的SCID小鼠.③免疫组化检测15、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和肝脏的人Hepatocyte、α1-AT、AFP的定位和表达.PAS染色检测受体小鼠各时间点脾脏组织糖原表达.④RT-PCR检测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组织AFP和白蛋白(Alb)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镜下观察分离细胞体积较小、约为肝细胞的1/6~1/3,核与浆比例大,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不发达.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检测分别显示分离的人胎肝干细胞表达AFP、Thy-1、C-kit和CD34、CK19.②各时间点免疫组化均可检测到肝干细胞移植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组织人Hepatocyte、α1-AT和AFP阳性表达.PAS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受体小鼠脾脏组织不同程度的糖原表达.③人胎肝干细胞移植后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组织表达人AFP和Alb基因.结论 人胎肝干细胞经脾内移植可在异体内存活、定植并向受体受损肝脏迁移,在受体内增殖和定向分化为肝细胞.

    作者:周高速;刘思德;张振书;张明军;李旭;王亚东;何敬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不同区域的分布

    目的 研究脑摄取达到平衡状态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的摄取和分布.方法 6只犬各以异丙酚7 mg/kg静脉注射,续以70 mg/kg·h恒速静脉泵注.泵注30 min(T30)、50 min(T50)时分别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T50时处死实验犬,解剖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量异丙酚血浆浓度和脑组织浓度.结果 颈内动脉、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μg/ml)在T30时分别为3.107±1.067和3.095±1.085(t=0.671,P=0.532);T50时分别为3.091±1.101和3.117±1.091(t=1.890,P=0.117).T50时,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μg/g)分别为3.085±1.123、3.116±1.125、3.073±1.159、3.117±1.090、3.075±1.178、3.073±1.146、3.075±1.151、3.102±1.174、3.072±1.192,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7,P=0.998).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犬脑对异丙酚的摄取在T50时处于平衡状态;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呈均衡分布.

    作者:林春水;卢刚;古妙宁;刘长涛;万山河;徐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红外热像图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像图(F-IRT)在椎间盘突出症(LDH)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疼痛门诊中自诉腰痛并单侧下肢痛放射性疼痛的病人23例,随机进行红外热像图测定,并接受CT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和分析腰骶部及下肢热形态、兴趣区域的温度及双下肢对应部位的温度差异(△T),并分析F-IRT诊断LDH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F-IRT显示:23例LDH患者腰骶部热形态改变为四种形式:梭形,热区向一侧偏歪或呈角状突起(8例);脊中线热区不连贯(6例);骶髂骨上缘呈大片高温热区(5例);不规则形态(4例),患侧下肢较相对应的对侧肢体的温度,至少有一个患侧部位出现温度下降的有19例(82.61%).综合CT与F-IRT结果分析:F-IRT诊断腰椎间盘侧后突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75.0%%.但患侧的热区分布与椎间盘突出部位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F-IRT检查能反映LDH引起的患肢体表温度的改变,在LDH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尚不能进行病变椎间盘的定位.

    作者:肖建斌;李荣胜;佘守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慷舒灵治疗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慷舒灵凝胶治疗摩托车排气管烫伤深Ⅱ度创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8例摩托车排气管烫伤患者,采用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治疗组(24例)创面以慷舒灵凝胶敷料覆盖,对照组(24例)以碘伏+凡士林油纱覆盖.比较其创缘反应程度及愈合时间.结果 创缘炎症反应以伤后第6天为明显,治疗组创缘仅有轻微的充血炎症反应,而对照组有创缘炎症(红肿),(P<0.01);治疗组愈合率在伤后28 d为100%(24/24),对照组为58.3%(14/24)(P<0.05).两组间均未见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 慷舒灵凝胶敷料治疗摩托车排气管烫伤深Ⅱ度创面可防止或减轻其创缘炎症的发生,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张文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柴胡皂苷α对实验性癫痫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柴胡皂苷α对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 采用戊四氮诱导大鼠急性痫性发作来制作癫痫模型,通过记录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和强直性惊厥发生率的变化,研究柴胡皂苷α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抗癫痫作用.结果 柴胡皂苷α可显著性延长戊四氮诱发的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P<0.01),降低大鼠强直性惊厥发生率(P<0.05).结论 柴胡皂苷α具有抑制戊四氮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作用.

    作者:李长征;谢炜;鲍勇;周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腺病毒介导AMP激活的蛋白激酶的过表达诱导肝星状细胞株LX2凋亡

    目的 探讨在肝星状细胞株LX2中,用腺病毒介导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病毒感染细胞后,用免疫印记的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梯状条带,免疫印迹检测caspase-3以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表达组成性激活的AMPK的腺病毒感染LX2细胞72 h,AMPK过表达.过表达AMPK的LX2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有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DNA断裂出现梯状条带,casepase-3被激活,Bcl-2在LX2中是低表达的,而Bax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腺病毒介导AMPK的过表达可以诱导LX2细胞发生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

    作者:张婧;谭丽;林骏;徐爱民;罗深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非常少见,占所有APL患者的0.8%左右,其临床特征与经典的t(15;17)APL相似,但与经典的t(15;17)引起的APL对全反式维甲酸和化疗的反应上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报道1例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徐晓兰;范志平;宋兰林;林榕;刘启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BioPORTER介导MAGE-3多肽转染树突状细胞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转染试剂BioPORTER将黑色素瘤抗原肽(MAGE-3)转染至树突状细胞(DC)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方法 人工合成并荧光素标记MAGE-3抗原肽,利用BioPORTER作为载体,将MAGE-3多肽转染至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AGE-3的转染效率,MTT法检测转染试剂对DC的毒性影响.结果 总转染效率平均为(14.57±2.56)%,总细胞存活率平均为(92.58±4.38)%.在反应体系溶液pH为7.5的情况下,当DC密度为5×105/ml,多肽与转染试剂的比例(V/W)为4∶1,两者形成的复合物与细胞孵育8 h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且转染试剂对细胞的毒性较低.结论 BioPORTER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较高效率地将MAGE-3多肽转染至DC内,且对DC不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为进一步研究以抗原肽为基础的DC疫苗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作者:高伟生;罗荣城;马树东;吕成伟;尤长宣;杨小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抑郁情绪及其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79例SCI患者进行抑郁(BDI、HAMD)和功能(Barthel指数及FIM)评定,了解抑郁与年龄、病程、职业和功能状况的关系.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临床治疗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心理治疗.结果 SCI患者抑郁发生率为97.47%(BDI)和96.20%(HAMD),抑郁评分与年龄、病程、职业间不相关,与功能状况(Barthel指数及FIM)呈负相关;对照组治疗后BDI、HAMD得分降低不明显(P>0.05),Barthel指数及FIM得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BDI、HAMD得分明显降低(P<0.05),BartheI指数及FIM得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IM得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SCI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抑郁情绪与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与年龄、职业和病程关系不明显;心理治疗能明显改善SCI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亦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状态.

    作者:陈银海;靳安民;姚红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