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德;吴少瑜;张嘉杰;李志琴;徐伟;文晓芸;余乐;吴曙光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TGF-β2mRNA、TGF-β3mRNA及MMP1、MMP2、TIMP1、TIMP2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图象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TGF-β 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表达明显减少,胞质淡染,统计学上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GF-β1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GF-β3mRNA在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增多,明显高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的TGF-β3mRNA表达(P<0.05).MMPS/TIMPS在增生性瘢痕中也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IMP1表达明显减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IMP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MMP1、MMP2、及TIMP2在上述两组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5).Ⅰ、Ⅲ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排列整齐,含量较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Ⅲ型胶原在两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雪草苷通过降低TGF-β1mRNA表达和增加TGF-β3mRNA的表达,引起TIMP1表达明显减少,从而MMP1/TIMP1相对比例增加,达到促进Ⅰ型胶原降解,减轻瘢痕增生的作用.
作者:张涛;荣新洲;杨荣华;利天增;徐盈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TGF-β1mRNA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实时PCR技术检测不同造创时间(生前伤15 min~2周,死后伤1~6h)小鼠皮肤切创创缘组织TGF-β1mRNA含量,并同时检测GAPDH含量对结果进行均一化.结果TGF-β1mRNA于伤后24 h显著增高(和对照组比较P<0.01),48 h和72 h时还保持在较高水平.死后伤1 h和3 h时,TGF-β1mRNA的表达有增高的趋势,6 h则降至对照水平.结论TGF-β1mRNA在小鼠皮肤创伤后有明显的规律性表达,能作为一种代表性细胞因子参与有一定存活时间(6 h以上)的生前伤损伤时间的推断.实时PCR技术能对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较为精确的检测,是目前损伤时间推断研究中用于细胞因子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锋;王慧君;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鼠-mdx鼠膈肌的治疗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植入放疗处理后的8周龄雌性mdx鼠(n=18),于移植后4、8、12周各取6只mdx鼠的膈肌行HE染色、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免疫荧光检测以及dystrophin mRNA的RT-PCR分析,同时用正常C57鼠及放疗而未移植的mdx鼠作为对照,另进行PCR反应检测实验鼠膈肌内Sry(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基因.结果移植后mdx鼠膈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较放疗而未移植mdx鼠有所减少;移植后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15.58±0.91)%、(12.50±1.87)%、(10.17%±1.17)%]较未移植mdx鼠(19.5±1.87)%显著减少.移植后dystrophin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1.00±0.32)%、(6.00±1.05)%、(11.92±1.11%)]较未移植mdx鼠(0.17±0.41)%显著增加.RT-PCR结果显示C57鼠膈肌的dystrophinmRNA相对含量(0.63±0.04)高;而未移植mdx鼠的膈肌中未检测到dystrophinmRNA;移植后的mdx鼠膈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0.19±0.05、0.26±0.06、0.36±0.04)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移植后各时间点mdx鼠膈肌Sry基因均为阳性.结论骨髓干细胞系统移植mdx鼠可以恢复部分膈肌的dystrophin表达,改善膈肌的病理,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希望成为全身治疗DMD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雅妮;张成;于美娟;王淑辉;李美山;黄慧;熊符;冯善伟;柳太云;卢锡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PV16 E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细胞转化机制,对HPV16 E5蛋白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进行构建、表达和鉴定.方法以临床确诊的HPV16感染患者子宫颈细胞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HPV16 E5基因,经BamH 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插入相同酶切的pET32a(+)载体,转染JM109感受态细胞,并进行阳性克隆筛选.经IPTG对重组质粒进行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蛋白表达情况.将BamH Ⅰ和Xho Ⅰ双酶切pET32(+)/E5质粒后取得的E5全基因片段转入pcDNA3.1(+)空质粒,构建pcDNA3.1(+)/E5真核表达质粒并对NIH3T3细胞进行转染,后用G418进行稳定表达株的筛选,并采用RT-PCR鉴定细胞内HPV16E5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E5,在1 mmol/LIPTG、28℃诱导条件下BL21(DE3)菌体中HPV16 E5-TRX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10%左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5在成功转染NIH3T3细胞后于250μg/ml G418浓度时筛选21d得到了E5基因稳定表达株,RT-PCR产物测序得到了HPV16 E5基因全序列.结论成功构建了pET32/E5原核和pcDNA3.1(+)/E5真核表达质粒,HPV16E5蛋白在大肠杆菌和NIH3T3细胞中的稳定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PV16 E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细胞转化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施桥发;魏晓丽;李虹;王保宁;张卫东;蒋忠华;曹康;李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痰证临床上多见,因其致病因素属重阴之邪,其性粘滞,故临证时多胶着难治.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治疗痰证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通窜搜剔作用的虫类中药,如治疗癫痫、中风、眩晕、痹证、水肿时,选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水蛭、白花蛇、乌梢蛇肉等虫类药,能达到除痰通络提高疗效目的.
作者:钟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新型合成三肽[Arg(NO3)-Lys(OCH3)-Arg(NO3)]对巨噬细胞株(RAW264.7)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途径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 0.5 mmol/L)加入脂多糖(LPS,1μg/L)随机分为3组(每组n=6),分别加入双蒸水、三肽(1×10-4mol/L)、NG甲基-L-精氨酸(L-NMMA,1×10 -4 mol/L),对照组只含L-Arg(n=6),作用24 h后,检测亚硝酸盐(NO2-)、3H-L-Arg转运量;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0~2 mmol/L)]加入LPS(1μ/L)24 h后,检测NO2-;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含L-Arg 0.5mmol/L)加入LPS(1μg/L)后分别加三肽[(0~10)×10-4mol/L]24 h后,检测NO2-、3H-L-Arg转运量.结果LPS刺激细胞产生NO的量和L-Arg率转运分别为非刺激组的50倍和2.7倍,三肽(1×10-4mol/L)即可明显降低NO的生成及抑制L-Arg的转运(分别降低71%、67%),较L-NMMA(1×10.mol/L)作用要强(P<0.05);NO的生成依赖于细胞外L-Arg,并成浓度依赖性,其米氏常数(Km):(0.162±0.015)mmol/L、大转运速率(Vmax):(91.2±2.3)μmol/(24 h·106cells);三肽成浓度依赖性的降低细胞L-Arg转运和NO的生成,半数有效抑制剂量(EC50)分别为0.21×10-4mol/L、1.27×10-4mol/L.结论LPS作用于巨噬细胞引起L-Arg转运增加;三肽通过抑制细胞L-Arg转运及与L-Arg竞争性结合一氧化氮合酶作用位点,影响NO的生成.
作者:王辉清;吴赛珠;阮云军;程宇宁;孙飞;容志毅;银孟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赵海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RNAi技术抑制鼻咽癌细胞5-8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观察细胞生长变化,探讨EGFR与鼻咽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体外转录法合成EGFR特异性siRNA,将其瞬时转染5-8F,收集转染后细胞总RNA和蛋白,利用RT-PCR和Westem blot法测定EGFR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检测EGFR表达抑制后细胞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的变化.结果合成的3对siRNA中,有一对使EGFRmRNA表达下降67.5%,蛋白表达下降77%.EGFR表达抑制后5-8F生长速度减慢,并诱导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结论RNAi沉默EGFR表达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并诱导癌细胞停止在G1期,RNAi可作为探索鼻咽癌发生发展机制和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作者:翁德胜;吴正蓉;王爽;丁彦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和结论69例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抑郁状态39例(占56%),焦虑状态30例(占44%),进行统计分析,脑卒中SAS、SDS的评分结果均高于国内常模.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丽红;张文静;徐清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跨窦血肿与静脉窦损伤的关系及手术方法.方法通过对36例跨窦血肿回顾性总结,观察跨窦血肿合并静脉窦损伤的发生率及手术处理原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6例跨窦血肿中有29例合并各种静脉窦损伤,其发生率为80.56%,并且适当的手术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结论颅内跨窦血肿大多数合并静脉窦损伤,术前要充分估计手术风险,以便从容应对各种静脉窦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尹善浪;陈善成;郑阳;叶泽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从中国蝮蛇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新的磷脂酶A2(PLA2)同源物,并研究其对Hep3B细胞基因谱的影响.方法用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从蛇毒粗毒中分离纯化出PLA2同源物,并检测其纯度.用电喷雾质谱仪测定PLA2同源物分子量.体外培养Hep3B细胞,以139μg/ml PLA2同源物处理12 h,应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从蛇毒粗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新的PLA2同源物,纯度为97.2%,相对分子质量为13 900.139μg/mlPLA2同源物处理Hep3B细胞12 h后,19个基因表达下调,20个基因表达上调.表达改变的基因按功能分主要为以下6类:细胞周期控制和DAN损伤修复类、细胞调亡和衰老类信号转导分子和转录因子、细胞黏附类、血管生成类以及肿瘤细胞入侵和转移类.结论PLA2同源物作用于Hep3B细胞后,可影响细胞多种基因的表达,表达改变的基因主要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LA2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作者:马安德;吴少瑜;张嘉杰;李志琴;徐伟;文晓芸;余乐;吴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前臂远端及足背、趾蹼处静脉皮瓣用于修复手指及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结果其中50例皮瓣存活.其余2例皮瓣周缘皮肤0.5 cm宽坏死,约3周脱痂后,创面愈合.结论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术式选择.
作者:谢广中;李敬矿;陆晓强;王光耀;黄潮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中27个个体的永生细胞株;新鲜血法较冻存血法可明显提高一次建系成功率.结论EB病毒转化技术可有效保存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的DNA资源.新鲜血法明显优于冻存血法,更适用于永生化细胞库的建立.
作者:严欣;高建华;宋玫;刘小军;陈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应激性溃疡自愈过程中环氧合酶的表达;探讨环氧合酶在应激性溃疡自愈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应激性溃疡自愈过程中环氧合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的大鼠胃粘膜COX-2表达极低,而在溃疡自愈过程中其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随自愈时间而减弱;COX-1在应激性溃疡自愈各组和对照组中均表达,自愈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应激性溃疡自愈过程中COX-1和COX-2均有表达,参与了应激性溃疡的自愈过程,其作用可能主要与COX介导分泌的前列腺素有关.
作者:徐俊;宋于刚;桑显富;鲍光欣;李旭;武钢;陈东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胸腺及脾脏T淋巴细胞中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jTRECs)水平的方法,推测其中的初始T细胞的数目,评价胸腺功能,从而为胸腺功能研究及胸腺研究模型的建立提供研究依据和方法.方法提取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纯化构建标准质粒的RAG2片段,构建标准重组质粒并鉴定.优化PCR体系后,实时定量PCR反应建立标准曲线,并检测不同品系(BALB/c和C57BL/6)成年小鼠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siTRECs含量.结果成功构建标准质粒.确定适实时定量PCR反应条件后,在实时定量PCR中建立可信度高的标准曲线.建立的方法分析表明,这两个不同品系的sjTRECs含量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成功建立定量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中sjTRECs含量从而推测其中的初始T细胞数目的方法,为胸腺功能研究及胸腺研究模型的建立提供研究依据和方法.
作者:张华华;曾耀英;何贤辉;刑飞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测定9种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方法以正已烷/丙酮(8/2)混合溶剂,在Florisil固相萃取柱上净化提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样品和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11种农药能较好地分离,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具有良好线性,两个水平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79.9%~89.0%和86.3%~104.8%,相对标准偏差为1.8%~7.1%,检测限为2g/kg;广藿香和三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结论所建GC-EC'D法能满足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检测,药典应制订药材中农药残留量的标准.
作者:杨雪梅;钟怀宁;严佚琛;易容;徐江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体血清中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sIgG)抗体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63例,其中70例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抗体,53例过敏原皮试.健康对照30例.使用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sIgG、sIgE的抗体水平,结果在263例过敏性皮肤病的病人中14项食物体外血清sIgG检验235例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率占89.4%.针对阳性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有197例病人根据试验结果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有95例在20 d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3例病人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有69例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并不确定是由于改变饮食习惯引起的.结论使用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食物sIgG抗体水平,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速发型IgE检测、变应原皮试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
作者:王学艳;杨雪飞;张明;何欢;马瑞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头电针对于Hoehn-Yahr分级1.5~3.0级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在接受美多巴等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利用头电针针刺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MS6)、额旁3线(MS4),顶旁1线(MS8)、顶旁2线(MS9)、枕下旁线(MS14),双侧病变针双侧,深度达到帽状腱膜;对照组15例,口服美多巴,按照病人常规剂量服药分级.利用Webster量表和UPDRS运动部分对疗效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Webster评分示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电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肯定,尤其在运动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无副作用,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作者:姜雪梅;黄泳;卓鹰;高彦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狗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初步鉴定其成骨潜能和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毕格犬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获得BMSCs,DMEM、新生牛血清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部分传代细胞以含10mmol/L地塞米松、50μg/ml抗坏血酸和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矿化培养液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和细胞生长增殖观察,Von Kossa法染色检测体外矿化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活性.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体外矿化(骨样)结节的VonKossa染色阳性;传代BMSCs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中含有骨源性前体细胞,传代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潜能.
作者:涂小丽;刘宏伟;李才良;任肖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口服水杨酸柳氮磺胺嘧啶(SASP)与合用珍珠粉、黄连素混合液(以下简称珍黄液)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的疗效.方法64例AUC患者,按确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口服SASP,每次2 g,3次/d,珍黄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对照组31例,口服SASP,每次2 g,3次/d,疗程4周.第5周复查肠镜并根据临床症状、肠镜表现、病理活检综合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对照组48.1%(P<0.01).结论珍黄液保留灌肠,能明显提高AUC的治疗疗效.
作者:吴一平;袁瑜;吴礼浩;蔡洁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