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晶;蒋春雷;钱友庆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两种分析方法观察DNA的超微结构变化和吸收光谱的改变.结果 单一重铬酸钾不能诱导DNA断裂,但将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同时作用于DNA时,则可以诱导小牛胸腺DNA断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当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共同作用DNA时,其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结论 从形态学和光谱学角度佐证了谷胱甘肽在引发铬(Ⅵ)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并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豫峰;蔡继业;赵秋香;杨培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新鲜气体流量(FGF)对不同类型麻醉机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拟行脑部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根据使用麻醉机的类型随机分为两组: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A组);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B组),每组20例.在FGF为1 L/min时调整每个病人的设定潮气量(VTs),使A组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8-42 mmHg,B组病人PETCO2维持在30-35 mmHg,VTs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固定不变.两组呼吸频率均为12/min,I∶E为1∶2.20 min后依次调整FGF为2、3、4、5、6 L/min.每次FGF通气20 min,每5 min观察记录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肺顺应性(C)和PETCO2.结果 A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均随之增大,而PETCO2随之减少,且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基本不变(P>0.05);潮气量、Vte均与FGF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B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PETCO2、肺顺应性的变化非常小,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FGF对潮气量补偿型和非补偿型麻醉机的实际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不同.当FGF增加时,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的输出潮气量随着增加,PETCO2则减小,其他各通气相关参数都会发生改变;而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的各通气相关参数不会随着FGF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靳三庆;陈明全;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中提取2005年门诊病人处方,就抗感染药物处方基本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人次比例、各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5.50%;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6.79%;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全年平均为15.94%;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全年大于6个月的前10名品种是:口服利巴韦林、头孢呋辛酯片、口服头孢克罗、口服头孢拉定、口服克林霉素、口服克拉霉素、口服阿奇霉素、头孢他美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针;各类抗感染药物使用人次比例前5名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抗病毒类.结论 我院门诊应用抗感染药物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有些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过高、一线药物比例较低、个别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集中等问题.
作者:李桃;佃少娜;罗宇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FGF)对诱导期异氟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FGF分别为1、2、3 L/min;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异氟醚挥发器设定浓度(Co)分别为1%、2%,依次记为Ⅰ 1、Ⅰ 2、Ⅱ1、Ⅱ2、Ⅲ1、Ⅲ2(1、2分别代表Co为1%、2%)6个亚组.气管插管后分别在不同FGF下吸入不同浓度的异氟醚,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麻醉诱导前、插管后每3min记录一次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同时记录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呼吸道异氟醚的吸入浓度(CIiso)和呼出浓度(CEiso).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刺激病人,观察完毕开始手术.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 不同组别、不同亚组、不同时间点B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CIiso和CEiso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4和R=-0.893.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在Ⅲ组和Ⅰ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1组与Ⅱ2组、Ⅰ 1和Ⅰ 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无1例使用阿托品.手术后访视无1例术中知晓.结论 在完成麻醉诱导到手术开始,中等FGF(1-3 L/min)下吸入1%或2%异氟醚都能使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相对低流量(1、2L/min)下吸入异氟醚的低血压发生例数要比相对高流量时(3L/min)少.FGF、Co越高,麻醉深度加深越快,同时对血压的影响越大.
作者:陈明全;靳三庆;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柱状植骨前路CSLP钉板系统内固定.两组标本均在固定前后行弯曲稳定性实验,测定C4-C6固定节段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6个自由度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同时在固定前后行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测定植骨块的水平拔出力.两实验均行组内和组间固定前后t检验.结果 椎弯曲稳定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后,C4-C6节段在6个自由度的稳定性均较固定前增高;组间对比,实验组屈曲和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对照组相当,伸展稳定性较对照组增强,左右侧弯稳定性则弱于对照组.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两组固定后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均较固定前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固定后植骨块的POS则明显不及对照组.结论 路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和较高的植骨稳定性,同时具有许多促植骨融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张健;贺西京;李浩鹏;王栋;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定性和定量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利用RP-HPLC方法,梯度洗脱测定10批样品.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分析柱(5 μm,250mm×4.6 m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为3.2),流动相A梯度洗脱(10%-80%乙腈),分析时间40 min,时间为0、38、40 min,A(%)为10%、80%、80%;柱温35℃;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10批复方蒲公英灌肠液样品得到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3个共有峰,可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通过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比较,3、4和8号峰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咖啡酸和阿魏酸,复方蒲公英灌肠液中咖啡酸的含量为(63.7-136.8)μg/ml.结论 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结合咖啡酸的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
作者:李亦蕾;晏媛;谭亚非;许重远;陈志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自2001年~2005年自拟中药方治疗妊娠期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霍彬;曹海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药效物质基础,为双黄连粉针剂更合理的应用和更广泛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各种理化、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双黄连粉针剂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丁、黄芩苷和葡萄糖.结论 除绿原酸、咖啡酸和黄芩苷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系从该制剂中首次分得.
作者:吕本强;邢学锋;罗佳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 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 g/kg,盐水治疗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后动物安乐死.观察动物血浆蛋白、精氨酸及葡萄糖浓度,动物体质量、摄食量及饮水量.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减少、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加;与盐水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体质量及血糖无显著变化,摄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增加;除精氨酸水平升高外,正常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上述其他参数无变化.结论 精氨酸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症状,但对血糖及体质量无影响.
作者:吕伟明;雷尚通;张强;张赟建;王深明;石汉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无关供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移植的造血重建、T细胞重建、感染、GVHD及疗效的差异.方法 46例患者接受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其中16例患者接受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组),30例患者接受无关供者骨髓移植(骨髓组).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患者的T细胞免疫重建.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WBC)和血小板(BPC)重建时间,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白血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 除1例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未造血重建外,其余45例均获得造血重建.外周血组和骨髓组WBC重建时间分别为+(12.81±4.15)和+(16.21±3.09)d(P=0.003);白细胞重建时间分别为+(15.50±6.91)和+(20.31±7.19)d(P=0.035),外周血组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快于骨髓组.外周血组和骨髓组患者移植后1、3、6、9、12月的T细胞重建无显著性差异.外周血组和骨髓组的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50%和50.00%,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644).外周血组与骨髓组急性GVHD(a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56.25%和70.00%,其中Ⅲ-Ⅳ°aGVHD的发生率在二组分别为18.75%和13.79%;在可统计的患者中,慢性GVHD(cGVHD)的发生率外周血组为30.77%(4/13),骨髓组为36.36%(8/22),aGVHD和cGVHD发生率二组比较均无差异(P值分别为0.456和0.413).非白血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率外周血组和骨髓组分别为18.75%和33.3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95).外周血组与骨髓组移植后分别有3例和2例复发,二者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226);移植后2年DFS在外周血组与骨髓组分别为62.19%和56.2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615).结论 无关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比骨髓移植迅速,但两者间移植后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GVHD及DFS并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范志平;杨凯;刘启发;孙竞;徐丹;张钰;魏永强;叶昌雄;江千里;孟凡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6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及22例开腹结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比开腹组术中失血量少,平均手术时间长,病人术后镇痛时间较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平均淋巴结切除数、切缘阳性率、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术安全可行,效果肯定.
作者:钱晶;蒋春雷;钱友庆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1次/d),术后4 h腹腔注射BrdU(50 mg/kg,1次 /d),分别于缺血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SGZ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7 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14 d达峰值,21 d减少(P<0.01).川芎嗪组7 d时,缺血同侧SGZ 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7、14和21 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显著(P<0.01),至21 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SGZ的细胞增殖可能有持续促进作用.
作者:邱芬;刘勇;张蓬勃;田英芳;祁存芳;赵建军;杨杰;肖新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研究肠道病毒肠道外扩散的机制,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氨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分别经灌胃和腹腔两种途径接种RV;健康昆明小鼠相继灌胃接种产毒性大肠杆菌和RV,制作肠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猝死小鼠,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初步调查RV腹泻合并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健康状况,检测TNFα、IL-2及锌、铁、铜、铅、钙、锰、镁7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光镜下:免疫低下组心、肝、肾,混合感染组肝、肾组织有病理改变;原位杂交:免疫低下腹腔注射RV组、肠道混合感染组肾小管均呈阳性.原位PCR:肠道混合感染组肝、肾,免疫低下腹腔注射组心、肝、肾、胰呈阳性;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多数存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异常.结论 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营养素不足可能是诱发和/或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实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对照组43例,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其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舒张早、晚期大运动速度Em、Am及Em/Am比值;采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大血流速度E、A、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结果 2型糖尿病组Em和Em/Am比值明显减低、A增高、E/A减低、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m/Am与E/A具良好相关性;PW-DTI和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对2型糖尿病患者组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94.81%、79.22%(P<0.005).结论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与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均可检测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能够识别假性正常化模式,提高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为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更早期的诊断依据.
作者:郭津含;唐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哇巴因对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哇巴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哇巴因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测量收缩压.4周后,对两组动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予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估心功能,透射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哇巴因4周后,两组间血压尚无显著差异.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心室质量增加,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A值、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降低,左心室舒张压升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畦巴因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肌纤维断裂,Z线消失,线粒体增生肿胀,部分空泡化,细胞间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哇巴因可引起大鼠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此效应发生在血压升高前,提示哇巴因可能有直接的心肌损害作用.
作者:姜馨;郭宁;吕卓人;任延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胞浆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hCGPx)转染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氧化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将含hCGPx cDNA的质粒pGEM-T-hCGPx和重组腺病毒载体pACCMV-pLpA穿梭质粒进行基因重组,构建成pACCMV-hCGPx穿梭质粒后,与包装质粒pJM17共转染293细胞,构建成重组腺病毒AdCMV-hCGPx.用AdCMV-hCGPx转染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并分为转染24、48和72 h组,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为对照组,检测转染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各组ECV304细胞经H2O2氧化损伤处理后,分别对细胞的活力和凋亡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各转染组细胞转染基因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H2O2氧化损伤处理后,AdCMV-hCGPx转染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凋亡受到抑制.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CGPx转染可保护ECV304细胞抵抗氧化损伤,具有明确的细胞保护作用,其具体保护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项和立;薛武军;侯军;田普训;滕琰;潘晓鸣;丁小明;冯新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四环素诱导性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HGF cDNA全长序列,定向克隆于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多克隆位点MluⅠ和SalⅠ之间,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重组pBI-L-HGF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序列正确.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人HGF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HGF,为今后临床开展HGF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调控的基因治疗策略.
作者:任淑婷;于琳华;徐长福;高广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本研究以内源性锂作为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标志物,研究哇巴因-高血压鼠在高血压发展期间,肾脏钠转运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阐明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80-10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和哇巴因组(n=40).每日分别给予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i/kg或哇巴因27.8 μg/kg,每周测量收缩压及体质量各1次.分别于饲养2、4、6和8周后分4批处死动物.处死前1周置于代谢笼中,测定各组每只大鼠摄食量.收集血清及24h尿,测定血清和尿中的钠、锂和肌酐浓度,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钠排泄分数、锂排泄分数及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率(FDRNa).结果 两组的体质量及食物摄入量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周时,哇巴因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哇巴因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并以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升高,7周后,血压不再继续升高,处于维持阶段.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与治疗前的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清钠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锂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周和6周时,哇巴因组的FENa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哇巴因组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增加,同时伴随着钠排泄的减少.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远端小管起了一定的代偿作用.8周时,两组的锂排泄分数,钠排泄分数及FDRN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哇巴因可以使哇巴因-高血压鼠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肾排钠减少,导致其压力利钠关系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葛蘅;吕卓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D40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非诺贝特对TNF-α诱导的HUVECs的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表达的影响;用明胶酶谱法测定TNF-α对HUVECs的MMP-2、MMP-9活性的影响以及非诺贝特对它们的作用.结果 非诺贝特在5×10-5,1×10-4和2×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降低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P<0.01),以1×10-4mol/L的非诺贝特的效果为明显;浓度为2×10-4mol/L时,非诺贝特并没有进一步降低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非诺贝特能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中MMP-2和MMP-9活性的增加.结论 非诺贝特能降低TNF-α诱导的HUVECs的CD40表达,并且能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中MMP-2和MMP-9活性的增加.
作者:林蓉;刘俊田;甘伟杰;王维蓉;韩纯洁;刘瑜;方志远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