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裘毅刚;陈月;张丽芸;陈政良

关键词:补体成分3, 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
摘要:目的探讨补体成分3(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中的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OVA)诱导C3基因敲除(C3-/-)和野生型(C3+/+)小鼠足垫部位的DTH,测量足垫厚度的变化,并对反应部位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用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体外分别用丝裂原和特异性抗原刺激,用3H-TdR掺入法评价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OVA诱导足垫DTH后,C3-/-小鼠足垫厚度和局部浸润单个核细胞的数量都显著低于C3+/+小鼠的,其中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2种小鼠的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反应相似,而已致敏C3-/-小鼠脾脏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再次刺激后的增殖反应显著低于C3+/+小鼠.结论C3缺陷明显影响DTH应答,提示C3在DTH中起了重要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在胆红素血症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胆红素氧化酶中配位氨基酸对保持酶活性的重要性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并评价胆红素氧化酶突变体能否作为一种更好的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试剂.方法胆红素氧化酶突变体I402G和C457S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获得,并经氨基酸序列测定加以证实.钌搀杂的突变体C457S通过变异体与钌配合物的直接反应得到.研究了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的光谱学性质,以及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和变异体I402G的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结果变异体I402G和C457S被成功的表达和纯化.变异体I402G表现出较低的活性(1.67 U/mg),C457S则完全失去了活性(0 U/mg),但是钌搀杂的突变体C457S表现出较高的活性(5.50和6.42 U/mg).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I402G突变体在较低的pH时第一类铜呈+1价态,即还原态;突变体C457S中失去第一类铜,使得突变体无法保持完整的活性中心,从而失去了酶活性.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实验显示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和变异体I402G动力学参数kcot分别为235.8 min-1和6.9 min-1,说明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具有很高的催化能力.结论配位的氨基酸对保持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活性中心的完整性和酶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组胆红素氧化酶远比突变体I402G和C457S的活性高,说明突变体I402G和C457S不适合作为诊断试剂.钌搀杂有助于在突变体C457S中形成新的完整的活性中心,从而产生酶活性.

    作者:张雷;张晓;罗智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的临床处理(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的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1983-2004年我院485例肾移植病人中的16例移植后新尿路梗阻患者,其中移植肾输尿管结石5例,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6例,3例开放手术,3例经皮移植肾穿刺高压气囊扩张后放置双J管;移植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梗阻2例,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囊扩张,放置记忆合金支架;输尿管排斥全程坏死1例,采用带血管蒂回肠段代移植坏死输尿管;移植肾周感染、输尿管末段坏死2例,采用移植肾近端新鲜存活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侧吻合.结果16例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患者中1例开放手术大出血切除移植肾.其余各例患者经腔镜处理及开放手术均成功挽救移植肾功能.再次手术后随访0.5~3年,血肌酐90~150 μmol/L,B超未见移植肾扩张积水加重.结论新上尿路梗阻是肾移植术后常见亦是较为棘手的外科并发症,处理宜遵循先腔内后开放的思路针对引起梗阻的具体原因部位采用相应的术式.

    作者:聂海波;何恢绪;李逊;邓志雄;朱云松;胡卫列;吕军;邱晓佛;张小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钙水平与肾癌肿瘤大小、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血钙水平和肿瘤大小与分期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发现与病情相关的规律和了解病情.方法按照血钙水平将肿瘤大小/分期相应地分3组,即降低、正常和升高各3组.利用SPSSl0.0软件,对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分期病例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 H)显示,x2=4.768,df=2,P=0.09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166,p=0.029.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H)显示,x2=4.277,df=2,P=0.118;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57,P=0.039.结论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大小间存在负相关;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分期间存在负相关.

    作者:白寒;郑少斌;吴京;刘德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常用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20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70):口服苯那普利20 mg/d;B组(n=70):口服苯那普利10 mg+缬沙坦80 mg/d;C组(n=65):口服缬沙坦80 mg/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3月后,B组有效率略优于A组(P>0.05),但均优于C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B组比A组略优(P>0.05),但两组较C组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C组均低于A组(P<0.05).结论常用剂量的缬沙坦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或单用缬沙坦.

    作者:叶健烽;刘冬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术140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无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400例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54例普通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对照.结果99.3%的病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成功,手术时间(从穿刺动脉到造影结束)8min~1 h,平均(17.9±11.3)min.冠心病阳性率为72.2%,多支血管病变占49.8%.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为1.8%,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为0.07%,腹膜后血肿、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其他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无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术不仅安全且具有外周血管并发症少、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挹青;王焱;蔡彬妮;郑剑涛;刘文辉;陈水龙;董俊泽;何世华;温红梅;肖彩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

    目的研究从中药材连翘中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连翘药材经水提醇沉淀后,经聚酰胺柱层析得粗提物,粗提物用RP-HPLC法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单体.结果分离制备的连翘酯苷纯度可达98%.结论该方法上样量大,操作简单,提取物纯度高,可用于连翘酯苷对照品的大量制备.

    作者:吴昭晖;谭晓梅;罗佳波;贺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后百会、水沟、神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探讨该穴组对豆状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葡萄糖代谢水平.以VD患者双侧豆状核为感兴趣区,检测其治疗前后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健脑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双侧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提高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关.

    作者:黄泳;陈静;赖新生;唐安戊;李东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短期化疗对兔腹主动脉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了解化疗药物对血管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随机等分为5组,其中4组接受1周期化疗(卡铂100mg/m2,第1、3、5天;异环磷酰胺1 500mg/m2,第1、3、5天;足叶乙甙100 mg/m2,第1~3天),另1组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化疗组分为化疗后第2、7、14、21天进行观察).结果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显著变化,化疗后第14天下降明显,而第21天则基本恢复.结论短期化疗能够降低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降低的程度与化疗后时间相关,并具有可逆行性.

    作者:沈策;刘皓;左强;张军一;杨金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双重滤过血浆成分分离法用于ABO血型主要不合非亲缘骨髓移植

    目的观察双重滤过血浆成分分离法在ABO血型主要不合非亲缘骨髓移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双重滤过血浆成分分离法去除体内血型抗体,预防5例ABO血型主要不合非亲缘骨髓移植并发溶血反应和纯红再障.结果受者一次性双重滤过后,全部患者血型抗体均≦1:16,输注血型主要不合骨髓过程中仅1例发生轻度短暂急性溶血反应,无一例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和纯红再障,全部植入成功.结论双重滤过血浆成分分离法可有效预防ABO血型主要不合骨髓移植并发溶血反应和纯红再障.

    作者:黄韬;孙竞;刘俊;刘启发;孟凡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风湿性疾病合并肿瘤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风湿病合并肿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6例风湿病伴发肿瘤的发病、诊治经过及转归.结果26例风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种类呈多样性.12例在风湿病的活动期发现,呈晚期表现,14例在例行系统检查中发现,临床可出现风湿病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8例患者肿瘤酶学检查阳性.结论风湿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疾病本身表现的多样性,肿瘤的初期症状常常被掩盖,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部分患者可能有风湿病与肿瘤的交叉抗原反应,酶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注意其本身的致癌性.

    作者:刘布骏;顾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T390-Rantes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功能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T390-Rantes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对这种免疫毒素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RT-PCR的方法,从小鼠肝脏中获得Rantes基因;将Rantes基因插入到含有DT390片段的真核质粒SRα中,构建成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JM109,筛选出含有正确插入片段的克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重组质粒,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NIH3T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MTT法测定DT390-Rantes的表达活性.结果经过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Rantes基因正确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SRα中,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MTT法证实,重组免疫毒素DT390-Rantes能在体外杀伤活化的T细胞.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型重组免疫毒素真核表达质粒DT390-Rantes-SRα,该质粒可在真核细胞中瞬时表达,其转染上清对活化的T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作者:贾怡;李虹;陈文捷;吕梅励;李明远;蒋忠华;张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补体成分3(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中的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OVA)诱导C3基因敲除(C3-/-)和野生型(C3+/+)小鼠足垫部位的DTH,测量足垫厚度的变化,并对反应部位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用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体外分别用丝裂原和特异性抗原刺激,用3H-TdR掺入法评价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OVA诱导足垫DTH后,C3-/-小鼠足垫厚度和局部浸润单个核细胞的数量都显著低于C3+/+小鼠的,其中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2种小鼠的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反应相似,而已致敏C3-/-小鼠脾脏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再次刺激后的增殖反应显著低于C3+/+小鼠.结论C3缺陷明显影响DTH应答,提示C3在DTH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裘毅刚;陈月;张丽芸;陈政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S3~S4期的16例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期前后3次进行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GF-β1蛋白、Fas及HBcAg抗原,TUNEL方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期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结果在S3~S4期,患者Fas、TGF-β1显著表达,肝细胞的DNA损伤严重.干扰素α治疗3个月后Fas抗原、TGF-β1表达程度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程度减轻(P<0.05);肝组织HBcAg表达程度无显著改变;连续6~9个月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逐渐改善(P<0.0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显著.结论干扰素α能显著改善S3~S4期患者肝细胞凋亡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但需持续治疗.

    作者:于宏;曹治宸;耿建英;贺占国;王政民;孙小云;王中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省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方法对国内外几种著名医学科技期刊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通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调查分析了广东省医学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并对广东省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了电话咨询与核实.结果我省印刷版医学期刊实现网络化主要通过3种途径来完成,即利用主办单位网站或权威性科技网站以及建立独立网站.结论近几年我省网上医学期刊有了较大发展,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可提供全文检索.不过,网络出版一般晚于纸版印刷,且独立网站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其中<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癌症>被IM收录并完成了与PubMed之间的全文链接,其网络版摘要先于印刷版.

    作者:段咏慧;王征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低分割放疗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中全脑照射的作用,分析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对9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其中68例先行全脑照射(全脑照射组),然后行局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25例只行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低分割组).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全脑照射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27%;低分割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15%;两组无显著差异性(log-rank,P=0.502).全脑照射组与低分割组1年颅脑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7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28).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外活动性病灶(P=0.002)、KPS评分(P=0.034)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全脑照射无生存得益,而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

    作者:邱幸生;陈龙华;陈永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活性氧促使L6成肌细胞的分化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L6成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H2O2对L6细胞活力的影响;观察H2O2引起的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myogen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较短的处理时间内(1 h),低浓度的活性氧(50 μmol/LH2O2)有利于细胞的生长(P<0.05);H2O2处理12 h后,50和150 μmol/L的H2O2能够诱导成肌细胞分化的标记分子-myogenin基因的表达,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H2O2能够诱导肌管的形成,促使成肌细胞的分化.结论活性氧可能是细胞内诱导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信号分子.

    作者:邱小忠;余磊;廖华;张黎声;秦建强;杨俊;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9~2003年经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44例,其中单节段狭窄25例、双节段19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47~72岁,平均63岁.采用后正中纵切口,包含融合节段上下各一椎体,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7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18例、双节段全椎板切除19例,将减压节段的棘突从基底截取,去除一面皮质行单面皮质保留横行覆盖骨窗,如骨窗较大可取相邻节段的棘突,再行椎板Moe融合矫形内固定(Isola 17例、Diapason 27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随访1~4年,平均3年,术后1年随访33例,优良率93.9%;术后2年随访27例,优良率为88.9%.术后2年CT扫描未见椎管内疤痕形成,椎管直径明显增加;覆盖的棘突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融合率为92.6%.2例固定节段上一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椎弓根钉松动;1例椎弓根钉断裂无症状,骨窗已融合;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复发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脊柱失代偿、假关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能在减压固定的基础上减少椎管内疤痕形成,防止腰椎管狭窄复发;提高覆盖骨融合率并缩短融合时间,近中期效果好.是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症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明;赵新建;张毅;黄星球;蔡春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白假丝酵母ERG1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ERG11)突变与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选择从尿道、阴道、口咽部、呼吸道、血液和前列腺液分离的10株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和3株敏感菌株,以抽提的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ERG11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直接DNA序列测定,后应用BLAST和ClustalW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株白假丝酵母菌的ERG11基因序列(以已知序列第1个ATG起始密码的A作为第1个记数单位)共有21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7个同义突变位点和4个错义突变位点;在第348 bp位点和第383 bp位点,耐药菌株和药物敏感株均可发生D116E和K128T变异;在靶酶活性中心血色素结合区和疏水端螺旋区的对应基因片段,耐药株在第1309 bp位点可致V437I变化;在第1320 bp位点耐药菌株发生碱基突变,形成A、C基因杂合子,有可能导致N440K变化.结论(1)ERG11基因的D116E和K128T位点变异可能与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无关;(2)ERG11基因的V437I和N440K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耐药形成有关.

    作者:王应斌;王宏;郭辉玉;赵永忠;罗深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WHOQOL)-100量表,对319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进行生存质量测量,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生存质量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在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个人信仰各领域及QOL-100总评分方面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人群(P<0.01);调整了其他疾病的混杂作用后,除个人信仰领域外,高血压患者其他各领域及QOL-100总评分方面仍皆低于对照组(P<0.01).Hotelling T2检验及多元方差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人群的生存质量从6个领域综合来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有效降压的同时,积极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临床抗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

    作者:陈英;王声涌;池桂波;喻侠华;洪城;李安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2例报告

    目前,室管膜下瘤的组织学起源仍不明确,但很可能来源于室管膜下层的胶质细胞.此类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是生长缓慢、非侵袭性的一种低级别胶质瘤,有症状者非常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有症状病例仅百余例.本文报道了我科收治的2例颅内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喜安;漆松涛;彭玉平;杨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