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裘毅刚;陈月;张丽芸;陈政良

关键词:补体成分3, 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
摘要:目的探讨补体成分3(C3)在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中的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OVA)诱导C3基因敲除(C3-/-)和野生型(C3+/+)小鼠足垫部位的DTH,测量足垫厚度的变化,并对反应部位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用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体外分别用丝裂原和特异性抗原刺激,用3H-TdR掺入法评价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OVA诱导足垫DTH后,C3-/-小鼠足垫厚度和局部浸润单个核细胞的数量都显著低于C3+/+小鼠的,其中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2种小鼠的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反应相似,而已致敏C3-/-小鼠脾脏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再次刺激后的增殖反应显著低于C3+/+小鼠.结论C3缺陷明显影响DTH应答,提示C3在DTH中起了重要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KBV200细胞多药耐药与蛋白激酶C表达上调的关系

    目的研究KBV200多药耐药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探讨PKC的表达上调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KBV200细胞分对照组和佛波酯(PMA)组,PMA组应用200 nmol/L的PMA预孵育细胞,而对照组不用.32P掺入法测定多药耐药KBV200细胞株的PKC活性,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KC各亚型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用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性.结果PMA预孵育可提高KBV200细胞的PKC总活性和膜组分PKC活性,降低浆组分PKC活性(p<0.01).PMA预孵育使膜组分PKCα表达增加,浆组分PKCα表达降低,膜组分PKCβ无明显变化,浆组分PKCβ的表达稍增强.PMA可升高长春新碱、阿霉素对KBV200细胞的IC50值(P<0.01).结论PMA使KBV200细胞耐药性增加,可能与PKC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袁亚维;孙爱民;李传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风湿性疾病合并肿瘤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风湿病合并肿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6例风湿病伴发肿瘤的发病、诊治经过及转归.结果26例风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种类呈多样性.12例在风湿病的活动期发现,呈晚期表现,14例在例行系统检查中发现,临床可出现风湿病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8例患者肿瘤酶学检查阳性.结论风湿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疾病本身表现的多样性,肿瘤的初期症状常常被掩盖,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部分患者可能有风湿病与肿瘤的交叉抗原反应,酶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注意其本身的致癌性.

    作者:刘布骏;顾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的临床处理(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的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1983-2004年我院485例肾移植病人中的16例移植后新尿路梗阻患者,其中移植肾输尿管结石5例,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6例,3例开放手术,3例经皮移植肾穿刺高压气囊扩张后放置双J管;移植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梗阻2例,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囊扩张,放置记忆合金支架;输尿管排斥全程坏死1例,采用带血管蒂回肠段代移植坏死输尿管;移植肾周感染、输尿管末段坏死2例,采用移植肾近端新鲜存活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侧吻合.结果16例肾移植术后新尿路梗阻患者中1例开放手术大出血切除移植肾.其余各例患者经腔镜处理及开放手术均成功挽救移植肾功能.再次手术后随访0.5~3年,血肌酐90~150 μmol/L,B超未见移植肾扩张积水加重.结论新上尿路梗阻是肾移植术后常见亦是较为棘手的外科并发症,处理宜遵循先腔内后开放的思路针对引起梗阻的具体原因部位采用相应的术式.

    作者:聂海波;何恢绪;李逊;邓志雄;朱云松;胡卫列;吕军;邱晓佛;张小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钙水平与肾癌肿瘤大小、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血钙水平和肿瘤大小与分期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发现与病情相关的规律和了解病情.方法按照血钙水平将肿瘤大小/分期相应地分3组,即降低、正常和升高各3组.利用SPSSl0.0软件,对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分期病例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 H)显示,x2=4.768,df=2,P=0.09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166,p=0.029.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H)显示,x2=4.277,df=2,P=0.118;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57,P=0.039.结论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大小间存在负相关;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分期间存在负相关.

    作者:白寒;郑少斌;吴京;刘德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白假丝酵母ERG1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ERG11)突变与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选择从尿道、阴道、口咽部、呼吸道、血液和前列腺液分离的10株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和3株敏感菌株,以抽提的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ERG11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直接DNA序列测定,后应用BLAST和ClustalW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株白假丝酵母菌的ERG11基因序列(以已知序列第1个ATG起始密码的A作为第1个记数单位)共有21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7个同义突变位点和4个错义突变位点;在第348 bp位点和第383 bp位点,耐药菌株和药物敏感株均可发生D116E和K128T变异;在靶酶活性中心血色素结合区和疏水端螺旋区的对应基因片段,耐药株在第1309 bp位点可致V437I变化;在第1320 bp位点耐药菌株发生碱基突变,形成A、C基因杂合子,有可能导致N440K变化.结论(1)ERG11基因的D116E和K128T位点变异可能与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无关;(2)ERG11基因的V437I和N440K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耐药形成有关.

    作者:王应斌;王宏;郭辉玉;赵永忠;罗深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的低场MRI表现3例报告

    吸食毒品海洛因引起脑部损害已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也已陆续报道[1,2],现将我们诊断的3例报道如下,并结合临床和文献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吸食海洛因引起的中毒性脑病(THE)的临床表现以及磁共振成像的特征.

    作者:徐毅;谷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七种常见MBL基因单倍型标准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7种常见的MBL基因单倍型标准质粒.方法以已确认MBL基因单倍型及基因型的DNA样本为模板,利用SSP-PCR技术扩增出包含MBL基因启动子区及第一外显子的单倍型片段并将其克隆入T载体;用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将其第一外显子52和57位密码相应的碱基突变;采用PCR和测序进行鉴定.结果以单倍型及基因型已确认的DNA样本为模板,采用SSP-PCR和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单倍型HYPA、LXPA、LYQA、LYPA和LYPB重组质粒;以单倍型HYPA及LYQA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单倍型HYPD及LYQC标准质粒.结论构建成功常见的7种MBL基因单倍型标准质粒,为采用SSP-PCR、Real-time PCR等技术分析MBL基因相应的SNP及其单倍型与基因型提供了标准对照.

    作者:余新沛;陈月;张丽芸;卢晓;陈政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碳离子局部照射对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和血常规的影响

    目的观察碳离子局部照射对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和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将30只荷瘤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0、1、24Gy组),用碳离子单次局部照射小鼠右后肢,分别在第0、7、14天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并记录小鼠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动物存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照射后白细胞数都逐步升高,但与对照组(0 Gy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除24Gy组第14天时血小板数显著升高外(P=0.032,F=4.062),照射后各组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碳离子局部照射小鼠右后肢对动物存活天数和血常规无显著影响.

    作者:丁小凡;陈龙华;李文建;李德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5%和15.0%(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宜早期应用.

    作者:植绍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2例报告

    目前,室管膜下瘤的组织学起源仍不明确,但很可能来源于室管膜下层的胶质细胞.此类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是生长缓慢、非侵袭性的一种低级别胶质瘤,有症状者非常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有症状病例仅百余例.本文报道了我科收治的2例颅内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喜安;漆松涛;彭玉平;杨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短期化疗对兔腹主动脉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了解化疗药物对血管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随机等分为5组,其中4组接受1周期化疗(卡铂100mg/m2,第1、3、5天;异环磷酰胺1 500mg/m2,第1、3、5天;足叶乙甙100 mg/m2,第1~3天),另1组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化疗组分为化疗后第2、7、14、21天进行观察).结果短期化疗前后兔腹主动脉顺应性显著变化,化疗后第14天下降明显,而第21天则基本恢复.结论短期化疗能够降低兔腹主动脉比顺应性,降低的程度与化疗后时间相关,并具有可逆行性.

    作者:沈策;刘皓;左强;张军一;杨金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活性氧促使L6成肌细胞的分化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L6成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H2O2对L6细胞活力的影响;观察H2O2引起的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myogen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较短的处理时间内(1 h),低浓度的活性氧(50 μmol/LH2O2)有利于细胞的生长(P<0.05);H2O2处理12 h后,50和150 μmol/L的H2O2能够诱导成肌细胞分化的标记分子-myogenin基因的表达,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H2O2能够诱导肌管的形成,促使成肌细胞的分化.结论活性氧可能是细胞内诱导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信号分子.

    作者:邱小忠;余磊;廖华;张黎声;秦建强;杨俊;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抗人ζ珠蛋白链不同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ζ珠蛋白链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的重组ζ珠蛋白链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NS-1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经重组的ζ珠蛋白链筛选和3次克隆化,从制备的腹水中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和结论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1A12、3H9及4D11,其分泌单抗的亚型分别为IgG2a、IgGl和IgG1;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证明3株单抗均可结合重组的及东南亚(--SEA)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血中的ζ珠蛋白链,且其中1A12和3H9识别的位点为不同表位.这三株抗体将为筛选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免疫检测提供有力工具.

    作者:唐磊;朱平;罗琛;徐湘民;富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针刺百会、水沟、神门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后百会、水沟、神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豆状核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探讨该穴组对豆状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葡萄糖代谢水平.以VD患者双侧豆状核为感兴趣区,检测其治疗前后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健脑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双侧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提高豆状核葡萄糖代谢有关.

    作者:黄泳;陈静;赖新生;唐安戊;李东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药物灌注治疗糖尿病足1例报道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下肢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上往往较难处理.我们采用经皮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PCS)置入术+药物灌注治疗糖尿病足1例,收效明显,报道如下.

    作者:关美萍;沈洁;李晨钟;谢翠华;薛耀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在胆红素血症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胆红素氧化酶中配位氨基酸对保持酶活性的重要性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并评价胆红素氧化酶突变体能否作为一种更好的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试剂.方法胆红素氧化酶突变体I402G和C457S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获得,并经氨基酸序列测定加以证实.钌搀杂的突变体C457S通过变异体与钌配合物的直接反应得到.研究了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的光谱学性质,以及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和变异体I402G的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结果变异体I402G和C457S被成功的表达和纯化.变异体I402G表现出较低的活性(1.67 U/mg),C457S则完全失去了活性(0 U/mg),但是钌搀杂的突变体C457S表现出较高的活性(5.50和6.42 U/mg).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I402G突变体在较低的pH时第一类铜呈+1价态,即还原态;突变体C457S中失去第一类铜,使得突变体无法保持完整的活性中心,从而失去了酶活性.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实验显示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和变异体I402G动力学参数kcot分别为235.8 min-1和6.9 min-1,说明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具有很高的催化能力.结论配位的氨基酸对保持重组胆红素氧化酶及其变异体活性中心的完整性和酶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组胆红素氧化酶远比突变体I402G和C457S的活性高,说明突变体I402G和C457S不适合作为诊断试剂.钌搀杂有助于在突变体C457S中形成新的完整的活性中心,从而产生酶活性.

    作者:张雷;张晓;罗智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

    目的研究从中药材连翘中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对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连翘药材经水提醇沉淀后,经聚酰胺柱层析得粗提物,粗提物用RP-HPLC法分离制备连翘酯苷单体.结果分离制备的连翘酯苷纯度可达98%.结论该方法上样量大,操作简单,提取物纯度高,可用于连翘酯苷对照品的大量制备.

    作者:吴昭晖;谭晓梅;罗佳波;贺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突变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构建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的两种突变体pcDNA3.1+-HIF-1α-564Ala和pcDNA3.1+-HIF-1αt-564Ala-803Ala,并检测它们在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s)中的表达.方法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cDNA3.1+-HIF-1α的HIF-1α第564位脯氨酸(Pro)密码子CCC突变为丙氨酸(Ala)密码子GCC,构建成单个突变HIF-1α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564Ala.在第一次突变的基础上,仍然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cDNA3.1+-HIF-1αt-564A1a的HIF-1α-564Ala第803位天冬酰胺(Asn)密码子ATT突变为丙氨酸(Ala)密码子GCT,构建成双个点突变HIF-1α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564Ala-803Ala.将3种HIF-1α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分别转入HMVECs,以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对转染细胞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测序证实,定点突变成功,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564Ala和pcDNA3.1+-HIF-1α-564Ala-803Ala;3种载体均能表达相应的蛋白和mRNA,但转化突变HIF-1α表达载体的细胞蛋白量比空白细胞和转化无突变HIF-1α载体的细胞显著增加.结论成功构建能够在HMVECs中表达的单个和双个点突变的HIF-1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傅锐斌;吴平生;宋云峰;邱建;戴铁英;李建华;修建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2年在巴黎Tenon医院放疗科行SRS(X线刀)治疗的脑转移患者102例,包括单发者78例,多发者24例,102例患者共有转移灶131个,转移灶大直径≤ 4 cm.其中18位患者同时接受全脑放疗(WBRT),93例患者120个转移灶有影像学随访.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及局控率,并对潜在预后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局控率和1年局控率分别为91.7%和85.3%,10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只有转移灶体积是影响局控率的预后因素;KPS>70、年龄≤ 60、无颅外其他器官转移以及SRS前行全脑照射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仅KPS评分为生存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RS是脑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

    作者:徐本华;韩露;林少俊;Touboul E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常用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20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70):口服苯那普利20 mg/d;B组(n=70):口服苯那普利10 mg+缬沙坦80 mg/d;C组(n=65):口服缬沙坦80 mg/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3月后,B组有效率略优于A组(P>0.05),但均优于C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B组比A组略优(P>0.05),但两组较C组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C组均低于A组(P<0.05).结论常用剂量的缬沙坦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或单用缬沙坦.

    作者:叶健烽;刘冬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