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程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很常见的急腹症,急性阑尾炎有多种分型,不同的临床分型其病理学改变和超声图像均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各种类型的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及其对应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以确诊临床诊断.
作者:雷海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有76名护士离职,有的科室甚至出现2-3位护士集体辞职,其中部分护士因精神压力大、超负荷劳动、不被患者认可福利待遇偏低、,考上事业单位编制或到其他医院工作,违反纪律解聘,我院具体分析了护士辞职的原因,并给予护士辞职相应的对策.
作者:林鸣;李小顺;何丽萍;刘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癌症患者化疗的全过程,可以减轻化疗反应的症状,降低患者不适程度.本文罗列我科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荣;程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肠道肿瘤所致老年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73例肠梗阻病人中108例肠道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99例行手术治疗,6例小肠肿瘤均行一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65例结肠肿瘤,62例行手术中扩张肠管减压一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3例行一期切除左半结肠,Hartmann结肠造口术,3~4个月行闭瘘手术;37例上段直肠癌,9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2例行Milles术式,两例行Dixon术式.5例行Harmnn术式.肿瘤切除率83%(90/108).4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占手术病人的45%(45/99).切口感染28例,肠瘘3例,肺部感染10例,再发肠梗阻4例.结论:在肠道肿瘤所致老年性肠梗阻病人的外科治疗中以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
作者:刘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了10例经阴道行直肠前凸修补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方法:结合我院2013年5月~9月,我科收治直肠前凸患者10例,年龄36~68岁,经直肠镜和肛门指诊显示直肠前凸3~4厘米术前完善各项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饮食护理,观察切口情况及排便情况,本组患者术后2~4天可正常排便,住院时间7~10天.结论:经阴道行直肠前凸修补患者加强护理和对饮食上的加强和注意是非常重要的,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作者:杜国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对此次所收治的72例内科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和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等进行调查并与干预前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等与干预前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对内科住院时间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患者PSQI评分,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友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社区优质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社区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方式有否改善.结果:优质护理组无论是血糖水平,还是控盐,运动时间,运动规律等方面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优质护理,不但改善了血糖水平,对其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提升生存质量.
作者:卢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黄国昌先生是黑龙江省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从业四十余年,擅长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症.本文在参阅分析黄国昌先生医论医案基础上对其治疗胆囊炎之经验做出总结,重点分析黄先生治疗胆囊疾患之“通府利湿泄浊法”和“温阳化气泻浊法”.
作者:刘德柱;宋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自2011以来我科将便利贴用于护理工作中,为护理工作带来很多方便.现介绍如下:1 材料:市售的便利贴2 方法:2.1 在处理医嘱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有疑问的、开漏的、己签名而因故未执行的、要提示管床医生取消的医嘱,这些医嘱又不需要当班医生立即处理,即可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医嘱的空白处,医生翻开病历即能看到.
作者:郭秀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解决癌性胸水反复穿刺的缺点.方法:我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共选取17例癌性胸水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做胸腔留置引流术.体会:较传统反复穿刺引流具有很多优点.结论:本方法引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引流方法及反复穿刺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曾少云;陈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患病率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支持.而长期照料精神分裂症患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其亲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作为刺激源导致亲属的心理负担加重[1].从而,患者亲属成为一些精神疾病及心身疾病的高危易患者,需要我们引起关注和重视.为此,我们通过对曲靖市三院近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天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用0 5%的等比重腰麻液与0.5%的重比重腰麻液在子宫肌瘤手术行子宫全切时麻醉的效果比较,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方法:选择8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下,ASA Ⅰ-Ⅱ级,一般情况良好,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性气管炎等病史.随机分组A组(等比重组)腰麻用药:0 75%的布比卡因+生理盐水1ml混合后缓慢注入.B组(重比重组)腰麻用药:0 75%的布比卡因2m1+10%的葡萄糖1ml混合后缓慢注入.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及麻醉平面的变化.结果:B组患者发生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例数明显高于A组,及麻醉平面明显广于A组.结论:0 5%的布比卡因等比重液用于腰硬联合麻醉行子宫全切术时更平稳安全.
作者:王树青;裴进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痊愈8例,好转12例,4例因经济问题穿刺术后3~5天后放弃治疗,6例因出血量大致广泛脑水肿中枢衰竭死亡.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好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
作者:李莺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EH早期仅表现为头晕、头痛,然而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产生严重的、致残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在美国由高血压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已占全美国末期肾病的26%,我国由高血压导致的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兰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12年-2013年这两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119例,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积极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周到的护理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病情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7.86%.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周到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总体疗效.
作者:殷凤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伤指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岛状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11年6月~2014年1月,收治29例手指末节外伤软组织缺损,应用沿手指近、中节背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行走方向,设计并切取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切取皮瓣时蒂部带一矩形皮瓣,以减轻转位后皮瓣蒂部的张力.皮瓣顺行转移时不需缝合神经,逆行转移时与受区神经缝合.皮瓣切取范围不超过手指侧中线,切取面在腱周浅层皮瓣转移轴线沿指固有神经背侧支走向.结果:本组29例手指皮瓣全部成活.结论:采用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指腹或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董超;马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及时准确发现精神病患者臧药的原因,针对其原因进行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具体分析影响患者服药的不良心理,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细致而周密的护理干预,使精神病患者配合护士完成药物治疗.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帮助精神病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改掉减药、拒药行为,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使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汤晓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适宜身心状态.(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作者:邢红霞;王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损伤大,在静脉输注时,如何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损伤的机理,化疗药液外渗的原因,血管组织损伤的局部表现,处理方法和护理.旨在保护静脉,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医嘱用药要求,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张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于2007年2月26日12时20分因“胸痛4小时间”来诊,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吸烟史20年,每天约30支,无饮酒史,但患者嗜好经常用生菜籽油泡微,具体量不详.在诊室问诊过程中突然倒地,表现为双眼上翻,面色紫绀,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双瞳孔变大,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辅助呼吸,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及多巴胺等药物),经过上述反复抢救约10多分钟后患者复苏成功,心跳呼吸恢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3~0.5mV,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立即给予吗啡5mg、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辛伐他汀40mg、低分子肝素4100U等治疗,但患者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发作室颤一次,经胺碘酮和电除颤后转律,持续予胺碘酮泵入,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剂滴入后就未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间生命体征平稳,并在溶栓1小时后胸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下降超过了50%,维持为窦性心律,提示溶栓成功,至下午5时左右复查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回落至基线,转入CCU病房继续治疗并于3月27日好转出院至省级医院进一步行PCI治疗.
作者:杜映荣;李红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