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高成杰;全大萍;卢泽俭
目的探索SARS冠状病毒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对临床病例样品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方法鉴定SARS冠状病毒.提取样品RNA,用巢式PCR外侧下游引物进行反转录,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巢式第一次、第二次PCR.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鉴定.结果被检样品扩增出特异片段,经测序验证确实来自SARS相关冠状病毒.Blast比较结果与SARS冠状病毒多伦多株相应片段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结论反转录巢式PCR方法验证在非典型肺炎患者标本中存在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序列,证实该法不失为一种检测SARS冠状病毒的快速、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王艳;马文丽;宋艳斌;肖维威;张宝;黄海;王洪敏;马晓冬;郑文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安全、可定量的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以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HSA-AGE)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NF-κB/P65免疫化学染色后,分析细胞NF-κB/p65核/浆的阳性染色比,以经典的凝胶迁徙率泳动分析法作对照.结果HSA-AGE可激活HUVECNF-κB,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两种方法检测的趋势一致.结论免疫化学染色的图像分析法可用于定量检测NF-κB的活性.
作者:张桂林;刘尚喜;邓燕;申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SARS冠状病毒广东株多聚酶基因片段的异质性,建立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的方法,为SARS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合成针对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基因区段的特异性引物,从广东省SARS病人及疑似病人标本中提取RNA,经反转录和巢氏PCR扩增出相应大小的DNA片段.对这些片段克隆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将序列与SARS冠状病毒和其他已知冠状病毒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多例SARS病人痰、咽拭子或血液标本中得到RT-PCR阳性片段,随机选取其中8例经克隆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均为SARS冠状病毒序列(同源性100%),而所有阴性参照标本RT-PCR均为阴性.克隆片段BNI109与已知冠状病毒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进行分析显示,该片段与牛冠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和鼠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MHV)同源性高,在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高达75%.结论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基因片段BNI109的保守性极强,适合建立RT-PCR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
作者:杨洁;王战会;陈金军;侯金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属耐药性变化趋势和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对耐药株是否有抑酶增效作用.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与梯度浓度MIC法(Etest法)对分离的60株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试与分析.结果头孢哌酮、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在55.0%以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对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比不加酶抑制剂的单纯抗生素强(P<0.001);加酶抑制剂舒巴坦的抗生素(2种)对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加克拉维酸(2种)和三唑巴坦(1种)的抗生素,平均秩次分别为7.38、643、5.57、5.47和5.50.舒巴坦与头孢哌酮复合剂的MIC90值降低到头孢哌酮的MIC90值的1/21,MIC50值降低到1/170;舒巴坦使头孢哌酮、氨苄西林的耐药率由均为75.0%下降到5.0%和24.0%.结论不动杆菌属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舒巴坦与头孢哌酮的复合剂对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明显增高,可作为不动杆菌属所致院内感染防治的首选药.
作者:王露霞;石凌波;徐德兴;曾丽英;罗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UePTFE)在家兔体内钙化及生物力学特性改变,并与临床常用的牛心包生物瓣材料(BP)进行比较,以阐明其作为新型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设计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将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及牛心包生物瓣材料裁成适合大小埋植于新西兰幼兔皮下,分别于0、1、3、6月时取出材料,测定钙含量及生物力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较牛心包生物瓣材料钙化慢且程度轻,各项力学指标优于牛心包生物瓣材料.结论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可以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的材料.
作者:李海波;王武军;蔡开灿;王振康;梁永;邵亚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LC)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以及患者经治疗腹水消退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了解NPY与肝功能及腹水的关系.方法放射免疫法检测LC失代偿期伴腹水患者20例的血浆NPY水平,以及腹水消退后血浆NPY水平.结果LC腹水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腹水消退后血浆NPY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结论LC患者血浆NPY水平的下降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血中NPY的减少可能参与了LC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腹水的形成.
作者:李根武;伍灵达;朱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从语法角度归纳了医学科技论文中冠词的使用规律,以期减少英语医学科技论文中冠词的衍缺现象.
作者:王征爱;许瑾;张丽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化及正常肝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8例肝癌周围纤维化肝组织和12例正常肝脏组织中AT1RmRNA的表达,同时逆转录AT1R特异性片段和内参片段(GAPDH),以二者的积分吸光度比值作为该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纤维化肝组织AT1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1.27±0.45vs 0.71±0.21,P<0.01).结论AT1R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卫卫;杨希山;吴平生;王捷;张宏斌;李旭;郑文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首先对近20年来我国在经络本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指出若长期在宏观(组织解剖学)层面上难以找到经络的物质存在,应努力在多层面、多学科交叉领域系统开展研究;特别是在微观层面,只有充分借助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成果,构筑研究平台,方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作者强调经络本质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调控人体经络生理网络的信息载体上,并且根椐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和相关实验数据指出,当针刺穴位时,细胞所产生的Ca2+振荡(在胞内)和Ca2+波(在胞间)的幅频信号中可能蕴含有经络通路和生理功能调节信息;Ca2+通过与其结合的蛋白(如钙调素CaM等)参与了人体从生殖、代谢、肌缩运动,直至认知、记忆的几乎所有生命过程.因此,作者认为Ca2+以及配合针刺实现在细胞间Ca2+波接力传递的三磷酸肌醇(IP3),可能就是人们长期探寻的调控人体经络网络的信息载体,它们联同在经线上的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构成了经络的物质基础.作者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和实验方法.
作者:邓亲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机动车交通伤害住院患者的基本状况及其分布特征,以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抽取湖南邵阳某医院1997~2001年间所有交通伤害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9E)进行诊断分类,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该院收治交通伤害住院患者2 353例,占同期该院总住院患者的3.16%,占同期伤害住院病例数的33.27%,男女性别比为2.37:1,以15~4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大(55.97%),职业分布以农民多(34.0%).交通伤害易损伤的部位是头部(33.57%),入院时病情以中度为主(69.9%),治愈率为64.5%.不同年龄的转归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治愈率下降.结论机动车交通伤害对城乡居民的健康危害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受伤者的生活质量.应通过制订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开展健康教育来控制和预防伤害的发生.
作者:廖红梅;廖建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感染大鼠冠状病毒(rat coronavirus,RCV)的大鼠胸腺组织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阐明RCV在细胞内形成的形态学机制.方法用在进行自噬性形态学研究中的Wistar大鼠做模型,常规电镜取材、固定、包埋、切片和观察.结果胸腺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内质网池,并相互融合形成巨大的内质网湖,湖内充满RCV颗粒,称为病毒包涵体.病毒在内质网囊壁上通过出芽方式进入内质网湖基质,发育为成熟的RCV,终排出于细胞外.病毒颗粒呈圆形,直径约100~130 nm.病毒胞浆成均质状,病毒的膜蛋白有二层,外层为包膜,内层为核衣壳.包膜与核衣壳之间为低电子密度的中间层,其内有时可见1~2层较薄的膜样结构.钉突成放射状贯穿包膜,其内侧端连于核衣壳,外侧端膨大,由一层絮状的糖蛋白包绕,形成日冕状.病毒颗粒分布在胸腺上皮细胞的内质网湖、胞浆、内吞体/溶酶体以及胸腺上皮细胞间,溶酶体内的病毒无包膜和核衣壳.结论内质网湖参与RCV包膜的形成,从细胞外侵入的RCV均在内吞体/溶酶体内脱去包膜和核衣壳,脱下的包膜和核衣壳被其降解,而RCV在胸腺上皮细胞基质中进行复制.在胸腺细胞内未见有RCV.
作者:朴英杰;徐锡金;朴仲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制备抗p53蛋白卵黄抗体.方法原核表达p53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产蛋母鸡.结果融合蛋白能有效刺激母鸡产生抗体,末次免疫后其卵黄抗体滴度达到1:106,并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本文介绍的方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特异、高效、均一、来源充足的抗体产生方法.
作者:吴敏;陈清;王雅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低热高压法制作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支架在体外降解后生物力学和固有粘滞系数等的变化.方法将空隙率为90.0%和92.5%的PLGA在37℃生理盐水中降解观察8周,每周进行体积、质量丢失、粘滞系数衰减和抗压强度测试,同时观察降解液酸度变化.结果两组支架的质量丢失差异显著,各组粘滞系数在第1周后逐渐衰减,至第6周时衰减一半.支架抗压强度自第4周起减至原来的1/2,外形在4~8周观察期间发生显著坍塌.降解液中的pH值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在6.0~6.5之间,在前4周90.0%组比92.5%组pH值低,其后没有差别.结论低热高压法制作的PLGA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是稳定的,半衰期为6周,适于在组织工程实验中应用.
作者:余斌;高成杰;全大萍;卢泽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在移植第-7天至第+30天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素E1脂微球,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1例病人中只有2例在第+18、+21天发生肝静脉闭塞病.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对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宋朝阳;李玉华;郭坤元;吴秉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后海水浸泡对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进的兔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模型进行30 min海水浸泡,对照组不进行海水浸泡.分别在干预结束后0、3、8 h在挫裂伤区取材,固定于10%福尔马林,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浸泡组和对照组在伤后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创伤性脑水肿,但水肿高峰期出现时间不一致,对照组早在干预结束后3 h即出现创伤性水肿改变,干预结束后8 h水肿依旧;而海水浸泡组在干预结束后8 h才出现明显的水肿,但水肿呈现进一步加重趋势.结论海水浸泡延迟了创伤性脑水肿高峰的出现,但发生的创伤性脑水肿重于单纯创伤.
作者:杨立斌;余新光;荆俊杰;林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基因遗传缺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对76例经腹腔镜或手术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内异症组)和80例非内异症的妇科手术患者(对照组)的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两组均为广东籍汉族妇女.结果GSTM1空白基因型频率在内异症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65.8%和46.3%,差异具有显著性(x2=6.03,P=0.014).GSTM1空白基因型的个体患内异症的风险是GSTM1非空白基因型个体的2.24倍(OR=2.24,95%CI=1.17~4.27).结论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广东汉族妇女内异症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作者:彭冬先;何援利;丘立文;杨芳;林敬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结节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结节病患者,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7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6例,无症状者2例.X线及胸CT提示双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者13例,12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升高,血沉加快者10例,结核纯蛋白衍化物试验仅1例阳性.结论肺结节病多见于中青年成人,临床症状不典型,在诊断上应综合其临床表现、胸部X片、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作者:黄文杰;李伟峰;徐虹;方怡;李志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软脂酸诱导体外原代培养胰岛细胞的凋亡,初步探讨软脂酸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机制.方法应用分离的体外单层培养SD大鼠胰岛细胞,与不同浓度软脂酸(分别为0、0.125、0.250、0.500mmol/L)共同孵育48h,用放免法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PI/Hoechst33342双染法荧光显微镜观察胰岛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结果0.250、0.5mmol/L软脂酸可抑制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细胞的凋亡.结论软脂酸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凋亡程度与游离软脂酸浓度有关.
作者:姜一真;薛耀明;邓燕;朱姿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儿童骨盆撞击的力学响应.方法12名2~12岁的儿童尸体由亲属捐赠用于该项实验测试,并分为两组,2~4岁(6例)为幼儿组,5~12岁(6例)为儿童组.撞击前分别进行CT扫描和X线检查,撞击后再次进行X线检查和尸检.除1例标本的撞击速度为9.1 m/s外,所有标本的撞击速度均为7.5±0.5 m/s.结果所有测试的时间和粘性标准(V*C)峰值曲线都非常接近,但幼儿组和儿童组的粘性标准峰值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标本的刚度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撞击后检查标本未发现损伤.结论儿童骨盆对每组撞击试验的反应均有良好的重复性.
作者:欧阳钧;朱青安;赵卫东;徐永清;陈炜生;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排卵(COH)周期取卵(OPU)日卵泡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及性激素的含量与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90例COH周期OPU日卵泡液中TGF β1和性激素的含量,卵泡液按相应卵母细胞的成熟度、受精情况和妊娠结局分组.结果成熟组卵泡液中TGF β1、促黄体生成素(LH)和孕酮水平高于未成熟组[(2 824.4±1 414.4)pg/mlvs(2 015.0±1 191.7)pg/ml,(0.71±0.35)mIU/mlvs(0.54±0.21)mIU/ml,(3 837.1±942.8)ng/mlvs(3 188.1±617.4)ng/ml,均为P<0.05];受精组卵泡液中TGF β1、LH和孕酮浓度均明显高于非受精组;妊娠组卵泡液中TGF β1和LH浓度明显高于非妊娠组[(3 547.4±1 536.3)pg/mlvs(2 169.2±1 180.4)pg/ml,(0.74±0.25)mIU/mlvs(0.52±0.29)mIU/ml,均为P<0.05].雌二醇浓度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COH周期OPU日卵泡液中适量的LH和孕酮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TGF β1和LH浓度与相应卵泡的卵母细胞成熟及其后的受精和妊娠结局有关.
作者:葛明晓;李红;邢福祺;孔令红;陈士岭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