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细胞上钙通道与氯通道功能研究进展

任京力;关永源

关键词:钙通道, 氯通道, 血管内皮细胞, 受体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属于非兴奋性细胞,覆于血管腔内表面,其胞浆膜富含离子通道,构成其独特的信号传导功能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内皮细胞上钙离子和氯离子通道在内皮细胞功能中的角色的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胃型上皮Fas表达的调节:幽门螺杆菌致病的自身免疫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Fas介导的幽门螺杆菌(Hp)致胃上皮损伤机制.方法从Hp感染和非感染胃粘膜新鲜分离胃上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新分离及体外培养胃上皮细胞系中Fas的表达;调查Hp活菌及Hp感染时胃粘膜主要的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胃上皮Fas表达的调节作用,同时应用ELISA法探讨Fas介导的胃上皮细胞凋亡作用.结果Hp感染胃粘膜上皮Fas阳性数和表达量均高于非感染者(P<0.05),Hp、IFN-γ及TNF-α单独或合用均能提高胃上皮Fas的表达,而胃上皮表面的Fas分子能够介导其IgM单抗引起的致细胞凋亡作用,IFN-γ可增强这种作用.结论直接或间接通过Th1细胞因子增加Fas表达进而损伤胃上皮细胞,是Hp致胃上皮损伤的自身免疫机制之一.

    作者:王继德;白杨;林焕建;张亚历;黄文;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蜕皮甾酮对亚砷酸钠致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昆虫变态激素蜕皮甾酮(EDS)是否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方法采用亚砷酸钠(Ars)致培养内皮细胞凋亡的模型,流式细胞术测定内皮细胞的凋亡细胞数、细胞间粘附因子-1及氧化状态,观察EDS对内皮凋亡的影响.结果40、80、160 mmol/L剂量的Ars均可引起培养内皮细胞凋亡数目增加,以160 mmo1/L剂量的Ars的作用强.EDS可影响Ar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50、200 mg/L EDS减少Ar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而800 mg/L EDS却增加内皮细胞凋亡.EDS(50、200 mg/L)还可减少Ars所致的细胞间粘附分子增加,但不能显著升高Ars所致的内皮细胞氧化状态降低(P>0.05).结论Ars可剂量依赖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EDS能剂量依赖地影响Ar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EDS(50、200mg/L)能减少内皮细胞的凋亡细胞数和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量,从而表现出对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旭;王武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致敏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致敏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97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肾移植受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基因型进行测定,并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97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内共有23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其中TNF-α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高达51.9%和55.5%,显著高于相应的低产量基因型受者的12.9%和13.3%(P<0.01).联合TNF-α和IL-10发现,高TNF-α产量基因型和高、中IL-10基因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2.5%,显著高于两者均为低产量基因型者的8.5%(P<0.01).未发现TGF-β1、IL-6、IFN-γ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论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对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影响,测定TNF-α和IL-10基因型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作者:顾新伟;赵明;李留洋;李民;钱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他克莫司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肾移植的术后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低谷值浓度他克莫司(FK506)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肾移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行尸肾移植的患者64例,随机分成小剂量低谷值浓度FK506组33例和环孢霉素(CsA)组31例2组,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的变化及对血压、血脂代谢和肝功能的影响.结果FK506组1年人/肾存活率为96.97%/93.94%,CsA组为96.77%/90.32%.FK506组4例患者(12.1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CsA组11例(35.48%)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差异显著(P<0.05).术后1个月内,FK506组胰岛素平均用量34.35 U/d,CsA组胰岛素平均用量28.15 U/d;术后1年,FK506组胰岛素平均用量14.09 U/d,CsA组胰岛素平均用量13.05U/d,同期两组胰岛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FK506组中有21例(63.63%)患者需要降压治疗,5例(15.15%)患者需要降血脂治疗,3例(9.09%)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需要护肝治疗;CsA组有28例(90.32%)患者需要降压治疗(P<0.05),13例(41.94%)患者需要降血脂治疗(P<0.05),11例(35.48%)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需要护肝治疗(P<0.05),均差异显著.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肾移植患者,小剂量低谷值浓度FK506疗效好,副作用小,对糖代谢的影响与CsA相近.

    作者:于立新;单海涛;付绍杰;杜传福;马俊杰;徐健;邓文锋;王亦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制作皮肤坏死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目的介绍一种利用L-精氨酸(L-ARG)制作成年大鼠皮肤坏死模型的新方法.方法给大鼠饮水中增加L-ARG,用量为500mg/kg@b.w.@d,时间1周左右.结果L-ARG可使50%左右的大鼠皮肤坏死、溃疡面形成.结论一定量的L-ARG可引起成年大鼠皮肤坏死,可用于制作皮肤坏死模型.该方法简捷、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

    作者:尹艳茹;柏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局部激素治疗胫前粘液性水肿1例报告

    胫前粘液性水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变,可伴或不伴甲亢,在临床上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作者近期在临床上遇到1例典型病例,采用局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关美萍;沈洁;薛耀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及MIF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8例不同程度心衰患者及85例正常人血浆MIF浓度.结果重度心衰时MIF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在不同病因心衰存在差异,冠心病心衰时MIF水平升高较明显(P<0.05).结论MIF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推测MIF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心衰的发病机制中MIF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媛;余细勇;林秋雄;杨敏;单志新;郑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细胞上钙通道与氯通道功能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属于非兴奋性细胞,覆于血管腔内表面,其胞浆膜富含离子通道,构成其独特的信号传导功能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内皮细胞上钙离子和氯离子通道在内皮细胞功能中的角色的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

    作者:任京力;关永源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广东地区汉族人MBL基因启动子区SNP的研究

    目的研究广东汉族人群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抽提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建立SSP-PCR及分子灯塔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MBL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550(G/C,称H/L等位基因)、-220(G/C,X/Y等位基因)和+4(C/T,P/Q等位基因),分析其单倍型及基因型频率.结果从167人中检出等位基因型LYP/LYP 10例(5.9%)、HYP/LYQ 7例(4.2%)、LYP/LYQ 94例(56.3%)、LXP/LXP 6例(3.6%)、LYQ/LYQ 4例(2.4%)、LXP/LYQ 29例(17.4%)、HYP/LYP 3例(1.8%)、HYP/LXP 2例(1.2%)、HYP/HYP 12例(7.2%).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MBL基因启动子区SNP等位基因型以LYP/LYQ和LXP/LYQ为主.

    作者:吕成伟;陈政良;刁志宏;王方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评价中文科技期刊的常用工具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司坦唑醇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对糖皮质激素(GC)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影响.方法28只3月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6±12)g,随机等分为基础对照(A)组、年龄对照(B)组、激素模型(C)组和司坦唑醇预防(D)组.C组和D组大鼠均喂醋酸泼尼松4.5 mg/kg@b.w.,每周2次,D组同时每天饲喂司坦唑醇0.5 mg/kg@b.w..3月后,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扫描仪对各组的离体双侧股骨和第5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然后用SWD-10型材料试验机行股骨干的扭转、三点弯曲和腰椎的压缩试验.结果与B组比较,C组股骨、腰椎总骨密度减少了14.64%(P<0.01);右、左股骨远段和腰椎的骨密度分别减少了21.42%(P<0.01)、19.62%(P<0.05)和23.48%(P<0.01);与C组比较,D组的BMD均稍有增加.与B组比较,C组股骨三点弯曲的载荷减少了17.1%(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都有减少的趋势;与C组比较,司坦唑醇预防组股骨扭转角度增加了72.5%(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也都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使用GC,会使大鼠股骨、腰椎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下降;司坦唑醇则能防止GC所致骨量丢失,还能增加其力学性能.

    作者:廖进民;吴铁;李青南;胡彬;黄连芳;李忠华;王原林;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医学论文中病人隐私权的保护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瘤13例MRI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室管膜瘤的MR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室管膜瘤的MR表现.结果脑室系统室管膜瘤10例,其中四脑室室管膜瘤3例、侧脑室室管膜瘤7例,其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呈不均质强化.脑实质室管膜瘤3例,幕上2例、幕下1例,肿瘤实质MRI T1WI信号稍低于脑实质,T2WI似灰质信号或稍高于灰质信号,肿瘤周围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MRI表现有助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分为正常血压组(NBP)和高血压组(HB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其AGT基因多态性,分析AGT基因型在NBP组和HBP组的分布情况.结果各组AG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呈TT>MT>MM,其中M等位基因在女性2型糖尿病HBP组的频率明显高于NBP组.结论AGT基因的M等位基因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密切相关.

    作者:薛耀明;关美萍;刘仕群;张倩;周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检索途径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肠粘膜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UC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作者:王群英;陈村龙;王继德;马强;赖卓胜;张亚历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连接素-β(β-catenin)及连接素-γ(γ-caten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60例胃癌、20例癌前病变(包括10例肠化生胃粘膜和10例异型增生胃粘膜)及20例正常组织进行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及肠化生胃粘膜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的细胞膜均呈清晰的棕褐色染色;胃异型增生组织中,E-cadherin及β-catenin在同1例细胞膜表达基本丢失,γ-catenin表达未见异常,即在异型增生胃粘膜三者异常表达率为10%(1/10),在胃癌原发灶为80%(48/60),与胃癌Ming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1.67%、55.00%、58.33%.结论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间粘附性下降,影响了细胞接触性生长抑制等信号的传导,从而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与胃癌的生长类型、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彩霞;陈静;杨哲;宋伟;杜召琳;李中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四联方案预防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目的评价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霉酚酸酯(MMF)和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13与11例白血病患者分别接受URD-HSCT和相关供体(RD)-HSCT.移植预处理方案:19例应用全身放疗+环磷酰胺方案、5例应用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无关移植病人供体与受体之间HLA-A、B、DR基因位点完全相合11例,1个基因位点不合2例.所有相关移植病人供体与受体之间血清学位点均为全相合;预防GVHD方案:所有病人均接受CsA+MTX方案,行URD-HSCT病人在CsA+MTX方案基础上加用MMF和ATG.结果移植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中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发生率和程度在无关与相关移植中二者无差异(P>0.05);急性GVHD(aGVHD)在无关与相关移植病人分别为46.2%和55.6%,在可统计的慢性GVHD(cGVHD)病人中,无关移植是4/7例,相关移植6/9例;无关与相关移植病人中分别有1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1年估计无病生存率在无关与相关移植分别为87.5%和90.9%;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抗原阳性率在无关与相关移植无差异(P>0.05).结论CsA+MTX+MMF+ATG四联方案预防URD-HSCT中GVHD能降低aGVHD的发生及其程度,不增加移植后相关死亡率和CMV感染率.

    作者:刘启发;孙竞;张钰;徐丹;刘晓力;徐兵;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成功救治严重烧伤者6例报告

    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烧伤的病人的治疗难度较大,2000年8月本中心成功救治了6名严重烧伤的某部战士,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磊;王甲汉;周一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CD34+造血干/祖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

    目的探讨骨髓(BM)和动员后外周血(MPB)CD34+细胞的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正常人骨髓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中的CD34+细胞,冻融法提取CD34+细胞的全细胞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并对电泳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纯化后CD34+细胞的平均纯度为(92.33±2.65)%;每次纯化获得的CD34+细胞数平均为(1.12±0.42)×106个.优化的双向电泳技术获得较为理想的蛋白质组图谱,显示出不同来源的CD34+细胞存在不同的蛋白质表达.结论免疫磁珠联合双向电泳适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骨髓和动员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魏永强;冯茹;易正山;刘启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