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冬季中老年人损伤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姜奎金;李雪梅;王俊梅;张伟萍

关键词:冬季, 中老年, 损伤骨折, 预防措施
摘要:探讨冬季中老年人因磕、碰、摔、跌倒致机体损伤骨折的各种危险因素,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降低损伤骨折的发生率,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由于损伤给家庭带来的损失.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切开护理的新进展研究

    气管切开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操作之一,其对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气管切开期间实施护理干预,可使各项操作顺利进展,提高气管切开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康复.本文将对气管切开护理的新进展作一综述阐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作者:余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市售阿莫西林胶囊的质量考察

    目的:比较几种市售阿莫西林胶囊剂的质量.方法:按照2005版中国药典对13个厂家有效期内33批次的阿莫西林胶囊的含量、溶出度等进行检测.结果:所检测13个厂家的产品各项指标基本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HE、SZ和JH的产品质量较好

    作者:毛新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运动性失语疗效较好,可以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合华;闫海青;常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00例静脉头皮钢针输液拔针的护理

    总结了100例静脉头皮钢针输液拔针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主要包括预防静脉回血的方法、按压的方法、按压部位、按压时间.认为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保护好血管,减少静脉穿刺的难度

    作者:黄月友;邹小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诊治与预防

    泌尿系统感染是女性常见的细菌性感染,而门诊中以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多见.尿频、尿急、尿痛为主的尿路刺激症状及耻骨上区隐痛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常见症状,也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诊治与预防.

    作者:朱纯贵;蒋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乙肝病毒新研究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1].全世界有3.5亿慢性携带者,高可达25%的人将死于乙肝或其相关并发症,大概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第9位死因[2]].我国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20%感染者成为慢性携带者或乙型肝炎病人,其中部分患者出现重症肝炎、肝硬变或肝癌.近年来随着HBV全基因组序列的积累,逐步发现A-H八种基因型,新基因型的发现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对HBV分型研究的意义越来越为国内外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所重视,基因型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本文简单综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因、分布以及乙肝的综合治疗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王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所致肛周皮肤损伤的研究

    目的:ICU患者出现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导致肛周皮肤损伤后,分别采用涂抹护臀霜以及地榆油对患者实施护理,对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从而对患者实施更好的护理.方法: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涂抹护臀霜实施护理,B组涂抹地榆油实施护理.对两个组在肛周皮肤出现损伤的比例、皮肤损伤出现的时间以及皮肤损伤的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皮肤出现损伤的比例,A组为37.5%,B组为17.5%,B组出现损伤的比例低于A组(P<0.05).肛周皮肤出现损伤的时间,A组为2.47±1.96d,B组为2.14±1.22d,两组对比后,没有统计学差异.皮肤损伤程度的评价,A组为3.30±4.51分,B组为1.38±316分,B组损伤程度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U患者由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导致肛周皮肤发生损伤涂抹地榆油实施护理,能够使患者皮肤损伤的程度减轻,使肛周皮肤得到更好的护理.

    作者:杨利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后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后恢复拇指功能理想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康复训练结合超短波、压力治疗等方法对拇指再造病人实施康复治疗,之后对再造拇指的关节活动度,两指捏力,两点辨别觉等进行评估,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拇指再造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拇指活动度为健侧78+8%,两指捏力为健侧79+10%.实验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短波、压力治疗等康复治疗对拇指再造后拇指功能恢复有显著的作用.

    作者:董巧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冠状动脉左室瘘一例

    患者,男61岁,患者因间断胸闷、胸痛7年余,加重4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达260/160mmHg,该患者于7年前开始,每快步行走或劳累时即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疼痛位于心前区,呈闷痛样,后背部有放射痛,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持续超过30分钟.轻微活动及休息中仍反复发作胸痛.查体:血压136/76mmHg.

    作者:祝贺;全松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对老年病人体位改变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并存疾病较多,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代偿能力多有降低,目前常用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从药物起效至峰效和体位变动时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问题,对此类病人,应尽可能选用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安全范围大、便于调节、对体位变动影响小的麻醉方法和药物.近来,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由于用药灵活、病人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作为椎管内麻醉用药能获得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本试验拟选用罗哌卡因作为椎管内麻醉用药,采取腰硬联合阻滞、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单次足量给药和分次给药三种麻醉方式,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和体位改变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观察其预后,为此类病人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尤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成本-效果解析

    目的:探讨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4例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C、D四组,分别接受克林霉素分散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罗红霉素胶囊、琥乙红霉素分散片治疗,对比四组患者治疗成本和效果.结果:四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和治疗成本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阿奇霉素分散片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成本较低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药物.

    作者:闫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任护士长管理技能培养体会

    护士长是医疗机构中基层的管理者,虽然地位并不显赫,但她们直接面对患者,是护理质量的决定者,她们的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患者的健康[1].自2008年以来,我院实行护士长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已有15名护理骨干走上了护士长岗位.许多年轻的护士走上了护士长的工作岗位,从以前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到现在要管理好整个科室,她们会面临不少的困惑与忧虑,甚至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如何引导新上任的护士长正确管理,尽快进入角色担当起科室护理管理的重任,为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的管理培训、指导已不容忽视.

    作者:姚正娟;王晓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小儿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内科病房98例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彻到整个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应用于小儿内科病房,可以提高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陈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以人为本的护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的护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方法: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彻到整个工作中去,并以此为知道,开展护理工作.结果:我院内科病房经过以人为本的护理后,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结论:以人为本护理的实施能够为营造良好医疗环境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护理工作的的顺利进行,使得医疗纠纷较少,护患关系保持良好和谐..

    作者:李跃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胸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

    目的:总结胸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2例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采取了术前卫生准备、病人健康状况评估、正性心理支持、抗生素应用评估、术中持续时间、失血量、输血操作及手术部位的牵拉时间等的记录及检测以及术后疼痛护理、尿路感染的预防、呼吸护理、饮食调理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的特别护理、术后康复锻炼等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62例患者中出现术后感染1例,发生率仅为0.62%.结论:本科室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的预防性护理效果良好.

    作者:冯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中三维导航仪引导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技术(A组)和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B组)引导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组分别配对比较手术前后RDQ评分及VAS评分变化,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椎弓根穿刺精确度.术后行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观测手术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手术前后疼痛强度评价的直觉模拟评分变化.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共38例椎体后凸成形术椎成功注射骨水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RDQ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不明显.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都明显低于B组.A组未发现椎弓根穿破病例,B组有2例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于椎旁软组织,但椎管及椎弓根结构完整.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无椎体塌陷.结论:采用导航系统引导行椎体成形术能明显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放射线剂量和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并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作者:金仁杰;李康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结局.

    作者:胡萍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症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重症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SCCCM)手术疗效及性别、病程、年龄、术前T2脊髓信号改变、脊髓受压阶段数、手术时间、术前颈椎管前后径/椎体前后径和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重症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行减压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对其手术疗效及性别、病程、年龄、术前T2脊髓信号改变、脊髓受压阶段数、手术时间、术前颈椎管前后径/椎体前后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病人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JOA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9,P=0.00).男,女2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 =-0.96,P=0.33).病程不同的两组患者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1),术前脊髓信号不同的两组患者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6.13,p=0.00).年龄不同的3组患者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19.53,p=0.00).脊髓受压阶段数目不同的三组患者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11,p=0.13).手术持续时间不同的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8,P=0.49).颈椎管前后径/椎体前后径(CBR)不同的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5 40,P=0.00).结论:颈椎管减压手术是治疗重症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术后疗效与患者术前病程、术前T2脊髓信号改变、年龄、颈椎管前后径/椎体前后径有关,并在一定意义上表明JOA评分严重但病程较短、脊髓无信号改变、年龄较小,术前颈椎管前后径/椎体前后径较大的病人,如果手术治疗果断及时,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疗效与性别、脊髓受压阶段数、手术持续时间无关,但还须进一步临床观察确定统计学结论的正确性.

    作者:阿不都乃比·艾力;黄卫民;沙吾提江;张玉坤;盛伟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路径在声带息肉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声带息肉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声带息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6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育.结果:实验组术后出现切口出血、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度,从而明显减少了声带息肉手术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增强了患者对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陶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研究分析

    目的:对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护理,观察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80例脑梗塞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中包括活动肩胛带和患肢负重训练以及肩关节无痛范围内的被动运动等.结果:复位率为35.7%,治疗总有效率为78.6%;训练前后进行比较(P<0.05);此外,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发生肩关节旋肌袖损伤,占2.9%.结论: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症状,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缓解其的肩关节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出现训练不规范的情况,则会引发相关的副作用,进而影响训练的效果.

    作者:靳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