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超;黄文华;王柏川;朱青安;钟世镇
目的研究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免疫共刺激分子B7的表达,探讨乳腺癌多药耐药与免疫逃避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并分析比较阿霉素和长春新碱耐药的乳腺癌细胞(MCF-7/ADR)及其化疗敏感的亲本细胞(MCF-7)HLA和B7分子(B7-1/CD80、B7-2/CD86)的表达.结果MCF-7/ADR细胞多药耐药糖蛋白P-170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PECR)和平均相对荧光强度(RLFI)分别为85.3%和40.65+5.54,明显高于MCF-7细胞(分别为3.38%、5.13±3.27,P<0.001、p=0.0030).MCF-7/ADR细胞HLA-Ⅰ表达的PECR和平均RLFI分别为76.26%和51.77±7.55,明显低于敏感细胞MCF-7(分别为98.22%和129.08±9.97,P<0.001):MCF-7/ADR细胞HLA-DR的PECR和平均RLFI分别为13.92%、19.20±5.23,MCF-7细胞分别为10.06%、19.20±5.23:两种细胞B7-1表达的PECR和平均RLFI没有显著差异(P=0.348,p=0.105).敏感细胞B7-2表达的PECR为14.4%,平均RLFI为1 1.72±4.15,MCF-7/ADR细胞分别为1.28%(P=0.011)、30.06±3.20(P=0.026).结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HLA和B7分子表达与敏感细胞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HLA-Ⅰ类分子表达下调,表明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存在HLA-Ⅰ相关的免疫逃避机制.
作者:但汉雷;赵燕;张健;张积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报告21例颅脑外伤致枕部硬膜外静脉窦骑跨血肿病人的手术要点,分析了术中出现的突发变化及处理措施.
作者:杨礼贤;柯以铨;周永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采用钛合金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治疗效果满意.作者就钛合金动力髋螺钉的优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要点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进行了讨论.
作者:伍中庆;苏培基;李兆青;吴俊哲;吴宇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生化方法测定25例妊高征患者和27例正常孕晚期妇女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以及膜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结果妊高征患者产前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甘油三脂的含量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妊高征患者产前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与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妊高征患者ATP酶活性降低是其依赖的脂质微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
作者:张凌云;何援利;张为远;陈炜;杨芳;杨建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胸骨上半部分劈开切口(PUS),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福尔马林保存成人尸体6具,模拟不同平面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从显露效果、美观效果和损伤程度三方面对切口进行评价.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的皮肤切口上端较高,易暴露,但长度较短;随着切口下端向下延伸,心底部各结构和心脏上半的各结构可依次显露.结论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损伤程度较小,而皮肤切口的上端易暴露,可能因此影响美容.将上端隐藏于两侧,可改善美观效果.该切口对心底部各结构显露良好,对心脏体部各结构显露一般,而对下腔静脉显露不佳.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不同长度、位置的PUS,既能减少损伤、又能满足显露的要求.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曾伟生;蒋仁超;钟世镇;王武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认为蛋白激酶C是多药耐药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蛋白激酶C的活性、表达和蛋白激酶C亚型的亚细胞分布与多药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爱民;李传刚;彭亚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冰水试验在持续植物状态(PVS)尿失禁者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以便及时掌握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方法采用冰水试验对33例PVS尿失禁康复期患者在入院时和经过训练后不同时期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估.将冰水试验(+)者设置为达标组、(-)者为未达标组,对未达标者进行针对性的膀胱训练.结果达标组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未达标组(P<0.01);在排尿方式(自行排尿、诱导排尿、留置尿管)方面达标组优于未达标组(P<0.01).结论冰水试验(+)者,可100%自行排尿,残余尿量<100ml,无需留置尿管.
作者:蔡文智;蔡保塔;赵莉;洪军;李亚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猫低速弹颅脑伤(LMCW)后脑微循环的改变,探索甘露醇对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改良Carey法制作猫LMCW模型,将24只猫分为2组,即单纯创伤组(对照组)、甘露醇治疗组(治疗组).用落射光微循环显微镜活体观察软脑膜微循环,测定软脑膜细动脉(Da)、细静脉(Dv)管径;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微区脑血流,并监测生命体征.采静脉血测算重要血流动力学指标、8 h组织学及微血管改变.结果猫LMCW后Da、Dv收缩持续30 min,至2 h时恢复正常,5~8h微动脉痉挛,静脉扩张、瘀血;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异常,至8 h仍未恢复;伤道对侧皮层可见点状出血、微血栓形成、神经细胞肿胀和坏死.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轻.结论甘露醇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特性,减轻颅脑伤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和病理损害.
作者:谭林琼;陈长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时纹状体边缘区内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及其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纹状体边缘区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用Y迷宫观察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后第5天,观察到纹状体边缘区内的神经元明显缺失,c-fos蛋白一过性表达增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全脑缺血后导致海马以及边缘区等脑区神经元损伤,可能是造成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纹状体边缘区的功能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作者:包新民;舒斯云;曾建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将损伤致远侧失神经支配的肌组织切除,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肌腱和近端肌组织,术后即刻行手指、腕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在被动屈指屈腕同时做主动屈腕屈指肌的收缩锻炼。应用该方法对9例前臂屈肌群远侧肌腹损伤患者进行修复与重建,随访6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秋生;余斌;杨建成;陈霞;江浩;张雪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报道7例单侧开胸手术病人术后应用雅培镇痛泵(镇痛药液为0.25%布比卡因)自控经胸椎旁间隙阻滞镇痛,镇痛效果好,无并发症.
作者:宋吉贵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性肿瘤患者中约70%可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瘤常引起剧烈疼痛、功能障碍,甚至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中药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治疗广泛性骨转移瘤患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林;苏旭春;陈智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环境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比较不同压强的压力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压力增加导致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论颌力过大将造成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作者:张宇;施生根;张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护理特点、影响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移植成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老年(60岁以上)尿毒症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人/肾1、3年存活率分为93.8%/89.6%、85.7%/82.5%,长存活9年,17例合并并发症.结论并发症是影响老年患者肾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改善移植效果的重要保证.针对老年人特点应加强术前准备及心血管、呼吸系统观察,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加强基础护理.
作者:叶桂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高频透热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74例原发性肝癌Ⅲ-Ⅳ期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以高频透热联合FAM(5-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方案化疗及单纯FAM方案化疗,比较两组客观疗效及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肿瘤客观疗效分别为25.58%及6.45%(P<0.05):副反应中肝功下降分别为34.88%、12.90%(P<0.05),发热分别为53.49%、12.90%(P<0.05),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高频透热联合化疗可提高单纯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
作者:戴辉;侯友贤;闫业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功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作者:贾英斌;张勇;于立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李颖嘉;王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截肢或截指患者19例,冷冻神经长度20~45 mm,随机选择同期行神经拉长切断的截肢或截指患者20例进行对照.19例冷冻治疗病例中出现偶发性疼痛3例,残端对机械刺激不敏感,不限制肢体的残余功能;而对照组出现经常性疼痛12例,偶发性疼痛4例,对机械刺激敏感11例,对肢体的残余功能影响大.
作者:杨绍安;肖晓桃;余斌;童斌辉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