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希明;李中学;朱平;童健
目的从胃运动功能的角度探讨胃器质性疾病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的产生机制,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胃窦内同步记录胃肌电活动和腔内压力变化的方法,研究了45例慢性胃病(含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有关临床症状与胃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慢性胃病患者中常见胃肌电节律紊乱(以快速型为主)和肌电-压力脱偶联现象;呕吐和反酸分别与慢波节律紊乱和压力波频率减少有关;嗳气、腹鸣均与平均压力波幅值及3种不同形态压力波的平均幅值的增高有关;恶心与平台型波平均幅值的下降有关.结论提示上消化道症状的产生与胃肌电节律异常及胃平滑肌收缩功能均有关系,且不同的症状可能以不同的胃运动功能改变为基础.
作者:张兵;张万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头癣主要见于儿童,其中幼儿期病例在治疗上着重要求选择低或无毒性的有效药物.一般推荐选用灰黄霉素为首选药物[1、2],但其肝脏毒性及过敏反应等副作用较大.我们97年3月至98年9月间对18例口服疗霉舒外用霉克霜治疗幼儿头癣的病例进行了随防,其疗效满意且无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抗;张健秀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提示,肝细胞凋亡在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表现在:(1)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的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2)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人肝细胞Fas的表达水平与炎症活动程度是相关.(3)小鼠实验模型中大量肝细胞的凋亡可引起重型肝炎,而抑制凋亡能减轻肝组织的损伤.(4) 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转基因小鼠的肝炎模型中,肝炎的发生先后经历了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几个不同的阶段.本文将试图阐述我们对肝细胞凋亡与乙型及丙型肝炎发病机制间可能关系的认识.
作者:刘定燮;骆抗先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氢氟酸为一种强烈腐蚀剂,氢氟酸烧伤后大致具有如下特点:(1)迟发性深部组织剧痛,高浓度时也可即时发生疼痛而无潜伏期;(2)进行性组织损伤;(3)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低钙血症[1].近我们收治了2例大面积氢氟酸烧伤患者,其中1例为55%氢氟酸致11%体表烧伤,另1例为50%氢氟酸致25%体表烧伤,2例均于5 h内死亡,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临床征象,现将其中较典型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振;荣新洲;郑庆兴;陈惠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在116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对47例采用X刀治疗、69例作常规手术治疗;其中4例联合运用两种方法.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随访全部病例两组生存期在6个月内者分别为15%(4/47)和16%(11/69),生存期达6个月以上者为85%和84%.结论 X刀及常规手术治疗脑转移瘤各有其临床特点,颅内多发、新生及复发肿瘤仍适应于X刀治疗,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明显增加脑转移瘤的治疗机会,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恶性肿瘤的颅脑源性死亡率.
作者:漆松涛;刘承勇;彭林;杨开军;任文德;梁树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从中华眼镜蛇(Chinese cobra, Naja naja atra)蛇毒中一次性快速分离提纯具有抗补体活性及溶血活性的中华眼镜蛇蛇毒因子(Chinese cobra venom factor, CCVF)的方法.方法用倒流法将粗毒经DEAE-sephadex A-50柱层析分离提纯,用SDS-PAGE进行纯度鉴定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并鉴定其活性与毒性.结果本法CCVF得率高于2%,电泳图谱呈单一区带,由3个亚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45 800,抗补体及溶血活性强,毒性低.结论本法操作简单,时间短,纯度高,为一实用高效快速提纯方法.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朱正光;丘玉昌;孙燕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行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第1掌指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杨绍安;余斌;肖晓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从脑电信号的分析出发,综述了频域分析、时域分析等信号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介绍了时频分析、神经网络和混沌理论等现代分析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作者:王兆源;周龙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一氧化氮(NO)治疗肺动脉高压及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应用研究[1、2],但其安全性与毒副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3、4].NO既是一种内源性血管扩张物质,又是一种细胞毒性分子,在一定情况下可损伤组织和细胞.我们选择兔为实验动物,观察吸入不同浓度NO后其重要器官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毒性反应,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姜秀英;候友贤;刘仲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AsC患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作者随机调查了89例AsC,发现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9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作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作者:赵卫青;张华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日益增长,研究我国艾滋病的现状,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是控制本病的关键.为此,总结几年来临床收治病例,谈一下粗浅体会.
作者:章廉;王宗发;冯筱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就我科从1987年开展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来以来,发现乳头旁憩室68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胰胆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伟强;李畅;曹正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右侧面麻、耳鸣、听力下降1年入我院脑外科.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总胆红素44.50 μ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B超检查示肝左叶囊肿(11 cm×6 cm),CT示肝胃之间小网膜区囊肿,遂转入肝胆外科.
作者:贾随旺;邱炳辉;李朝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粘附、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体视学计数、四唑盐(MTT)比色法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分别测定不同浓度bFGF诱导一定时间后BMSC的粘附特性、增殖和分化情况的变化.结果10 ng/ml bFGF明显促进BMSC的粘附,但是200 ng/ml bFGF反而不利于细胞粘附;在细胞增殖和分化测定中,100 ng/ml bFGF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但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也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效应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可以作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等多个环节,这种影响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剂量有关.
作者:郑磊;王前;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对近年来黄褐斑病因及其在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方面的机理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机体内分泌功能异常,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人体酪氨酸-酪氨酸酶系列生化反应加剧,色素形成增多.皮损区常驻菌减少,暂驻菌特别是产色素微球菌增多,致皮肤免疫及代谢功能失调.本文简述了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及病因的论述及治疗.
作者:冯安吉;海春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E-C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大肠癌组织标本E-CD的表达情况.结果 E-CD在正常大肠粘膜上皮组织均保留表达;而在大肠癌标本中的保留表达率为66.7%(70/105).结论与其它肿瘤相比较,E-CD在大肠癌中的减弱表达率较低,但是E-CD的减弱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临床Dukes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肿瘤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南清振;高蕾;杨希山;肖冰;张亚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鼠人工绝经及补充雌激素 (estrogen, E) 后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及其部分机制.方法将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单纯去势组、去势+补充雌激素组.观察其血小板聚集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血栓烷A2 (Thromboxane A2, TXA2) 及血栓烷A2与前列环素的比值(TXA2/PGI2)的变化.结果单纯去势组大鼠血小板聚集性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去势+补充雌激素组较单纯去势组下降;单纯去势后雌性大鼠TXA2/PGI2上升,补充雌激素组下降;去势后雌性大鼠NO明显降低,补充雌激素后升高.结论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可通过降低TXA2/PGI2、升高NO 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有防治作用.
作者:董凤英;吴赛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10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均做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其中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4例经手术证实.结果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在门静脉走行区出现血管样结构或迂曲、扩张窦隙样血管结构,在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在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而在静脉期迅速消失.结论 CT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对CT表现不典型病例,结合DSA或超声检查(U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赵修义;张雪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腔电切术治疗子宫颈良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宫腔电切镜,对7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宫颈慢性炎症、肿瘤等良性病变患者行宫颈内膜、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65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半,未见复发.术中术后合并症不多.结论宫腔电切术治疗宫颈良性病变,合并症少,创伤小,且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是治疗宫颈良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作者:何援利;丁晓平;宗利丽;温总莲;杨进;陈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与方法本实验观察了中药制剂参龙降压灵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心室结构的影响,并与尼群地平(nifedipin)及牛黄降压丸作对比.结果各给药组给药1~8周后血压均比SHR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0.01), 给药6周后参龙降压灵大剂量组血压下降幅度大,效果优于小剂量组及其他两给药组(P<0.05~0.01).各给药组心室结构各参数多有降低,虽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例数较少),但已显示出心室肥厚逆转的趋势.各给药组SHR血浆ET含量均有明显降低,CGRP含量升高(P<0.05~0.01),而大剂量参龙降压灵作用更显著,与Wistar正常组大鼠含量接近.结论参龙降压灵降低SHR血压作用确实,有逆转心室肥厚趋势及调节血浆ET和CGRP含量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刘应柯;刘尚岭;郭桐生;傅蔓华;高寒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