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荣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vedilol)原料及片剂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将原料与片剂置于不同影响因素(强光、高温、高湿、空气暴露)、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考察等条件下,定期检测其各项指标并对实验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定.结果卡维地洛原料及片剂各项指标考察结果无明显变化,强光照射引起卡维地洛轻微变黄,结论卡维地洛原料及片剂稳定性良好.
作者:徐继红;陈卫民;刘叔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作者:彭宏;杨光彩;王希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CD14的水平与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6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sCD14和TNF-a水平,同时,应用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并将三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度慢乙肝(A组)患者血清sCD14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慢乙肝(B组)和重度慢乙肝(C组)s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乙肝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血清中sCD14s为(4.8±2.3)mg/ml,而无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其sCD14为(2.9±1.9)mg/ml,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 P<0.01).A组患者血清中sCD14水平为(3.0±1.7)mg/ml,而TNF-a为(4.69±2.75)ng/ml,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γ= 0.76,P>0.05);而B组和C组其sCD14水平分别为(5.2±2.1)mg/ml和(6.9±3.4)mg/ml,TNF-a分别为(9.48±6.15)ng/ml和(14.23±8.29)ng/ml,B组、C组的sCD14水平分别与自身组TNF-a有显著相关性(γ=0.87,P<0.01;γ=0.91,P<0.01).结论慢乙肝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sCD14水平显著升高,说明sCD14水平可显著提高慢乙肝患者对内毒素的敏感性,LPS与sCD14结合,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a,从而损伤肝细胞.
作者:郑瑞丹;饶日春;徐忠玉;杨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脑电图(EEG)波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与分析了23例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EEG波型.结果本组中A、B和C型各2例;D型1例;E和F型各6例;G型4例.结论 A、B、C、D和G型5种EEG昏迷波型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早期预测有参考价值,而E和F波型对早期预测不能确定,取决于脑部结构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等因素.
作者:康维礼;洪军;王升旭;贺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通过对南方医院1985~1998年间确诊的22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提出了作者认为敏感、特异性高的诊断标准、临床确诊分析病情的要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作者:李娟;陈晓光;陈宝田;罗仁;赵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术及免疫抑制治疗的效果.方法术前2 d受者开始服用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他莫克司(FK506)、泼尼松(Pred),术中甲泼尼龙(MP)1.5 g冲击,术后第1天甲泼尼龙1.0 g冲击,并开始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00 mg/d×10 d,术后12 h口服FK506、MMF、Pred,观察移植肢体血液循环温度、排斥情况,同时监测FK506血浓度及免疫学指标.结果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后未见异体手排斥现象.2例移植手血循环良好,皮肤切口顺利愈合,术后10 d拆线.Tinel征检查显示神经生长速度较快,术后半年移植手功能良好,感觉已恢复至手指末节,可以持物,肌电图显示鱼际肌已见动作电位.1例应用FK506后出现血糖升高,应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可以预防异体手移植的超急性、加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于立新;裴国献;顾立强;朱立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PU)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PU动物模型,观察PU发生情况及其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 PU发生率为70.27%,主要表现为虹膜睫状体血管扩张充血,浆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该处浸润,早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非肉芽肿性炎症,无结节样结构,也无组织坏死增生;少量眼则表现为以虹膜睫状体部分组织出血坏死为特征的Arthus型炎症.均符合免疫复合物型炎症的病理改变.
作者:陆晓和;俞琼;柯晓云;徐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nemoglobinuria, PNH)是一种获得性慢性溶血性疾病.由于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对活化补体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慢性血管内溶血,以夜间发作、早晨血红蛋白尿为特征.有报道[1]PNH病人妊娠时死胎发生率为47%,母亲死亡率为15%.现将1例PNH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左心衰病人剖宫产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周健;杨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998年1月~1999年6月我院使用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43例,治愈18例(41.8%),有效和显效21例(48%),无效4例(9.3%).我们认为,使用90锶/90钇敷贴器是治疗该疾病较好的办法.影响治疗效果及复发的因素有:有明显家族史;有既往注射激素或放疗后复发史者;未能按医嘱完成放疗量或每次放疗间隔时间过长是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池淑丰;杨晓林;路绍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各种学术会议数量猛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也对医学科研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少数学术会议举办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不规范、重效益不重学术、重关系不重水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会议的实际效果,造成人力、财力、时间等有效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加强管理,确保效果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在这方面投入产生佳效益,是各医院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者:关勋强;许寅超;冯常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简要介绍分子蒸馏的原理、特点、影响分子蒸馏速度的因素及分子蒸馏的应用.
作者:张忠义;雷正杰;王鹏;叶海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2月~199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左肝外叶切除15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肝前叶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1例、左肝外叶和右肝前叶联合切除2例.术后肝衰死亡1例、随访21例、失访1例,除胆管癌的1例术后2年复发死亡外,其余20例随访8个月至9年无结石复发.结论肝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理想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吴彩新;李树鉴;朱法清;李泰辉;黄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肾上腺神经节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肿瘤.我院于1992~1999年间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桓;郑少斌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右胸部疼痛、气促4月入本院.入院前于当地医院摄X线胸片提示大量胸水,抽胸水3次,并于胸腔内注入顺氯氨铂、丝裂霉素C等化疗药物.
作者:范义湘;彭武和;石卫民;李贵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胸部外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以我科收治的30例MO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1例行气管切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气管切开患者,全部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死亡6例,死亡率54.5%,存活5例者均以肺部为原发病变.未行气管切开者发生感染12例,死亡9例,死亡率7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提高以肺部为原发病变MODS患者的生存率,但可增加感染率.
作者:黄志勇;王武军;邹小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聚乳酸(PLA)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成骨的过程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BMSC传代细胞分别与PLA进行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其与生物材料附着情况,检测BMSC的增殖能力、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 BMSC可以在PLA表面贴附,PLA对BMSc的增殖及功能表现无明显影响.结论PLA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作为BMSc的载体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金丹;裴国献;王前;卢则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本研究对我院自1986~1999年间施行的26 550例次气囊导尿管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除导尿管共有的并发症(如感染等)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并发症共发生57起,占0.203%,现就其发生原因、防治体会讨论如下.
作者:李新民;唐培;左翼;游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bcl-xS基因对体内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bcl-xS基因稳定转染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并使其生长,然后取移植瘤标本原位末段标记并进行电镜观察,同时将neo基因转染的及未经转染的LoVo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体内,作为对照.结果经bcl-xS转染的LoVo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散在或成团的凋亡细胞,而经neo转染的LoVo细胞则无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bcl-xS基因在体内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韩慧霞;姜泊;张亚历;周殿元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设计要点.方法对部分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设计进行举例分析. 结果与结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研究有赖于严谨、科学的方法学设计.
作者:李家红;段咏慧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