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梁耀
目的:观察抗冻剂渗透压对深低温冻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牛角膜随机分两组,分别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20%人血清白蛋白(HSA)即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CPTES即实验组溶液配制的抗冻剂采用二步平衡法冻存,观察两种方法对复温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存活率、细胞均匀性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等的影响。结果:使用CPTES溶液配制抗冻剂冻存的细胞密度及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细胞均匀性与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优。结论:CPTES溶液配制抗冻剂有助于改善冻存的细胞活性。
作者:吴斌斌;黄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卵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威胁大的疾病,但随着化疗方案的逐渐完善,卵巢癌的5 a生存率已得到明显提高。我科1996年7月至2000年10月间共30例卵巢癌患者应用手术加PC方案化疗,效果满意,现就其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年龄11~67岁,平均年龄(39±8)岁。顺铂单次剂量100 mg加入0.9%(9 g/L)生理盐水1000 mL腹腔内注入,然后予环磷酰胺600 mg用0.9%生理盐水40 mL稀释后静脉慢注。每个疗程第1天给药,用后水化3 d,间隔3周重复一个疗程。30例患者中生存1 a 30例(100%),生存2 a 25例(83.3%),生存≥3 a 17例(56.7%)。 2 护理2.1 化疗护理2.1.1 腹腔穿刺一般在下腹两侧直接穿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灌入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如病人面色苍白、腹痛剧烈,应立即停止注药。药物灌入腹腔后,多协助病人更换体位,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提高疗效[1]。同时注意观察腹腔穿刺部位有无渗液,如有渗液,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作者:邱锡坚;郭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吉诺通(原商品名强力稀化粘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粘液溶解剂,具有溶解粘液、杀菌及除臭作用,是近年用于治疗鼻窦炎、支气管炎的一种新药。我科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吉诺通治疗鼻窦炎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 本组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14~61岁;急性期40例,慢性期120例。病程短1 d,长20 a。按急性期与慢性期配对分吉诺通组与复方新诺明+1%氯麻液组(简称对照组),每组80例,均有急性期20例,慢性期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程度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进行。急性期: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流涕及鼻出血。体查见鼻甲肿胀、充血,局部鼻窦体表投影区压痛;慢性期:主要症状为流脓涕、鼻塞伴嗅觉障碍。体查见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1]。
作者:陈戈曼;陈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防治子痫的经验,提高子痫的防治水平。方法:对42例子痫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子痫患者全部治愈出院,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无1例孕妇死亡;围产儿44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3例,其中重度窒息5列(2例死亡),轻中度窒息8例;胎儿及新生儿死亡共5例。结论: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子痫,预防DIC,适时终止妊娠;定期产前检查对预防子痫发生及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至关重要。
作者:黄爱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鳞癌与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转移抑制基因(nm2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肺癌标本中P53,nm23,PCNA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53,nm23,PCNA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0%,73.3%,82.5%,其中P53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为58.7%,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为52.2%,有淋巴结转移者51.1%,无淋巴结转移者51.2%;nm23 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为74.6%,腺癌69.9%,有淋巴结转移者88.9%,无淋巴结转移者95.1%;PCNA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为92.1%,腺癌56.5%,有淋巴结转移者80.0%,无淋巴结转移者90.2%。结论: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作者:郑朝晖;黄应桂;陈燕;黄冰;姜汉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癌抗原125(CA125)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卵巢恶性肿瘤及3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CA125和LDH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CA125、LDH含量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P<0.01),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CA125和LDH含量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CA125和LDH 对卵巢肿瘤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雪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组织细胞中E-cadherin(上皮钙粘附素)及β-catenin(β环连素)的表达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4例鼻咽癌组织细胞中E-cadherin、β-catenin及bcl-2基因表达,计算各例的阳性表达率,通过非参数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E-cadherin、β-catenin和bcl-2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74例鼻咽癌中E-cadherin72例显示不同程度阳性表达,73例表达β-catenin,bcl-2在65例中显示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阳性率皆为5%~100%不等。经检验,bcl-2中位阳性率明显低于E-cadherin及β-catenin的中位阳性率(Z=-3.021,P=0.003;Z=-3.263,P=0.001),且随着E-cadherin及β-catenin阳性率增高而减低。其中,24例伴有胞浆β-catenin阳性表达的鼻咽癌中,bcl-2表达明显低于非胞浆表达组(Z=2.017,P=0.014)。结论:鼻咽癌中E-cadherin的增强表达可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在调节bcl-2基因的表达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储兵;季明芳;曹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人类疾病的不断认识,任何一个疾病分类系统都必须在若干年内给予补充、修改和更新,每次修改都会有分类轴心的变动,由ICD-9向ICD-10转换,分类轴心的改变已不再是一般的版式变化,而是内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考虑到统计和研究的方便性,本文从研究分类轴心变异入手,探讨疾病编码变化的规律。1 以病因学过程作为分类轴心的变异 随着医学不断地发展,过去病因学过程不清的某些疾病、体征和异常检查结果有了明确的病因,所以ICD-10就有了更完善的编码,如(1)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HIV),由于当时病因学不清作为免疫性疾病放入在ICD-9中,其以病生为分类轴心,分类于“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279.1)”(第3章)中,而在ICD-10中已明确其病因,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将其归于“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B24)”(第1章);(2)克山病,在ICD-9中被分类于原因不明性心肌病(425.4),现此病因已明确为硒缺乏,因此ICD-10分类于营养缺乏中饮食性硒缺乏(E59)。由此可见ICD-10分类以病因为分类轴心时,病因可直接体现在编目上,这样使ICD内容更完善,编码更准确,从而更符合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要求。
作者:李薇;梁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计算机住院信息系统对住院病人管理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计算机住院信息系统(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前准备)对住院病人的入、出院和转科手续、病人住院动态报表和预交金及计帐审核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结果:计算机住院信息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后,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常用信息词典化,避免了原先手工操作中常易出现的错误,医疗质量明显改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有效地堵塞了计价收费管理上的漏洞,避免了人情费及滥收费现象;节时省力、服务透明化,病员反应良好,社会效益显著。结论:计算机住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提高医院住院处的工作效率,尽快实现新形势下住院病人管理模式的转换提供了条件。
作者:王昱;杨伟奇;林小田;刘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新福林对法洛氏四联症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麻醉诱导后使用新福林0.05~0.1 mg/kg*h微量泵静脉输注直至体外循环开始,连续监测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及注入新福林后患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麻醉诱导后,患儿SPO2和SBP较基础水平明显下降(P<0.05),DBP和HR变化不大。使用新福林后,患儿SPO2、SBP和DBP明显高于使用前水平(P<0.01),HR则明显低于用药前及基础水平。结论:对法洛氏四联症患儿术中使用小剂量新福林能明显改善麻醉诱导后的低血压,且对SPO2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术后心低排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曾宇;曹殿青;姚华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研究1987~2000年我院收治75例鞍区肿瘤的发病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内分泌学变化、定位与定性诊断、手术与放射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5例鞍区肿瘤(手术后病理证实)中,属垂体腺瘤41例(54.6%),颅咽管瘤20例(26.7%),脑膜瘤7例(9.3%),畸胎瘤2例(2.7%),脊索瘤2例(2.7%),生殖细胞瘤1例(1.3%),其它恶性肿瘤2例(2.7%)。临床特点是:(1)视力、视野改变者25例(37.0%);(2)内分泌改变者27例(36.0%);(3)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者42例(56.0%)。术后结合放射治疗24例(35.0%),结合伽玛刀治疗2例。手术病死率为0%。平均随访3 a,复发率为20.0%,大部分疗效满意。结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内分泌检查对该区域部分肿瘤可达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并对手术设计有帮助。积极手术加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微创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杨伟文;赵革灵;龙霄翱;梅佩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我院开展鼻内窥镜手术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鼻内窥镜手术的疗效。结果:随访0.5~1 a,120例中治愈76例(63.3%),好转27例(22.5%),治愈好转率达85.8%。坚持换药组的治愈率为71.3%(62/87),未坚持换药组的治愈率为42.4%(14/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显著,及时的术后处理是保证手术整体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马永忠;傅敏仪;黄桂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抗结核药引起肝脏损害的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接受凯西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护肝药物(静滴葡萄糖、肝泰乐、维生素C、肝安)治疗;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Hc=12.993,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7% vs 59.5%,χ2=6.39,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微皮肤瘙痒、少许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疗效有肯定的作用。
作者:刘英其;关玉华;潘爱华;王云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炮制是我国一项传统技术,重视炮制以提出高药物临床疗效不可忽视,规范合理的中药炮制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但目前临床上出现一些炮制不规范药品配方,为引起重视,笔者浅淡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需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使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如草乌甘草、黑豆煮或蒸的处理,毒性大为降低;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降副作用。
作者:郑乐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结肠损伤的手术处理术式各异,至今尚无一种术式对所有患者适用,各种术式均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具体术式选择至今仍有争议。我院近年收治结肠损伤共30例,选择其中22例进行一期手术修复,无1例发生肠瘘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男性,年龄15~52岁,平均2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10 h,平均5.5 h。其中腹部利器伤17例,钝挫伤5例。损伤部位:横结肠损伤11例,升结肠损伤5例,乙状结肠损伤3例,盲肠损伤2例,降结肠损伤1例。22例中合并胃、小肠损伤共6例,均未合并休克。16例行原位修补术,6例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
作者:赵英宏;钱伟峰;吴爱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二十世纪90年代初,Bertelli等学者通过对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关系的研究,发现围绕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对皮肤血供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1]的概念,同时也为临床设计应用长皮瓣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神经皮瓣这一名称并未反映出此类皮瓣的血管或血供特点。钟世镇(1999)[2]认为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neurocutaneous vascular flap)的命名较为恰当。此类皮瓣的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功能的条件,可分别以近、远端为蒂来设计,有些部位还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就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皮神经的血供形式及其与皮肤血供的关系 Taylor[3~6]通过对人体及脊椎动物体被组织(integument)(包括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的解剖研究,发现每一皮神经均有一动脉和静脉相伴随。神经行程为直线,而血管行径曲折,多呈襻状和弓状。Taylor将皮神经的血供分为两类:(1)主要动脉型,为一口径较大的动脉与皮神经共同穿过深筋膜后,动脉伴随神经行程较长,如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伴行血管和下肢隐神经的动脉;(2)血管网型,为皮神经的节段性横向小动脉之间通过链式吻合形成的纵向血管网。Taylor强调这些小动脉之间的吻合是不减小口径的真正吻合,而不是逐渐减小口径的闭塞性(choke)吻合。Masquelet[7]通过对小腿皮神经血供的研究,指出尽管这些穿支小动脉本身的供血范围有限,仅营养神经的一段,但许多穿支小动脉通过分支的相互吻合,形成纵向的交织血管网,可明显扩大供血范围和距离,能对长段皮神经进行营养。 Bertelli[8~11]通过对上肢皮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描述了神经旁血管的特征。神经旁血管口径0.2~0.5 mm,多在皮神经周围5 mm范围内伴随,纵向走行,连接营养皮神经的穿支血管,形成丰富的神经旁血管网。此神经旁血管网较深筋膜血管网粗大,且发育好。当神经出现分叉时,此血管网也随之分开,血管分支的口径大小与神经分支的大小相匹配。神经旁血管网在行程中多次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实质,与纵向的神经内血管网相吻合。神经旁血管网还间歇性地发出分支到附近的浅静脉干,在静脉壁表面形成血管丛。神经旁血管网亦发出分支与深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血管网相沟通。Bertelli[8~10]观察到多数神经旁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直接回流入皮肤浅静脉或引流入深静脉。
作者:张新营;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绝经前、后妇女血清雌激素和血脂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45~54岁绝经前、后妇女88例分为两组,即绝经前组40例与绝经组48例,分别检测血清雌激素和血脂水平,并观察两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绝经组雌激素(E2)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组,而促卵泡激素(FSH)水平明显高于绝经前组;绝经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绝经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绝经前妇女雌激素水平与TC、TG、LDL-C呈明显负相关。绝经后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TC、TG、LDL-C明显升高,冠心病发病增加,提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减少,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衡;揭育丽;袁汉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人工流产术中,宫颈内口松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几年来应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简称米索)作人工流产术前准备,软化宫颈,取得良好效果,但给药途径不尽相同,有阴道给药与口服给药方法,何种给药法为优,本文作如下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9年5月~2000年4月我院早孕就诊要求流产,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2.3岁,停经5~10周,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天数相符合,尿β-HCG阳性,B超证实为宫内妊娠的妇女共180例,均为身体健康,无手术和使用前列腺素禁忌证。按孕周随机分成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60例,其中A组未产妇41例,B组和C组未产妇各40例。3组孕妇的孕产次相仿,年龄与孕周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有可比性。1.2 方法 A组:术前1 h将米索200 μ g分成两半(便于溶解),全部放置入阴道后穹窿;B组:术前2 h口服米索400 μ g,服药前后2 h禁食,服药2 h后施人流术;C组:按常规进行人流术前术准备。
作者:李秀然;赵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胃粘膜病变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糜烂和浅表溃疡并出血,一般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出血比较突然,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对本病诊断逐渐增多。现将我院内科收治6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3岁。病因:酒精中毒20例,非甾体炎抗炎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13例,颅脑疾病12例,感染7例,呼衰4例,饮食不洁3例,不明原因3例。1.2 临床表现 出血情况:呕血10例,黑便46例,呕血并黑便6例。其他表现头晕32例,上腹部隐痛不适43例,部分伴返酸嗳气、乏力,上腹部压痛27例,晕厥2例。1.3 胃镜及其他检查 53例作了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粘膜充血、水肿,有点片状新鲜出血35例,局灶性或广泛出血性糜烂18例,其中4例有浅表性溃疡。出现症状2 d内胃镜检查24例,2~4 d内检查21例,4 d以上检查8例。血红蛋白30~60 g/L 12例,60~90 g/L 30例,>90 g/L 20例。1.4 结果 全部按内科常规治疗,去除致病诱因,治疗原发疾病,部分病人予输新鲜血,主要治疗措施有:(1)病情重者插胃管,去甲肾上腺素4~8 mg加生理盐水100 mL从胃管内注入或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2)全部病例静滴甲氰咪胍0.8~1.2 g/d;(3)口服硫糖铝;(4)止血芳酸0.2 g静注每日2次。58例内科保守治疗止血,平均止血时间2.1 d,4例由于原发病重,治疗无效死亡。
作者:骆星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COPD并自发性气胸4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例中17.5%无明显诱因,17.5%过度用力或屏气而诱发。65.0%的病例为急性加重期发病,75.0%缓慢起病;呼吸困难或加重的病例占82.5%,胸痛55.0%,紫绀50.0%,双侧呼吸音改变不一致82.5%;闭合型42.5%,交通型12.5%,张力型45.0%;确诊率22.5%,误漏诊率77.5%,误漏诊时间6~24 h;8例经多次胸穿抽气后好转,3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27例顺利拔出胸引管,2例行胸膜破口修补术,3例死亡(1例并发脓胸)。结论:COPD并自发性气胸,易造成误漏诊,应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及时处理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