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缺血坏死与骨梗死9例影像及病理分析

贾锦文;张延旭

关键词:
摘要:骨坏死为骨质和骨髓坏死,发生于骨骺和软骨下者为骨缺血性坏死,发生于干骺和骨干者为骨梗死.其常见病因为大量应用激素造成的.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治疗时病人局部皮肤护理

    放射治疗时,早期皮肤可有痒感,局部皮肤发红、疼痛,随着剂量加大,若护理不及时会出现局部脱皮、水泡、糜烂及溃疡.因此,在放射治疗时,做好皮肤护理是必要的.

    作者:孙艳娟;谭清娟;郭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骨肉瘤肿瘤骨X线分析

    肿瘤骨是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本文收集了29例成骨肉瘤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具有典型X线表现14例,分析肿瘤骨的形态、密度及其分布.

    作者:黄文沂;张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合伤患者运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救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在救护复合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复合伤患者急救系列护理程序,将73例复合伤患者采用阶段对照法分组,即观察组37例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救护,对照组36例施行急症科常规救护,比较两组救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救护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运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赢得了救治患者的时机,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金娥;薛现霞;柴瑞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X线诊断价值

    病例自1997年3月至2003年1月,6例中5例X线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癌,1例误诊十二指肠溃疡.年龄36-68岁,男3例,女3例.病史长短不一,从1个月至6年.6例中5例分别进行胃肠造影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查,超声检查5例,内镜检查3例,CT检查2例.对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分别进行X线、超声、内镜、CT和病理手术治疗.6例十二指肠癌X线检查5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分别显示不同程度狭窄、僵硬,粘膜皱襞破坏.1例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X线显示呈环行高度狭窄、僵硬.而6例十二指肠癌5例作X线检查,4例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癌,1例X线和手术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6例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

    作者:孟庆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胸部X线体检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早期诊断

    目的:探讨胸部X线体检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BAC的6个月-2年的反复复查的平片和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经组织学证实结果:体检发现较小病灶呈孤立类结节状影5例,不规则斑片影12例,通过动态观察其微小的变化作出诊断.结论:胸部体检X线和CT检查发现肺部任何形态的阴影不能明确诊断时,应作出随访复查,动态观察其微细变化对BAC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CT优于普通平片.

    作者:马洪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移动式X线机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行床边摄片时,按下曝光按钮,限时器正常,毫安表指示无显示,X线管无X线发生.重复几次,偶尔曝光正常.

    作者:孔德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R系统使用体会

    我院于2004年6月引进美国Kodak CR850系统,至今已使用几个月了,CR系统尤以其数字化图像,可存储,可传输,图像清晰,还可以进行后处理等众多优点得到广泛的好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遇到了一些缺点和问题,我本人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现写出供同行参考.

    作者: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8例吸入性损伤的早期X线诊断与分析

    材料与方法以吸入性损伤表现症状就诊患者38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7岁-76岁,平均46岁:初步检查分别拟诊为;(1)轻度11例,(2)中度21例,(3)重度6例.其中病人均于伤后 6-12小时内胸透一次,以后每间漏2-3大复查一次.住院期间病人行气管切开的13例,有2例转上级医院,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死亡3例.

    作者:姚子文;张爱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出血量大时常可危及生命,我们对中小量出血者在常规应用抑酸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口服,疗效显著.方法:两组病人根据病情选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组加服凝血酶1000-2000u/40ml,对照组加服8%正肾盐水、云南白药等其他局部止血药物.结果:以病人大便潜血阴转天数为判定标准,治疗组用药时间为3.36±1.44天,对照组为6.04±2.08天,治疗组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大为缩短.

    作者:曾伟英;魏海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缺血坏死与骨梗死9例影像及病理分析

    骨坏死为骨质和骨髓坏死,发生于骨骺和软骨下者为骨缺血性坏死,发生于干骺和骨干者为骨梗死.其常见病因为大量应用激素造成的.

    作者:贾锦文;张延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附58例分析)

    1.一般资料1.1性别及年龄,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19-62岁,平均41岁,高峰发病年龄31-45岁,共43例,占74%.

    作者:王兆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对外伤性湿肺的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一、病例材料胸部外伤患者在我们医院诊治的很多,据我们初步统计,近一年多来在我们医院诊治的胸部外伤患者达101例.经临床及X线胸透或拍片检查,在101例胸部外伤患者中,有8例诊断为外伤性湿肺.约占胸部外伤人数的8%.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为85例,其中20岁-31岁的30例,35岁-48岁的40例,50岁-55岁的15例.女性为16例,其中25岁-28岁的5例,30岁-45岁的11例.本组交通车祸撞伤的较多,刀伤和钝击伤较多.

    作者:杨国琦;张欢;孙文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红霉素致低血糖昏迷1例

    患儿男8月.因发热、咳嗽、气喘4天于2004年3月入院.其母无糖尿病史.查体:T38.5℃,P110次/分,R50次/分,无颅骨软化,未触及串珠肋,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罗音及中小水泡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肝脾未及,巴士征(-).查血WBC9.0×109/L,中性0.48,淋巴0.52,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粗乱,沿肺纹理点片状阴影,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给予红霉素0.25静滴,每天1次,3天后体温正常,咳嗽减轻,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第4天清晨患儿突然出现惊厥,半小时后昏迷,无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查血钙2.25mmol/L,做腰穿查脑脊液常规,除压力稍高外,其余正常,血糖2.4mmol/L,考虑低血糖所致,给予补充10%葡萄糖后患儿未再惊厥,意识恢复,活泼如常.此后注意葡萄糖的供给,治疗12天,痊愈出院.

    作者:贾春燕;郭少岷;李明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足副舟骨痛综合征临床X线诊断

    足副舟骨又称胫外骨,是发生在足舟状骨结节第二骨化中心的先天性变异.位于舟骨内后侧,出现率4-14%[1],且多为双侧,部分副舟骨临床可表现为足舟骨部隆起,疼痛及压痛.本文搜集10例足副舟骨痛综合征的X线平片,分析其X线表现.

    作者:王银昌;王佰祥;刘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PECT扫描显像剂注射方法改进

    SPECT(singi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其显像原理是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即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药物据其代谢和生物学特征特异地分布于体内的特定器官和病变组织,放射性核素衰变放出的射线在体外被探测处理而成像.此显像反映的是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因此放射性药物(即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我们采用改进注射方法,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提高,显像剂外漏情况明显减少,图像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作者:崔慧玲;由守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注意的几点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肌体各个脏器机能逐渐减退,防御功能也日渐降低,易发生呼吸、循环、神经、泌尿等系统的疾病,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威胁病人的生命.目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及药物,在治疗和抢救老年患者的过程中,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治疗途径之一.老年患者输液时,心脏负担加重,易发生热源反应,同时若滴速不当,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药物配制浓度、配伍禁忌掌握不好,易引起输液反应对机体增加新的打击.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输液速度,用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3年来我们对180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观察,总结了以下几方面问题,以共同行们探讨.

    作者:许同臻;马香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单发关节滑膜骨软骨瘤一例报告

    骨软骨瘤病,此病多发,较为常见,但关节软骨瘤实属少见,关节滑膜软骨瘤更为少见,本人发现一例,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李友梅;郑长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手术室人员的自我防护

    手术室人员长时间工作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不可避免的与各种有害物质接触,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至关重要.

    作者:李淑梅;于月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电视监控下静脉肾盂造影技术的应用

    静脉肾孟造影是泌尿系统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静脉肾盂造影采用腹部加压法,我院自1999年使用数字化医用X线机以来,对60例患者采用头低足高15度-20度免压法静脉造影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史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国产30 mAX线机床旁摄影体会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要拍出理想的X线照片,需要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医用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人体摄影的部位繁多,不同部位摄影条件和方法不一样,而同一部位在不同病情下摄影条件也不一样.床旁摄影又是针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者,如术中、术后摄影,牵引固定术后摄影等等.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国产30mA移动X线机,床旁拍胸片150人次,髋关节及下肢120人次,效果较好,本人有如下体会.

    作者:刘羽;杨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