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娥;薛现霞;柴瑞平
鼻骨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形态,极易受到外伤,且容易发生骨折.传统的检查方法为摄取平片,但因平片为重叠影像,效果欠佳;常规CT扫描也只局限在冠状位或横轴位扫描的图像上进行观察.我们采用螺旋CT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在多个方位上观察鼻骨,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敬才;邵长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CR技术是X线成像新时期的代表,它把模拟影像信息转变为数字影像信息,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我院自2002年分别引进两套德国AGFA-CR系统,在工作中我们通过对成像板的衰减情况,成像板与曝光剂量及噪声的关系,CR系统后处理的调节功能,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现归纳如下.
作者:周媛;吴勇健;吴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DSA造影,分别用PVA(14例)及LPE(2例)作为栓塞剂,经导管分别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的血供从而治疗子宫肌瘤.结果:子宫肌瘤行数字减影子宫动脉造影(DSA)的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迂曲分支增多,为多供血的表现,行TUAE术后可完全阻断肌瘤的血供,使其坏死,缩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缓解及消除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症状.术后近期(三个月,半年,一年)疗效评价结果,疗效显著的为65%,有效地为35%,无效的没有.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一项新的治疗技术,其安全,有效,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非手术切除的方法.
作者:许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主动脉缩窄(Aortic Coarctation)是指主动脉在峡部的狭窄,是主动脉先天性局限性的狭窄或闭塞.严重者几乎完全闭锁.较常见于婴幼儿,成人极少见.现就我院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严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栓塞止血治疗肾挫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诊断肾挫伤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法进行肾动脉造影确诊后用明胶海绵选择栓塞止血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24例均得以确诊并一次栓塞止血成功,术后恢复顺利,半年以上随访无特殊变化.结论:肾动脉造影诊断及超选择栓塞止血治疗肾挫伤,安全、有效、病情恢复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缪玉兵;龚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资料和方法仪器采用日本东芝压秒级螺旋CT(TOSHIBA.Asteion/VF机型)扫描胸部,发现环形病灶均作3.0mm或5.0mm薄层扫描,对部分病人进行增强扫描,统计我院胸部CT检查,对肺内出现球形病灶105例CT片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谭悠;张体旭;冯学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故障现象 摄影时,按下手闸后,机器有时不曝光,有时曝光时间很短.
作者:陈春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胃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胃内的良性疾病,比较易误诊和漏诊,现对12例胃腺瘤患者的表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男性8例,占总数66.6%,女性4例,占总数33.3%,发病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腹部不适,腹痛就诊者9例,以腹痛,扪及腹部肿块就诊者3例.
作者:王新波;彭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本文通过DR与普通平片的比较,探讨数字化摄影技术(DR)的应用在X线诊断,特别在肋骨骨折方面与普通X线平片相比较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方法:通过选取我院DR及普通平片各200例肋骨骨折病人进行比较,探讨DR在肋骨骨折诊断方面的明显优势.结论:DR影像X线诊断比普通平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者:巫恒平;钟云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千伏摄影是指用120千伏以上的管电压进行的摄片.高千伏胸片对比度较小而层次丰富,深度分辨率高,对气管、支气管、纵膈和肺间质的显示明显改善,并能显示被肋骨、心影重叠的肺内小病灶.由于高千伏胸片有其明显的优越性,故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成人及儿童,但国内应用于儿童的报道甚少.我院自2003年起开展了小儿高千伏胸部摄影检查,迄今共检查50例.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倪晓丽;李敦刚;韩吉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常出现呃逆现象.长时间的呃逆会影响呼吸和进食,继发引起呕吐,严重者可导致贲门部食管及胃底粘膜撕裂出血、水电解质紊乱、心理抑郁、体重减轻、失眠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就肝癌介入术后呃逆的发生及治疗作一探讨.
作者:李毅明;王国东;巫显灯;肖爱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腹部闭合性损伤一般指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打击之后,腹部实质性或空腔性器官的损伤.CT作为无创的检查,已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且临床价值也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同.本文就我院1999年2月-2004年10月临床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320例就其CT表现做一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CT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雷军强;王晓慧;高明太;辛仲宏;薛敬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3岁.因步态不稳、弓形腿、骨端肥大一月就诊.拟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经维生素D治疗无效.
作者:罗哲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可发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的皮肤粘膜.我们采用低剂量的β射线对颜面部的毛细血管瘤治疗97例,瘤体均消失,患处皮肤无色素脱失和皮肤萎缩,保持了原有颜色和光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桂珍;张哲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在救护复合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复合伤患者急救系列护理程序,将73例复合伤患者采用阶段对照法分组,即观察组37例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救护,对照组36例施行急症科常规救护,比较两组救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救护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运用急救系列护理程序赢得了救治患者的时机,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金娥;薛现霞;柴瑞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fibroids,UF),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肿瘤[1],在3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其发生率达20%-40%,其中约半数患者可出现阴道出血,盆腔疼痛,盆腔压迫症状,在妇科非急症出血病因中,UF居首位[2、3].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肌瘤摘除术、肌瘤溶解、冷冻和激素治疗,但每种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如子宫次全切除术可有0.4%-1.9%的子宫颈残端癌的患病率[4],激素治疗可引起内分泌紊乱症状,患者不易接受[5、6],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为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既不影响子宫正常功能,又能消除子宫肌瘤症状的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树时;王永昌;卢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日常工作中,许多同行反映闭孔斜位不好拍,重照率较高,原因主要是投照体位难摆,又找不出一个简单易行的摆位标准,以至于闭孔像显示不良,难以达到诊断要求.经过多年摸索,我对此有点深刻体会,供同行参考.
作者:黄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平常,人们去医院做CT检查时,为了明确病变性质,往往要做增强扫描.这时医生会问你用哪一种造影剂,用几十元的国产造影剂,还是用几百元的进口造影剂.病人往往会不知所措,现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高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诊断标准 我所实行国际上肠易激综合症普遍采用的罗马诊断标准:(1)在过去12个月至少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中2项: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伴有粪便形状的改变;(2)下述症状越多越支持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形状异常;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粘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在出现这些症状时,缺乏可以解释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
作者:刘淑静;于琳君;吴用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CT导向经皮穿刺是现代放射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获足够的组织学标本,提供更多的病理学资料,以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我们运用切割针进行胸部病变的穿刺活检,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张维春;吴安平;李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