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

唐忻;刘磊;张舒心

关键词:激光凝固, 青光眼, 睫状体
摘要:目的:评估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2例患者的105只药物无法控制眼压且又不宜行滤过手术的重症青光眼(眼压34~82 mmHg,平均44 mmHg±11 mmHg),通过G探头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激光功率1.5~2.0 W,脉冲时间2 s,避开颞侧90°,在剩余的270°范围内击射12~20点,点间距2 mm.以激光治疗后眼压≤21 mmHg且除外眼球萎缩为治疗成功.结果:治疗后经过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成功率达72.4%(76/105),疼痛控制率为95.2%(59/62).治疗后平均眼压为20 mmHg±8 mmHg,较治疗前下降55%(P<0.001).每天使用降眼压药物次数由治疗前的2.7±0.9减至1.3±1.1,减少52%(P<0.05).晚期并发症有慢性色素膜炎(5眼,4.8%)、眼球萎缩(4眼,3.8%)、光感丧失(4眼,3.8%)和低眼压(3眼,2.9%).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相对安全、简便、副作用小的有效方法.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氩激光治疗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好发于口腔内颊粘膜、舌腹部及齿龈处,临床表现为粘膜白色条纹样病损,有时可形成浅糜烂面.病损常反复发作,糜烂面不易愈合.我中心自1991年以来采用氩离子激光治疗该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萍;曾超英;张惠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

    目的:评估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2例患者的105只药物无法控制眼压且又不宜行滤过手术的重症青光眼(眼压34~82 mmHg,平均44 mmHg±11 mmHg),通过G探头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激光功率1.5~2.0 W,脉冲时间2 s,避开颞侧90°,在剩余的270°范围内击射12~20点,点间距2 mm.以激光治疗后眼压≤21 mmHg且除外眼球萎缩为治疗成功.结果:治疗后经过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成功率达72.4%(76/105),疼痛控制率为95.2%(59/62).治疗后平均眼压为20 mmHg±8 mmHg,较治疗前下降55%(P<0.001).每天使用降眼压药物次数由治疗前的2.7±0.9减至1.3±1.1,减少52%(P<0.05).晚期并发症有慢性色素膜炎(5眼,4.8%)、眼球萎缩(4眼,3.8%)、光感丧失(4眼,3.8%)和低眼压(3眼,2.9%).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相对安全、简便、副作用小的有效方法.

    作者:唐忻;刘磊;张舒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功率CO2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50例临床报告

    目的:总结应用高功率CO2激光对5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临床经验并初步评价TMLR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左前外侧第五肋间或肋床小切口进胸,在心脏跳动下行TMLR.分析术中使用的激光能量及左心室各壁穿透率.采用酶动力学法监测围术期心肌酶变化,以评价心肌损伤.术后随访患者心绞痛及心肌灌注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8 h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4 h达峰值,为40 IU/L±24 IU/L,但未超过术前(15 IU/L±10 IU/L)的2倍.全组每孔平均使用脉冲激光能量为35.6 J±12.3 J,平均穿透率为93.6%;心尖处使用激光能量大(37.4 J±10.8 J),穿透率则低(83.8%).术后3、6、12个月心绞痛分级分别为2.1±0.3、1.7±0.3、1.7±0.3,较术前(3.7±0.7)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术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示心肌灌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早期(30天内)死亡率为2%(1/50).结论应用高功率CO2激光施行TMLR安全、有效.TMLR可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灌注.术中打孔顺序适当可缩短手术时间,游离心尖部脂肪后打孔有利于提高穿透率.

    作者:屈正;张兆光;叶建光;于建波;孙衍庆;党海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氩激光小梁成形术65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应用进口氩激光机,对65例不同类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79只患眼进行光凝治疗.选用氩蓝激光,光凝部位选择在小梁网功能和非功能部位交界处.年迈体弱患者9例(15眼)分二次光凝,每次光凝范围180°,光凝50~60点;余56例(64眼)一次性360°光凝90~120点.结果:治疗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4个月.眼压: 67眼(84.8%)稳定在20.5 mmHg以下;12眼(15.2%)仍超过25.8 mmHg.视野: 66眼(83.5%)无明显变化;7眼(8.9%)中心暗点扩大;6眼(7.6%) 周边视野缩小.视力: 8眼(10.1%)提高;5眼(6.3%)下降;余无明显变化.结论: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原发性和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均为激光治疗适应证.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艾明;彭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疾患818例疗效观察/CO2激光治疗皮肤病81例疗效观察/CO2激光治疗面部色素痣100例/CO2激光治疗寻常疣140例/CO2激光治疗眼睑部肿物197例/复发性色素痣9例分析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Nd:YAG激光治疗糜烂性胃炎75例临床观察

    笔者从1993年起应用低强度Nd:YAG激光经胃镜照射治疗糜烂性胃炎75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德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CO2激光加中药治疗尿道尖锐湿疣19例/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愈顽固性呃逆8例/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外伤性头痛/激光加超短波治愈新生儿腹股沟炎性肿块1例/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愈顽固性白细胞减少症1例/激光取指甲异物1例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治疗疼痛的临床观察

    我们自1996年5月起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各种疼痛病人149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家骅;李胜利;刘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记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终身、资深委员哈献文教授

    哈献文教授是我国头颈部肿瘤外科学和肿瘤激光医学特别是肿瘤光动力治疗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创建人之一.哈教授原籍湖北武汉市人,1921年6月生于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员、教授.他早年分别就读并毕业于燕京大学医预系及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士及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就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及肿瘤研究所等单位,在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及头颈部肿瘤方面承担医、教、研工作四十余年.七十年代后期因头部摔伤,造成严重脑震荡,后改为从事光动力学诊治恶性肿瘤的研究,曾获得卫生部1986年甲级科技进步奖.1981年被接纳为美国头颈外科学会的通讯会员.1983年先后应邀担任美国肿瘤时报(Oncology Times)、国际肿瘤外科进展(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Surgical Oncology)、肿瘤外科学术讨论(Seminars in Surgical Oncology)杂志的国际编委.1990年被推选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1992年起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社顾问.

    作者:周传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Nd:YAG激光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Nd:YAG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疾患176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春枝;周海孝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仪在小鼠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效率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在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效率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3、IL-6单独或联合作用(SCF/IL-3、SCF/IL-6、IL-3/IL-6、SCF/IL-3/IL-6)后的Balb/c小鼠造血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应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GCGPXSN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实施基因转移,采用FAC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转移效率.结果:病毒上清转染的阳性对照组基因转移率为0.06%,以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基因转移效率提高至0.07%~0.20%,细胞因子作用前后比较,除SCF/IL-6组外,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其中以SCF/IL-3组与SCF/IL-3/IL-6组的提高为明显,均达0.20%,与其他各细胞因子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可测定出SCF、IL-3、IL-6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基因转移效率的不同影响,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优点.

    作者:王存邦;达万明;钱其军;魏亚明;白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810 nm半导体激光治疗常年性鼻炎39例

    我科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常年性鼻炎39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17~53岁,平均31.2岁;病程1~15年.其中3例伴有支气管哮喘.

    作者:袁逸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治疗牙痛的临床体会

    我们利用半导体激光治疗牙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牙痛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11~57岁.共81颗患牙,楔状缺损光敏修复后疼痛37颗,深龋充填后疼痛12颗,急性根尖周炎11颗,创伤性根尖周炎9颗,根充、塑化治疗后疼痛8颗,前牙切角缺损光敏修复后疼痛4颗.

    作者:高蔚虹;矫敬娥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关于低强度激光生物效应的文献探讨--生物信息模型

    自从60年代末开展低强度激光疗法以来,人们对激光生物刺激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模型[1, 2].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种说法得到普遍接受.近年来研究方法逐渐成熟,尤其是在细胞功能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际上绝大部分可信的证据来自细胞水平的研究[1].表1总结了迄今得到的关于低强度激光细胞效应的部分实验结果.

    作者:刘承宜;罗刚跃;李学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CO2激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CO2激光和Nd∶YAG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的疗效.方法:先以CO2激光汽化(切割)淋巴管瘤瘤体,然后将Nd∶YAG激光光纤插入肿瘤基底进行照射.对60例(男34例,女26例)术后达到或超过5年的患者(术后5年25例,6~10年23例,>10年12例)进行随访,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术时年龄1~5岁28例,6~10岁18例,11~15岁10例,16~30岁4例;毛细管型淋巴瘤36例,海绵型3例,混合型21例.结果:术中激光照射时间30~300 s,仅2例有少量出血.手术创伤小,术后当天均能进食,无一例感染.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愈合良好,毛细管型者创面愈合后难以辨认原病损区.随访显示疗效优者35例,良22例,中3例,无一例无效与复发,总优良率达95%;毛细管型疗效优于海绵型(P<0.01)和混合型(P<0.05).结论:提示两种激光联合治疗淋巴管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殷孝蓉;陶学金;吴梅珍;蔡卫;袁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美国激光医学学会第19届年会简介

    1999年4月14~18日,美国激光医学学会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召开了第19届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约300人.我国刘承宜副教授参加.会议收到论文320余篇,其中255篇来自美国,中国有3篇.杂志1999年增刊11刊登了这次会议的论文摘要集.

    作者:刘承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Nd:YAG激光经胃镜治疗上消化道息肉57例

    1995年4月以来,我们用Nd:YAG激光经胃镜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5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峰;陈丛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影响前列腺激光消融的因素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影响激光作用于前列腺组织生物学效应的因素,指导改进激光手术操作.方法:对4例拟行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在开放手术前先以不同功率(30、45、60、70 W)的Nd∶YAG激光经尿道非接触式照射前列腺组织60 s或90 s,术后取切除的前列腺组织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系列观察.结果:受照射组织坏死区直径为8~16 mm.随激光功率增加,组织受损范围相应增加,但作用时间均为60 s时,60 W和70 W两种功率造成的组织损伤范围大致相同;激光功率均为60 W时,照射时间由60 s延长至90 s,组织损伤范围也大致相同.当激光功率和作用时间恒定时,术中膀胱冲洗液流速慢者组织损伤范围大于流速快者.结论:激光功率、照射时间及冲洗液流速是影响激光对前列腺组织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采用功率60 W、每点照射60 s能产生较好的激光生物学效应;对不同治疗部位应采用不同功率和作用时间;常规四点照射不能保证激光对组织的作用深度和范围,应改为六点照射.

    作者:薛建;庄红雨;王俊生;侯铸;刘俊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Nd∶YAG激光治疗鼻科疾病689例/Nd∶YAG激光治疗小儿鼻出血23/Nd∶YAG激光治疗耳廓假囊肿15例/CO2激光治疗口腔粘液囊肿131例/CO2激光治疗口腔粘液囊肿49例/CO2激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舌下腺囊肿43例/CO2激光治愈口唇裂25例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就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加牵引和红外线颈后、痛区照射加牵引两种不同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江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光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