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胚冷冻中胚胎移植管选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冯淑娴;陈薪;郭萍萍;李雪兰;周星宇;刘玉东;叶德盛;陈士岭

关键词:全胚冷冻, 胚胎移植管, 冻融胚胎移植, 临床妊娠率
摘要:目的 探索两种胚胎移植管对全胚冷冻后首次胚胎移植的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移植周期,依据使用的移植管分成两组,A组采用COOK-K-JETS-7019-SIVF移植管(200个周期);B组采用Edwarda-Wallace移植管(242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在对应取卵周期的年龄、BMI、血清bE2、bFSH、bLH、Gn使用量和使用时间、HCG日LH、HCG日E2、获卵数、总受精数、优质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及移植胚胎数目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质地柔软、顺应性较好的胚胎移植管可以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机会性宫颈癌筛查中DNA倍体分析的价值

    目的 探讨DNA倍体分析在机会性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 020例分别行宫颈DNA倍体分析及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DNA倍体分析和TCT联合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方法检测(P<0.05);DNA倍体分析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及以上病变(CIN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TCT(P <0.05);DNA倍体分析对CIN1及以上病变(CIN1+)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TCT,且异倍体细胞(N)>3个及DNA指数(DI)>3.5者诊断符合率及患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明显高于N≤3个及2.5 <DI≤3.5者(P<0.05).结论 DNA倍体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可发现宫颈病变并预测其病变程度;与TCT联合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值得在宫颈癌筛查中推广.

    作者:郝云涛;郑小影;赵利兵;张玉娟;邵雪斋;张秀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按患者自愿的原则,将67例符合要求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利用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进行麻醉,对照组仅利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统计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及持续时间、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不存在差异,且药品动力学主要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不会影响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但会显著提升麻醉持续时间和降低手术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手术效果.

    作者:陈雄康;蒋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取样对子宫出血诊断及止血的可行性

    目的 研究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取样对子宫出血诊断及止血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接受子宫内膜活检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而后进行分段诊刮并采集子宫内膜组织.比较两种方法诊断一致性、诊断效能、出血量、VA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 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取样和分段诊刮取样的病理诊断完全一致224例,主要诊断部分一致、次要诊断不一致68例,不一致8例,基本一致率为98.67%,两种诊断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65,P>0.05);以诊刮术为“标准”,子宫内膜组织取样器诊断子宫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0%、100.00%、100.00%、83.00%;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操作的出血量、VAS评分、hs-CRP含量明显低于传统诊刮术(P<0.05);样本质量与传统诊刮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6,P>0.05).结论 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取样的组织质量以及病理诊断结果与分段诊刮相一致,且国产子宫内膜组织取材器的操作创伤较小、炎症反应程度较轻.

    作者:何月明;姜翙;廖昆玲;叶少方;苏银芝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疾病负荷及诊疗状况

    目的 了解现行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诊疗指南的遵从性,评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负荷及诊疗现状,为下一步开展痛风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9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连续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痛风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调查,并电话随访14 d.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6份,患者年龄(55.8±14.8)岁.根据病情分为轻中度组(45例)和重度组(41例),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路结石的比例相当,但重度组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组.两组在病程、合并痛风石、多关节受累、急性发作频率以及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患者/医师疾病全面评估、关节功能状态及HAQ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病程更长、痛风石的比例更高、急性发作更频繁、关节功能状态差及HAQ评分得分高.70例(81.4%)患者在此次调查前已自行用药或在其他医疗机构接受过治疗.此次就诊过程中15.6%的轻中度组及12.2%的重度组患者使用单药治疗;84.4%的轻中度组和87.8%的重度组联合用药.治疗24 h后所有患者的疼痛改善率为49.4%,58.1%患者的改善率大于50%,而48 h后的改善率为72.6%,改善率超过70%的患者占56.5%.结论 国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管理仍与指南存在较大出入.痛风疾病负荷重,诊疗尚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与医师的错误认知有关,痛风相关的继续教育仍需大力开展.

    作者:李朝霞;戴冽;莫颖倩;李谦华;郑东辉;韦秀宁;李艳华;梁锦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乳腺癌NFAT对tmTNF-α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乳腺癌NFAT对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α(tmTNF-α)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质粒,FACS检测内源性tmTNF-α的表达,Westemblot检测内源性NFAT的活化;采用ChIP法对人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分析NFAT1对tmTNF-α启动子的结合;给予低表达tmTNF-α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 NFAT的刺激剂PMA/iono以促进其入核活化;给予高表达tmTNF-α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NFAT的抑制剂VIVIT以阻止其入核.结果 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高表达tmTNF-α(89.2%),而MCF-7几乎不表达tmTNF-α(1.0%);高表达tmTNF-α的MDA-MB-231细胞中不仅存在细胞浆中表达的非活化蛋白pNFAT1,在细胞核中也检测到其活化形式蛋白NFAT1;而在MCF-7中没有检测到NFAT1活化蛋白的表达;根据特异性启动子引物,MDA-MB-231的染色质样品可检测到相应的目的片段,说明该细胞系中存在NFAT1对tmTNF-α启动子的结合.而在MCF-7中没有出现可看到的目的片段.Western blot检测到tmTNF-α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在乳腺癌细胞MCF-7,PMA/iono可促进NFAT活化,通过对转录活性的调节促进tmTNF--α的表达;给予高表达tmTNF-α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NFAT的抑制剂VIVIT以阻止其入核,West-ern blot检测到tmTNF-α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可通过抑制NFAT1来影响tmTNF-α的表达.

    作者:刘广寅;刘琳;张志勇;王平;崔永兴;吴晨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MRS影像学特征在抑郁症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基于1H-MRS影像学特征的抑郁症判别函数模型,并分析该模型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MRI和1H-MRS检测33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的大脑特定部位,同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程度的评估.采用Fisher逐步判别法建立判别诊断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判别效果.结果 抑郁症组MRI检测结果未见结构异常,1H-MRS结果显示其右前额叶Cr值,两侧海马NAA值、Cr值和Cho值以及两侧基底节NA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含有左海马Cr值和左基底节NAA值两个变量的判别函数模型.回顾性误判法和交叉核实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正确率均为83%;ROC曲线下面积达0.834.结论 基于1H-MRS影像学特征的抑郁症判别函数模型对抑郁症的临床辅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邓慧怡;徐伊;史长征;郑周丽;吴赤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症手足口病儿童脑脊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儿童脑脊液(CSF)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重症手足口病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组)和30例对照组儿童CSF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CD19+、CD16+或CD56+)的绝对值.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组CSF中CD3+、CD3+ CD4+、CD3+ CD8+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CD19+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CD3+ CD4+/CD3+ CD8+、CD16+或CD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儿童CSF中细胞免疫发生改变,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泽华;林树林;黄玲玲;农凤秋;何康成;李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O2激光治疗双侧声带麻痹术后严重增生再手术1例

    患者,女,63岁,2014年3月19日因双侧甲状腺结节行腔镜辅助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先后行气管切开术、右侧声带后端CO2激光切断术(图l、2),2015年3月18日尝试封闭气管套管后再次胸闷,情绪低落.2015年4月23日因“声带后端CO2激光切断术后4月余呼吸困难1个月”再次入院.体格检查:颈前部横行陈旧性手术瘢痕,气管套管在位、通畅,咽部略充血,会厌无红肿,双侧声带活动差,声门裂隙小,右侧声带后端缺损处已被瘢痕组织完全填充(图3).

    作者:钱小飞;陈建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脂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CRF患者随着肾功能进行性衰竭表现出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促炎症因子释放为中心的慢性炎症过程.CRF患者大多数伴随着脂质代谢异常、体内微炎症状态.体内血脂水平升高也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高脂血症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损伤肾脏,促进CRF的发展.他汀类药物能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的活性直接抑制体内胆固醇生成,从而减轻高脂血症对肾脏的直接损伤,也可通过抑制微炎症状态、抑制氧化应激等保护肾脏.但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体内的降脂作用较体外减弱,可能是由于CRF患者的体内微炎症状态抑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即“他汀类抵抗”,同时发现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汀类抵抗”.体内微炎症状态能影响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它是否能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以及目前如何正确地在CRF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石晓玲;曹灵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白花丹素抑制骨肉瘤细胞侵袭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白花丹素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Transwell检测不同浓度白花丹素(2.5μmol/L、5μmol/L和10 μmol/L,以0.1% DMSO为对照组)干预后MG-63细胞侵袭活力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骨肉瘤细胞VEGF、MMP-2及MMP-9的转录水平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VEGF、MMP-2及MMP-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Transwell结果显示,白花丹素作用骨肉瘤细胞24 h后,明显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以对照组的细胞迁移率为100%,2.5μmol/L、5μmol/L和10μmol/L组分别为76.90%、46.57%、28.52%;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 μmol/L、5μmoL/L和10μmoL/L组VEGF mRNA的表达分别降低至69.38%、42.58%和13.70%;MMP-2/9 mRNA表达分别降低至69.00%、41.21%、15.46%和65.59%、32.65%、16.4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过白花丹素作用24 h后,MG-63细胞VEGF、MMP-2/9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白花丹素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的侵袭,可能和抑制肿瘤细胞VEGF、MMP-2/9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田林强;刘晓潭;郭志豪;王宏伟;张天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和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比较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和特发性矮小症(ISS)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在不同病因儿童矮小症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5例GHD(GHD组)和26例ISS患儿(ISS组),以0.1 U/(kg·d)的rhG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年.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GHD组平均身高的增加高于ISS组,分别为(9.39±1.74)cm和(7.82±1.59)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HD组的身高均值标准差积分为-2.06±0.31,低于ISS组的-2.28±0.47(P <0.05).GHD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为(336.72±64.37) ng/mL,明显高于ISS组的(286.24±54.29) ng/mL(P<0.01).两组体质指数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hGH治疗GHD的疗效优于ISS,且药物安全性好.

    作者:任翼;陈江;谭志团;石霖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TPP1基因在不同放射敏感性喉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不同放射敏感性喉癌细胞株中TPP1的表达情况,了解TPP1表达与其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在对放射线相对敏感的喉鳞癌细胞株Hep-2和放射抗拒的Hep-2R细胞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P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PP1蛋白表达.结果 在Hep-2和Hep-2R喉鳞癌细胞中均有TPP1表达;Hep-2R中的TPP1 mRNA水平是Hep-2的2.38倍(P <0.05);Hep-2R中TPP1的蛋白表达是Hep-2的2.41倍(P<0.05).结论 TPP1在放射抗拒的喉鳞癌Hep-2R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亲本株放射较敏感的Hep-2细胞,进一步表明端粒长度越长的肿瘤细胞其放射敏感性越低.

    作者:曾瑶;彭俊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19岁,因突发头痛1d于2015年7月22日急诊来院.患者入院前1d下午扭头时突然出现头痛,呈右枕部跳痛,呈阵发性,夜间曾酗酒.次晨睡梦中感原有头痛加重,并出现右侧颞部胀痛,程度较剧,并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无咖啡样物,无发热、畏寒,无癫痫发作,无复视、视物模糊,无视野缺损,无肢体乏力,无颜面水肿,无耳鸣、声嘶.既往健康,否认冶游史.入院体格检查:除右侧颞部压痛外各系统体查无异常体征.当天急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0.9×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0.847.急诊头颅CT示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右侧横窦高密度影,右侧天幕附着处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影,未排除蛛网膜下腔少许出血,建议短期复查.拟诊“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收入院监护.血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血清学试验(RPR)(-),血D-二聚体701 μg/L.

    作者:蓝剑;陈立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放疗)期间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鼻咽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对96例鼻咽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9.05±8.22)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57.93±7.70)分;创伤后成长与面对、回避呈正相关(r=0.536,r=0.347),与屈服呈负相关(r=-0.344),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605);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创伤后成长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 =0.487,F=29.091,P<0.001).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鼻咽癌患者的心理疏导,指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以促进鼻咽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

    作者:张春琦;杨丽;卢佳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联体双胎异位妊娠1例

    患者,女,41岁,因停经64d,下腹痛21余小时于2015年12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14岁3/30 ~ 37 d,量中,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015年10月12日,如期,量如常.于2015年12月15日23:00无诱因出现下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头晕,恶心呕吐数次,解稀烂便1次,无肛门坠胀感,无阴道出血,无晕厥,曾自服止痛药物(具体不详),疼痛可稍缓解,但症状反复,伴发热,少许阴道血性分泌物,到我院急诊,门诊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急诊入院.生育史:G2P0A1,10余年前自然流产1次,流产后未避孕一直未孕,其丈夫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入院体格1检查:体温37.7℃,脉搏13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0/50 mmHg,贫血貌,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率13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听诊无异常,腹胀,腹肌稍紧,下腹压痛及反跳痛.

    作者:黄惠莹;戴玉兰;何嫦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儿童癌痛的护理发展现状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于2011年发布的报道,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确诊的儿童癌症患者超过17.5万[1].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儿童癌症生存率大幅提高[2].患癌儿童的生存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癌痛作为降低他们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据报道,约75%的癌症患者都会在其病程中的某一时刻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3].以儿童肿瘤中发病率第二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例,头痛为常见的首发临床症状(43.4%)[4].帮助罹患癌症的儿童缓解疼痛早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主要课题之一,WHO也已将癌痛控制作为癌症防治综合规划的四个重点之一[5].现将近5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及近10年来国外相关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金文珺;花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改良小切口开窗与椎管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改良小切口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MFD)与椎管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的临床疗效及评价M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4例需要手术治疗的初次发作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MFD组和MED组.于术前、术后4周、6个月及2年时分别采用下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肢疼痛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同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数据资料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FD组手术时间[(56.24 ±13.81)min]短于MED组[(70.57±15.34) min] (P <0.01).而MFD组术中出血量[(63.42±19.55) mL]与MED组[(56.32±21.27)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MFD组下腰部疼痛VAS评分高于MED组(P =0.0498),两组间JOA评分和下肢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2年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及下腰部、下肢疼痛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D能够取得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致的治疗效果,且前者更加简便、易学.

    作者:韩建龙;王雪;朱新炜;邱思强;栾方海;左金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老年男性左侧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术后共济失调1例

    患者,男,67岁,因左侧眼睑抬起无力2个月伴左脸麻木、走路不稳1个月,于2013年5月27日入院.神经系统检查见左侧鼻唇沟及额纹变浅,口角右偏,听力下降,Romberg征闭眼阳性,无视物模糊,无视物重影,未予重视.头颅MR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胆脂瘤(左侧桥小脑角池增宽,见囊性病灶分隔);2013年6月3日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神志清,肌力正常.出院后积极锻炼面肌,但口角右偏且听力下降仍未见好转.患者及其家属未按时复查.2015年7月8日因走路不稳伴头晕、恶心、呕吐2月余,加重5d入院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行性加重,行头颅MRI示:左侧桥脑占位,脑白质变性.2015年7月16日行左侧原切口入路开颅探查术,术后病理:表皮样囊肿,局部鳞状上皮癌变(鳞状细胞癌).

    作者:贾佳;朱慧军;郑丽娅;武勇;张玉海;王晓静;李月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成年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健康体检中心接受全面体检的837例受测人员,根据是否有颈动脉病变分为颈动脉病变组(352例)和无颈动脉病变组(48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颈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饮酒情况、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病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32,95% CI=1.104 ~3.006),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0.394,P=0.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能够促进颈动脉病变的发生,控制血尿酸水平对预防颈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晓东;孙立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microRNA与肾癌的侵袭和转移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三大常见肿瘤之一,男女之比为2∶1,约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1-2],其中80%以上为发源于肾近曲小管的肾透明细胞癌,并且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3].鉴于疾病筛查的普及和监测手段的先进化,有症状性肾癌的发生率逐渐减少,早期小肾癌的发现率越来越高.但实际临床中仍有不少局部进展期或晚期肾癌的病例被检出,如淋巴结转移、腔静脉内瘤栓等.再加上肾癌本身对传统放化疗并不敏感,现有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虽然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但由于其价格高昂、临床普及率低,且仅基于晚期肿瘤患者使用,对于罹患进展期或晚期肾癌的患者来说并不能真正获利.如何做到对肾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有复发倾向的进展期或晚期肾癌患者的早期、综合治疗,仍是目前肾脏肿瘤疾病研究的前沿.由于肾癌的起因、发展和迁徙的复杂性,目前大量的研究均涉及到多种机制和基因、分子的共同参与,以及其各自在其中的作用.microRNA作为近年来在各类肿瘤中被发现与肿瘤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细胞核内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与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正逐渐被大家揭示出来,并得到了逐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鹏亮;陈泽荣;徐颖;苏英;陈壮飞;杜跃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