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V法测定山香圆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

罗宪堂;熊友香;余世平

关键词:山香圆叶, 黄酮, 含量测定, 芦丁对照品
摘要:笔者运用紫外-可见分光法(UV法)以对照品芦丁的黄酮类含量,测定山香圆叶[1]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兹报道如下.
中医药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论辛温发散法治疗外障眼病

    综观中医眼科古今医籍论治外障眼病之法,多不离清热、泻火解毒之类,唯辛温发散法少见,余就管窥所见,略陈诌言,谬误之处,恳请同道不吝指正.

    作者:陆经纬;陈秀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自拟排石饮液治疗尿路结石46例

    近3年来,我们采用自拟排石饮液治疗尿路结石(直径小于1.0cm,少数为1.2cm),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冠华;易颂余;严志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二至丸免疫调节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二至丸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免疫作用,追寻二至丸免疫调节的活性部位.方法:运用碳粒廓清法、腹腔巨噬吞噬功能的测定,溶血素抗体测定,α-醋酸酯酶(ANAE)染色等方法研究各提取部位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正丁醇部分和残余物提高碳廓清率和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残余物还能增加α-醋酸酯酶染色率和溶血素.结论:正丁醇部分和水部分都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为二至丸免疫调节的活性部位.

    作者:李磷;丁安伟;孟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妇炎康治疗活性γ宫内节育环致子宫异常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活性γ-IUD带器者月经前后淋漓出血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带器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将活性γ-IUD致月经前后淋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服妇炎康,对照组服云南白药胶囊.结果:服用妇炎康治疗月经前后淋漓出血有效率为90.4%,而对照组云南白药胶囊总有效率38.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妇炎康对活性γ-IUD带器者月经前后淋漓出血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杨慧芝;张利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UV法测定山香圆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

    笔者运用紫外-可见分光法(UV法)以对照品芦丁的黄酮类含量,测定山香圆叶[1]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兹报道如下.

    作者:罗宪堂;熊友香;余世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分析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情节失调而诱发,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其发病原因很多,然脾胃气机失调则是本病的基础,本病在临床中分型很多,有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治疗时虽各有主方,但如再配用四逆散常收效更佳,故选用四逆散为主,加味化裁,调理肝胃气机,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

    作者:赵永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病人的护理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是癫痫病的一种全身性发作的类型,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伴全身抽搐,且易受伤,突然停药、换药、减药或漏服药物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一旦发生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

    作者:侯学峰;栗江霞;王建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药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思路探讨

    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持续不愈的结局,如果没有可逆因素,当其缓慢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此时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透析和肾移植,绝对不能仅用中药治疗[1].对于透析,西医强调早期透析和充分透析,一般采用高效透析器、高流量透析器、高效血液滤过等方法.

    作者:徐大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舒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胃舒康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口服胃舒康胶囊;对照组34例,口服吗丁啉.两组均治疗1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4.1%,总有效率为92.6%,优于吗丁啉对照组的17.6%、79.4%(P<0.05).结论:中药胃舒康胶囊治疗FD疗效较为显著,其取得较好疗效的机制可能是其具有促进胃排空和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作者:李桂金;李保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免煎饮片和传统饮片药效学对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述

    中药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之一是中药饮片的剂型改革,饮片精致颗粒是现代科技的充分体现,然而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药饮片剂型改革后,是否保持原饮片所具有的药理作用,故从药理效应方面进行比较更为关键,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魏孟玲;陈恒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激光加α-干扰素(奥平)栓剂治疗尖锐湿疣的体会

    在治疗各种常见性病过程中,疗效都较为满意,然而在治疗尖锐湿疣中复发病例相当常见.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与宫颈癌发病有密切关系,已成为当前性传播疾病中的难题之一.

    作者:陈宝兰;吕崇义;史义才;史燕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十大功劳的研究

    本品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bonia bealei(Fort)Carr.另有细叶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Mahoniafortunel(Lindl)Fedde.(又名西风竹)华南十大功劳M.japonica(Thunb)DC等.

    作者:王筠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与几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等常用输液配伍后的外观、pH值及含量变化等指标,考察了参附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结果表明,室温配伍后24h内各混合液均澄明,除碳酸氢钠外,其余混合液pH值稳定,含量基本无变化.

    作者:邹永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射频治疗扁桃腺切除术后血管性出血17例分析

    扁桃腺切除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之一,术后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通过压迫止血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对一些血管性出血,则需明确出血部位,给予结扎、缝扎,甚至结扎颈外动脉等才能止血,本文分析扁桃腺剥离术后血管性出血行射频治疗1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温树信;王斌全;张芩娜;夏立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陆德铭教授治疗乳房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乳房病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妇女患者占大多数.其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会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乳房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临床上研究广泛、深入的乳房疾病是乳腺增生病、乳腺癌术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急性乳腺炎等.导师陆德铭教授在乳房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随陆师学习,兹将陆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简介如下.

    作者:薛晓红;陈红风;陆德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以青壮年多发,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此病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给病人心理上也带来极大的压力.我院自2000年9月~2002年5月共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36例,我们针对病人围手术期存在的问题及反应和术中护士配合手术者的需要,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病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起步和对策,满足了医疗需要,亦有利于病人康复,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颜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桂枝甘草汤温经通脉的药效学研究

    桂枝、甘草配伍(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具温补心阳之功.根据心主血脉,心阳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而桂枝又可温经通脉,故桂枝配伍甘草,可增强其温通血脉功效.实验证明,桂枝甘草汤在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对抗大鼠血栓形成作用方面,确实优于单味桂枝.

    作者:王秋;王占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复方山楂减肥汤对肥胖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己确认肥胖将成为全球首位的健康问题,其成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与后天代谢异常、饮食因素相关,而且引发的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性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已受到普遍重视.笔者以自拟复方山楂减肥汤对单纯性肥胖者的生化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永泽;刘小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运脾法对幼龄厌食大鼠胃窦和结肠中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在幼龄厌食大鼠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中的含量变化及其运脾中药对其的干预.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幼龄厌食大鼠和中药干预后大鼠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中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幼龄厌食大鼠胃窦和结肠中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中药干预后的大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脾中药能调节幼龄厌食大鼠胃窦和结肠中紊乱的一氧化氮水平.

    作者:万力生;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论中医学中的多向调控

    祖国医学立意整体观,侧重功能为主的解剖分类原则,强调辨证论治,遵循动态平衡观点,笔者认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于多向调控,即人体控制论.中医整体观把握了人体系统工程,为多向调控规定了范围,而论证论治则为临床医疗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动态平衡乃多向调控之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去揭示多向调控对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本文拟就本观点发表意见.

    作者:吴晓春;彭立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医药研究杂志

中医药研究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