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科炎症应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意义评价

迟翠玲;李瑾

关键词:妇科炎症, 微生物检验, 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妇科炎症行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入组我院66例妇科炎症患者,根据检验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22例.A组患者实施培养法检验,B组患者实施镜检法检验,C组患者实施凝集法检验.结果 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A组患者检验阳性率高,B组次之,C组低,A组患者检验阳性率分别对比B组及C组患者检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B组患者及C组患者检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炎症行培养法检验的临床效果佳,可显著提高患者检验阳性率.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行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8例为实验组,同期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28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结果差异.结果 实验组尿糖指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分别为(3.03±1.82)mmol/L、(38.3±8.6)mg/L;对照组指标为(1.27±0.33)mmol/L、(16.61±3.1)mg/L,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为0,实验组中,男性16例中,尿糖14例,阳性率为87.5%;女性12例中,尿糖7例,阳性率为58.3%.结论 应用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测定,能够及早检查出糖尿病,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的发生率,提升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蔡玉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50个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心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2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血脂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两组患者的TC、TG、LDL-C、ApoB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HDL-C、ApoA-1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的血液粘度、RBC聚集指数相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RBC变形性则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血脂检验,可有效提升临床确诊率以及判断疾病的进程,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提供一定的依据,血脂检验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脏超声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研究

    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为高血压众多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即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可出现预后情况欠佳等情况.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难度相对较大,而及早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心脏超声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

    作者:罗利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串联质谱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临床上对新生儿是否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的过程中串联质谱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入院进行常规筛查的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足跟血样的采集,将采集得到的血液滴在采血专用的滤纸上,使用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测定试剂盒对样本进行处理,采用串联质谱仪进行血片中的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浓度的分析工作.结果 经过对200例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3例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占研究对象总数的1.5%,其中,1例研究对象患有异戊酸血症,2例研究对象患有甲基丙二酸尿症.结论 在对于新生儿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的过程中,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其对于脂肪酸代谢的紊乱、有机酸代谢的紊乱以及氨基酸代谢的紊乱等造成的疾病都能很好地进行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站辖区内供血医院接受输血的7,5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进行统计,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人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中血小板发生率高,滤白红细胞悬液、血浆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次之.通过对参与本次调研的病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输血反应发生发热、过敏的人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年龄、输血史、过敏史都有较大的关系.结论 血小板、滤白红细胞、血浆发生输血反应几率较大,在输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过敏史、输血史及未成年人.

    作者:孙金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

    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以及对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液检验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观察血液样本的溶血、外观、凝血情况来判断血样的合格状况.并对血液样本于患者自身、采样、运送、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核对,根据误差原因进行预防策略的制定.结果 在对60例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统计后,发现造成血液检验误差的原因有:患者的自身因素(54%)、样品采集因素(26%)、样品送检因素(13%)及样品检验因素(7%).即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其次为样品采集,后者主要是样品采集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结论 造成血液检验样品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自身因素、样品采集因素、样品送检因素及样品检验因素.对此,应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综合素质,对血液检验样品的采集、送检、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作者:王水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鉴别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良恶性疾病的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医疗技术的提升,加强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能力,其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的运用有效提升了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叙述了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还阐述了良恶性疾病鉴别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运用的依据以及运用的价值.

    作者:吴金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检测与痰涂片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比较

    目的 探究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检测与痰涂片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比较.方法 抽取我院收入结核病患者60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予以涂片抗酸染色法以及PCR-荧光法分子检测,对两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PCR-荧光检测法阳性率为36.67%,高于涂片抗酸染色法28.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荧光法分子检测法能监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敏感性、特异性,不易污染,作为实验室辅助检测结合杆菌方式.

    作者:王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高原地区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术中膀胱损伤病例报道1例

    剖宫产术作为难产、危急时挽救母婴生命的一项有效措施,已被越来越多产科医生掌握.近年随着一孩剖宫产率的升高、二孩生育政策的开放,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手术的不安全因素随即上升.在西藏区地区,大部分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操作及技术水平欠佳,对副损伤的处理能力也欠缺,因此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感染、长期的泌尿系或肠道生殖道瘘,甚者危及生命健康.现就高原地区1例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术中膀胱损伤进行病例报道及经验总结.

    作者:莫金凤;赵希;央金;达瓦措姆;周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索血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范血清胆固醇升高的解决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所接收的80例血生化检验出现胆固醇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可能导致患者胆固醇升高的原因.结果 原发性胆固醇升高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继发性胆固醇升高患者人数.糖尿病、LDL-R缺陷和肝脏病变是原发性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在生化检验过程中,患者血清样本的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是一种常见现象,这与患者是否存在脏器病变、遗传疾病以及糖尿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实现对胆固醇升高的有效预防,应对患者的饮食予以充分的关注度,并引导患者适当运动.

    作者:朱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目的 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对于输血安全产生的影响,以保障输血的及时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患者均需要进行输血,对本次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200份展开分析.结果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之中检验出6人不合格,2人假阳性,3人阳性,以实验室检验步骤作为依据,采取了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之后,输血患者并未发生任何的输血事故.结论 在患者输血之中,为了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需要应用输血实验室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在临床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严格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有效的提升了输血的安全性,在为患者输血之前展开输血前检测实验,可选择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进一步提升了输血质量.

    作者:史华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分析研讨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从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中抽取40例(研究组)进行讨论,再从同时期到我院诊治的甲亢患者40例(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肝功能测定和血清指标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TT3、TT4、FT3、FT4、TSH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LP、AST、TBA、DBIL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血清指标均发生异常,临床可用其辅助诊断甲亢性肝病,并评估疾病预后.

    作者:孙承谋;朱玲娜;李智琼;邓尚廉;王训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气管炎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有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法,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炎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害状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功能轻度损害以及重度损害患者,各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胱抑素C、血清肌酐以及血清尿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清胱抑素C浓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与肾功能轻度损害的患者相比,重度损害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浓度明显更高.对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以及血清尿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评价中,血清胱抑素C浓度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作者:庹晓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60例,根据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分为3个亚组,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cy水平,分析Hcy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价值.结果 各亚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对诊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胡新明;鲁力;张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脂、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评价血脂、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135例冠心病患者和112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血脂、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1.03±0.23)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75±0.64)mmol/L、(10.23±2.48)mg/L和(17.30±6.30)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和82%.结论 血脂、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比这三项指标单独检测更大.

    作者:褚万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对发生黄疸的新生儿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型和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共200例,溶血三项试验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血清学结果中,阳性结果为112例(56%).20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中,女婴有99例,发生新生儿溶血有61例,占总发病率的61.61%(61/99),男婴有101例,发生HDN有51例,占总发病率的50.49%(51/101),本组资料中HDN的发病率女婴明显高于男婴,男女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时间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3天内的阳性率高.患儿天数越大,阳性率越低.结论 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是发生新生儿黄疸重要原因,故及早对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患儿进行溶血试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燕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电图TV1TV5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心电图TV1TV5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冠脉造影并按照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2组患者均多次记录常规十二导心电图,从中比较出TV1(TV2)>TV5(TV6)综合征在2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并与心电图ST段压低指标相比较,分析TV1(TV2)>TV5(TV6)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检出率与TV1(TV2)>TV5(TV6)综合征存在明显差异.TV1(TV2)>TV5(TV6)的敏感度高于ST段压低,但其特异度低于ST段压低.结论 TV1(TV2)>TV5(TV6)综合征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虽特异性不高,但可结合临床上奇特心电图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田永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21例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躁狂症患者在服用碳酸锂药物后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以便为医院在临床治疗躁狂症时的用药合理性、预防中毒反应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211例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且全组患者均有长期服用碳酸锂药物.应用深圳凯特XI-921ET型号的电解质分析仪对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同时结合相关临床症状的控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研究,了解到本组221例躁狂症患者中,血药浓度在0.31 mmol/L到0.40 mmol/L之间的患者有11例,占4.98%(11/221),量表分数为(5.31±2.79)分;血药浓度在0.41 mmol/L到0.80 mmol/L之间的患者有165例,占74.66%(165/221),量表分数为(3.24±1.33)分;血药浓度在0.81 mmol/L到1.20 mmol/L之间的患者有42例,占19.00%(42/221),量表分数为(2.81±0.79)分;另有3例血药浓度高于1.20 mmol/L,占1.36%(3/221),量表分数为2.00分.结论 临床治疗躁狂症患者的过程中,给予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不但能够起到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患者控制临床症状,尽量远离中毒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明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间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144例,含34例的正常甲状腺标本、38例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72例甲状腺乳头癌标本,所选标本均经过病理确认.使用免疫组化检测MAPK12在所选甲状腺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12在不同甲状腺标本中表达量的不同,并把MAPK12的表达情况和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APK12在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为52.8%,在34例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率为0,在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率为5.3%,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的大小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TNM分期相关.结论 MAP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要比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正常甲状腺标本高,MAPK12的阳性表达率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推测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标志物.

    作者:孙晓宇;张丽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