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的《竹石》历来被人们用作夸赞品质的坚韧,性格的顽强,更有些人拿它当成座右铭以激励自己奋进.但如果生活中真的有人像竹石般的顽韧,有着破釜沉舟的坚毅决心,那么这人是真的值得夸赞吗?
作者:翟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Q您好!孩子进入初二年级,她告诉我她的同学如何自恋,但我觉得她自己就很自恋,爱照镜子,爱打扮,爱夸自己,爱买新衣服……我们这一代接受的教育是要“爱党、爱人民、爱国家”,但是她们却提出“爱自己”,这让我很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岂不是很自私?我将这些想法告诉她,她却不听,说我老土,我该怎么办?一位着急的母亲
作者:秦艳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每次出门诊,我都会遇到很多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患者,他们带着疲惫和期盼的眼神,希望我能给他们光明的指引,甚至希望我能多给一些诊疗时间,出了诊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也知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挂号难而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在一次的门诊,因为嫌医生给的时间不如他们想象的长而不满.
作者:闫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性格也由原来的含蓄变得外向张扬,越来越喜欢展示自己.于是,“晒”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晒幸福、晒才艺等等,大家都像孔雀开屏一样,尽情地晒着自己的快乐人生.
作者:宗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看到一个笑话:“你老婆有缺点吗?”“有!多的就像天上的星星!”“那你老婆优点多吗?”“少的像天上的太阳.”“那你为什么那么爱她?”“因为太阳一出来,星星就看不见了!”看过后不由会心一笑,夫妻之间需要的正是这种心态,“太阳一出来,星星就不见了.”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忽视缺点,彼此欣赏,生活才会和谐美满.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生活中,在常规的思维里,人们往往喜欢加,而不喜欢减.诸如挣的钱越多越好,住的房子越大越好,吃饭点的菜一桌子也不够,衣橱里的衣服堆满了还总感觉少一件……结果,需求越来越多,而满足感越来越少,像“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样的词汇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
作者:张彦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人际之间,从一方盛情相邀到另一方婉言谢绝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常常会为拒绝别人的邀请而伤脑筋,一方面是出于礼节而怕伤了面子,另一方面出于情感而怕伤了感情.如何有效而无伤害的拒绝别人也是检验我们社会化水平的一块试金石.以下通过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为“拒绝无能党”们给出心理小处方.
作者:李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扫墓祭祀、寄托哀思的时节,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寄托哀思的心理意义祭祀祖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寄托哀思,其二是寻求心灵上的庇护,从而弥合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感.
作者:武雅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约法三章”的典故可谓尽人皆知.在我家,也经常上演约法三章的现代版——主人公有两位:我和孙女摇摇.摇摇在学校里是少先队大队长,在班里是班长,所以她在家里也总想要当“家长”,屡次三番想“篡权”.表现之一就是经常与我约法三章,期待着能抓住我的“小辫子”,从我手里夺走“家长”的职位.
作者:刘慧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高一学生小瑞急匆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原来,上午课间操的时候,小瑞出来晚了,老师说了他几句,他就把钢管做的班牌给折断了,还回到教室拿矿泉水往自己头上淋,然后又去厕所对着水龙头继续淋,把大家吓坏了.小瑞平时表现还不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作者:邓公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一年前的那个夜晚,父亲起床上厕所,突然摔倒在地,他呼喊母亲,无奈发音变得含糊不清,并且音量极小,母亲熟睡着,根本不知.天微微亮时,母亲才发现父亲已动弹不得.母亲等到天大亮了才给我打来电话,她说:“你爸绊了一跤,哪儿也没磕着,你千万别着急,安排好家里,马上赶过来就是.”
作者:纪亚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加班回到家,已经快11点了.走进儿子房间,儿子已进入甜甜的梦乡,枕边的书掉在地上,我捡起来,看到一张纸夹在里面,打开来:“妈妈:我自己和尼尔斯一起旅行了.”我知道,我的眼里一定溢满了笑意……寒假带儿子去图书馆借书,看他挑了一大堆的动漫书,有点担忧.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多是来源于网络、电视宣传,这种多感觉刺激的媒介已经抢占了孩子的眼睛和大脑,让孩子的心灵少了一份沉静,更缺乏品味文字的能力.于是,我挑了一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推荐给孩子.可是儿子翻了翻,就放在了一边,显然不感兴趣.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读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所著的《活到百岁八件事》一书,对其中的“两句话锻炼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作者的生动讲解,我觉得这套锻炼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合我们上班一族,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尝试着做了下去.经过半年来的不懈坚持,不仅使我远离了上班族的多发病——腰椎病和颈椎病,还使我每天都精力充沛,真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锻炼效果.
作者:乔现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那一年初三,在王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终于摆脱了落后的帽子,无论是学习和还是各项活动,都走在了年级的前列.要知道,从初一这个班级组建开始,我们一直落后,每次考试的百名榜前20名里,没有我们,无论是运动会还是歌咏大会我们都排在后面……
作者:荒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 有病勿拖老年人的身体如同一部运转了几十年的机器,要经常进行“检修”.体检正常者应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常规的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同身体状况者,不同对待.如对已发现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征兆者,或有中风家族史、体型肥胖者,至少每半年就应该体检一次,发现有肿块者还应进一步检查.有些零件出点问题也属正常,但一有异常,就要及时就医.
作者:张汉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朋友在一所私立学校教书,她的文凭、能力、人际、口碑各方面在同事中都是佼佼者,虽然有周围人的艳慕,但她过得并不轻松.因为她是班主任,是学科带头人,除了上课、管好学生、带好团队,她还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苛求”: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计划,从分内的工作到阅读一本课外书,制作一个手工等,忙得不可开交.她说,一个人对自己不残酷,生活对自己将会更残酷,所以要一直“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作者:范俊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于蕾是我上家公司的同事,我们八年前就认识了,那个时候,她还是个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兵,整天瞪着惶恐的眼睛,像受惊的小鹿一样,我觉得她这样的表情太夸张了,于是以老员工的姿态劝她别那么紧张,工作尽力而为即可,她感激地点点头.后来,于蕾虽然不再紧张,但她工作的认真程度是一丝都没有放松.
作者:宁国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那年,我刚转到这所学校上中学,面对陌生的环境,我心里一时感到很不适应,特别是我那浓重的乡音,一张口,就让我自惭形秽.一次,英语老师让我站起来读课文.我刚开口,立刻引起班上的同学哄堂大笑,我一下子窘得无地自容,刚刚燃烧起来的一点自信心,顷刻间被击得粉碎.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僵在那儿,感到时间都凝固了,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作者:李良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林萧,今年25岁,至今还属于“三无人员”,即无业、无钱、无车,自己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是养活其他人,自然也无异性愿意和他结婚.事实上,他多年前从高中辍学回家后就没再继续读书,长时间在家闲待着,曾零零散散地干过几份短时间的临时工作,可时间不长,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就辞职不干了,之后便再也不愿出去找工作.
作者:王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自打退休,我便成了老伴儿的专职秘书,用她的话说,我是“打下手”的.刚退休那会儿,我的心情一直没有“放晴”,整天心里空落落的,老觉得自己丢了什么,屋里屋外出来进去地转,不知道做什么好.老伴儿见我患上了典型的“退休综合征”,便给我找了个好“活儿”:给她“打下手”,文雅点儿说,当她的“专职秘书”.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