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家里来了一个亲戚,父母非常高兴,父亲喜不自禁地和亲戚唠起陈年往事,说着说着,母亲忽然用手悄悄地扯了扯父亲的衣袖.父亲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打住,绕开话题,说起别的事了.刚才尴尬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缓和下来,朗朗笑语声在屋子里回荡.
作者:李良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去年,母亲告别了从事了30多年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清闲的退休生活.然而,母亲却很不适应,因为她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既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看电视,除了每天做做饭,带带孙子,基本上无事可干,原以为美好的退休生活变得枯燥而乏味.
作者:周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我们都体会过紧张的情绪,考试时,比赛时,演讲时……感觉到心跳加速,脸发烫,脑中一片空白.那到底什么是紧张?紧张是心理和身体对外界刺激(问题、挑战等.对应到运动员身上,如:训练、测试、比赛)的应激/激活状态.
作者:苏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来诊的是位母亲,代儿子阿龙来咨询.大概从一年前开始,阿龙放学回家后总是把自己的房门反锁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阿龙总是说他想安静地学习,不想让人进来打扰他.阿龙正在读高二,学习的确比较紧张,母亲觉得阿龙说得在理,就没太在意.
作者:金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一书中,有一节内容讲述了一个叫归的孩子的故事.归出生于贫困家庭,父母不想要她,出生不久便将她送人.3岁时,养父母又生了一个孩子,没时间照顾她,便把她送给爷爷奶奶抚养.6岁时,归才回到养父母身边.
作者:安叶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前一阵,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大火,让很多喜欢诗词的人直呼“过瘾”.的确,中国诗词不仅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其背后蕴涵的养生道理也值得研究.明朝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中有诗曰:“惜气有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丰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作者:曾令兵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结伴养老,是指生活在一个城市或者社区的老人自愿结伴、相互关照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听起来挺新鲜,不过,一些新潮的老人已经乐在其中了.让我们听听老人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同居式结伴养老,对“老来无伴”的现实回应孙大姐(67岁):我是单身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儿子早已移居澳洲,女儿嫁在离我几千公里的远方.孩子们都有孝心,三番五次催我到他们那里住.可是,我就是故土难离.
作者:吴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经常看一些“教子经”,很多人都提到“赏识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给予他们赏识和鼓励,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孩子不要吝啬“你真棒”,“你真行”!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所以,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一直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记得女儿刚刚学会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一边鼓掌一边说:“你真棒!”女儿听了很受鼓舞,兴奋地把她的名字写了十来遍.
作者:王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老伴什么都好,就是爱唠叨.一天到晚,鸡毛蒜皮一点小事,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实在叫人心烦.唠叨听得多了,我也发现了一些规律,开始试着让老伴少唠叨几句.我发现老伴对我不满意时,唠叨就会变多,我就多做一些对她有利、让她高兴的事.
作者:颜士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Q老师,您好!我的孩子刚7个月大,近我的脾气不太好,经常跟爱人吵架,这几天他不回来住了,我天天哭.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我想让他回来,不想让他住在他父母那里.他就威胁我说,如果我不带孩子去他父母家,他就不回家.可我不想我的孩子沦为他父母获取面子的工具,我的孩子不是道具,不是拿来博人眼球的,要看孩子他们可以自己过来看啊,反正我是不会回去的,当初他父母把我们赶出去的时候怎么不留情面呢?我现在该怎么办?
作者:庄艳;黄志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从1952年确立高考制度,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尽管高考制度一直在被“质疑”、被“修改”,但是始终没有被取缔.在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面临着更多元的选择,高考不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现行制度有很多弊端,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锤定音”看上去有些残酷,但可能这就是高考给我们上的社会第一课:有些时候,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但若能够抱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去体验过程,或许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作者:张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A前天听朋友讲了一个令人非常难过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是某单位人事部门的领导,自己也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加班,无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忽视了女儿的心理健康,结果女儿在初三时,由于中考压力罹患抑郁症.
作者:祝卓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这会儿,我又想到那棵金桂.金桂在一条老街上,老街在古镇安丰.我们一行人去拜谒古镇.看过了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鲍氏大楼,看过了照墙、瓦当和雕花的木格窗,看过了一口据说是唐时留下的古井.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张博士是一个勤勉的年轻人,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工作了三年,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新的工作单位.但是,在新的单位里,张博士似乎总是显得心不在焉,工作一直没有什么效率,单位领导和同事因此感到失望,认为他工作态度有问题.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公司每天都开晨会,每次晨会都仿佛是我的批斗会.宣读存款任务完成情况是晨会的必读内容,而我每次都倒数第一,这让我觉得特别难为情.拉科室的后腿不说,面子上也感觉过不去.可是我一向不善言谈,而拉存款靠的就是一张嘴,我自然而然成了吊车尾的人.
作者:曹化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临近,看着每个孩子脸上认真备考的神情,我不由得想起去年中考考场上发生的那场“幻觉”风波.那天是6月21日,下午,第二场考试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整栋楼静悄悄的,虽说我们几个考务组成员相比监考老师和考生轻松自由些,但也不敢随意交流、走动,生怕影响考生作答.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人到中年,三口之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围着孩子团团转的生活模式,转着转着就觉着不堪重负,怎么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在孩子的功课成绩上?早上睁眼醒来惦记的是孩子的早餐,营养是否均衡,蛋白质含量能否达标,还有孩子近的思想动态,上课时的专心程度,有没有调皮捣蛋惹老师生气,近待加强的薄弱科目,等等,都是孩子的事.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潘溪在一家网络公司做产品研发,主要是动漫形象的后期简单修改,被戏言“缝补女工”,很是被动.到公司已经3年,她年年例行递交加薪申请,但年年都只是加低的200元.有一天开会,一向难得出现的董事长突然到会,看看现场,说:“每年都收到你们的加薪申请,真正想要加薪的,请坐到前面来!
作者:王月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小飞走了,离开北京回老家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喜欢北京,很想在这里打拼下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现实是,我有喜欢的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因为我没有钱去谈恋爱,没有资本去爱她.我居住的地方距离上班的地方有2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只能和同乡合租一处位于城市边缘的小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每个月还有一些小小的结余寄回家里……”
作者:李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家庭,需要向家长提出一些要求,甚至指出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如果我绞尽脑汁想尽量说得委婉些,家长不会理解,更谈不上去做好.慢慢的,我意识到,有些要求就是要大胆地提,直接地提.可是该怎么做呢?真的是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啊!
作者:韩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