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蝴蝶不悲伤

耿艳菊

关键词:薰衣草, 蝴蝶, 紫色, 陌生人, 文艺, 气质, 女人, 安慰, 爱情
摘要:没有见小蝶之前,我一直以为那句“蝴蝶飞不过沧海”是悲伤的,带着点文艺气质的自我安慰罢了.直到遇见小蝶,我才知道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力量.与小蝶的认识,多亏了园子里那一片紫色的薰衣草和一只紫色的蝴蝶.同样喜欢薰衣草,同样钟爱蝴蝶,两个陌生人一下子变得熟识起来.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克服紧张,心不慌

    我们都体会过紧张的情绪,考试时,比赛时,演讲时……感觉到心跳加速,脸发烫,脑中一片空白.那到底什么是紧张?紧张是心理和身体对外界刺激(问题、挑战等.对应到运动员身上,如:训练、测试、比赛)的应激/激活状态.

    作者:苏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蝴蝶不悲伤

    没有见小蝶之前,我一直以为那句“蝴蝶飞不过沧海”是悲伤的,带着点文艺气质的自我安慰罢了.直到遇见小蝶,我才知道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力量.与小蝶的认识,多亏了园子里那一片紫色的薰衣草和一只紫色的蝴蝶.同样喜欢薰衣草,同样钟爱蝴蝶,两个陌生人一下子变得熟识起来.

    作者:耿艳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备考,从心态开始——心理调整全攻略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从1952年确立高考制度,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尽管高考制度一直在被“质疑”、被“修改”,但是始终没有被取缔.在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面临着更多元的选择,高考不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现行制度有很多弊端,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锤定音”看上去有些残酷,但可能这就是高考给我们上的社会第一课:有些时候,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但若能够抱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去体验过程,或许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作者:张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空巢是一种成长的状态

    空巢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H小姐就是时下一个热词“空巢青年”的典型写照.他们一般年龄在20-39岁,主动选择在远离父母、亲属的地方独自打拼,一般有大学以上学历,收入尚可,租赁或者购买一个小小的独立空间,孤独并自由地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

    作者:顾亚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敢提要求,我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家庭,需要向家长提出一些要求,甚至指出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如果我绞尽脑汁想尽量说得委婉些,家长不会理解,更谈不上去做好.慢慢的,我意识到,有些要求就是要大胆地提,直接地提.可是该怎么做呢?真的是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啊!

    作者:韩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扯袖子

    家里来了一个亲戚,父母非常高兴,父亲喜不自禁地和亲戚唠起陈年往事,说着说着,母亲忽然用手悄悄地扯了扯父亲的衣袖.父亲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打住,绕开话题,说起别的事了.刚才尴尬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缓和下来,朗朗笑语声在屋子里回荡.

    作者:李良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生活压力下的“金钱焦虑”

    ·“小飞走了,离开北京回老家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喜欢北京,很想在这里打拼下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现实是,我有喜欢的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因为我没有钱去谈恋爱,没有资本去爱她.我居住的地方距离上班的地方有2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只能和同乡合租一处位于城市边缘的小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每个月还有一些小小的结余寄回家里……”

    作者:李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争是好的私德

    爷爷去世时,在村里并排留下两块田产,一块是父亲的,另一块是六叔的.可种了几年之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本来是对半分的两块土地,我家这边只剩为数不多的几条田垄了.对于六叔这种得寸进尺的贪心做法,明理的父亲也不去争辩,索性将余下的土地全部赠与六叔,然后卖掉乡下的房合,带着母亲和我到城里谋生活.

    作者:孟祥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养老新尝试,结伴益处多

    结伴养老,是指生活在一个城市或者社区的老人自愿结伴、相互关照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听起来挺新鲜,不过,一些新潮的老人已经乐在其中了.让我们听听老人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同居式结伴养老,对“老来无伴”的现实回应孙大姐(67岁):我是单身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儿子早已移居澳洲,女儿嫁在离我几千公里的远方.孩子们都有孝心,三番五次催我到他们那里住.可是,我就是故土难离.

    作者:吴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旧时贤妻

    千百年来,男人对女人的定义与期盼,皆为贤妻良母.哪怕婚前痴迷她的花容月貌、娇媚任性,到了婚后,也大抵希望她即刻“从良”,能胜任妻子与母亲这一忠厚之职.而女人自己呢,也如飞蛾扑火,一进了婚姻,便将昔日的风骚给忘去了大半,一颗心扎进泥土里,此后的任务,是一心一意地与那丈夫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作者:安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想变女孩的男孩

    来诊的是位母亲,代儿子阿龙来咨询.大概从一年前开始,阿龙放学回家后总是把自己的房门反锁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阿龙总是说他想安静地学习,不想让人进来打扰他.阿龙正在读高二,学习的确比较紧张,母亲觉得阿龙说得在理,就没太在意.

    作者:金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夸孩子也要讲技巧

    经常看一些“教子经”,很多人都提到“赏识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给予他们赏识和鼓励,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孩子不要吝啬“你真棒”,“你真行”!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所以,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一直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记得女儿刚刚学会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一边鼓掌一边说:“你真棒!”女儿听了很受鼓舞,兴奋地把她的名字写了十来遍.

    作者:王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来自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

    认知行为疗法是国际公认的实证心理咨询方法,20年前我就对此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学生时代的张狂让我视其结构化为僵化,还十分的不屑;10年前研究生时代重新了解此种方法,也不过是浅尝辄止;10年后的今天,我重新系统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让我对它的认识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者:安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下雨不是失约的理由

    那天上午,几个朋友突然来我家造访,而且说要在家里玩,中午不去饭店.这不难为我吗?妻子出差在外地,我根本不会做饭呀.后,征得他们同意,中午饭只好叫外卖.于是,我与快餐店约定,中午12点送4份快餐来.

    作者:江水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职场上的一个隐性杀手——成人注意缺陷障碍

    张博士是一个勤勉的年轻人,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工作了三年,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新的工作单位.但是,在新的单位里,张博士似乎总是显得心不在焉,工作一直没有什么效率,单位领导和同事因此感到失望,认为他工作态度有问题.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货卖不足是盈余

    A去年秋天,表弟家的干果生意陷入低迷.为了增加收入,脑子灵活的他去了一趟新疆,花了近万元人民币,将当地人的烤馕手艺和一口高大的烤馕炉带回了家乡.烤馕是新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表弟的烤馕在本地刚一上市,便以外干内酥、味道香美大受欢迎,因而每日来店买馕的人很多.

    作者:李玉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

    人到中年,三口之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围着孩子团团转的生活模式,转着转着就觉着不堪重负,怎么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在孩子的功课成绩上?早上睁眼醒来惦记的是孩子的早餐,营养是否均衡,蛋白质含量能否达标,还有孩子近的思想动态,上课时的专心程度,有没有调皮捣蛋惹老师生气,近待加强的薄弱科目,等等,都是孩子的事.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有情胜于道理

    Q老师,您好!我的孩子刚7个月大,近我的脾气不太好,经常跟爱人吵架,这几天他不回来住了,我天天哭.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我想让他回来,不想让他住在他父母那里.他就威胁我说,如果我不带孩子去他父母家,他就不回家.可我不想我的孩子沦为他父母获取面子的工具,我的孩子不是道具,不是拿来博人眼球的,要看孩子他们可以自己过来看啊,反正我是不会回去的,当初他父母把我们赶出去的时候怎么不留情面呢?我现在该怎么办?

    作者:庄艳;黄志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学会取舍,享受“慢”生活

    自从儿子上了小学六年级,家里醒目的位置便赫然摆上了“小升初倒计时牌”,那就是“紧箍咒”,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心急火燎的样儿,生怕稍有怠慢,延误了儿子的大事.“老妈,您做早餐的速度能不能快点?”儿子一边背诵着英语单词,一边不耐烦地催促我.

    作者:胡豫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精神康复,让患者活出尊严

    根据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他们饱受疾病折磨,也给家人带来无尽苦楚.近期,各地连续发生多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引起社会热议.但大家的关注更多还是停留在“精神病人”字眼上,有人甚至因此更加歧视精神疾病患者.

    作者:姚贵忠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