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春节恐归族:各种恐惧逐个击破

李玲

关键词:
摘要:恐惧理由一:就怕回家面对那些“有成就”的人随着春节的临近,刘凯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和挣扎,总感觉像是到了给旧的一年“扎口”的时候了,但是他觉得过去的一年几乎一无所获:先是面临结婚的女友突然移情别恋抽身而去,再是即将到手的晋升机会却被另一个同事通过关系夺了去;刚买的股票就一路下跌,快到生日时还生了一场病……林林总总的不如意,让刘凯觉得过去的一年不堪回首.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神秘”的伙伴

    东林五岁时,父母离异.东林跟着爷爷奶奶在家干点儿农活,父亲靠到大城市打工挣钱养活一家老小.因为没有母亲,父亲也几个月才回来一次,每次也就住几天.东林总是被村里的孩子们嘲笑,说他没爹没妈,叫他“野孩子”.

    作者:唐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二胎”狂想曲

    全面二孩政策来了:真的?假的?2015年10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晚,一个爆炸性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我们都可以生二胎了!期待已久的普遍二孩政策解冻!在乡镇基层干了多年计生工作的我将信将疑:又是假新闻!这些人,想娃想疯了吧?

    作者:唐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酒精成瘾”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把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称为病人.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传统,关于酒的荣耀、酒的作用、酒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中国有差不多5亿人喝酒,统计数据显示,只有少数人会终变成酒精成瘾者.打个比方,空气中有很多感冒病毒,可是只有体质差的人,才会因此得感冒.酒瘾就像这个感冒病毒,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和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加容易被这个病毒击倒,从而染上酒精成瘾这个病.也有国外的一些机构研究表明,环境和遗传也是导致酒精成瘾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忻蓉;郑迩遐;盛利霞;刘钰;庞良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走出“老好人”的陷阱

    小王第一次到心理咨询中心的时候,比预约的时间早了约半个小时.尽管如此,我还是让他在等候区休息,在预约时间与他一起走进咨询室.坐在我对面的小王是一位大三的男生,清秀、斯文、干净、整洁,说话的时候,面带微笑,声音温和.

    作者:郑秋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消失的身体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不舒服的吗?”我拍打着他的肩膀,连问了三遍,他才把眼睛微微地张开了一点儿缝隙.“我已经死了.”他用极微弱的声音极缓慢地答道.说完,就又闭上了眼睛.“您怎么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您不是好好地躺在这里吗?”许久,他才又慢慢地小声答道:“我的身体已经不存在了.”“那这是谁的身体?”我拉了拉他的胳膊.

    作者:皖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人体的疼痛开关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疼痛,有的与疾病有关,有的与生活习惯有关.其实,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许多“止痛开关”,除了吃药止痛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按压等方式,将疼痛感“关掉”.

    作者:李训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做一朵有修养的花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村小任教.初到工作岗位的我,面对一群着装土气、学历极低、说着一口夹生普通话的民办教师们,心里的荣耀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处处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为学校的各项活动出谋划策,并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主动请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以毛遂自荐的方式成功主持了学校文艺汇演和运动会的开幕式,得到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正当我为自己取得的诸多殊荣暗自得意的时候,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年一度的评优选先活动中,我在民主测评环节一败涂地,居然连入围的资格都没能闯入.

    作者:孟祥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我的选择性记忆

    1上中学时,你是我的同学.你老是欺负我,我的橡皮丢了,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你跑去老师那里告我的黑状,说我偷了同学的橡皮.我没有哭,用眼睛狠狠地瞪你,那时候我暗暗发誓,永远不理你这个马屁精.一起去郊外旅游,你拿了苹果,给了另一个朋友一个,却没有给我,那时候,我生气了,发誓再也不认你这个朋友.

    作者:积雪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2017,我要与幸福相拥

    站在山巅,面向东方,与阳光相拥,心里就会洒满阳光.今天,我没在山巅,还在2017年的山脚,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呢?我不觉得有什么着急,因为站在这里,我有激情昂扬的斗志,待翮欲飞的希冀.还记得当年杜甫经过泰山时吟过的那两句诗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下,没有登临之后的开阔博大、畅快淋漓,但是不也拥有别样的美好与幸福吗?!

    作者:章中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幸福是比出来的

    现在人喜欢攀比,比着比着,就比出了烦恼,比出了忧愁.看到自己的没有别人的好,心里就愤愤不平、纠结痛苦,这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人生在世,我们有什么必要去和他人比呢?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坦然面对自己没有的,就能知足常乐,心生幸福.

    作者:章中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被同事抢了“功劳”之后……

    大学毕业后,我和刘应聘到同一家公司,开启了职业生涯.为了能留下来,我们都很卖力气,期望能够得到肯定,受到经理的赏识.一转眼,三个月的试用期就要到了.这一天,经理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说有一个急事,让我们跑市里的大小市场,调研公司产品的受欢迎度,两天后上交调研报告.

    作者:程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二斤哥”戒酒,为啥越戒越糊涂?

    小李医生那天值班,突然听到门外传来焦急的声音,“医生,快来啊”!凭着多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职业敏感性,小李医生立刻冲出诊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身体消瘦,满头大汗,神色紧张,双手一直在身上乱抓,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虫子,虫子”,手里的动作就是停不下来.

    作者:李忻蓉;郑迩遐;盛利霞;刘钰;庞良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冬之三味

    淡,冬之第一味淡远,淡定,淡泊,淡然.冬是水墨心意,隐去了浓,浓的颜色、喜好和情怀.一年里水流花静,唯有冬,是黑白记忆,肃穆清寒,天地朗阔.寒气弥漫开来,四季分明的人生,总会到达这个清苍苍、老树昏鸦的地界儿.

    作者:米丽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双相障碍要发作?这些症状要牢记!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情绪问题为核心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所谓“双相”,是相对于“单相抑郁”而言,这类疾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过去也称“躁郁症”.因为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有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作者:姜涛;董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把假期还给孩子

    寒假还没开始呢,我所在的一个同城QQ群里,就有几位妈妈不约而同地来问我对孩子的寒假是怎么安排的.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没什么安排啊,既然已经放假,就让孩子好好地玩,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啊.依然记得那时,我的意思刚刚表露,有一位妈妈立即发了个不可思议的表情,然后用一种自感高瞻远瞩洋洋自得的口吻说,她早已为孩子报好了一个假期补习班,而且也对闲暇时间作了很好的规划.

    作者:管洪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频繁跳槽不可取

    中国有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意思是说,人如果换个环境或是地方就能活得更好,而树如果挪动地方就可能会死掉.我们先不谈树挪动地方是否真的会死掉,但人换个地方就会活得更好吗?我看未必.比如一个人习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因为某种原因换了环境,他就能生活得更好吗?由于心情、地域风俗及生活习惯等原因,或许不如在家乡过得舒适、快乐.

    作者:尹成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戒酒小组,为什么这么神奇?

    1李先生喝酒20余年,每天1斤左右的白酒.李先生经常性醉酒,醉酒后就骂人,如果是在家中喝醉,就骂家里人,如果是在外面喝醉,就骂同事、朋友,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和他来往了.于是,李先生就觉得同事们都“挤对”他,因此不去工作了,但是每天会按照上班的时间出门去喝酒,晚上很晚才回来,回来时已经醉酒很严重了,家里人害怕他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强行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戒酒治疗.

    作者:李忻蓉;郑迩遐;盛利霞;刘钰;庞良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识别酒的危害,远离酒精依赖

    很多人之所以饮酒无节制,原因在于他们对饮酒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1 认为酒是粮食精华,多饮酒有益健康在中国,大多数酒类都是由粮食酿造的,因此,很多人认为酒是粮食的精华,多饮酒不会引发健康问题.殊不知,酒虽为粮食酿造,但营养成分却大不相同.通常来讲,酒的度数是以乙醇(即酒精)的含量计算的,1克酒精提供的热量是7千卡,而1克葡萄糖或蛋白质的热量仅为4千卡,因此,大量饮酒的人会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酒精又抑制叶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饮白酒,会导致营养不良.

    作者:李忻蓉;郑迩遐;盛利霞;刘钰;庞良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春节恐归族:各种恐惧逐个击破

    恐惧理由一:就怕回家面对那些“有成就”的人随着春节的临近,刘凯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和挣扎,总感觉像是到了给旧的一年“扎口”的时候了,但是他觉得过去的一年几乎一无所获:先是面临结婚的女友突然移情别恋抽身而去,再是即将到手的晋升机会却被另一个同事通过关系夺了去;刚买的股票就一路下跌,快到生日时还生了一场病……林林总总的不如意,让刘凯觉得过去的一年不堪回首.

    作者:李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每个年轻人都有颗“攀比”的心

    网上看到一条微博:一位打工妈妈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好几个月,给上大学的儿子买了一双打折的名牌鞋.妈妈可能没有想到,儿子的贫困生助学金被取消了,理由是买得起名牌鞋,家里应该不会贫困.

    作者:张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