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
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及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为4周。在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MoC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Mo-C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温针灸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莉娜;冯晓东;刘承梅;王晓丹;孙伟娟;刘雁;牛瑛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呼吸纯氧对健康人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方法右利手、健康男性大学生志愿者28名,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6)。佩戴面罩,对照组呼吸空气,实验组呼吸医用纯氧60 min。应用条件-测试刺激,记录吸氧前(pre0)、吸氧20 min (Oxy20)、吸氧50 min (Oxy50)、吸氧后30 min (post30)的脑电图,计算听觉P50潜伏期和P50感觉门控电位(S1与S2振幅之差)。结果 S1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7);吸氧50 min时,实验组比对照组P50潜伏期缩短(P<0.05)。S2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3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50门控电位比较稳定(P=0.70),而实验组随吸氧时间逐渐延长,电位越来越高,停止吸氧后,电位迅速回落,Oxy20和post30(P=0.04)、Oxy50和post30(P=0.0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4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人吸60 min纯氧,可能缩短对刺激的反应时间,有增强听觉门控电位的趋势。
作者:于秋红;陈昭燃;张红霞;刘亚玲;薛连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李威;程攀;许立俊;章荣;杨友谊;李文兰;罗亚玲;牟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侧化构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侧化构音患者,使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按照普通话声韵配合音节表对患者进行录音,对录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为双侧化,14例为右侧化,3例为左侧化;侧化构音主要累及辅音,以/z/、/c/、/s/、/zh/、/ch/、/sh/、/j/、/q/和/x/的发生率高;侧化音的频谱图可见两个或两个以上冲直条;侧化音个数和年龄无显著相关(r=0.110, P=0.507)。结论侧化构音以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为主;对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进行分析有助于侧化音的诊断;应及时对侧化构音进行矫正。
作者:吕自愿;李峰;张艳云;徐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 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作者:王丽菊;陈立早;欧艺;郭龙;郝丹;陈思思;宋平;胡婉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10脊髓横断3 d组(n=10)、1周组(n=10)、2周组(n=10)、4周组(n=15)、8周组(n=15)和假手术组(n=10),进行L4-6脊髓节段TUNEL荧光标记、AChE酶组化定量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法观察损伤远端脊髓前角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仅偶见荧光标记物。脊髓横断3 d时, AChE阳性运动神经元(面积>300μm2)的OD值明显减小(P<0.01);损伤1周时,OD值突然明显增大(P<0.01);随后OD值再次下降,至4周时降至低点,然后再次增加,8周时与假手术组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没有明显减少及结构的不可逆改变,但代谢功能发生显著的可逆性变化。
作者:熊国星;洪毅;张军卫;陈世铮;关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钱币管理技能已受到特殊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是智力障碍儿童过渡到成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教育成果。国外已有研究对智力障碍儿童的钱币计算技能、购物技能进行分析,对钱币管理技能教学所需的辅助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可以在早期教育、细化研究对象、开发辅助工具、拓展多项技能、研究教学策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作者:柳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的发布,体现了社会责任的理念已获得国际共识。每个组织都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能够充分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本文介绍了ISO 26000标准的基本架构,针对7个核心主题中与残疾人事业联系较密切的人权、劳工实践、消费者问题3个主题,探讨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在残疾人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于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巨大。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是用于诱导或增强神经可塑性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方法,有助于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恢复。本文从言语恢复的机制、rTMS治疗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恢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胡雪艳;江晓峰;张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使用专业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制作系统进行远程制作大腿假肢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互联网,将异地假肢临床接待室的8例大腿截肢患者残肢尺寸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假肢制作加工中心,利用软件数据模型库选择相应的大腿假肢接受腔口型圈并按照尺寸表进行数据模型修改,将修改后的数据模型进行实体模型加工并送至假肢临床接待室给患者适配假肢。给患者试穿假肢后按照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达到要求。结论通过严谨的残肢尺寸测量并进行计算机设计和远程加工的模式是可行的。该模式可解决偏远地区大腿截肢患者无法制作假肢的问题。
作者:周大伟;吴磊;吴锡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提示该病存在不同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临床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基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少动、姿势步态异常、疲劳、便秘、淡漠、抑郁、认知障碍等以及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采用4分类聚类分析对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结果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聚类为4个亚型。亚型1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轻,且以运动表型为主;亚型2患者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重;亚型3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介于亚型1和2之间;亚型4以病程短、疾病进展速度快为特征。43.5%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同亚型间CES-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抑郁状况存在临床异质性。
作者: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陈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及治疗后2周,由两位医师同时应用SFGS和H-B分级评分。计算Cronbachα系数,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SFGS和H-B分级量表的Cronbachα分别为0.93和0.74;SFGS评价者间ICC≥0.84,H-B分级量表ICC≥0.77;SFGS与H-B分级中度相关(rs=0.73),Kappa系数分别为Ⅱ级0.81、Ⅲ级0.74、Ⅳ级0.49、Ⅴ级0.66、Ⅵ级0.92;SFGS、H-B评分均与痊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SFGS效度可靠,内部信度良好,结果可重复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后,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作者:孔岩;徐耑;郝亚南;蔡秀英;段晓宇;董万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刊2015年第1期刊出的《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一文〔文章编号:1006-9771(2015)01-0035-04〕,经作者说明,角落测试时间为造模前1 d(基线)、干预当天干预前(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干预后7 d和14 d(疗效评价)。据此,第35页中文摘要第三、四行“造模前1d,给药后3d、7d和14d,应用角落测试进行行为学检测”改为“造模前1d、干预当天干预前、干预后7 d和14 d,应用角落测试进行行为学检测”;英文摘要第四、五行“They were assessed with Corner Test 1 day before modeling, and 3 days,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medication.”改为“They were assessed with Corner Test 1 day before modeling, jus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intervention.”第36页右栏倒数第三段第一行“分别于造模前1d,给药后3 d、7 d和14 d进行行为学检测”改为“造模前1 d、干预当天干预前、干预后7 d和14 d进行行为学检测”。第37页“2.1行为学检测”“术后3 d”改为“干预前”,“术后7 d”、“术后14 d”相应改为“干预后7 d”、“术后14 d”。全文“给药后”均改为“干预后”;“after medication”改为“after in-tervention”。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考察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加工任务中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注意训练和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组块设计对患者汉字加工任务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训练前后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均为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显著激活;训练后,实验组各激活区更加显著,而对照组各激活区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前两组患者均呈右半球优势;训练后实验组呈左半球优势,而对照组仍呈右半球优势。结论在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中,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可能在知觉注意阶段对解决双重任务干扰非常重要;注意训练后激活更加显著;注意训练可能使失语症患者语义加工产生了功能重组。
作者:裴倩;宋鲁平;张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FES。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FAC分级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ES能促进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迎春;李岩;李辉;顾旭东;姚云海;傅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均给予口服百忧解及针刺治疗,治疗组配合艾灸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及HRV改变。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每5分钟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较单纯针刺能更好地调整卒中后抑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抑郁状态。
作者:牛瑛琳;刘承梅;王晓丹;王莉娜;刘雁;冯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颈髓损伤。高位颈髓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功能衰竭。部分存活的颈髓损伤患者,需要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鉴于呼吸机的种种弊端,许多学者研究用膈肌起搏技术来代替呼吸机,重建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本文就膈肌起搏技术在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重建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睿;李建军;孟宪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皮质下结构损害所致的失语症越来越常见。本文综述近年有关皮质下失语的文献,重点讨论皮质下结构的解剖特点、皮质下失语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作者:姚婧璠;陈红燕;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