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质下失语症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姚婧璠;陈红燕;张玉梅

关键词:皮质下失语,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皮质下结构损害所致的失语症越来越常见。本文综述近年有关皮质下失语的文献,重点讨论皮质下结构的解剖特点、皮质下失语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侧化构音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侧化构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侧化构音患者,使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按照普通话声韵配合音节表对患者进行录音,对录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为双侧化,14例为右侧化,3例为左侧化;侧化构音主要累及辅音,以/z/、/c/、/s/、/zh/、/ch/、/sh/、/j/、/q/和/x/的发生率高;侧化音的频谱图可见两个或两个以上冲直条;侧化音个数和年龄无显著相关(r=0.110, P=0.507)。结论侧化构音以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为主;对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进行分析有助于侧化音的诊断;应及时对侧化构音进行矫正。

    作者:吕自愿;李峰;张艳云;徐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肌肉疲劳与慢性颈痛的研究现状

    慢性颈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关颈部肌肉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肌疲劳会对颈椎本体感觉和身体平衡等产生影响,易造成慢性损伤。慢性颈痛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和募集策略等的改变,使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又可能导致颈部肌肉进一步损伤。针对性地治疗和训练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功能,减少慢性颈痛的复发率。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颈肌疲劳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颈肌疲劳的评估可为慢性颈痛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作者:潘泳鸿;仲卫红;张俊新;王诗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李威;程攀;许立俊;章荣;杨友谊;李文兰;罗亚玲;牟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外智力障碍儿童钱币管理技能教育研究进展

    钱币管理技能已受到特殊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是智力障碍儿童过渡到成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教育成果。国外已有研究对智力障碍儿童的钱币计算技能、购物技能进行分析,对钱币管理技能教学所需的辅助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可以在早期教育、细化研究对象、开发辅助工具、拓展多项技能、研究教学策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作者:柳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镜像视觉反馈和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 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作者:王丽菊;陈立早;欧艺;郭龙;郝丹;陈思思;宋平;胡婉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11)和药物组(n=10)。电针组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每天1次,均连续治疗8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治疗后2周时HAMD低于药物组(P<0.05),而治疗后4周、8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电针组rCBF较药物组改善更佳(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明确,可能与改善卒中后脑灌注有关。

    作者:李厥宝;叶祥明;程瑞动;朱根应;杨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及治疗后2周,由两位医师同时应用SFGS和H-B分级评分。计算Cronbachα系数,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SFGS和H-B分级量表的Cronbachα分别为0.93和0.74;SFGS评价者间ICC≥0.84,H-B分级量表ICC≥0.77;SFGS与H-B分级中度相关(rs=0.73),Kappa系数分别为Ⅱ级0.81、Ⅲ级0.74、Ⅳ级0.49、Ⅴ级0.66、Ⅵ级0.92;SFGS、H-B评分均与痊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SFGS效度可靠,内部信度良好,结果可重复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后,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作者:孔岩;徐耑;郝亚南;蔡秀英;段晓宇;董万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后早期小鼠肠道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短期内小鼠肠道功能的变化。方法将10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30)、假手术组(B组,n=30)和模型组(C组,n=45)。A组不作处理,B组仅暴露脊髓,不夹持。C组采用动脉瘤夹夹持T10处脊髓,复制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2 h、24 h、48 h测定小鼠回肠肌电慢波及平滑肌收缩力,并做回肠HE染色。结果脊髓损伤后12 h、24 h、48 h,C组小鼠肌电频率和振幅低于A组和B组(P<0.05),收缩力振幅低于A组和B组(P<0.05),但24 h、48 h后收缩力频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各时间点肠黏膜评分均较A组和B组高(P<0.05)。结论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肠道平滑肌肌电活动减弱,收缩力减小,肠黏膜轻度损伤。

    作者:梁羽;李灿;罗兰;杨拯;王强;马俊;王洋洋;张璐璐;杨维;易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吸氧对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

    目的:研究呼吸纯氧对健康人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方法右利手、健康男性大学生志愿者28名,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6)。佩戴面罩,对照组呼吸空气,实验组呼吸医用纯氧60 min。应用条件-测试刺激,记录吸氧前(pre0)、吸氧20 min (Oxy20)、吸氧50 min (Oxy50)、吸氧后30 min (post30)的脑电图,计算听觉P50潜伏期和P50感觉门控电位(S1与S2振幅之差)。结果 S1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7);吸氧50 min时,实验组比对照组P50潜伏期缩短(P<0.05)。S2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3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50门控电位比较稳定(P=0.70),而实验组随吸氧时间逐渐延长,电位越来越高,停止吸氧后,电位迅速回落,Oxy20和post30(P=0.04)、Oxy50和post30(P=0.0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4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人吸60 min纯氧,可能缩短对刺激的反应时间,有增强听觉门控电位的趋势。

    作者:于秋红;陈昭燃;张红霞;刘亚玲;薛连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儿童的骨发育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3~7岁脑瘫患儿骨发育、身体形态发育方面的特点。方法3~7岁脑瘫患儿男女各50例,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入组患儿身高、体重、左右上肢长、左右手骨龄进行测量。结果各年龄段男女患儿骨龄均低于实际年龄1岁左右(P<0.05),左右手骨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瘫患儿身高增长规律及增幅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体重增长规律与正常儿童相比稍有不同。左右上肢长均同步增长,增长幅度呈现减缓趋势,左右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瘫患儿骨发育落后于生活年龄,身高增长接近正常儿童,发育无明显偏侧差异。

    作者:李泽萍;沈敏;程慧;赵菁;牛秀莲;姚雪华;顾丽慧;陈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以及物理、作业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百会穴8周,对照组针刺阳陵泉穴8周。治疗前后两组行静息态fMRI扫描,观察左、右海马功能连接的变化;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对韦氏记忆量表评定结果与脑功能连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韦氏记忆量表的各项得分和记忆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后,记忆量表总分、记忆商改善(P<0.05);左侧海马与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以及右侧海马与左侧额叶、左侧顶叶连接增加。记忆商与左侧海马和右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r=0.56)、右侧海马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r=0.75)、右侧海马和左侧顶叶的功能连接(r=0.88)呈正相关。对照组治疗前后,记忆量表总分、记忆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海马与右侧枕中回、右侧海马与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之间的连接减少,量表分与海马脑区功能连接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针刺百会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与额叶、顶叶之间脑网络的功能连接有关。

    作者:林志诚;杨珊莉;薛偕华;陶静;陈立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灸并用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均给予口服百忧解及针刺治疗,治疗组配合艾灸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及HRV改变。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每5分钟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较单纯针刺能更好地调整卒中后抑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抑郁状态。

    作者:牛瑛琳;刘承梅;王晓丹;王莉娜;刘雁;冯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康复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在改善骨质疏松、增强骨骼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步态功能以及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肌少症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独特优势。本文对其应用于老年人群肌肉-骨骼-关节系统康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作者:张丽;瓮长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皮质下失语症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皮质下结构损害所致的失语症越来越常见。本文综述近年有关皮质下失语的文献,重点讨论皮质下结构的解剖特点、皮质下失语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作者:姚婧璠;陈红燕;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美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的评估与认证体系

    随着我国康复治疗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严谨的康复治疗专业的准入制度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美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体系的管理、规范、流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国内的治疗师专业教育认证有所启发。

    作者:缪萍;刘浩;潘翠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性大脑皮层刺激方法。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综述其机制。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影响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局部脑血流、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联系等途径发挥调节脑功能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要取得理想的刺激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即刺激参数的选择及经颅直流电刺激与任务执行的时间关系。

    作者:吴春薇;谢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考察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加工任务中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注意训练和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组块设计对患者汉字加工任务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训练前后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均为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显著激活;训练后,实验组各激活区更加显著,而对照组各激活区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前两组患者均呈右半球优势;训练后实验组呈左半球优势,而对照组仍呈右半球优势。结论在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中,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可能在知觉注意阶段对解决双重任务干扰非常重要;注意训练后激活更加显著;注意训练可能使失语症患者语义加工产生了功能重组。

    作者:裴倩;宋鲁平;张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是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较为高发的一种类型。本文从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综述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轶;廖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效果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卒中记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RBMT-Ⅱ)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RBMT-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头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的康复疗效。

    作者:冯晓东;冯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