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临床异质性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分析

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 异质性, 抑郁, 聚类分析
摘要:目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提示该病存在不同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临床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基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少动、姿势步态异常、疲劳、便秘、淡漠、抑郁、认知障碍等以及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采用4分类聚类分析对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结果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聚类为4个亚型。亚型1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轻,且以运动表型为主;亚型2患者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重;亚型3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介于亚型1和2之间;亚型4以病程短、疾病进展速度快为特征。43.5%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同亚型间CES-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抑郁状况存在临床异质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肌肉疲劳与慢性颈痛的研究现状

    慢性颈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关颈部肌肉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肌疲劳会对颈椎本体感觉和身体平衡等产生影响,易造成慢性损伤。慢性颈痛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和募集策略等的改变,使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又可能导致颈部肌肉进一步损伤。针对性地治疗和训练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功能,减少慢性颈痛的复发率。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颈肌疲劳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颈肌疲劳的评估可为慢性颈痛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作者:潘泳鸿;仲卫红;张俊新;王诗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性大脑皮层刺激方法。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综述其机制。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影响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局部脑血流、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联系等途径发挥调节脑功能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要取得理想的刺激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即刺激参数的选择及经颅直流电刺激与任务执行的时间关系。

    作者:吴春薇;谢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效果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卒中记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RBMT-Ⅱ)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RBMT-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头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的康复疗效。

    作者:冯晓东;冯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考察注意训练对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汉字加工任务中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注意训练和认知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组块设计对患者汉字加工任务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训练前后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的激活区及偏侧化指数。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均为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显著激活;训练后,实验组各激活区更加显著,而对照组各激活区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前两组患者均呈右半球优势;训练后实验组呈左半球优势,而对照组仍呈右半球优势。结论在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中,右侧额下回、双侧顶叶、双侧小脑可能在知觉注意阶段对解决双重任务干扰非常重要;注意训练后激活更加显著;注意训练可能使失语症患者语义加工产生了功能重组。

    作者:裴倩;宋鲁平;张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是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较为高发的一种类型。本文从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综述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轶;廖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美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的评估与认证体系

    随着我国康复治疗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严谨的康复治疗专业的准入制度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美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体系的管理、规范、流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国内的治疗师专业教育认证有所启发。

    作者:缪萍;刘浩;潘翠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更正

    我刊2015年第1期刊出的《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一文〔文章编号:1006-9771(2015)01-0035-04〕,经作者说明,角落测试时间为造模前1 d(基线)、干预当天干预前(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干预后7 d和14 d(疗效评价)。据此,第35页中文摘要第三、四行“造模前1d,给药后3d、7d和14d,应用角落测试进行行为学检测”改为“造模前1d、干预当天干预前、干预后7 d和14 d,应用角落测试进行行为学检测”;英文摘要第四、五行“They were assessed with Corner Test 1 day before modeling, and 3 days,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medication.”改为“They were assessed with Corner Test 1 day before modeling, jus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intervention.”第36页右栏倒数第三段第一行“分别于造模前1d,给药后3 d、7 d和14 d进行行为学检测”改为“造模前1 d、干预当天干预前、干预后7 d和14 d进行行为学检测”。第37页“2.1行为学检测”“术后3 d”改为“干预前”,“术后7 d”、“术后14 d”相应改为“干预后7 d”、“术后14 d”。全文“给药后”均改为“干预后”;“after medication”改为“after in-tervention”。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儿童的骨发育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3~7岁脑瘫患儿骨发育、身体形态发育方面的特点。方法3~7岁脑瘫患儿男女各50例,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入组患儿身高、体重、左右上肢长、左右手骨龄进行测量。结果各年龄段男女患儿骨龄均低于实际年龄1岁左右(P<0.05),左右手骨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瘫患儿身高增长规律及增幅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体重增长规律与正常儿童相比稍有不同。左右上肢长均同步增长,增长幅度呈现减缓趋势,左右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瘫患儿骨发育落后于生活年龄,身高增长接近正常儿童,发育无明显偏侧差异。

    作者:李泽萍;沈敏;程慧;赵菁;牛秀莲;姚雪华;顾丽慧;陈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用于大腿假肢远程加工的效果

    目的:探索使用专业假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制作系统进行远程制作大腿假肢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互联网,将异地假肢临床接待室的8例大腿截肢患者残肢尺寸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假肢制作加工中心,利用软件数据模型库选择相应的大腿假肢接受腔口型圈并按照尺寸表进行数据模型修改,将修改后的数据模型进行实体模型加工并送至假肢临床接待室给患者适配假肢。给患者试穿假肢后按照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大腿假肢临床功能评估达到要求。结论通过严谨的残肢尺寸测量并进行计算机设计和远程加工的模式是可行的。该模式可解决偏远地区大腿截肢患者无法制作假肢的问题。

    作者:周大伟;吴磊;吴锡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镜像视觉反馈和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 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作者:王丽菊;陈立早;欧艺;郭龙;郝丹;陈思思;宋平;胡婉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赵利娜;张志强;张立新;梁维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温针灸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

    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及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为4周。在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MoC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Mo-C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温针灸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莉娜;冯晓东;刘承梅;王晓丹;孙伟娟;刘雁;牛瑛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外智力障碍儿童钱币管理技能教育研究进展

    钱币管理技能已受到特殊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是智力障碍儿童过渡到成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教育成果。国外已有研究对智力障碍儿童的钱币计算技能、购物技能进行分析,对钱币管理技能教学所需的辅助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可以在早期教育、细化研究对象、开发辅助工具、拓展多项技能、研究教学策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作者:柳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水中平板训练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水中平板训练(UWTT)、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常规步行训练(CG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CGT组(n=14)、BWSTT组(n=13)和UWTT组(n=16),后两组在CGT组的基础上,分别接受BWSTT和UWTT。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大步行速度(MWS)、6 min步行距离(6MWT)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动、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经过4周训练,各组FAC、MWS、6MWT及动、静态平衡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UWTT组在6MWT、患侧下肢负重时间、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及稳定极限范围方面优于BWSTT组(P<0.05)。结论UWTT在改善患者步行耐力及动、静态平衡功能等方面效果优于BWSTT。

    作者:吴琼;丛芳;宋桂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99名健康男童经鼻吸气压力调查

    目的:调查中国健康男性儿童经鼻吸气压力(SNIP)的范围。方法对299名5~12岁健康男童进行SNIP测量。记录每名参与者的身高、体重、出生日期及测试时间。结果299名参与者SNIP的平均值为(76.9±22.6) cmH2O。5~6岁、7~8岁、9~10岁、11~12岁SNIP的平均值分别为(59.1±14.2) cmH2O、(76.9±19.5) cmH2O、(85.3±23.5) cmH2O、(83.0±22.6) cmH2O。5~6岁、7~8岁及9~10岁间SNIP有显著性差异(P<0.05),9~10岁与11~12岁间SNIP无显著性差异(P=0.55)。SNIP与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中国健康男童SNIP参考值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有必要建立中国儿童SNIP正常参考值范围。

    作者:梅倩倩;吴士文;房效莉;董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皮质下失语症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皮质下结构损害所致的失语症越来越常见。本文综述近年有关皮质下失语的文献,重点讨论皮质下结构的解剖特点、皮质下失语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作者:姚婧璠;陈红燕;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临床异质性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分析

    目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提示该病存在不同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临床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基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少动、姿势步态异常、疲劳、便秘、淡漠、抑郁、认知障碍等以及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采用4分类聚类分析对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结果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聚类为4个亚型。亚型1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轻,且以运动表型为主;亚型2患者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重;亚型3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介于亚型1和2之间;亚型4以病程短、疾病进展速度快为特征。43.5%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同亚型间CES-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抑郁状况存在临床异质性。

    作者: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陈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11)和药物组(n=10)。电针组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每天1次,均连续治疗8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治疗后2周时HAMD低于药物组(P<0.05),而治疗后4周、8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电针组rCBF较药物组改善更佳(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明确,可能与改善卒中后脑灌注有关。

    作者:李厥宝;叶祥明;程瑞动;朱根应;杨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吸氧对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

    目的:研究呼吸纯氧对健康人听感觉门控P50的影响。方法右利手、健康男性大学生志愿者28名,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6)。佩戴面罩,对照组呼吸空气,实验组呼吸医用纯氧60 min。应用条件-测试刺激,记录吸氧前(pre0)、吸氧20 min (Oxy20)、吸氧50 min (Oxy50)、吸氧后30 min (post30)的脑电图,计算听觉P50潜伏期和P50感觉门控电位(S1与S2振幅之差)。结果 S1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7);吸氧50 min时,实验组比对照组P50潜伏期缩短(P<0.05)。S2刺激在4个时间点各组P50潜伏期相对稳定(P>0.3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P50门控电位比较稳定(P=0.70),而实验组随吸氧时间逐渐延长,电位越来越高,停止吸氧后,电位迅速回落,Oxy20和post30(P=0.04)、Oxy50和post30(P=0.0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4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人吸60 min纯氧,可能缩短对刺激的反应时间,有增强听觉门控电位的趋势。

    作者:于秋红;陈昭燃;张红霞;刘亚玲;薛连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