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刘建华;张辉;杜水英
目的 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 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研究组(脉冲射频组,n=44)和对照组(射频热凝组,n=56).比较治疗前,治疗后0.5年、1年、2年时的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年内两组NRS无显著性差异,但2年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欠佳.
作者:孟岚;程灏;王保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地黄、苏合香(地苏合剂)对CCl4致早期肝性脑病(H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灌胃给予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NO含量、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服用地苏合剂12周后高剂量治疗组模型鼠血清NO含量、总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地苏合剂可以通过降低早期HE大鼠血清NO含量、总NOS活性以及海马TNF-α水平延缓HE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赫;刘雁勇;杨楠;纪超;左萍萍;龚韬;廖磊;侯晓明;蔡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引导式教育配合传统康复治疗在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59例患者分为引导组(n=38)和对照组(n=21),引导组全程予以引导式教育并配合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传统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引导组治疗后粗大运动能力提高值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智力水平、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与传统康复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有效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智力恢复.
作者:张国勋;成莲英;陈乐云;张彬;郭攀登;王依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自行创作的“引导式教育-脑瘫康复韵律操”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设立对照组和康复组,各康复训练75例脑瘫儿童.对照组常规观察评估;康复组加入康复韵律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进行评分.结果 康复组儿童在运动、言语交往和感知认知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脑瘫康复韵律操”对脑瘫康复效果较好.
作者:廖洪波;张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脉冲射频和射频热凝术致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 55只Wistar雄性大鼠,5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另50只暴露臂丛神经后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和射频热凝组,每组25只.在术后即刻、1、7、14和28 d取臂丛神行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脉冲射频组术后神经功能正常,光镜下可见神经纤维间出现水肿,于术后1d重,随后逐渐恢复.电镜下可见髓鞘板层结构松散,并有髓鞘球形成,及超微结构的代偿性增生,并逐渐恢复.射频热凝组术后神经功能消失,并出现自噬行为,镜下表现为沃勒变性和神经再生等改变.结论 脉冲射频和射频热凝术对神经均可产生损伤.脉冲射频损伤轻微,且恢复快;射频热凝术则损伤严重,毁损神经恢复慢.
作者:公维义;苏建生;陈华;范崇玖;张良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脉冲射频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技术.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多依;许忻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急诊头痛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1735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 在急诊头痛患者中,继发性头痛发生率较高,以头颈部血管病变、感染和因非血管性颅内病变为多见.
作者:凤玉;周衡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在急性脑出血应激性肝损害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以及星蒌承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注射Ⅶ型胶原酶法建立SD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脑出血组、脑出血痰热腑实证组和星蒌承气汤组,分别分为24h、48h、72h3个时相亚组,每个亚组8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肝、肠系膜淋巴结组织CD14mRNA表达,并观察肝HE染色结果.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肝、肠系膜淋巴结组织CD14mRNA表达升高(P<0.05),星蒌承气汤能明显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结论 CD14在介导肠源性内毒素性肝损害中起重要作用,星蒌承气汤对脑出血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海滨;唐杰;马立华;王威;王帅;张秀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对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行膝关节闭链PNF训练.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发生膝过伸患者7例,对照组18例(P<0.01);治疗组起立-行走计时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早期对患者膝关节进行PNF训练可以减少膝过伸的发生,提高步行功能.
作者:金冬云;谭同才;叶祥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柱三扳法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 60例AS早中期患者按照进入研究的顺序分为药物组(n=30)和手法组(n=30).药物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手法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脊椎三扳手法.按自行研制AS调查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治疗3个月时,手法组的腰椎活动度和指-地距离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6个月时,手法组腰椎活动度、指-地距离、胸廓活动度和VAS评分均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脊柱三扳法可以改善早中期AS患者的胸腰椎活动范围.
作者:陈民;高彦平;张晓;李嘉;李腾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单纯口服普瑞巴林和联合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 60例病程超过6个月的PHN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A组口服普瑞巴林;B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行神经阻滞(三叉神经、肋间神经、椎旁阻滞或腰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第4、5、6项).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50%和>30%的人数,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8周VAS和睡眠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3 dVAS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患者疼痛缓解>50%的人数和疼痛缓解>30%的人数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神经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起效快、止痛作用强,无严重副作用发生.
作者:申颖;罗芳;王云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疼痛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疼痛学科的科研工作亟待发展,其中科研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在疼痛诊疗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逻辑思维分层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问题.
作者:任佩娟;张琳;王伊龙;陈璐;王志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脉冲射频配合针灸、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脉冲射频配合针灸、牵引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针灸、牵引治疗),每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脉冲射频配合针灸、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牵引治疗.
作者:钟大勇;姜金玉;丁晓宁;罗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经皮穴位电刺激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双侧岛叶、基底神经节、双侧额下回、左侧额叶眶回、左侧颞上回(P<0.005,cluster> 10mm3).结论 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楔前叶、岛叶、基底神经节、顶上小叶、额叶眶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等脑区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改变是丘脑镇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磊;罗芳;李欢冬;王保国;刘晓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m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m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作者:李立;刘建华;张辉;杜水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经过1个月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HMAD评分和MBI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子玲;郭永谊;赖家盈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和常规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韩旭;盛夏;韩宝昕;鲁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06年国际形成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修正定义为,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1].目前国内对脑瘫儿童的康复研究主要集中于功能性康复,侧重于医学康复,存在医教脱节现象[2].特殊儿童需要的是全人教育,即身心合一、认知、运动、语言等领域相互整合的教育[3],脑瘫儿童亦不例外.全面的服务需要由人来完成,身心障碍者专业团队应运而生.
作者:孙美丽;张文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 2008年3月1日~10月31日本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对照组采用精神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运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兴趣缺乏、注意障碍、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关心和兴趣等改善(P<0.05).结论 在住院期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社会功能.
作者:丁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心血管功能异常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为了使脊髓损伤患者心血管功能信息的收集和报道标准化,引入了国际脊髓损伤心血管基础数据集.同时,使用该数据集便于比较和评估各种发表的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研究结果.针对数据集中的术语也给出了详细定义.
作者:Andrei Krassioukov;Marca Sipski Alexander;Ann-Katrin Karlsson;William Donovan;Christopher Mathias;Fin Biering-Sorensen;卫波;周红俊;李建军;刘根林;郑樱;张缨;郝春霞;康海琼;王一吉;逯晓蕾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