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立;孙天胜;刘智;叶超群;余兆仲;张志成;任大江
目的 研究不同的康复教育模式对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分为模式一组(35例)、模式二组(40例),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同时各组按照各自的康复教育模式进行康复教育.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并在治疗后统计常见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IM评分皆增加(P<0.05);治疗后模式二组FIM值比模式一组增加更多(P<0.05).治疗后模式二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偏瘫侧手足肿胀、肌肉萎缩等发生率比模式一组减低(P<0.05).结论 改进康复教育模式可以提高脑卒中的康复疗效.
作者:吕政;李春磊;张春梅;高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相关神经肌肉病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相关神经肌肉病的发病率、发病机制、易感因素、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给予综述.
作者:于瑾;马维娅;白皛;吴士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对新生乳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70只健康7日龄Wistar新生乳鼠,结扎后离断左侧颈总动脉,置于37.0℃、8%O2+92%N2缺氧箱2 h后取出,分别于7 d、14 d、30 d处死取脑,HE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E染色:7 d后结扎侧脑室周围可见神经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30d结扎侧脑室周围多个囊腔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扎侧脑室周围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部分染色包绕囊腔,局部染色聚集;电镜:7 d可见细胞形态尚规则、水肿,双层结构不清,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细胞核染色质浓缩;30 d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膜破损,核内容物外溢.结论 新生乳鼠一侧颈总动脉结扎结合缺氧的方法可造成结扎侧脑室周围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
作者:温林豹;刘伟;陈刚;赵丽辉;杨小朋;孙振柱;迟广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常玉立;孙天胜;刘智;叶超群;余兆仲;张志成;任大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方法 对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并采集横断面病理图像,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 腓肠神经可见有髓纤维密度减低,以大纤维减少为主,薄髓纤维增多.结论 MND患者的感觉神经病理形态学存在异常.
作者:徐敏;李存江;宋珏娴;卢岩;王敏;刘璐;笪宇威;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康复医学发展现状1.1 康复医学,方兴未艾当今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在世界各国向着多级化趋势发展.美国康复医学处在现代康复医学的领先地位,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均较成熟,有一套完整的康复医疗结构体系.加拿大、澳大利亚康复医学发展紧随美国之后.
作者:乔志恒;郭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恶性高热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本文对恶性高热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诊断等几个方面的进展给予综述.
作者:苏慧;马维娅;吴士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Charcot-Marie-Tooth病(CMT)中,1X型发病率居于第2位,它由GJB1基因突变致Connexin32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细胞间通道缺陷导致发病.文章综述了CMT1X的典型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进展,总结了CMT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乔晓会;李越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的病因,病理和神经电生理是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将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军红;蒲传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0例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测与CSF变化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均以脑神经Ⅶ、Ⅸ、Ⅹ受损为首发症状,男性患者为女性的4倍,发病年龄以18~55岁年龄段为主(8/10例),感染的前驱症状少见,膝腱及跟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4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病程中有4例患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均在发病3周内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异常率分别为81.25%及94.44%.与治疗前Hughes评分(4.00±0.82)相比,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周后Hughes评分为(2.25±0.96)(P=0.012),治疗后4周为(0.50±1.00)(P=0.000).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多组脑神经受损,特别是累及双侧脑神经Ⅶ、Ⅸ、Ⅹ的患者,应考虑GBS的可能;早期脑脊液及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IVIG可作为治疗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GBS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庆松;李从阳;郁可;王俊;肖莉;王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008年4月15日~5月15日,我们应德国柏林创伤与康复中心(UKB)邀请,赴德国考察学习,参观UKB医院相关部门、德国工商同业工会总部、奥托博克总公司、Greifswald大学及附属创伤医院,并在UKB的脊柱脊髓外科进行观摩学习.UKB位于东柏林,是工伤保险定点医院,主要接收意外事故所受伤害的患者和其他紧急患者.UKB以其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快速的应急反应系统以及先进的专业技术设备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创伤与康复中心.
作者:王方永;李建军;洪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Charcot-Marie-Tooth病(CMT)周嗣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61例CMT患者,14例为有家族史的先证者,47例为散发患者,PCR-双酶切方法检测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片断,详细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患者行腰穿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检出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41例,主要临床特点为以双足背屈力弱为主的双下肢无力,伴双侧小腿为主的四肢远端萎缩,80%伴上肢远端肌萎缩,97%踝反射减弱或消失,68%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少数脑脊液蛋白增高,神经电生理和腓肠神经病理提示为脱髓鞘伴有轴索变性.结论 PMP22基因重复异常的CMT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下肢远端肌萎缩和肌无力为主,伴有感觉异常;周围神经髓鞘和轴索均有病变.
作者:叶静;翟红珍;廖张原;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岛叶梗死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发病的岛叶梗死综合征患者20例,分析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特点,以及患者血管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脑梗死的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监测,分析岛叶梗死对心脏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梗死部位累及岛叶的同时颞叶受累多见(占65%).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心电图ST段下移发生率高.Holter监测表明.室上性早搏多见于无心房纤颤的左侧岛叶梗死综合征,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R-R间期的标准差(SDNN)降低,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升高.结论 岛叶梗死综合征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症候群.左侧岛叶梗死引发复杂的心律失常,左侧岛叶梗死不良心脏转归事件的风险更加严重.岛叶梗死综合征发生与脑岛三角区动脉血液供应特征有关.
作者:吴小未;刘兴洲;黄光;黄碧波;董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提出一种面向下肢截肢患者,可实现等长和等张训练的下肢残肢康复训练识别的新方法.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传感器采集并分析10例小腿截肢者在康复训练中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对下肢康复训练模式进行识别.结果 利用肌电信号的平均绝对值、方差和功率谱比值进行特征值的提取,可以用肌电信号的特征值作为输出建立表面肌电信号与下肢残肢康复动作之间的关系.结论 该方法利用肌电信号可以完成对下肢残肢康复动作的识别,可作为进一步探索下肢残肢康复训练系统的训练方案的依据.
作者:王喜太;王强;张晓玉;李立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急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和急性心源性脑栓塞(ACCE)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ATCI患者、30例ACCE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样本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TCI组和ACCE组CD62P均无升高(F=1.12,F=1.59,均P>0.05);ATCI组和ACCE组间CD62P表达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F=1.12,P>0.05).结论 CD62P虽然是一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不论在急性血栓性脑梗死还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过程中,表达并无明显升高.
作者:蒙绪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3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脑MRI分析脑白质损害程度及脑内软化灶,并用多功能超声检查颈部及股部血管斑块、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白质病变与年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成正相关,与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成负相关,而与后循环的血流无关.结论 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某些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慢性脑缺血有关,脑白质损害与前循环损害有关,而与后循环损害无关.
作者:张爱娟;郭玉峰;钟池;宋保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3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进行了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7~10 d,患者均出现了四肢肌肉力弱及腱反射低下,14 d后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者2例.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多条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减慢,部分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减少和轴索再生现象;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及肌病样改变.结论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和神经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预防本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姚生;冯立群;戚晓昆;雷霞;袁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双侧痉挛型腩瘫患儿的步态特征.方法 对2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和结论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站立相时间、步频、步速)和运动学参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站立相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大屈曲角度,矢状面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江晓峰;胡雪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HTM)的特点.方法 对19例成人HTM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审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成人HTM可表现为肢体近端肌无力、肌肉酸痛、肌痉挛、肌强直样改变、活动后肌僵硬,也可伴发全身多处肌肉肥大,咀嚼时出现颞肌肿胀.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可引起重症肌无力.需与多发性肌炎相鉴别.结论 对有肌病表现,肌酶升高的患者,应检查甲状腺功能,避免误诊为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疾病.
作者:王锁彬;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海南省智力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和地区分布,及其康复,教育、劳动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方法 分析第二次哞: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叶1智力残疾调查的结果.结果 调查总人数41214人,其中城镇人口14075人,农村人口27139;智力残疾的现患率为4.3‰;海南省各市县、农村和城市的现患率有显著性差异;智力残疾的年龄分布:0~6岁17‰,7~13岁6.3‰,>14岁2.3‰;智力低下分型:0~6岁组轻:重=2.3:1,>7岁组轻:重=1:1.5;有82.4%的智力残疾人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助,6.6%接受医疗服务与救助.1.2%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1.8%接受过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结论 海南省0~6岁人群智力残疾情况严峻.康复和社会支持亟待加强.
作者:孙畅;李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