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波;王拥军;张星虎;李明慧;刘广志
目的 探讨内皮功能异常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致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关系,及其在NLB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NLBP组50例,对照组36例,检测尿沉渣HCMV-DNA和包涵体,外周血HCMV-IgM、IgG和内皮素水平.结果 NLBP组尿HCMV-DNA和包涵体,血HCMV-IgM、IgG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LBP组内皮素水平增高(P<0.05).结论 NLBP常伴有HCMV感染及内皮功能异常.
作者:吴建贤;王斌;李红;胡勇;胡雪莹;王明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治疗能有效提高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作者:金建华;王浙东;李岩;汤继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脑损伤后的激动,攻击行为与抑郁等现象常见,重者伤人与自伤,且常影响康复及其功效,阻碍病情恢复.本文对激动病人的处理介绍了抗精神病性药物,情绪稳定剂,即抗癫痫药物的应用与抗焦虑性药物的应用.在对抑郁状态,介绍了三环与四环抗抑郁制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抑制剂(SSRIs)的正规化使用和注意事项.特别提出要注意SSRIs综合征与SSRIs撒药综合征.与使用以上药物特别是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等引发的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后者如处理不当,死亡率可达25%.
作者:朱镛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以往认为心肌细胞坏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死亡的惟一形式,但近年的研究提示心肌细胞坏死或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冯其茂;杨祖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吞咽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30%~65%[1],表现为进食饮水困难、呛咳、误吸甚至呼吸道梗阻窒息,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功能,患者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失衡、肺内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赵文红;徐贵侠;辛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运动功能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幸的是,无论是中枢还是周围神经病损,常见的症状是瘫痪.虽然到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使瘫痪迅速、完全、滿意的恢复,但从上世纪中叶起,科学家们即对一些药物,如苯丙胺等进行了运动功能方面的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该药物目前被权威机构不推荐使用于治疗运动功能,然而由于研究苯丙胺作用而发现一些其他药物也有类似的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如氟西汀、丙炔苯丙胺、左旋多巴等.同时还发现在脑卒中急性期对运动功能有害的一些药物,如氟哌啶醇、苯妥英、哌唑嗪等.
作者:朱镛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痉挛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降低,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有助于改善痉挛状态,减少并发症,但是,有的药物对认知功能有不利影响.用药时注意个体化差异.
作者:王瑞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按入选标准筛进合适患者21例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21 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3个月时按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李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整体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1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整体护理.结果 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可在监视下独立完成体位转移,站立平衡达3级,生活上达到部分自理.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型护理模式,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作者:骆京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其增殖分化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环境信号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成年脑组织内也发现了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改变了以往中枢系统不可再生的理论.中药能够有效地诱导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治疗策略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并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中显示出巨大潜能.
作者:王文;黄文婷;艾厚喜;安宜;李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s)属糖蛋白二聚体(分子量27000~35000)家族,它向间质源细胞施以有力的促有丝分裂和趋化活性活动.PDGFs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对组织损伤的反应等过程中具有许多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创面愈合过程中较早出现的生长因子之一.特别是对一些慢性难愈性伤口,如糖尿病溃疡、慢性静脉性溃疡、压疮、放射性溃疡等PDGFs均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
作者:闫国和;艾国平;邹仲敏;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轻肩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床边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部进行康复,用简氏疼痛问卷和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早期干预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杨薇;辛宁;赵文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脑性瘫痪康复过程中,癫痫是经常遭遇的棘手问题.人口普查性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医院或康复机构报道,脑瘫儿中癫痫患病率为8%~62%;癫痫可以发生在任何类型的脑瘫中,但以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常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发作、癫痫家族史、认知障碍、皮层损伤等因素明显增加癫痫的危险;脑瘫患儿癫痫半数以上1岁内发病,痉挛型四肢瘫癫痫发病年龄早于其他类型脑瘫;癫痫类型以部分性常见,其次是婴儿痉挛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脑瘫患儿的癫痫往往预后差,半数属于难治性癫痫,需要多药治疗,发作控制率37%~65.2%.
作者:侯梅;陈晓峰;于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猫大脑中动脉(MCA)受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 h内)的血管直径、脑血流量和谷氨酸变化.方法 6只猫开颅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MCA 30 min,测量刺激前后MCA直径的变化,监测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测定脑皮层细胞间隙中谷氨酸浓度的变化.结果 机械性刺激MCA后,MCA直径缩小,为刺激前的68.2%.脑组织灌流指数下降到刺激前的48.7%.刺激结束后2 h,MCA直径恢复正常.脑组织灌流指数恢复到刺激前的63.8%.机械刺激期间谷氨酸浓度迅速增加,可达到正常值的40倍,在撤除刺激后,谷氨酸浓度没有明显减少.结论 机械性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升高.
作者:陆菁菁;张绍东;翟晶;万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61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平板训练,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疗效.结果 训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平板训练对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积极作用.
作者:闫桂芳;贾子善;沈红梅;尹昱;宋兰欣;黄明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失眠患者采用心理治疗和针灸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失眠患者分别采用心理和针灸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和单纯应用针灸治疗(对照组)36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理治疗和针灸综合治疗对失眠的治疗效果较单纯针灸治疗提高.
作者:何键铭;陈春华;张汉平;刘敏;欧兰芳;谭小燕;董嘉兰;蔡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石蜡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8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石蜡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则只行关节松动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石蜡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香云;刘密群;张石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应力是调节骨生长与重建的重要因素,低频振动是软科学刺激之一,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形成作用,其成骨效果受振动频率、方式、强度影响.低频振动促进骨形成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离子通道、整合素-细胞骨架复合体激活促细胞分裂剂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第二信使调节RANK-RANKL-OPG轴有关.
作者:叶超群;纪树荣;史清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4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1个月入院.1个月前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反酸、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无发热、贫血、乏力及消瘦,近期无外伤史.
作者:马霄虹;张红梅;宋颖;石素胜;戴景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予康复的定义是: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少残疾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药物治疗也是康复疗法的组成部分.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