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周林;李芳芳;冯军

关键词:雷珠单抗,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NVG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NVG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明显优于对照组(75.8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周、1、3、6个月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房颤急性脑梗死与非房颤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对照分析

    目的:比较成人心房纤颤(AF)是否比非AF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有较高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74例AF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AF组),随机选取同期500例非AF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 1.73 m2)]是否有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F组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374例,肾功能不全114例(30.5%);非AF组500例,肾功能不全75例(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比值比(OR)为2.485,AF组与非AF组的eGFR分别为(77.75±39.89) mL/(min· 1.73 m2)和(96.93±39.14) mL/(min·1.73 m2).回归分析发现AF组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不全(OR=2.057)、高血压病(OR=1.826)、糖尿病(OR=1.897)、高尿酸血症(OR=3.161).结论:成年AF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者明显高于非AF急性脑梗死者,该组患者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作者:陈兴东;罗伟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加味四物汤水提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骨髓细胞动员、定植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味四物汤水提物(mSW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动员及定植的影响.方法:结扎昆明种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DAPI胫骨骨髓腔注射标记骨髓细胞,灌胃给予mSWT,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比例;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骨髓细胞在AMI区的定植和微小血管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60 mg/kg mSWT治疗后,mSWT治疗组外周血中EP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 0.05);AMI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区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减轻,存活的心肌组织较多,明显可见较多的DAPI标记骨髓来源细胞在AMI区域定植、存活,且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结论:mSWT能明显提高AMI小鼠外周血EPCs细胞比例,改善AMI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动员骨髓细胞趋化至AMI区域定植,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王钰莹;魏英;雷江红;余丽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配伍罗哌卡因单次坐骨神经阻滞对TKA术后股神经旁置管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配伍罗哌卡因单次坐骨神经阻滞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股神经旁置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TKA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术后行单次坐骨神经阻滞复合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根据坐骨神经阻滞用药不同随机分为2组:DEX+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6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镇痛药物用量、PCA按压的次数、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等.结果:D组患者术后8、12、24、36、48 h静息及活动时疼痛评分低于R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12h高于R组(P<0.05),股四头肌肌力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镇痛药用量及PCA按压的次数减少,术后1d、2d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大于R组(P<0.05).结论:在TKA术后股神经置管镇痛中,右美托咪定配伍罗哌卡因单次坐骨神经阻滞比单独使用罗哌卡因阻滞镇痛效果较好,持续时间长,且不增加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

    作者:王美容;李志鹏;蒋群锰;龚文魁;陈太新;柳垂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化疗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维持治疗与未维持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的维持治疗方法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为个体化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收集83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分为维持组与未维持组,计算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同时将维持治疗组分为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组及EGFR-TKIs治疗组,计算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维持组平均PFS为12.80个月,平均OS为20.36个月;未维持组平均PFS为3.03个月,平均OS为12.06个月,维持组PFS及OS比未维持组长(P<0.05);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EGFR-TKIs组平均PFS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OS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GFR-TKIs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单药维持化疗组(P<0.05).维持治疗中近期疗效不影响远期疗效.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疗效、延长进展及生存时间,且获益于靶向药物的加入.

    作者:潘莹;龚五星;梁翠微;杜均祥;彭东旭;谢云;郑礼平;张楠;黄思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Wnt-1和FZD-1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Wnt-1和FZD-1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耐药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1例SCLC患者,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Wnt-1和FZD-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CL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耐药组中Wnt-1和FZD-1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均P< 0.05).Wnt-1与FZD-1表达呈正相关(r=0.186,P<0.05).FZD-1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08),但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无关(均P>0.05).Wnt-1表达水平则与患者的病理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均P> 0.05).Wnt-1和FZD-1高表达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Wnt-1与FZD-1在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并与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相关,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预测化疗耐药的指标.

    作者:李丽霞;苏文媚;袁亚连;陈敏;吕权超;吴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目的:分析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NLR)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4年1月1号至2016年9月30号经手术治疗的215例乳腺肿块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对每组病例所对应的NLR进行对比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佳临界值.结果:恶性组有较高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较低的淋巴细胞计数,恶性组NLR明显高于良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ROC曲线分析得出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NLR佳临界值为1.749,这时灵敏度为86.46,特异度为62.71%.NLR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瘤体大小、临床分期和Her-2表达相关.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值可指导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高NLR值预示肿块恶性.

    作者:林帅;赵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分型及软骨损伤分级:MRI与关节镜对比

    目的:研究髌内侧滑膜皱襞及软骨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对30例MRI检查提示髌内侧滑膜皱襞阳性者分四型,软骨损伤分五级,分析两种检查所得髌内侧滑膜皱襞分型和软骨损伤分级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髌内侧滑膜皱襞分型:A型(n=3)呈线条状,紧贴股骨内侧髁;B型(n=13)呈棚架状,未覆盖股骨内髁前内侧;C型(n=8)呈棚架状,部分或全部覆盖股骨内髁前内侧;D型(n=2)表现与C型相似,但皱襞内有裂隙样异常信号.软骨损伤MRI分级为0级(n=10)、Ⅰ级(n=2)、Ⅱ级(n=7)、Ⅲ级(n=7)、Ⅳ级(n=4).两种检查所得髌内侧滑膜皱襞分型和软骨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可作为滑膜皱襞术前评估的可靠手段,且对形态学异常的软骨损伤定量分级.

    作者:李国;李建军;陈峰;詹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miR-150通过靶基因c-Myb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目的:研究miR-150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心梗大鼠,通过过表达miR-150的慢病毒上调miR-150,用RT-PCR及Western bloting检测梗死边缘区col1α1与d-SMA的表达及Masson染色检测纤维化,研究miR-150在心梗纤维化模型中的作用.分离及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慢病毒及c-Myb的siRNA验证miR-150与c-Myb的关系.结果:体内实验表明miR-150在心梗后第2周及第4周心肌表达下调(P< 0.001,P<0.05),而上调miR-150明显改善心肌纤维化(P< 0.001),抑制col1α1及α-SMA的表达(P< 0.01,P<0.05).体外实验表明c-Myb是miR-150的靶基因且miR-150可通过c-Myb抑制col1α1及α-SMA的表达.结论:miR-150在心肌梗死边缘区表达下降,且可通过靶基因c-Myb改善心肌纤维化.

    作者:周小翠;汪涛;李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妊娠临床特征比较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的临床特征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高危因素.方法:将460例双胎妊娠病例分为单绒毛膜组和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相关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1)单绒毛膜双胎组和双绒毛膜双胎组在产妇年龄、受孕方式、分娩方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2)两组病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几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3)两组病例的新生儿体重(大、小)、新生儿转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为危险因素.结论:(1)胎盘的“绒毛膜性质”对孕产妇的妊娠过程及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2)“单绒毛膜性”是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高危因素,即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主要病因可能来源于胎盘,其应为一种“胎盘源性疾病”.

    作者:陈洁;潘石蕾;钟梅;余艳红;蒋思佳;陈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不孕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经阴道B超对两组患者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日和月经第2天(M2)的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其动脉舒张压血流速度高低比值(S/D)进行监测.并对两组血流指数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与未妊娠组对比,妊娠组患者M2日RI、PI及S/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RI、PI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M2日对比,妊娠组患者HCG日RI及PI均明显降低,未妊娠组患者HCG日RI及PI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卵巢动脉血流RI及PI与卵巢储备功能存在密切联系,是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有效指标,能够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前期准备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作者:夏燕;孔黎娜;冯颖;魏兆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013-2014年珠海市某三甲医院ICU医院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ICU医院感染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调查ICU患者1 225例,发生医院感染182例,医院感染率为14.86%;ICU病原学标本送检率95.22%;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69.16%、18.22%、12.62%;感染部位中呼吸道、血液、泌尿道,分别占70.43%、11.30%、4.78%.结论:我院ICU医院感染率与同地区、同级别的医院持平,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符合国家标准,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作者:钟瑶;陆芳芳;罗玉英;由天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临清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3例.留取入院时的肘静脉血5 mL,测量血浆hs-CRP,根据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即Q1组(hs-CRP≤0.50 mg/L)、Q2组(0.50< hs-CRP≤1.25 mg/L)、Q3组(1.25< hs-CRP≤4.70 mg/L)和Q4组(hs-CRP> 4.70 mg/L).住院时密切观察记录相关指标,随访至出院后3个月.分析基线血浆hs-CRP水平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NIHSS评分、脑卒中亚型、传统危险因素、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内治疗后分析,hs-CRP水平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均P< 0.05).当排除脑卒中后发生急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后,这种显著关联仍然存在(均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基线血浆hs-CRP水平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钟波;唐丙俭;柳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行CT脑灌注检查,选择核磁共振DWI证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4例,包括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15例,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18例在分水岭梗死区周围出现异常低灌注,与对侧比较脑血流量(CBF)减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迟,脑血容量(CBV)无变化.有异常低灌注组有10例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无异常低灌注组仅有2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6.88,P<0.01).IWSI组有13例患者出现异常低灌注,CWSI组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IWSI组有7例预后不良,CWSI组只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结论:低灌注是IWSI重要的诱发因素且与预后有关,IWSI较CSWI预后差.

    作者: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简坚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尿液中趋化因子IP-10水平在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中的指导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液中IP-10在ATG治疗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时剂量及疗程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肾移植术后病理确诊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IP-10组(n=20)和Scr组(n=20),测定此时两组患者尿IP-10和Scr水平,之后给予ATG治疗,并分别将IP-10和Scr水平变化作为ATG剂量调整依据及停药标准,观察IP-10组和Scr组ATG疗程、人均日剂量、人均总剂量、严重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再发生率、1年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平均用药时间IP-10组(5.35±1.93)d,Scr组(6.70±1.75)d;人均ATG日剂量IP-10组(2.50±0.57) mg/(kg·d),Scr组(2.77±0.74) mg/(kg·d);人均ATG总剂量IP-10组(13.40±6.59) mg/kg,Scr组(18.25±7.35) mg/kg.三项指标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严重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再发生率以及1年内感染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IP-10检测法能够有效、可靠指导肾移植术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患者ATG使用,降低ATG治疗费用.

    作者:刘相端;曲青山;梁韶峰;蒋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脂质体载体转染技术转染ATF5 pcDNA3.1质粒、ATF5 siRNA空质粒,构建ATF5蛋白高、中、低表达水平的AGS细胞组.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GS细胞中ATF5蛋白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药物敏感性,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探讨AGS细胞集落形成差异,分析ATF5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TF5蛋白过表达组AGS细胞在紫杉醇、顺铂影响后存活率较对照组高,均P< 0.05,ICso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均P=0.00;而低表达组存活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IC50值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顺=0.00,P紫=0.002.过表达组细胞在药物影响后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高,而低表达组克隆形成集落较对照组低,均P< 0.05.结论:ATF5蛋白的过表达能降低胃癌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的药物敏感性,而ATF5蛋白的低表达则能增加胃癌AGS细胞对紫杉醇、顺铂的药物敏感性,提示胃癌AGS细胞药敏水平可能与ATF5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刘洁;赵亚刚;朱鸿武;李立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卒中进展的关系

    目的:通过比较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及一些血液学指标,结合临床探讨小卒中出现进展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以2015年1-12月至我院就诊的发病3d内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每项≤1分,其中意识评分必须为0分且评分总分≤3分的小卒中患者.比较42例进展性小卒中及72例非进展性小卒中患者头颅CTA检查结果及部分血液学指标,以分析小卒中进展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比较,卒中部位、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可能与小卒中进展无明显相关,而血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进展性小卒中组高于非进展性小卒中组.结论:小卒中进展可能与颅内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脑梗死发病时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傅铖;黄双双;张顺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梗死长期复发的部位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长期复发的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3年内全部有头颅磁共振证实初次脑梗死的住院患者,电话随访和电子病历相结合确定其为5年内单发或复发.对复发的病例录入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将复发病例按复发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分为两组,应用Logistics回归筛选各个变量是否为复发部位在同一脑循环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106例,5年内在同一脑循环系统总复发比率为46.2%,在不同系统总复发比率为53.8%,Logistic回归筛选发现复发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无相关性,而与生存时间(复发时间)相关,复发时间越短越倾向于在相同脑循环系统复发,而复发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在不同脑循环系统复发.并且第1年复发总例数多,占5年内复发总数的37%.结论:通过对脑梗死5年内复发的部位进行研究,发现越是长期复发,部位越倾向于在不同脑循环系统,从而强调了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但是在短期,尤其1年内,相同脑循环系统复发的几率较大(60.0%),从而证明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1年内给予血管内治疗的合理性.

    作者:刘扬;周小英;刘广志;高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11例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在尾状叶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自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尾状叶初发初治肝细胞肝癌患者信息,分析微波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共进行11次微波消融治疗13处肿瘤,其中9例尾状叶经上腹部进针,2例经右肋间进针.共有2例未达到技术成功的患者,其中1例转行放射治疗,另1例经MWA补充治疗,但仍未达到技术成功,消融治疗有效率为81.8%(9/11).术后1例患者因胆管扩张引起黄疸,行经皮胆管穿刺引流及对症治疗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至2016年10月,平均随访时间(31.5±15.4)个月,4例患者出现肝内远处复发,其中3例行再次行MWA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另有1例患者出现肝外转移.结论:对于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平盛;王延明;刘晟;钱国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动脉内穿行伪影对急性脑梗死灌注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所示动脉内穿行伪影(ATA)在急性脑梗死灌注状态及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采用GE 3.0T超导MRI扫描仪行常规序列和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检查,通过观察脑血流量(CBF)伪彩图提示梗死核心区周围是否出现匍匐走行条状高灌注信号,将40例患者分为ATA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当日与入院后15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检查当日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A组患者入院当日与入院后15 d NIHSS评分好转、稳定及进展比分别为14/18、3/18、1/18;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与入院后15d临床NIHSS评分好转、稳定及进展比分别为分别是7/22、5/22、10/22,两组入院后15 d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CBF伪彩图显示梗死核心区周围是否存在ATA,反映缺血梗死区血流灌注状态,能为临床评估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现状及近期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周建国;孟云;马先军;刘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颈内动脉局部灌注冷生理盐水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诱导的选择性脑部低温对大鼠的安全性以及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正常灌注组、梗死组、局部低温组、局部常温组、静脉低温组.灌注前后监测脑温、肛温以及各生理指标.再灌注24、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再灌注48 h后检测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结果:颈内动脉灌注15℃生理盐水可使脑温在10 min时到达33~34℃,停止灌注60 min后回升至灌注前水平.正常大鼠局部灌注冷生理盐水后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脑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灌注前后各个时间点生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低温组其梗死体积、脑含水量、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梗死组(P<0.05).而局部常温组及静脉低温组各指标与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选择性低温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宋玮;吴永明;姬仲;冀雅彬;潘速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