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婴幼儿泪道探通手术疗效的综合因素分析

刘琍;项道满;许燕;朱旭红

关键词:
摘要:泪道系统的先天性阻塞通常是覆盖于鼻泪管鼻侧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阻塞所致,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鼻泪管探通术为当前公认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案[1],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对引起手术失败的高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寻求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个性化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我院手术治疗的48例(58眼)泪囊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源性小分子RNA转染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小分子RNA(dsP21-397)转染对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A-498和Caki-1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转染dsControl(对照组)和dsP21-397(实验组)至A-498和Caki-1细胞.qRT-PCR分析p21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实验分析p21蛋白及下游靶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验细胞周期的分布.MTS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分析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结果:与dsControl相比,转染dsP21-397后,A-498和Caki-1细胞中p21 mRNA的水平分别升高至2.55倍(P<0.01)和2.18倍(P<0.01);p21蛋白表达上调,下游靶蛋白CDK4和CyclinD1表达下调;位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位于S期、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下降;两种肾癌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dsP21-397组的集落数数量明显较少.结论:dsP21-397能显著激活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中p21蛋白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王勇;郭永连;陈琳;李国灏;余家俊;程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HDAC2在高糖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骨代谢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运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检测糖尿病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骨髓中成骨相关因子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mRNA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高糖培养7,15 d后其成骨相关因子及HDAC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分析HDAC2与Runx2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结果:糖尿病小鼠骨髓中成骨相关因子mRNA较对照组均出现下调,OCN、Col1降低尤为显著(P<0.05),HDAC2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可见BMSCs ALP、OCN、Runx2、OSX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7 d及15 d均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HDAC2的表达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示25 mM葡萄糖处理组BMSCs中HDAC2与Runx2基因启动子上、下游结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糖尿病可通过HDAC2抑制Runx2转录活性,从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骨代谢.

    作者:韩倩倩;刘钊;王庆;王亚敏;杨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应用配对样本提高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出率

    目的:比较肛拭和咽拭样本中手足口病(HFMD)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提高实验室诊断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拟诊HFMD患者肛拭和咽拭配对样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通用型(EV)RNA检测,将不同样本中各病毒的检出率进行比对,分析检测单一样本的漏检情况.结果:EV71、CA16和非EV7l/非CV16型肠道病毒(non-EV71/non-CA16 EV)在肛拭/咽拭中的检出率依次是17.25%/12.18%、4.03%/3.54%、40.28%/45.32%,肛拭样本中EV71和CA16的检出率均高于咽拭,而non-EV71/non-CA16 EV的检出率则低于咽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配对样本检测结果比较,单一样本的漏检率为10.33%~36.27%.结论:应用肛拭或咽拭单一样本进行HFMD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测漏检率高,采集配对样本检测能显著提高检出率.

    作者:韦善求;麻秋英;罗顺达;倪祖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孕晚期睡眠困扰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孕晚期睡眠困扰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即血压(BP)、体质数(BMI)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妊娠第三期孕妇的睡眠质量;采集血压,体重,身高数据;分析失眠严重程度,日间嗜睡程度及睡眠效率(SE)与血压及BMI间的关系.结果:ISI与血压、孕前BMI、目前BMI均无明显相关;ESS与收缩压(SBP)(r=-0.13,P<0.05)及舒张压(DBP)(r=-0.11,P<0.05)有明显负相关,孕周与BMI后(r=0.20,P<0.01)及舒张压(r=0.21,P<0.01)呈显著正相关;年龄与孕前后BMI(r=0.21,r=0.14,P<0.01)及收缩压(r=0.12,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分组比较中,ISI总分≥8分组ESS得分明显更高(t=-3.2,P<0.01),SE更低(t=5.2,P<0.01),血压和BMI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SS总分>10分组,SBP(t=3.2,P<0.01)及DBP(t=2.5,P<0.01)均明显更低,ISI明显更高(t=-2.9,P<0.01).结论:孕妇失眠与日间嗜睡相互影响,失眠对血压的影响尚不能定论,日间嗜睡可能会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同时日间睡眠过多也易导致失眠的持续或加重,所以对失眠的干预需衡量日间嗜睡的利弊.

    作者:王文菁;江燕萍;贾福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运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皮肤缺损的患者,统计分析皮瓣的成活与坏死率、皮瓣的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组一期存活率高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组皮瓣功能指标评分与胫后动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腓动脉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素沉着、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两者均可有效修复下肢与足踝皮肤缺损,但是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存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宁涛;胡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肺结核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1-12月广州胸科医院收治的40例肺结核肺部真菌感染者为试验组,其中确诊者35例,拟诊5例.另选同期52例肺结核无肺部真菌感染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比较G值差异,G试验结果与病原学结果比较,分析G试验性能.结果:试验组真菌分布为白色念珠菌13株、曲霉菌属1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光滑念珠菌2株、其他酵母菌6株.对照组病原学鉴定为真菌阴性.试验组与对照组G值分别为126.1和29.56 pg/mL(中位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G试验阳性35例,阴性5例;对照组G试验阴性41例,阳性11例.G试验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一致性分别为87.5%、78.85%、76.09%、89.13%、82.6%,约登指数为0.663.结论: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属较常见.G试验诊断肺结核肺部真菌感染结果可靠、快速,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

    作者:胡族琼;李雪雅;胡琳燕;竺澎波;曹智忠;邹彩容;潘美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垂直骨面型侧貌美观女性下切牙倾斜度研究

    目的:分析下切牙倾斜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侧貌美观患者中的差异,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正畸固定矫治结束的侧貌美观女性患者137例,按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SN-MP)将患者分为3组:低角组(31例)、均角组(89例)及高角组(17例),测量下中切牙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下中切牙与上齿槽座点-颏前点连线交角(∠L1/A-Pog),协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L1/MP(°)在高角组中小,低角组中大,均角组居中,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8,P<0.001),∠L1/A-Pog(°)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P>0.05).结论:高角型侧貌美观患者下切牙舌向倾斜代偿,低角型唇向倾斜代偿,在制订矫治计划时应结合患者垂直骨面型,综合考虑患者下切牙的倾斜度.

    作者:何浩贤;甄洁;方炫炜;刘丛华;徐怡馨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甲状旁腺切除对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对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的影响.方法:选取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行甲状旁腺全切(tPTX)的重度继发性甲旁亢患者35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术前与术后1年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cfPWV,对照组测量cfPWV.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cfPWV变化;治疗组1年后cfPWV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患者iPTH、血清钙、血清磷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患者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患者cfPWV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cfPW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PTX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cfPWV.

    作者:周刚;包萍;牟洪宾;高波;刘昌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垂体脓肿1例

    患者女,33岁,垂体瘤切除术后第4天(图1、2),因间断性头痛、视物模糊入院.患者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已7年,期间服用甲泼尼龙(48 mg/d).于当地行经鼻垂体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垂体脓肿,但是未进行微生物培养.术后第4天,患者右侧下肢行动不便,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左侧瞳孔光反射迟钝,上眼睑下垂,双侧瞳孔大小不等(R:3 mm ,L:5 mm),考虑为左侧动眼神经瘫,收入院.

    作者:张忠华;刘聪;姜亚磊;李蕴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对病情稳定的52例腹膜透析患者及46例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及CVD情况.对透析模式、颈动脉斑块情况、合并CVD分别进行分组,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相比,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人数、糖尿病人数、血尿酸、血糖水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高血压、白蛋白和尿酸;斑块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CCA)及颈动脉分叉部(BIF),且合并CVD组的数量较多(P<0.01).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CVD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白蛋白和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透析患者除了维持血压、改善营养外,控制尿酸水平也非常重要.

    作者:张莹;梁剑波;江丽屏;黄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脓毒症早期采用心肌标志物诊断心功能障碍的预后评估

    目的:研究早期脓毒症患者采用心肌标志物联合BNP预测评估心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的3~5 d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LVEF<50%分为两组,分别监测两组患者0、3、5、12 d的LVEF值、BNP及TNI.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LVEF<50%两组:3、5 d时BNP值心脏损伤显著高于心脏非损伤;心脏损伤组EF值与TNI值呈负相关,患者入院后的3~5 d EF数值与血肌钙蛋白水平呈负相关;患者入院后的第12天血肌钙蛋白Ⅰ的浓度与EF值呈负相关.TNI可直接反映患者心脏功能状态;BNP值在第5天与APACHEⅡ的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TNI与BNP均可直接反映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且BNP与TNI结合可有效评估严重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预后评估意义.

    作者:宋于康;李叶戌子;王妙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α-L-岩藻糖苷酶与小于胎龄儿宫内发育及其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SGA)血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以125例小于胎龄儿(SGA)及患新生儿湿肺的128例适于胎龄儿(AGA)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生后24 h内血AFU及糖脂代谢水平;分析SGA患儿AFU水平变化与其糖脂代谢改变的相关性.结果:SGA生后24内血AFU、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及脂蛋白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SGA新生儿血AFU水平与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水平正相关(P<0.05),与甘油三脂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SGA生后即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其血中AFU含量降低并与其糖脂代谢水平有相关性.

    作者:邹成丽;董文斌;雷小平;张玲萍;张莲玉;何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再次手术与射频治疗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随访分析

    目的:分析短期内再次手术与射频治疗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和复诊随访方式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首次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无效54例患者(30例短期内再次手术,24例射频治疗)的疗效差异,对患者治疗后短期(术后1个月)、长期(术后1年)疼痛缓解程度及面部麻木情况进行统计,并对短期再次手术组与射频治疗组进行疗效及面部麻木的对比.结果:术后1个月,再次手术组与射频治疗组进行对比,治愈率、有效率、面部麻木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P=0.04,P=0.01);术后1年,再次手术组与射频治疗组进行对比,治愈率、有效率、面部麻木率、复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4,P=0.006,P=0.02,P=0.04).结论:对于首次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短期内再次手术疗效优于射频治疗,而且面部麻木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射频治疗.

    作者:李艳贞;林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兔急性脊髓损伤的DTI扩散参数及病理对照

    目的:制作兔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DTI)对早期ASCI定量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30只中国大耳白兔,随机抽取24只作为实验组,另6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中度急性脊髓损伤;对照组仅暴露脊膜,不损伤脊髓.在造模后第1、3、5、7天行常规MRI、DTI扫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像后处理,于MRI检查完毕,取兔脊髓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各时间点炎性细胞数目、脊髓大型运动神经元数目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呈明显的相关关系.DTT图像显示脊髓出现缺损、卷曲、断裂等征象.结论:DTI的参数(FA值、ADC值)可反映急性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变化,临床上可将DTI作为急性脊髓损伤的评价方法之一.

    作者:赵细辉;陈昆涛;王荣品;王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SEP联合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做SEP联合MEP监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D1组、D2组和D3组.麻醉诱导前D1组、D2组和D3组经静脉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1、0.3μg/(kg·h)和0.5μg/(kg·h)维持至术毕,C组采取同样方法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入室时(T1),切皮时(T2),停肌松药时(T3),停肌松药后50 min(T4)观察MAP、HR和BIS值;记录初次诱发MEP的电流强度和监测等待时间,T4时SEP(N20-P25,N20)及大鱼际肌MEP波幅和潜伏期;同时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T4时D2组和D3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C组和D1组(P<0.05).D2组和D3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C组和D1组;D2组诱发MEP的电流强度明显低于C组、D1组和D3组,D3组明显低于C组;T4时D2组MEP波幅明显高于C组、D1组和D3组,D3组明显高于C组(P<0.05).四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3μg/(kg·h)维持,能够降低丙泊酚用量间接改善MEP监测质量,对MEP抑制作用更小,对SEP无明显影响,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郭余大;戴寒英;陈立科;文婷;戴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乳腺癌患者母子沟通及其未成年子女抑郁情绪调查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的母子沟通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抑郁情绪情况,为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的未成年子女进行抑郁情绪调查,运用基于叙事医学视角的深度访谈法,对有18岁以下子女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访谈并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子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情绪阳性率为32.28%,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氛围的乳腺癌患者子女抑郁情绪有统计学意义.在母子沟通方面,对病情的沟通信息不对称.结论:母亲的乳腺癌明显影响母子沟通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干预以及叙事医学介入十分必要.

    作者:杨柠溪;曹英南;李十月;耿庆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通量透析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FD)组及低通量血液透析(HD)组,观察12月,主要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各入选30例,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等相匹配,HFD组与HD组透前Hcy基线值水平比较(21.02±11.79 vs.19.86±6.97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观察12月后HFD与HD组透前血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11.45 mmol/L vs.24.57±13.23 mmol/L),(P=0.045);观察期间HFD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HD组(10.0%vs.33.3%)显著降低(P=0.034),HFD组无死亡,HD死亡1例,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HFD治疗显著降低MHD患者透前Hcy水平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侯爱珍;肖观清;张豫;孔耀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70岁以上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MAU)间的相关关系及MR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1-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以及尿素氮、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MAU、头颅MR等结果.根据头颅MR改变,分为无腔隙灶组和有腔隙灶组.结果:(1)与无腔隙灶患者比较,有腔隙灶组患者动脉收缩压较高,同时MAU阳性率升高、MAU中位数也明显升高.(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动脉收缩压升高、MAU阳性以及MAU升高均为是否发生腔隙灶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均与腔隙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AU是头颅MR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是头颅MRI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双艳;高庆春;秦琴保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影响婴幼儿泪道探通手术疗效的综合因素分析

    泪道系统的先天性阻塞通常是覆盖于鼻泪管鼻侧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阻塞所致,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鼻泪管探通术为当前公认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案[1],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对引起手术失败的高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寻求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个性化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我院手术治疗的48例(58眼)泪囊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琍;项道满;许燕;朱旭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沉默EZH2表达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沉默EZH2基因表达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EZH2的siRNA体外转染QBC939细胞,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MTT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以Western Blot法检测H3K27me3、P14ARF、P16INK4a、P53、P21、E2F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靶向siRNA可有效沉默EZH2表达,显著抑制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G1/S期比值显著升高,出现G1期阻滞,而凋亡率未见明显差异;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呈衰老特征;衰老通路的P14ARF、P16INK4a、P53、P21蛋白表达上调,而H3K27me3、E2F1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沉默EZH2表达可显著抑制QBC939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衰老通路有关.

    作者:梁珊凤;李春艳;黎昭兰;邹鹏建;关心;韩晓容;何关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