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浩;张晓萍;邵润霞
目的:探讨静脉直径对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入组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测量组(测量组)和对照组。测量组采用超声法测量静脉直径,根据静脉直径选择匹配型号的留置针;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留置针,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结果:超声测量组和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发现超声测量组直径≥0.4 cm静脉组和直径<0.4 cm静脉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同时选择直径≥0.4 cm的外周静脉,能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在外周静脉置管困难的急危重症患者中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朱艳;陆娟;吴曙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避免研究报告经常忽略重要的信息,国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在“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指出,鼓励特定的研究设计撰写时参考有关的报道指南,对于随机对照试验,作者应参考CONSORT声明。以下节选自2010 CONSORT声明中有关讨论部分的报告规范,请广大作者注意对照检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藤黄酸对SW480、LOVO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 <0.05);藤黄酸诱导SW480、LOVO细胞发生凋亡,增强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减弱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Bax/Bcl-2比值(P <0.05)。结论: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Bax/Bcl-2比值、激活Caspase-3相关。
作者:魏建昌;张通;杨平;曾山崎;王成兴;陈华翠;曹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CHD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PAH )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选择成人 CHD合并重度PAH患者30例,无PAH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术后7 d、1个月及1年检测血浆NT-proBNP的含量,并行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平均压( PAMP )。结果:重度 PAH 患者术前、术后7 d、1个月血浆 NT-proBNP水平逐渐下降(P <0.05),术后1年时血浆NT-proBNP水平较术后1个月时有所升高(P <0.05),各时间点与无PAH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肺动脉压力有相关性。术后成人CHD合并重度PAH患者在一定期内仍存在肺动脉高压,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李红英;张会军;黄建成;李小兵;王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分型患者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的效应室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拟选择行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分为平和质(A组)、阳虚质(B组)、阴虚质(C组)共3组,每组病例20例。按照序贯实验法测定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低EC50。结果: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0)为3.85(95%CI:3.64~4.07)μg/mL;B组的(EC50)为4.12(95%CI:3.64~4.07)μg/mL:C组的(EC50)为3.43(95% CI:3.26~3.60)μg/mL。结论:中医体质分型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量效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秦凯;李宇国;李金峰;杨硕;谢晓澜;钟敏;肖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时间与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2例在南方医院产科分娩并行胎盘病理检查的28~33+6周单胎孕妇,根据破膜情况分为4组:A组无胎膜早破,B组破膜时间≤48 h,C组破膜时间49~168 h,D组破膜时间>168 h,分析各组HC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观察早产儿并发症。结果:PPROM的发病率为41.2%,4组HCA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A、B、C 组均逐渐增高,但D组较C组降低。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破膜时间与HC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 B、C、D组早产儿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ROM时间与HC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破膜时间超过1周后,HCA发生率有降低趋势,破膜时间延长未恶化新生儿短期结局。
作者:李婷婷;黄为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维吾尔族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控制血糖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围产门诊产检的维吾尔族GDM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26例和观察组27例。观察组给予GDM饮食宣教,循证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时间28 d,比较血糖及果糖胺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果糖胺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循证护理组在空腹血糖、三餐后2h血糖、果糖胺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循证护理组空腹血糖、三餐后2 h、果糖胺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GDM饮食宣教,观察组午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空腹血糖、早餐后2 h、果糖胺方面,其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控制维吾尔族GDM患者血糖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伟;赵文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女性的6.6%~6.8%及月经紊乱女性中的75%~80%[1],是女性无排卵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 PCOS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多毛、痤疮、脱发等)、月经紊乱(月经稀发、闭经)、腹型肥胖、不孕等。目前,PCO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对PCOS主要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 pills,OCPs)、胰岛素增敏剂及抗雄激素药物等对症治疗[2-3]。自OCPs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研究[4-6]表明OCPs使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增加。PCOS患者因多伴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被认为可能使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7-9]。OCPs与PCOS均被视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有关PCOS患者使用OCPs对其血栓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甚至存在相互对立的观点[10-11]。近年来,几项研究[11-12]表明PCOS患者服用OCPs可降低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本文对PCOS患者使用OCPs对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阐述。
作者:张金磊;张雪;张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黄芪(AS)预处理提高小鼠对小肠缺血时间耐受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药物预处理组(ASIR组)。IR组和ASIR组均包含2个亚组,分别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IRI组、ASIR1组)及60 min(IR2组、ASIR2组)后再灌注2 h。回肠末端组织行HE染色后光镜观察;ELISA检测血清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及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色素C(CytoC)的表达。结果:AS预处理显著降低肠黏膜Chiu′s评分;下调CytoC的表达(P <0.05),减少血清LPS、DAO及肠黏膜TNF-α的含量;各损伤指标在ASIR2组较ASIR1组明显加重, AS预处理后两组均显著改善且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S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其对缺血时间的耐受增强。
作者:罗刚健;陈曦;姚伟锋;陈潮金;吴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不同给药剂量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48例,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间歇性给药组72例,持续泵注组76例,间歇性给药组予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静脉注射,持续泵注组给予大剂量埃索美拉唑持续泵注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间歇性给药组止血时间(34.72±14.43)h,持续泵注组止血时间(34.12±15.56)h,两组止血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间歇性给药组平均住院日为(4.1±2.8)d,低于持续泵注组(7.3±3.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间歇性给药组30 d内再出血率为6.9%,与持续泵注组(6.6%)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静脉间歇性给药方法与持续泵注方法疗效相当,但平均住院日更短,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
作者:李志;刘大钺;余金泉;刘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的方法纳入COPD患者115例为疾病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为正常组,收集入院时的血常规,CRP,IL-6值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RDW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疾病的不同严重程度组之间的差异,及其与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和短期预后评估价值。结果:疾病组WBC,CRP,IL-6,RDW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RDW,CRP和IL-6在轻、中度组间无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 RDW与CRP,IL-6呈正相关,与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DW异常组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RDW正常组。结论:RDW可反映AECOPD炎症反应的程度,而且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患者的近期预后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广浩;张晓萍;邵润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女,29岁,因“停经38+1周、规则下腹痛4 h”于2015年8月29日入院。患者曾顺产3胎,本孕期产检2次,无特殊;平素偶见脐部突起一软性、无痛性团块状物,直径约3 cm。入院时宫口开大6 cm,即上产床,于10时许自然娩出一3300 g活婴。出产房前常规按摩宫底,宫缩好;计产时产后2 h出血约210 mL,产后进食粥类食物。入院时(产前)查血常规示HB 111 g/L,WBC 8.7×109/L,PLT 167×109/L。分娩9 h后(20时许)患者诉腹胀,上腹部为主,无呕吐。当时生命体征平稳,腹部膨隆明显,未见肠型,腹软,无明显压痛与无反跳痛,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腹部立位平片提示上腹部小肠扩张及气液平面,考虑小肠梗阻;予留置胃管,引流出少量胃内容物。产后17 h腹胀无缓解,伴排尿困难,导尿约500 mL;产后24 h查患者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腹软、无明显压痛与反跳痛,全腹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宫缩好,阴道流血少。床旁超声检查提示,右髂窝液性暗区深约44 mm,子宫后方无异常回声。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 mL;血常规示 HB 67g/L, WBC 27×109/L,N 0.87%,PLT 177×109/L。急诊剖腹探查,见脐轮部腹壁处,有一大小5cm×4cm×1.5cm的海绵状病变,见活动性出血,腹腔原有积血与血块约1200 mL,肠管扩张不明显,无坏死。由普外科医师完整切除腹壁病灶,冰冻切片考虑血管瘤样病变,石蜡切片病理报告为“血管脂肪瘤”。术后恢复好,经留置胃管48 h等处理,肠梗阻症状缓解,并成功母乳喂养。
作者:郭培奋;王彩霞;刘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造影剂肾病(CIN)常用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在基线血清肌酐(SCr)正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行冠脉介入诊疗术且基线SCr正常的患者,根据术后48~72 h内SCr升高程度将常用定义CIN患者分为两组:CIN44.2组(同传统定义,≥44.2μmol/L)和CIN25%-44.2组(较传统定义扩充部分,<44.2μmol/L,但≥25%基线值),与非CIN患者比较住院及远期预后差异。结果:入选3044例患者,发生常用定义CIN 302例(9.9%),其中CIN44.2组56例(1.8%),CIN25%-44.2组246例(8.1%)。与非CIN组相比, CIN44.2组住院及远期随访合并主要临床不良事件(MACE)和死亡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 <0.05);CIN25%-44.2组住院死亡率及远期MACE和死亡累积发生风险与非CIN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1.00)。多因素Cox回归仍表明CIN25%-44.2对患者MACE(HR 1.16,P =0.645)和死亡(HR 0.98,P =0.964)风险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基线SCr正常的患者,CIN常用定义高估CIN发生率,其较传统定义扩充部分无显著临床价值。
作者:吴登轩;谭宁;刘勇;赵健斌;刘远辉;李华龙;王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下肢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以1~2μg/(kg·h)速率泵注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和总体麻醉效果评级。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麻醉效果1级均优于B组(P <0.05)。结论: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作者:江琦;杨进辉;张思甜;周丽华;吴宝华;辛典;陈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飞行员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于空军总医院行冠脉造影术的飞行员60例,均为男性,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24)和对照组(n =36);其中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低分组(Gensini积分≤20)和高分组(Gensini积分>2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G、GGT水平增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组内高分组GGT水平稍高于低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是飞行员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OR =1.168,P <0.01)。结论:血清GGT 与飞行员冠心病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张娜;吴超;廖明媛;余成;汪郡;马中立;田建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七氟醚肺泡气低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全麻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4组(n =2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组(S1、S2和S3组)。麻醉诱导前C、S1、S2和S3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舒芬太尼0.1、0.2和0.3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5 mL),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插入喉罩行机械通气。采用序贯法确定麻醉维持期间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相邻浓度比值为1∶1.1,根据前一例患者是否发生呛咳反应确定下一例患者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直至每组出现第7个交叉点,以各交叉点呼气未七氟醚浓度的均数作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诱发呛咳反应的MAC,并计算95%可信区间(CI)。记录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结果:C、S1、S2和S3组七氟醚MAC(95%CI)分别为3.0%(2.8%~3.3%)、2.3%(2.1%~2.5%)、1.9%(1.6%~2.2%)、1.6%(1.3%~1.9%)。与C组比较,S1组~ S3组七氟醚MAC降低(P <0.05),S2组和S3组诱导时间缩短(P <0.05),S3组苏醒时间延长(P <0.05)。与S1组比较,S3组七氟醚MAC降低(P <0.05)。结论:舒芬太尼0.1、0.2和0.3μg/kg均可降低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七氟醚MAC,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根保;朱小兵;伍嘉燕;萧志恒;吴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肾细胞癌虽具有肿瘤免疫原性,但其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并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肿瘤的相关基因,从而使得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损[1]。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如PD-1抗体,能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ISHIDA等[2-3]在1992年发现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属于CD28/CTLA-4家族,可调节抑制性信号,在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活化的效应阶段发挥其抑制活性[4]。 PD-1有PD-L1和PD-L2两种配体。 PD-L1表达于静息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胰岛细胞,可调节外周组织中T细胞的功能。PD-L1通过与PD-1结合起到抑制T细胞的作用[5]。
作者:张冰;张建军;瞿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促进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增殖和分化的关键信号通路与分子。方法:培养RAW264.7细胞,加BSP及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处理后,用MTS检测细胞的增殖,用TRAP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分化,用Calcineurin、AKT、JNK、ERK和p38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其活性。结果:抑制ERK和p38分子可显著抑制BSP促细胞增殖作用;抑制AKT、PI3K、Calcineurin分子可显著降低BSP的促分化作用;随着BSP处理时间的增加,RAW264.7细胞内Calcineurin活性增加;AKT活性在BSP作用48 h时大,JNK、p38和ERK活性则在BSP作用24 h时大。结论:BSP主要通过调节细胞内MAPK通路中的ERK和p38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通过调节AKT、PI3K、Calcineurin通路促进RAW264.7细胞的分化。
作者:石羽;张彦;林丽莎;刘思念;李奕;韩超;李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靶体积对食管癌5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疗效及失败模式的影响,验证累及野照射(IFI)的可行性和佳适应证。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行根治性IMRT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共88例进行同期对照研究,44例进入IFI组,44例进入预防性淋巴结照射组(ENI)。结果:IFI组和ENI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0%、45.5%和70.5%、43.2%(P >0.05)。 IFI组和ENI组局部失败率为27.3%和22.7%,远处转移失败率分别为22.7%和18.2%,野外区域失败率分别为11.4%和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亚组分析提示对于原发病灶位于胸上段或临床Ⅰ期者,IFI组野外区域失败有增加趋势。 ENI组肺V5、V20、V30及肺平均受量等指标均大于IFI组,其中V5和肺平均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FI组在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方面和ENI组基本相似,但对于原发病灶位于胸上段或临床Ⅰ期者,应谨慎选择IFI。
作者:李多杰;李红伟;崔珍;何斌;刘静景;蔡汉飞;段诗苗;江浩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