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早期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价值

岑立微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体质指数,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在孕早期用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来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8例GDM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产检的133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早孕时的BMI、FPG、HbA1c 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BMI、FPG和HbA1c的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用 ROC 曲线得到 BMI 用于预测 GDM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17,FPG的AUC为0.700, HbA1c的AUC为0.684,取各自的佳诊断截断值,以BMI >23.25、FPG >4.25 mmol/L、HbA1c >4.95%,三者中符合两条作为筛查方法,预测GDM的AUC为0.773,其诊断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2.4%。结论:孕早期用BMI、FPG和HbA1c联合检测,对GDM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种球蛋白对EV71感染相关肺出血高危儿免疫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EV71感染相关肺出血高危儿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此次研究标准的患儿64例,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39例和普通治疗组25例;观察两组患儿IVIG 治疗前后血免疫及细胞因子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前IVIG 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TH、B 细胞都高于对照组,IgA 低于对照组(P <0.05);(2)治疗后 IVIG 治疗组较治疗前 NK、IgG 升高,T 细胞、TH、B 细胞下降(P <0.05);(3)治疗前两治疗组IL-6、IL-10、INF-γ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IVIG 治疗组较治疗前IL-6、IFN-γ降低, IL-10升高(P <0.05)。普通组治疗后外周血IL-6、IL-10、IFN-γ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 >0.05)。结论: EV71感染相关肺出血高危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及时应用免疫球蛋白可调节免疫紊乱,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鹏;宋春兰;成怡冰;崔亚杰;张晓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评价模型

    目的:探索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短期预后评价模型。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89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收集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3个月后预后。结果:轻、中、重3组在年龄等传统危险因素方面无差异;WBC等6种血液学指标与NIHSS评分(P<0.05)及预后评分(P<0.05)均相关;D-二聚体等6种血液学指标及基线NIHSS评分对预后有显著影响(OR=1.800、0.976、1.112、1.327、5.564、6.456、1.227);ROC曲线下面积为0.976,模型预测价值较好。结论:传统危险因素无差异的不同神经缺损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D-二聚体等6种血液学指标及NIHSS评分对预后有显著影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预后情况。

    作者:潘双杰;何远宏;王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诊疗研究进展

    直肠癌肝转移(colore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女性发病率第2位[1]。其中有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伴有远处转移,而且一旦伴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只有6%~8%[2]。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原发肿瘤确诊时即有肝转移,大约20%的患者在肠癌手术后出现肝转移。目前手术治疗仍是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但 CRLM 患者在确诊时仅15%~20%适合手术治疗[3]。所以,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一部分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者经新辅助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因此,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 CRLM 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不同的肝转移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采用新辅助化疗、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肝转移灶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探索出佳的模式组合,以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军;卢列盛;宋振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三氧化二砷联合Rad001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TO)联合 Rad001对卵巢癌细胞株 SKOV3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ATO和Rad001分别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KOV3细胞后,细胞荧光定量活性检测评估联合用药效应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组(ATO和Rad001)可协同显著降低卵巢癌活性细胞数、诱发其过度自噬和引起卵巢癌细胞凋亡增加(P <0.05)。结论:ATO联合Rad001可协同诱导的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其效应可能通过引起卵巢癌SKOV3细胞过度自噬实现。

    作者:刘楠;黄启涛;乐珍;李璇;刘国炳;钟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误诊为过敏性紫癜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1例

    患者女,60岁,因“四肢、躯干皮肤散在瘀斑瘀点3个月余,加重伴浮肿、不能平卧1周”于2014年9月入院。患者3个月余前因四肢、躯干皮肤散在瘀斑瘀点,突出皮面,至某医院查肾功能:肌酐230μmol/L。尿常规:蛋白(2+),隐血(3+)。血常规:血小板264×109/L。凝血常规:D二聚体1268 ng/mL。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慢性肾脏病4期”,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血肌酐降至160μmol/L出院。后自行停用激素,逐渐加重。1周前皮疹加重,伴周身水肿、胸闷、不能平卧,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疼痛拒触,口腔颊部散在溃疡,直径2~5 mm ,时有咳嗽,痰中带血,鼻涕带血痂,24 h尿量约500 mL。门诊复查肾功能:肌酐1300μmol/L ,故以“过敏性紫癜;慢性肾脏病5期;过敏性紫癜肾炎”收入院。其6个月前有“红眼”病史,曾至眼科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自行停药。查血常规:白细胞22.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14%,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53.00 g/L,血小板284×109/L。尿常规:隐血(3+),蛋白(3+),白细胞(1+),红细胞(高倍视野)417.6/HPF,白细胞(高倍视野)156.6/HPF。肝功能:白蛋白27 g/L。肾功能:肌酐1441μmol/L ,尿素66.6 mmol/L,尿酸1086μmol/L,二氧化碳12.1 mmol/L。超敏 C 反应蛋白29.179 mg/dL。凝血常规:PT 15.7 s, FIB 6.18 g/L,D 二聚体>10000.00 ng/mL。IgG 16.6 g/L,补体C30.773 g/L。抗核抗体(-)。肺 CT:双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呈网状,双肺有多发散在纤维索条状影及点片状影,两肺见磨玻璃样改变;沿双侧后胸壁有带状水样密度影。入院紧急血透,后予规律血透。予拜复乐抗感染。拟诊重症过敏性紫癜,予静滴小剂量甲强龙:40 mg ,每天1次。第2天查透析后肾功能:肌酐786μmol/L,尿素37.5 mmol/L,尿酸563μmol/L,二氧化碳16.4 mmol/L。患者当晚排红褐色便,便潜血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1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44%,红细胞1.91×1012/L,血红蛋白48.00 g/L。有消化道出血,但其既往无溃疡病史,且腹型紫癜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故加用泮托拉唑,未停激素,密切观察。第4天复查便潜血阴性。患者经上述治疗明显好转,但仍有痰中带少量血,与过敏性紫癜不符,遂进一步检查。 ANCA:pANCA (+);cANCA (+);抗 PR3抗体(+)。自带近期外院泌尿系彩超:双肾皮质回声增强。左肾大小:96 mm ×42 mm ,右肾大小:92 mm ×40 mm。患者拒绝做肾脏穿刺活检。但其cANCA合并抗 PR3抗体阳性,仍更正诊断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第7天明确诊断后即调整甲强龙为80 mg ,每天1次。第10天咯血停止。因无肾穿依据,故未予环磷酰胺,激素逐渐减量,继续血透,病情逐步缓解。第25天出院,查肝功能:白蛋白34 g/L。肾功能(透析前):肌酐325μmol/L,尿素19.0 mmol/L ,尿酸234μmol/L ,二氧化碳20.1 mmol/L。超敏 C 反应蛋白0.224 mg/dL。凝血常规:D 二聚体1428.22 ng/mL。 IgG 7.35 g/L,补体C30.66 g/L。血常规:白细胞9.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81%,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68.00 g/L。尿常规:隐血(3+),蛋白(3+),红细胞(高倍视野)234.8/HPF,白细胞(高倍视野)102.6/HPF。无明显不适,唯尿量少,24 h 500~700 mL 左右,继续以泼尼松45 mg ,每天1次,维持口服,规律血透。

    作者:刘艳华;王宏安;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阿瑞匹坦联合5-HT3RA预防化疗引起呕吐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阿瑞匹坦联合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s,5-HT3RA )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 CINV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对阿瑞匹坦联合5-HT3RA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文章进行检索。筛选所得文章数据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篇文章共纳入文献14篇,共5161例患者。实验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CR)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同时实验组在疲乏、腹泻等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但实验组在便秘及严重不良反应方面劣于对照组(P <0.05)。发表偏倚检测图呈漏斗状。结论:阿瑞匹坦联合5-HT3RA相较于5-HT3RA能够明显提高CR,但用药后不良反应无明显优势。

    作者:杨凡;李卉惠;赵磊;刘莲;王婧;曹邦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西帕依固龈液用于根管冲洗的疗效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用于根管冲洗的疗效。方法:选取因急慢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而需要行根管治疗的543例患者的543颗患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西帕依固龈液组、双氧水组及次氯酸钠组。3组患牙均采用常规开髓、拔髓及根管预备,采用3组不同的根管冲洗液冲洗,1周后复诊,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计算成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无论病程长短以及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好与差,3种药物的根管冲洗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次氯酸钠、双氧水的冲洗效果相同,可作为替代品用于根管冲洗。

    作者:林彤;程百祥;李昂;侯立鹏;胡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近期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也被称之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或者是因为循环负荷过重而减弱心肌收缩力,以及心排出量存在相应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慢性心力衰竭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会降低其生存率。在传统治疗心力衰竭中主要以利尿、强心、吸氧以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为主,但目前提倡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远近期疗效进行研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王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28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并以同期门诊行体检者14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肝硬化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肝功A级(A组)、肝功B级(B组)、肝功C级(C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空腹血清ALB、空腹血清CCK水平的测定。分析肝硬化胆囊结石的发生与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血清ALB及CCK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5.2% vs 8.6%,P<0.05);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随之升高,即B组和C组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 A组22.9%vs B组35.0%vs C组50.0%,P<0.05)。肝硬化并发腹腔积液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生率较无腹腔积液、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38.6%vs 22.2%vs 8.6%,P<0.05)。肝硬化组血清AL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变化;而肝硬化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样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变化。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ALB含量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影响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其发生与性别无关,而与肝功能损害程度、腹腔积液、血清ALB及CCK水平等有关,其中ALB是肝硬化患者伴胆囊结石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晓敏;王萍;王宏运;张腊梅;周新;许锦锦;张英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异常T细胞信号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能是遗传、环境、性激素、表观修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目前认为SLE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因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终导致自身抗体大量产生。在此过程中,T细胞作为信号通路的上游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T细胞信号异常是基础;(2)信号上游的细胞因子虽变化很小,但通过级联扩增之后将发挥强大的生物学效应;(3)介导炎症的细胞如病理性 T 细胞、B 细胞、吞噬细胞等被异常趋化聚集,在炎症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病理性 T 细胞(狼疮T 细胞,主要是Th17)的作用下,B 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快速分化成熟、过度活化介导自身免疫反应。

    作者:翟国丽;王兴强;徐红;徐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胸痛患者初次hs-cTnT水平≤14 ng/L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评价

    目的:研究胸痛患者初次hs-cTnT水平≤14 ng/L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患者3096例,根据初次hs-cTnT水平、心电图将患者分为hs-cTnT≤14 ng/L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组和hs-cTnT >14 ng/L组,计算30 d内两组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度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0 d 内hs-cTnT≤14 ng/L 组发生AMI 37例,绝对危险度为2.35(1.86~2.74),30 d 内有4例患者死亡,绝对危险度为0.29(0.12~0.53);初次 hs-cTnT水平≤14 ng/L 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组发生 AMI 9例,绝对危险度为0.58(0.42~0.74),30 d 内无患者死亡。结论:胸痛患者初次hs-cTnT水平≤14 ng/L 且心电图提示无缺血表现可基本排除AMI,阴性预测值为99.6%,准确性高,动态监测5 h hs-cTnT≤14 ng/L直接排除AMI。

    作者:郭英;黄华兰;朱帅;李贵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右美托咪定加异丙酚联合喉罩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应用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由于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介入手术方式等的不同,对麻醉有特殊的要求。要求麻醉过程平稳,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动,这直接影响手术操作和治疗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加异丙酚联合喉罩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鞠衍馨;原金凤;邹凌燕;李集慧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孕早期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孕早期用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来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8例GDM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产检的133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早孕时的BMI、FPG、HbA1c 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BMI、FPG和HbA1c的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用 ROC 曲线得到 BMI 用于预测 GDM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17,FPG的AUC为0.700, HbA1c的AUC为0.684,取各自的佳诊断截断值,以BMI >23.25、FPG >4.25 mmol/L、HbA1c >4.95%,三者中符合两条作为筛查方法,预测GDM的AUC为0.773,其诊断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2.4%。结论:孕早期用BMI、FPG和HbA1c联合检测,对GDM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岑立微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

    随着感染的高危宿主增多,细菌多耐药的现象普遍存在,重症肺炎作为呼吸内科常见危重症,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棘手,对患者的生活及预后造成严重威胁。重症肺炎所致机体应激状态下血糖居高不下,成为感染难以控制,加重组织和脏器损伤,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发因素,故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神经体液和内分泌代谢等改变的调节和干预。本研究旨在针对重症肺炎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应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比较两组血清炎性介质早期水平变化和近期预后,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杨铮雯;白桂红;邵润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脑血管供血部位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根据新发脑梗死的不同脑血管供血部位,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不同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确诊新发脑梗死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明确诊断新发脑梗死的不同部位,分为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198例患者的资料,用因子(即公因子,表示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筛选脑梗死不同供血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因子分析显示将大脑前动脉分为5个因子,关系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胆固醇。大脑中动脉分为6个因子,关系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高血压、收缩压。大脑后动脉分为5个因子,关系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冠心病、房颤。椎基底动脉分为6个因子,关系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高血压、收缩压。结论:大脑前动脉与胆固醇更相关,大脑中动脉与高血压关系为密切,大脑后动脉与冠心病、房颤关系为密切,椎基底动脉与高血压关系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因素可以预防相关脑梗死的风险,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秀明;明敬峰;王娜;张馨芝;张永进;王敏;蔡增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可见于心脏正常的健康人,且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时,常无临床症状,其临床意义易被忽略,有关 CRBBB 的临床意义少有报道[1]。而右束支传导功能异常对右心系统及心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得到认识和重视。研究[2]发现CRBBB 可作为心脏事件及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为了进一步认识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对605例 CRBBB 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怡;赵霞;李博;杜巧;杨琳;王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硼替佐米对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与凋亡相关的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0、4、10、40 nmol/L)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Pro-caspase-3、Cleaved-PARP 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硼替佐米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活力,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递增,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P <0.01);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细胞48 h 后细胞凋亡率增加(P <0.01),Pro-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Cleaved-PARP 蛋白表达升高(P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每高倍镜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目呈上升趋势。结论: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下调Pro-caspase-3、上调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诱导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且促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莹;魏会丽;孙瑞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应力环境对PDU中膀胱起搏细胞的密度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 PDU )中膀胱起搏细胞( ICC )的密度及应力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丙酸睾丸酮联合尿动力学方法建立 PDU 豚鼠模型( n =23),以同质前列腺增生(BPH, n =6)及正常豚鼠(n =20)作为对照,然后将三组膀胱制作冰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ICC 数目变化。进一步通过体外流体应力培养 ICC ,结合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动态观察应力环境对 ICC 生长数目的影响。结果:PDU 膀胱组织中 ICC 数目[(0.28±0.52)%]与正常对照组[(5±0.36)%],及 BPH 组[(5.4±0.42)%],比较明显减少,其中以二聚体 ICC 减少更为显著,它与单体 ICC 比例在PDU 组(6.13±1.4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1.55±9.67)%,P <0.05]和 BPH 组[71.52±8.95)%,P <0.05]。体外 ICC 生长密度与流体应力的作用时间呈负相关(r =-0.7149),去应力环境后的培养持续时间与 ICC 密度呈正相关( r =0.8157)。结论:PDU 中存在 ICC 密度分布异常, ICC 数目减少与应力环境的作用时间有关,提示尽早消除膀胱中的应力环境可能有助于恢复 PDU 中的 ICC 密度。

    作者:李云飞;张少峰;甘伟;张正龙;季辉华;陈胜;王天宝;刘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高血压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4周,每周2次。干预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第1、4个月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负性情绪评分及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干预后1、4个月,试验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00、0.000),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32、0.037),干预后第4个月试验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促使患者做出行为改变,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有利于控制血压,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作者:吴际军;张先庚;王红艳;梁小利;曹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伏隔核区D-丝氨酸促进可卡因诱导的SD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

    目的:通过建立可卡因诱导的SD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伏隔核区D-丝氨酸浓度变化,以及腹腔、伏隔核区注射D-丝氨酸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的影响。方法:(1)建立可卡因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使用高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伏隔核区D-丝氨酸浓度变化。(2)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腹腔注射D-丝氨酸(100 mg/kg)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训练的影响。(3)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伏隔核区注射D-丝氨酸(5μg/侧)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训练的影响。结果:(1)条件性位置偏爱SD 大鼠伏隔核区 D-丝氨酸浓度降低[条件性位置偏爱组(2.80±0.45)pmol/μg,对照组(4.21±0.68)pmol/μg,P =0.028]。(2)腹腔注射D-丝氨酸可促进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消退训练[条件性位置偏爱鼠腹腔注射D-丝氨酸组(426.8±42.1)s,条件性位置偏爱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501.6±46.2)s,P =0.008]。(3)伏隔核区微量注射D-丝氨酸可促进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消退训练[条件性位置偏爱鼠微注射 D-丝氨酸组(471.2±38.5) s,条件性位置偏爱鼠微注射生理盐水组(496.1±40.8)s,P =0.006]。结论:D-丝氨酸可能是一种辅助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可卡因成瘾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志强;何敏;蒋玲霞;饶琦;朱晓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