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提高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2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8例应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定位技术后结合X光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置管后行X片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同时,计算观察组P波在QRS波不同高度情况下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当P波在QRS波50%~70%高度时,导管尖端到位率为100%,敏感度及特异度都为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PICC置管到位率高,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异性P波在QRS波幅50%~70%高度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此方法能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无放射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推广。
作者:吴文理;陈佩仪;宋燕伶;徐燕芳;何丽兰;林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验证开端同轴线仪器在射频下鉴别结直肠癌组织和结直肠正常组织、评估结直肠癌浸润肠壁深度的可行性。方法: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手术室的98例手术切除的新鲜离体结肠/直肠癌标本来,应用开端同轴线仪器在50~500 MHz频率段分别检测标本的肿瘤浆膜面、肿瘤黏膜面以及手术切缘黏膜面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标本在手术结束后送至病理科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肿瘤黏膜面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均比正常黏膜面高(P <0.01),对于肿瘤已经侵犯或突破浆膜层(≥T3期)的结直肠癌组织,其浆膜面和黏膜面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均比未侵犯浆膜层(<T3期)的结直肠癌组织高,两者的差异共同在213 MHz和426 MH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开端同轴线仪器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鉴别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同时可以评估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
作者:王卫卫;蔡寨;韩帅;林世明;陈妙良;厉周;段松;辛学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高效on-line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肾性贫血的远期影响。方法:80例MHD患者分为间歇性高效HDF组(50例)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30例),比较两组入组时及随访第3、6、12、36、60个月患者的Kt/V、β2-MG、CRP、Hb和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与红细胞压积(Hct)比值(EPO/Hct)的变化。结果:与同期HD组相比,间歇性高效HDF组在随访第3、6、12、36、60个月时Kt/V、Hb均显著增高(P=0.041,P=0.002;P=0.012,P <0.001;P =0.011,P <0.001;P =0.011, P <0.001;P =0.011,P <0.001),β2-MG、CRP和EPO/Hct均显著降低(在各随访时间点β2-MG和CRP均P <0.001;EPO/Hct随访3个月时 P =0.025,其余随访时间点均P <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EPO/Hct与Kt/V呈负相关(r =-0.37,P =0.02),与β2-MG及CRP呈正相关(r =0.79,P <0.01;r =0.65,P <0.01)。结论:与单纯HD治疗相比,间歇性高效on-line HDF治疗可进一步增加小、中、大尿毒症毒素的清除和减轻体内炎症状态,改善MHD患者的EPO低反应性,有利于肾性贫血的纠正和减少EPO用量。
作者:陈玉锦;连希艳;陈西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预测肺结核患者发生大咯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救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241例肺结核咯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显示病程≥3个月、年龄≥45岁、肺结核病灶累及肺野数≥3个、有肺结核空洞、吸烟指数≥400年支、并发支气管扩张、并发支气管结核、并发肺真菌感染、并发糖尿病、并发肝病、治疗情况等11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肺结核病灶累及肺野数≥3个(OR=2.447,P=0.015)、有肺结核空洞(OR=2.486, P =0.004)、并发支气管结核(OR =3.192,P =0.002)、并发肺真菌感染(OR =3.896,P =0.005)、并发肝病(OR=3.101,P=0.006)等5项指标进入方程模式。结论:肺结核患者发生大咯血受多因素影响,肺结核病灶累及肺野数≥3个、有肺结核空洞、并发支气管结核、并发肺真菌感染、并发肝病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邬丽娟;刘志辉;苏铎华;李天义;汤春梅;梁国添;张言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全球每年约3150万例脓毒症患者和1940万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每年因脓毒症死亡的人数约530万。近年来,尽管脓毒症的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保持在25%~30%,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2-4]。所以,急需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这种压力。前不久JAMA杂志上发布由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及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发起制定的脓毒症新定义[5],指出脓毒症是针对感染的宿主反应失调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而脓毒症休克是脓毒症伴有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需要升压药或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且血清乳酸水平升高(>2 mmol/L)。新定义在发布以来受到众多学术组织的反对,毕竟重新定义临床综合征本就不简单,新标准用于临床实践是否改善患者的预后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器官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被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目前评估MODS严重程度常用的标准有逻辑器官功能障碍评分(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LODS)、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标准以及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uickSOFA, qSOFA),各种评分旨在快速准确地预测疾病的死亡率,并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无论是新定义还是诊治新方法都离不开对疾病本身的了解,本文就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展开论述。
作者:易梦秋;余旻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FTY720对Ⅰ型糖尿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用高能量饲料结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给予大鼠,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2组:模型组和FTY720组,另选同周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FTY720组给予1 mg/kg FTY720,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结果:FTY720组心脏功能显著恢复。 FTY720可激活糖尿病心血管内皮细胞S1P1的表达,而降低了S1P3及 PKCβⅡ的表达量,恢复糖尿病心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恢复高糖诱导的心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升高的通透性。结论:本研究表明,S1P1和S1P3下调导致是糖尿病心血管功能障碍并发症的重要反应通路。 FTY720减轻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微血管功能损害,和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该功能依赖 PKCβⅡ信号通路。因此,FTY720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糖尿病心血管功能损害治疗方法。
作者:文婷;邓伟民;曾健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和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OR=3.162,95%CI:1.556~7.421,P<0.05)。结论:PLR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PLR异常变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作者:刘光辉;方萍;赵家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脂联素与尿蛋白、血压及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ACR <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ACR:30~300 mg/g);大量白蛋白尿组(ACR >300 mg/g)。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脂联素水平。结果:相关分析尿脂联素与ACR、血肌酐、血脂联素、年龄、HbA1c、LDL-C、收缩压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1、0.52、0.77、0.21、0.23、0.31、0.22,均P <0.05)。与BMI、腰臀比呈反向关系(r分别为-0.32、-0.45,均P <0.05);多元Logisi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尿脂联素与年龄、收缩压、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CR相关(β分别为0.210、0.114、0.127、0.124、0.421、0.753、0.010,均P <0.05);校正上述指标,发现尿脂联素与ACR独立相关,并且随ACR升高而升高。结论:尿脂联素可能是评估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与ACR、血压及血糖相关。
作者:李爱琴;匡霞;林立平;王钧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过表达MAWBP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caco-2、HT-29细胞分为过表达MAWBP组和空载组,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MAWBP的结直肠癌细胞株,Western blot 和 q-PCR 实验验证细胞中 MAWBP 的表达水平;MTT 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EMT以及MAPK通路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MAWBP组中MAWBP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载组升高;MTT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提示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率较空载组降低( P <0.05);过表达组细胞中EMT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Snail表达下调,MAPK通路标志蛋白p-ERK和p-38表达水平下调。结论:过表达MAWBP 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 MAPK 通路和调控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而产生。
作者:陈羽青;赵芯梅;李志军;陈声波;刘逸;智发朝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鼻咽癌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MACC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ACC1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8.5%,MACC1蛋白的表达与鼻咽癌的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ACC1表达阳性的鼻咽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45.9%)明显低于MACC1表达阴性患者(73.7%)(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ACC1蛋白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MACC1蛋白在鼻咽癌中的高表达与鼻咽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是鼻咽癌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有望成为鼻咽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梁荣;聂少麟;谢小雪;朱苏雨;金和坤;吴峥;周菊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DTI及DTT评估孕产史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的可行性。方法:将46名健康女性分为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和DTI成像。调节小FA阈值进行纤维重建,获得佳纤维重建参数。测量双侧耻骨直肠肌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和T2加权迹线(T2-WT)。比较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的各参数值变化。结果:(1)纤维示踪设置小FA取值0.18时获得的DTT图像得分高。(2)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的耻骨直肠肌的ADC值分别为(1.24±0.11)×10-3 mm2/s,(1.33±0.11)×10-3 mm2/s(P=0.017);FA、VRA和T2-WT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小FA设为0.18时,纤维示踪得到的女性盆底肌三维结构显示佳,DTI和DTT可评估孕产史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
作者:门永超;孙成凤;韩雨;常光辉;张桂华;刘金刚;王滨;王锡臻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癫痫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B含量的表达,探讨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半定量RT-PCR法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脊液和外周血中S100B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脑脊液中癫痫组S100B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22),外周血血清中癫痫组S100B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8)。结论:癫痫患者脑内存在的动态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并导致癫痫脑损伤。早期检测S100B蛋白在血清和脑脊液中表达水平可作为反应癫痫发作后脑损伤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晶;殷亮;吕涌涛;冯肖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外周型强直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确诊为外周型强直性脊柱炎13例患者的MRI图像行回顾性分析,将MRI表现分为肌腱或韧带附着点炎、骨髓水肿、滑膜炎、滑囊炎、腱鞘炎五种。结果:膝关节MRI表现:附着点炎8膝,主要位于髌韧带髌骨附着点、髌韧带胫骨附着点、股四头肌肌腱髌骨端附着点;骨髓水肿8膝;滑膜炎5膝;滑囊炎3膝;腱鞘炎4膝。踝关节MRI表现:附着点炎3踝,位于足底筋膜跟骨附着点、跟腱跟骨附着点;骨髓水肿1踝;腱鞘炎4踝。结论:外周型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下肢关节,结合HLA-B27检查,MRI的附着点相关炎症可对其早期诊断。
作者:李国;李建军;詹峰;陈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比较血糖异常合并冠心病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间的关系。方法:血糖异常合并冠心病患者196例及血糖正常160例给予瑞苏伐他汀治疗,分析病例组治疗前后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结果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研究对象血标本的CETP 基因 TaqI 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结果:CETP 基因TaqI B B1B1、B1B2、B2B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5.7%、48.0%,16.3%;对照组为31.3%、53.1%、15.6%。 HDL-C及MLA在瑞苏伐他汀治疗后呈上升趋势,LDL-C、TG、TCH、Lpa、PA、EEMA及PB治疗后呈下降趋势。结论:CETP基因Taql B多态性与瑞苏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调节以及血管斑块退缩作用可能有相关性。
作者:杨希立;许兆延;张健瑜;周昭仑;李健民;蔡炜标;李健;岑锦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在食管胃吻合口瘘中,以胸内纵隔瘘的处理为棘手,是导致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发展可将其分为局限性吻合口瘘与非吻合口瘘。而相关文献的诊疗多围绕后者。随着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重视度提高和相关辅助检查的进步,在早期吻合口瘘阶段即可做出诊断,而关于前者诊疗的文献却寥寥无几,本研究不同于传统引流方法:(1)胃管无需插入吻合口,避免了扩大吻合口的风险;(2)经改进的胃管同样可对脓液进行充分引流;(3)与单纯应用抗生素和禁饮食相比较主动,更无需被动待病情发展至非局限性吻合口瘘再采取措施,临床效果较好,且简单安全。现将胸内局限性纵隔瘘的诊疗经验交流如下。
作者:代小探;李子海;张百江;宋平平;刘希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患者女,26岁,学生。因“咳嗽伴左侧胸痛10 d”,于2016年4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诉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不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左侧胸痛,未见发热、畏寒、寒战等不适。既往体健,有接触霉变粉尘史。查体:右下肺呼吸音偏低,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反复行痰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多次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为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22×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50%。红细胞沉降率:35 mm/h。根据检查结果及外院胸部CT结果:双下肺斑片状实变,诊断考虑:细菌性肺炎。给予阿奇霉素及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后,疗效不佳。4月14日查胸部CT提示:双下肺胸膜下见多个大小不等高密度影,大者位于右下肺后基底段,大小约3.0 cm ×2.4 cm,边缘见较多毛刺影,与胸膜相连,周围见磨玻璃样晕征,其内见低密度空洞影及支气管充气征(图1A)。患者于4月16日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病理活检提示:部分肺泡腔内可见出血、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部分肺泡结构破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多个肉芽肿病灶,其中多个巨细胞浆内可见有空泡状孢子样物,抗酸(-),六胺银(+)、墨汁(-)、PAS(+),确诊为肺隐球菌病(图2:C1~2)。于4月22日停用原抗生素,改为氟康唑4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约20 d后患者诉自觉症状明显好转,5月10日复查胸部CT,与4月14日胸部CT相比,病灶范围较前缩小(图1),之后改为氟康唑口服(400 mg/d)出院,疗程6~12个月。
作者:颜建龙;蔡兴东;邵文明;谭国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突起和突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 C组空白对照、S组丙泊酚溶剂对照、P组加丙泊酚、D组加右美托咪定、PD组复合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Y组为育亨宾+PD组。继续培养24 h,进行神经元形态学和蛋白表达的观察。结果:丙泊酚引起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平均突起总长度和突触素,BDNF、TrkB和CRMP-2蛋白表达降低,影响神经元发育;而复合右美托咪定,减轻了其对神经元的影响;复合右美托咪定和育亨宾, BDNF、TrkB、CRMP-2蛋白表达降低,减弱了单纯复合右美托咪定的作用。结论:丙泊酚影响新生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起和突触的发育,右美托咪定通过上调BDNF、TrkB和 CRMP-2的表达减轻丙泊酚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减轻了丙泊酚影响海马神经元突起和突触发育的作用,可能部分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作者:薄立军;张馥镇;于沛霞;康荣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成2组。予治疗组维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对照组安慰剂联合阿卡波糖。12周后,观察相关指标与低血糖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 PG)明显降低(P <0.05),而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水平较前增长(P <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FBG、HbA1c降低,空腹C肽、餐后2 h C肽、FINS、2 h INS升高(P <0.05)。但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均未有明确肝肾损伤指标(P >0.05),均无低血糖反应。结论:维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临床疗效优于安慰剂联合阿卡波糖,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叶儒佳;王光耀;王兴华;孙心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总结非去T细胞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CT)后植入失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原因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实施非去T细胞半相合HCT的174例患者,移植前监测患者外周血供体特异性HLA抗体(DSA),阳性者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结果: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植入失败,发生率为1.72%。1例原发性植入失败给予同胞半相合二次HCT后仍未植入,白血病未复发,但血象三系持续低下,二次移植后8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继发性植入失败,一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输注后16 d获得完全植入,至今无病存活30个月;另一例发生植入失败前监测到DSA阳性,平均荧光强度(MFI)值15000,给予美罗华后MFI转阴,并输注G-CSF动员的供体PBMNC,输注后14d获得再次完全植入,至今无病存活41个月。结论:植入失败是非去T细胞半相合HCT少见却致命的并发症,美罗华后输注供体PBMNC是治疗DSA相关性植入失败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斌;陈广华;马骁;傅琤琤;韩悦;唐晓文;金正明;苗瞄;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刊期: 2016年第20期